鎮原縣

鎮原縣

鎮原縣隸屬於甘肅省慶陽市,位於甘肅省東部,慶陽市西南部,地理坐標為北緯35°27′—36°16′,東經106°44′—107°36′。東臨慶城縣、西峰區,西接寧夏回族自治區彭陽縣,南界平涼市涇川縣、崆峒區,北靠環縣,距慶陽機場60公里,距平涼火車站70公里。南北長91.2公里,東西寬78.3公里,總面積3500平方公里。截至2012年,鎮原縣轄7鎮、12鄉,共215個行政村、1991個自然村 ,總人口51.98萬,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6個,包括回族、維族、蒙古族、撒拉族、藏族、赫哲族。 2011年,鎮原縣實現生產總值(GDP)360029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較2010年增長20.50% ,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也是全國592個國扶貧困縣和甘肅中東部18個乾旱縣之一。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鎮原縣  鎮原縣
鎮原古屬雍州,秦屬北地郡,位於黃河中游、涇水以北的黃土高原,為華夏古土。各代均在此在封署設定,委官牧民

西漢初年,北地郡分設安定郡,所轄21縣,臨涇縣是其中之一。

北魏時置原州(轄今鎮原、平涼和寧夏的彭陽、固原一帶)。

唐時築臨涇城,為臨涇縣治,唐末和宋代原州治置此,後又成為鎮原州的州治。

明初鎮原州改縣,臨涇縣被廢。

民國初年(1912年),鎮原縣被劃分為五區。

1935年,縣城設臨涇鎮。

1983年,設臨涇鄉。

行政區劃

截至2015年,鎮原縣轄8鎮(城關鎮、屯字鎮、太平鎮、三岔鎮、開邊鎮、平泉鎮、孟壩鎮、臨涇鄉),11鄉(南川鄉、上肖鄉、新集鄉、方山鄉、殷家城鄉、馬渠鄉、廟渠鄉、武溝鄉、郭原鄉、中原鄉、新城鄉),共215個行政村、1991個自然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鎮原縣地處甘肅省東部,慶陽市西南部,地理坐標為北緯35°27′—36°16′,東經106°44′—107°36′。東臨慶城縣、西峰區,西接寧夏回族自治區彭陽縣,南界平涼市涇川縣、崆峒區,北靠環縣,距慶陽機場60公里,距平涼火車站70公里。南北長91.2公里,東西寬78.3公里,總面積3500平方公里。

地貌

鎮原縣地處黃河中游黃土高原溝壑區,是隴東黃土高原的主要組成部分,境內山川塬兼有。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平均海拔1500米,最高點海拔1767米,最低點海拔1011米,相對高差756米。

氣候

鎮原縣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溫度7.5-9.5℃,年平均降水量450-580毫米,無霜期140-180天,日照充足,雨量適中。

水文

鎮原縣境內有蒲河、交口河、茹河洪河4條較大的河流,5條斜長源面。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鎮原縣  鎮原縣
截至2008年,鎮原縣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石油、煤炭、石英砂等16種,其中石油儲量可達2.5億噸,年產原油40萬噸。礦產資源在全縣分布很不均勻,石油主要分布在新集、方山、三岔、屯字、城關等地;石英砂主要分布在茹河和蒲河兩岸;建築用砂主要分布在蒲河、交口河、茹河、洪河、楊澗河兩岸;磚瓦用粘土在全縣範圍內均有分布;磚瓦用砂岩僅在城關路坡有出露;建築用河砂主要分布在茹河流域開邊、城關段。

水資源

鎮原縣境內河流年均流量5.449億立方米,地下水貯量1.1億立方米,境內有三座天然池湫和兩座人工水庫,可利用面積3000多畝,庫容474萬立方米。

人口民族

截至2012年,鎮原縣總人口51.98萬,其中,農業人口約48萬,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6個,包括回族、維族、蒙古族、撒拉族、藏族、赫哲族,共51戶241人。

交通

鎮原縣地處黃河中游的隴東黃土高原,區位偏僻,公路為唯一的交通運輸形式。

2008年,鎮原縣內公路1184公里/112條,其中國道(G309線)44公里/1條,省道(S303線43.8公里、S319線92公里)135.8公里/5條,縣道1068公里/110條,鄉道221.89公里/11條。鄉村道路1551公里,其中農二級以上砂路611.5公里。按技術等級:3條179.8公里國、省道,均為新建的三級油路;21條462公里縣鄉公路中,三級油路100.75公里,四級油路15.76公里,三級砂路129.45公里,四級砂路151.31公里,等外路54.82公里。全縣19個鄉鎮均通等級路,通公路率100%。13個鄉鎮通油路,通油路率為68.4%。45個行政村通油路,行政村通油路率21%。全縣公路密度為18.34公里/百平方公里。

