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長征三岔紀念館

紅軍長征三岔紀念館

紅軍長征三岔紀念館位於甘肅、寧夏兩省區的交界,309國道穿境而過。1935年10月,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率領長征的中央紅軍經過這裡,然後輾轉環縣、華池等地進入陝北。毛澤東等中央首長曾經居住在三岔天主教堂,有8位紅軍烈士犧牲長眠於道教名山“老爺山”下,目前天主教堂已改建成“紅軍長征三岔紀念館”,與毗鄰的道教名山“老爺山”聯成一片,成為集紅色旅遊、宗教祭祀於一體的風景區。

基本信息

簡介

紅軍長征三岔紀念館紅軍長征三岔紀念館
紅軍長征三岔紀念館位於鎮原縣三岔鎮街道西側,包括紀念館和烈士陵園兩部分。紀念館是紅一方面軍(陝甘支隊)長征途經鎮原三岔時毛澤東主席居住舊址,解放前曾為一處天主教堂。烈士陵園位於紀念館西北三百米處的老爺山下。

1935年10月10日,毛澤東、彭德懷等率中國工農紅軍一方面軍(陝甘支隊)到達三岔,當晚部隊宿營三岔,毛澤東住在三岔鎮街道西面的天主教堂里,周恩來、彭德懷等同志住在教堂附近的窯洞裡。11日,紅軍離開三岔,經環縣繼續向陝北進發。1936年6月,西征紅軍又途經三岔,解放了鎮原北部部分地區。

歷史不會忘記英雄,人民永遠懷念英雄。多年來,當地黨政組織及廣大人民民眾一直把毛澤東同志居住舊址作為珍貴的革命歷史遺存,加以精心保護。1954年3月,當地黨政組織和人民民眾從方園數十里搬遷紅軍烈士遺骨,集中葬於老爺山下。

1983年,縣政府將毛澤東等同志居住舊址確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但由於天長日久,風吹雨淋,房屋破舊,窯洞坍塌。為了進一步保護革命歷史遺址,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2004年5月,縣委組織部、黨史辦和三岔鎮黨委、政府本著弘揚民族文化、繼承革命優良傳統、建設黨史教育基地、提升鎮原知名度的思想,按照“科學論證、長遠規劃、分期開發、恢復原貌”的原則,在省電力公司、蘭光集團及市、縣有關部門的協助下,對這一革命歷史遺址進行了力所能及的維修和開發,建成了紅軍長征三岔紀念館。

紀念館總投資14.9萬元,新修道路190米,建圍牆170米,磚砌崖面800多平方米,加固窯洞5孔,揭頂翻修毛澤東居住舊址房屋3間,新建花壇1處,綠化、硬化院落和道路1200多平方米,布展200餘平方米。同時,蒐集和整理紅軍在鎮原戰鬥生活的部分相關資料和革命文物,陳列觀瞻。

2006年,又籌措資金10萬餘元,在老爺山下紅軍墓地的基礎上,建成了三岔革命烈士陵園。烈士陵園占地2700平方米,分為烈士墓地和紀念碑兩部分。白色大理石紀念碑正面鐫刻著甘肅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程有清題寫的“紅軍精神永垂不朽”八個紅色大字,兩側分別為原寧夏軍區副司令員李天生和原武警廣西總隊副總隊長姚生田的題詞,背面為碑記。

紅軍長征三岔紀念館和烈士陵園共同記載著一段光輝的革命歷史,已經成為鎮原縣具有代表性的“紅色”旅遊景點和黨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事跡

紅軍長征三岔紀念館紅軍長征三岔紀念館
1935年8月30日,活動於鄂豫陝根據地的紅二十五軍衝破敵人的重重包圍,從平涼草峰進入鎮原新城、平泉一帶,後經城關、孟壩、臨經等鄉鎮到達太平鎮,2日離開鎮原,18日在陝西延川縣永坪鎮與劉志丹領導的陝北紅軍會師,改編為紅十五軍團。就在紅二十五軍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後的第四天,即9月22日,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在哈達鋪從國民黨報紙上獲悉陝北有劉志丹領導的紅軍和他們創建的革命根據地,於是更堅定了北上的決心,將陝北確定為紅軍長征的落腳點。10月9日,陝甘支隊從寧夏彭陽縣的孟原鄉來到鎮原縣武溝鄉孟莊村。在孟莊,紅軍攻打下了地主劉傑的莊堡,擊斃劉傑的二兒子劉繼元(馬步青部副官),帶走了地主劉傑(後在環縣玄城溝處決)。午飯後紅軍經馮儉、三合、馬渠、唐原、寺莊灣前進,10月10日上午,先遣部隊到達三岔鎮高灣村(鎮政府所在地),中午主力紅軍相繼到達。紅軍進入鎮原境後,沿途打下了虎存州、孟維常、陳學禮等六處地主豪紳莊堡,消滅了三岔保全隊。他們嚴明的紀律,打富濟貧、尊重民俗的表現,使鎮原人民真正認識了紅軍,革命的火種開始在鎮原大地上燃燒起來。