經濟

綜述

2011年,鎮原縣實現生產總值360029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較2010年增長20.5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8366萬元,較2010年增長6.70%;第二產業增加值108067萬元,較2010年增長43.80%;第三產業增加值143596萬元,較2010年增長17.80%。三次產業比為30.10:30.02:39.88。

2011年,鎮原縣大口徑財政收入完成20262萬元,較2010年增長17.40%;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5176萬元,較2010年增長18.10%。各項稅收累計完成11347.79萬元,較2010年增長22.98%,占財政收入的56.01%。其中國稅收入完成3305.79萬元,較2010年增長44.98%;地稅收入完成8042萬元,較2010年增長15.76%。全縣財政總支出149098萬元,較2010年增長5.51%。

第一產業

2011年,鎮原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35.96萬畝,較2010年減少6.23%;糧食總產量達到25.58萬噸,較2010年減少4.69%。其中:夏糧播種面積54.77萬畝,較2010年減少7.26%,總產量9.04萬噸,較2010年減少11.55%;秋糧播種面積81.19萬畝,較2010年減少5.53%,總產量16.54萬噸,較2010年減少0.54%。玉米播種面積40.47萬畝,與2010年持平,總產量13.50萬噸,較2010年增長0.97%。油料播種面積23.99萬畝,較2010年增長2.22%,總產量2.78萬噸,較2010年增長35.61%;蔬菜播種面積22.37萬畝,較2010年增長0.27%,產量9.16萬噸,較2010年減少1.19%;果園面積34.04萬畝,與2010年持平。水果總產量7.45萬噸,較2010年增長8.92%;其中,蘋果面積15.22萬畝,產量5.3萬噸,較2010年增長8.16%。

2011年,鎮原縣完成造林面積1.23萬畝,較2010年增長19.42%。全縣森林復蓋率為15.4%。

2011年,鎮原縣大牲畜存欄21.29萬頭,較2010年增長17.04%。其中,牛存欄11.21萬頭,較2010年增長11.76%;牛出欄3.80萬頭,較2010年減少5.00%。豬存欄5.40萬頭,較2010年增長9.98%;豬出欄5.10萬頭,較2010年增長3.24%。羊存欄22.63萬隻,較2010年增長8.69%;羊出欄7.78萬隻,較2010年增長2.37%。肉類總產量1.29萬噸,較2010年增長4.88%。

2011年,鎮原縣水產品產量170噸,較2010年增長13.33%。

2011年,鎮原縣完成農業總產值188318.03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較2010年增長11.33%。

2011年,鎮原縣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4.66萬畝,較2010年增長2.88%,占年末耕地面積的8.67%;保證灌溉面積達到9.66萬畝,較2010年減少5.66%,占年末耕地面積的5.71%。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25.6萬千瓦,較2010年增長8.02%。水平梯田累計達到118.16萬畝,占耕地面積的69.85%。

2011年,鎮原縣共落實扶貧資金3193萬元,較2010年增長98.57%,1.5萬人解決溫飽。

第二產業

2011年,鎮原縣工業總產值完成192482萬元,較2010年增長26.9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108595萬元,較2010年增長25.23%。實現工業增加值105747萬元(包括長慶油田實現工業增加值54235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較2010年增長28.2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38752萬元(不包括長慶油田),按可比價格計算,較2010年增長16.10%。全年實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個數8戶,完成銷售產值108882萬元,較2010年增長24.61%;完成主營業務收入82309萬元,較2010年增長23.00%;實現利潤總額3361萬元,較2010年增長23.02%;完成應交增值稅2341萬元,較2010年增長23.02%。

2011年,鎮原縣有資質以上建築企業1戶,實現總產值5298萬元,較2010年下降15.10%,實現增加值2319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較2010年減少37.90%。

第三產業

2011年,鎮原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6540萬元,較2010年增長14.00%。按銷售地域分:城鎮零售121107.10萬元,較2010年增長13.73%;鄉村零售額15432.90萬元,較2010年增長14.41%。按國民經濟行業分:批發業零售5816.5萬元,較2010年增長40.6%;零售業零售120919.5萬元,較2010年增長11.25%;住宿業零售181.9萬元,較2010年增長201.66%;餐飲業零售7404.1萬元,較2010年增長44.62%。

2011年,鎮原縣實現出口供貨總值4545萬元,較2010年增長18.05%。

2011年,鎮原縣共接待各類旅遊人數15.8萬人(次),實現旅遊業收入6760萬元。

2011年,鎮原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426810萬元,較2010年增長21.11%。其中,儲蓄存款餘額339785萬元,較2010年增長26.29%。各項貸款餘額231951萬元,較2010年增長50.94%。

2011年,鎮原縣財險和壽險保費總收入7131.82萬元,較2010年增長19.26%。其中,壽險保費收入5605.7萬元,較2010年增長54.73%;財險保費收入1526.12萬元,較2010年增長25.40%。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1413.67萬元,較2010年增長35.58%。其中,壽險支付697.90萬元,較2010年增長53.08%;財險支付715.77萬元,較2010年增長21.98%。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2011年,鎮原縣共有專業文化藝術表演團體1個,演出260場(次),觀眾達15萬人(次);有公共圖書館1個,藏書5.4萬冊;博物館1個,文物藏量3551件;鄉鎮文化站19個,建成農家書屋215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村級服務點215個。

科技事業

2011年,鎮原縣共向省市申報爭取科技項目20個,其中,省級項目1個,市級項目19個;全年共組織實施項目14個。積極組織科技下鄉活動,共舉辦各類專題培訓班6期,普及培訓5萬人(次),骨幹培訓5000多人(次);舉辦科技特派員培訓班5期,培訓500人次;在示範園內引進實驗瓜菜新品種13種,推廣各種實用新技術15項。

教育事業

2011年,鎮原縣各類在校學生84857人,其中,職中招生1375人,在校學生3336人;高中招生4856人,在校學生15069人;國中招生7225人,在校學生25101人;國小在校學生41351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13—15歲兒童初等教育普及率達到100%,國小學生鞏固率達到100%。全縣大專以上(含高職)高考進線人數1763人,其中,本科進線人數達到1373人,居全市前列。

體育事業

2011年,在全國第二屆紅色運動會上,鎮原縣教體局單獨派出15名隊員組隊參加,共獲3枚(1金、1銀、1銅)獎牌,獲得“全國第四名”。

醫療衛生

2011年,鎮原縣醫療衛生機構總數26個,其中,綜合醫院2個,衛生院18個,社區服務中心1個,婦幼保健院(站)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實有醫療床位752張,其中,醫院326張,鄉鎮衛生院426張。全縣共有衛生技術人員972人,其中執業醫師263人,助理執業醫師43人,註冊護士222人,藥劑師(士)27人,技師(士)117人,其他300人。

社會保障

2011年,鎮原縣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單位72個,6760人,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2692萬元;參加失業保險8263人,失業保險基金收入469.76萬元;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222戶,16490人,醫療保險基金收入2155萬元;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的民眾46.75萬人,參合率達到97.05%,醫療保險基金收入11302.46萬元。全縣城鎮居民共有3027戶、6163人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濟,農村共有22000戶、67014人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濟。

歷史文化

地方習俗

婚嫁習俗

鎮原縣過去的婚嫁禮俗比較繁複,其基本倫理觀點是儒家的“三綱五常”,突出“神權、父權、夫權”,夾雜著許多封建迷信的成份。以門當戶對為基礎的門閥制度,富貴貧賤論高低的等級制度,造成了生命價值的極大差別。形成了以金錢多少論身價,父母之命、煤妁之言成為神聖的信條,使千千萬萬個家庭說喜則喜,說憂亦憂。傳統的婚嫁,雖被衝破,有的地方仍保留著遺俗。

鎮原縣舊的婚嫁禮俗主要講究“六禮告成”:納采(媒人向女家提親,女家應允,男家備禮前去求婚)、問名(男家請媒人問女方的名字和生辰八字,女方具庚帖送男方,看家道)、納吉(男家卜得吉日之後,備禮通知女家決定,締結姻緣,掛鎖)、納徵(男家以聘禮送給女家)、請期(擇定婚期備禮通知女家,送二程)、迎親(男方去女家迎娶)。