10月10日,是國民黨政府的24周年國慶日。此前,國民黨蔣介石得知紅軍決定進軍陝北的訊息後,非常震驚,下定決心要將中共中央及陝甘支隊消滅在寧夏、隴東一帶。身為國民黨西北“剿匪”軍副總司令的張學良於這一天做出了在洪德、悅樂以西地區消滅紅軍陝甘支隊的部署。張學良在電報中要求:“著其兵軍何(柱國)軍長率其兵第三師向毛、彭殘匪尋蹤,迎頭痛擊,務期在悅樂鎮、洪德城以西全數殲滅。毋縱其通過此線,以期各追擊部隊會而殲滅之”。張學良在這個部署令的最後說:“各軍不分畛域,不顧一切,速將毛、彭殲滅,毋使其與陝北匪合股為要”。恰恰在這一天,陝甘支隊到達三岔後,為了阻擊尾追之敵,司令部派一個連迂迴到距三岔三十多華里的塔兒窪設伏,利用有利地形,將敵軍截擊在一個狹長的崾峴,經過幾小時的激烈戰鬥,打死打傷馬鴻賓部三百餘人,繳獲了大量戰利品。至今,當地還流傳著這樣一個順口溜:“八月中秋九月半,塔兒窪遇火線,紅軍戰士真勇敢,國民黨軍隊不沾邊,馬匪騎兵死傷上千萬,紅軍只傷了八個半”。

紅軍長征三岔紀念館紅軍長征三岔紀念館
11日上午九時,陝甘支隊司令員彭德懷,政治委員毛澤東發電給第二縱隊司令員彭雪楓、政治委員李富春和第三縱隊司令員葉劍英、政治委員鄧發,向他們通報敵情說:“敵八師、二十四師分三路星夜進至莫(孟)家園(原),其騎兵部隊進至馬家(渠)園(原),今上午八時半,敵騎兵的一團在三岔以南二十里處與我五大隊警戒接觸。又騎兵第六師由慶陽向環縣開進中。”電報還就第二天的行動作了安排:“我明十二時以分兩路經環縣西北地區,向毛曲鎮天水甫轉進。二、三縱隊應由現地調查經張家大莊毛家川前進路線”。電報最後要求第二縱隊“即派人來三岔接受明日行動命令。”從這份電報可以看出,中央機關和第一縱隊計畫在三岔稍作休整。後來由於敵情有變,決定當日離開三岔,向北進發。中央機關隨第一縱隊在陝北紅軍派來接應人員的引導下,經肖園子、白家川、殷家城、桑樹窪,於12日進入環縣;二、三縱隊沿蒲河經元昊、石嘴,轉北經吳家原進入環縣,兩路部隊於13日在環縣鄭家灣會合後,繼續向陝北蘇區進發。19日到達吳起鎮,與陝北紅軍會師。至此,黨中央和紅一方面軍勝利結束了為期一年的長征。

意義

紅軍長征三岔紀念館附近風光
震撼世界的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已經70年了,三岔鎮原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堅持發揚長征精神和革命傳統,艱苦奮鬥,奮發圖強,使昔日長征路上的荒涼破敗景象永遠成為了歷史,取得了輝煌的建設成就。與此同時,鎮原人民也時刻沒有忘記紅軍長征經過鎮原這段光輝的歷史和為此而倒下的革命英烈。2004年,鎮原縣委組織部、黨史辦與三岔鎮黨委、政府在陝甘支隊長征經過三岔時毛澤東居住過的天主教堂的基礎上,建成了紅軍長征三岔紀念館;2005年,又在三岔老爺山紅軍烈士墓地上,修建了三岔紅軍烈士陵園。紅軍長征三岔紀念館和紅軍烈士陵園共同記載著這段光輝的革命歷史,使英雄的紅軍播撒的革命火種代代相傳,偉大的長征精神永遠激勵著鎮原兒女奮發進取,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長征中再創輝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