上述六項議程的進行,都要選擇吉利的日辰。在迎親前男女請陰陽開嫁娶單子兩份,男女雙方各執一份,說明禁忌事宜。再備迎親的工具和人員。接新媳的用具過去多是花轎,民國時期乘馬、驢,建國初期用腳踏車、手扶拖拉機,現代多用大小汽車。娶親時講究男方去單回雙,就是說迎親時男方去五人或七人,回來時添上新娘便是雙數,女方送人的大客為雙數,同時雙方都要有個女的,民間過去清規戒律頗多。

喪葬習俗

鎮原喪葬習俗全縣大同小異。除非正常死亡者外,正常死亡者,五至七天葬埋。儀式按年齡劃分,老者葬禮比較隆重,壯亡少殤者簡葬。古稱年逾五十為夭壽,凡五十以上死者稱老喪,七十以上稱高壽,未逾而立之年則稱“殤”,幼嬰死亡稱“撂”’,用穀草卷之棄於荒郊不掩埋。未婚而亡者,不做棺木,用席捲埋於僻靜之處,墳堆甚小。故有“老歿”、“壯亡”、“少殤”、“幼撂”之稱。

凡老喪者,其喪儀複雜,禮節繁冗,從死者壽終到孝子除服,須經下列各項程式:小殮(停床)擇期(定發引日期)、出門告(訃告)、大殮、變服、發引、宴賓、家祭、歸窀、點主、領羊、搭蘸、祀祭。

從壽終之日起,逢七致祭,子女、孫等須承服赴墳塋燒紙祭奠。七七四十九天為盡七,百日為“百期”。在家設靈位重祭,女婿、外甥等內親都來祭奠。此後,三年內每逢死者壽終之日即為“周年”。頭周年、二周年只設家祭不來客,三周年為祭,即孝子哀思益哀,除服之意,此祭較為隆重,在家設靈位獻供祭,有時還酬客,孝子赴墳塋燒紙,除去孝服。以後除逢年過節去墳塋燒紙掃祭外,在家不再設祭。

此外,民間喪葬還有許多禁忌:孝子在“三七”以內,不進別人家門;不論男女老幼,死在外者,不能入宅,須在戶外搭棚停放。如需進宅、須破牆而入,未婚死或幼年死者,不做棺木,不設靈堂,用蘆席捲埋。亡婦若身懷有孕,需破腹取嬰,然後從簡埋葬;厝柩寄埋,死者因犯忌日、重喪諸多原因而不能及時埋葬者,即在窯內用土坯封固靈柩,或在室外選地停放,少則幾日,多至數年,然後卜筮吉日行禮安葬。

名優特產

鎮原縣特產有:燒雞、烤菸、富貴飄香卷、西米丸子骨頭肉、糖油餅、蕎麵筋筋、臊子麵、金針菜、老闆面等。

名勝古蹟

天恩寺

名勝古蹟名勝古蹟

天恩寺位於平泉鎮八山溝,坐北向南,

占地20餘畝,樓閣宮殿40餘間,從溝底至山頂呈長方形,將佛掌圈入其中。拾級而上,頂端為鎮山祖師無量殿,兩側飛檐閣樓對峙,垂柳翠柏掩映。東有王公殿,西為王母宮,左右護衛,相配成趣。其下平台之上,正中五間為三宮殿,塑有堯、舜、禹三傑坐像。兩側配殿,東為子孫宮,奉祀三霄娘娘,配以鐘樓;西為藥王殿,藥王孫恩邈端坐殿中,配有鼓樓。鐘鼓二樓,小巧玲瓏,高屋建瓴。極頂平台上,鐘磬鼓角,音韻悠悠,和著縷縷香菸,形成凝重的寺觀古剎氛圍。最下一層,高築三孔拱形門洞,正中為千手菩薩,兩邊洞門供人出入,廂房、僧舍分列左右。寺外一片平坦廣場,西築戲樓,南建山門,門外獨建靈官殿一楹。從此,天恩寺香火長盛不衰,信士絡繹不絕。同治年間遭兵燹破壞,光緒時重修。

石崆寺

石崆寺位於縣城東川2公里多茹河南岸的石佛灣,屬金龍村所轄,凌空懸起30多米。據考證,石崆寺籌備於北魏,開鑿於隋代,唐初開始造像,經明清兩代改造重修,增建了土地寺、藥王殿、靈官廟等,泥塑了金身,才形成了一處釋、道、儒三教並存的石窟群。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因水災沖毀而重修,有遺存碑文記載。全寺東西走向,凌空婉蜒,地勢險峻。現存8個石窟,內有石雕佛像13尊,泥塑神偶25軀,壁畫數十幅。這一石窟群,融釋、道、儒三教於一體,集唐、宋、元、明、清五代文化藝術於一爐,是一處古藝術群。

原峰山

原峰山位於鎮原縣西南30公里處的中原鄉原峰行政村南,古稱隴山。原峰山古老悠久,歷史上是西漢安定郡所在地高平縣的著名古剎,北周保定三年(公元563年)九月,武帝西巡原州,曾巡幸登臨。還是駐軍、執軍、屯兵防守的關隘要塞,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自東漢將州治移置臨涇後,此處才逐漸冷落,變為單純的古剎寺觀,僅有遊人信士來山頂禮膜拜,加之屢遭戰亂,原有建築受到破壞。自2001年開始重建,並成為鎮原遊覽觀光的勝地之一。

潛夫山

鎮原縣城北的山上,寺觀巍峨,蒼柏參天,綠蔭成林,古稱七松亭。東漢末年著名思想家、政論家王符曾隱居在此,著書立說。書名其人,人名其地,王符號潛夫,此山因王符而出名,故又稱之為潛夫山。並先後在山上建起了烈士陵園、杏花亭、潛夫亭、靈霄寶殿、三皇廟等大型建築,同時重修潛夫祠、讀書台、王符紀念館、天寧寺、白衣庵等殿宇。

雞頭山

雞頭山悠久古老,史籍方誌多有記載。最早的當首推太史公的《史記·五帝本紀》云:“(黃帝)西於空桐,登雞頭。”《鎮原縣誌》記載:“秦二十七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雞頭山腰後側有一土丘,當地傳說是秦始皇北巡長城時為祭祀黃帝而築的墳塋。

白馬池

白馬池亦稱白馬泉,在鎮原縣東27.5公里、屯字鎮東3公里的景家窪,因為當地有白馬廟,故稱白馬池。據考證,清同治7年(公元1868年),此地兩度山體滑坡,堵塞溝渠流水,形成此池。據測定,水深17米,水面面積15.3萬平方米,總蓄水量為130萬立方米,流域面積1.97平方公里。

太陰池

太陰池位於縣東32.5公里、屯子鎮東5公里左右的太陽高家,以新豐梁為界,東西兩邊各形成一座天然湫池,其地形如太極圖狀,故新豐梁以東,向陽之地的池湫稱太陽池,以西背陰之地的池湫稱太陰池。據考查,太陰池的形成早於白馬池48年,為清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池水面高程為1280米,長970米,平均寬250米,最深水位14.5米,水面面積24.25萬平方米,約370多畝,總蓄水量為218萬立方米,流域面積1.3平方公里。

翟池

翟池位於鎮原縣東35公里、眉肖公路西側的上肖境內。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古十一月,溝北原頭滑塌,堵塞溝渠,形成湫池。因此地聚居翟姓,故曰翟池,又因此池,該村也命名為翟池村。翟池水位最深處為13米,水面面積18萬平方米,總蓄水量126萬立方米,流域面積1.33平方公里。池上游南端有泉眼一孔,以每秒4公升的流量注入池中。水質甘甜純淨,是當地人畜飲用的唯一泉池。1977年8月,西岸一角堤壩滑坡,池水下降3.5米,後經幾次維修加固,已恢復正常水位。

五指原

五指原地處關隘,古代是拱衛中原的西大門,是關中去西北諸郡必經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古址,標誌著中華民族的經濟文化遠在秦漢時期就已相當發達,五指原也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原峰城隍廟杜家,是漢安定郡、唐宋原州與鎮戎軍的所在地,官道通暢,驛站連線,百里營寨直達域外,不僅是屯兵防守的要塞,更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

著名人物

鎮原縣著名人物有:杜養富、段思坎、楊政、張宸樞、王子厚、張炳麟、張學成、胡叟、張繼孔、許理、朱維陽、祁秀梅、張占明、安兆甲、鄧博五、慕壽祺、胡國珍、魏靈太后、李恂、張浩、王符、皇甫規等。

中國城市一

城市的出現是人類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標誌,也是人類群居生活的高級形式。同時,城市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一直困擾著人類。

甘肅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