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襄文化]
悠悠歲月,滔滔長河,勤勞智慧的邢襄兒女創造出璀璨奪目的民族文化---邢襄文化。邢襄是邢台市的別稱,自趙襄子遷邢後,邢地開始有此別稱,邢台有邢襄的別稱至今已經2500年了。邢襄文化就特指發源於這一地域的悠久文化。
邢襄文化獨具一格,作為一種地域文化,她與中華文華起源同步,是中華文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大河岸邊、山前台地”是邢襄文化誕生的古代地域環境,在太行山東麓、古黃河西岸、大陸澤周圍這片獨特的大山、大河、大澤結合地帶誕生了獨居魅力的邢襄文化,她與草原文化、江漢文化、閩越文化、嶺南文化、巴蜀文化、齊魯文化等其它地域文化共同組成了偉大的中華文華。邢襄文化植根於偉大的中華文華的沃壤;已經成為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民族地域特徵,有機地融入到了邢襄六百萬兒女的熱血之中。 邢襄文化博大精深,作為一種民族文化,她經過歷史長河的洗禮,形成了有別於其它文化的獨特歷史底蘊和文化特徵。其兼收並蓄的包容性和自成一家的完整性以及綿延不絕的繼承性和品質獨特的內涵性,在其他文化中是極其罕見的。在數千年的歷史演變中,邢襄沃野不僅哺育了邢襄兒女勤勞、智慧、剛毅、果敢的民族地域屬性,也形成了“自強不息、崇德尚武、慷慨悲歌”的文化地域特徵。偉大的邢襄兒女創造出的燦爛的文化,為人類做出了傑出的貢獻。邢襄文化源遠流長,作為一種歷史文化,她是邢台幾千年歷史發展中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結晶,邢台不僅是我國歷史上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而且歷代被視作戰略要地,股肱上郡,曾歷五朝古都,作為國、都、州、郡、府、路、道、地區、市的治所,邢台的生命力從數千年前延續至今,這在國內幾乎是唯一的。邢台可以說是中國行政體制演變的活化石,她見證和參與了中華歷史的演變和發展,邢台這座歷史古城,在中華文明史發展中,發揮過重要的作用。是當之無愧的 歷史名城。
[文化地位]
邢襄文化的歷史地位:華夏始創,民族正統
第一、邢襄文化是華夏始創文化之一。
上古三皇五帝時期,邢台便是華夏先祖的重要活動區域,黃帝氏族曾居於邢台軒轅崗,教民‘鑿井築邑’,後蚩尤和黃帝曾九戰於大陸澤,成為氏族融合形成華夏族的重要地域,此後堯都柏人,並於堯台禪讓於舜,為禪讓制的根源,大禹治水導九河於邢台大陸澤,邢台大地再次留下先祖重要的足跡,至今仍有鯀堤、丹朱墓、堯山、堯台、象城、柏人城、乾言崗等華夏氏族的遺蹟,這個時期邢襄文化處於萌芽狀態,距今4000-5000年。夏商初期,邢台是井方氏、有蘇氏的活動地域,商代第二代先公昭明長期活動於邢台汦河流域,商祖乙九祀擇沃野遷都於邢,“祖乙遷邢”是邢襄文化體系的起點,距今3500年。自此邢地歷五王,為商都138年之久,此後井方之女婦妌出嫁武丁,邢地成為商王室重要的諸侯國,商代末期,紂王升邢伯為邢侯,並擴建邢地的沙丘苑台,邢台成為商代畿輔之地、掣肘之國。周朝滅商後,周公東征邢地,周王室大規模的封邦建國,應運而生的邢國,成為70餘個侯國之一,邢國封建無疑是邢襄文化形成獨立完備的文化體系的時間標點,至今3100年。由此可見,邢襄文化的形成時間再距今3000-5000年前,是作為華夏文化的一部分參與了華夏民族的融合、華夏文化的創建和形成,因此是華夏始創文化。
第二,邢襄文化的根源是中華正統。
從邢襄文化的形成階段來看,邢襄文化的萌芽起源直接來自三皇五帝在邢地的活動,名垂青史的堯禪讓舜、大禹治水等無疑都是三皇五帝時期的正統歷史,在商代邢台是商王室的定都之地,祖乙遷邢使商朝中興,中國歷史上最大的青銅器司母戊鼎就是為邢台的女兒婦妌所造,祖乙遷邢、紂營沙丘是商代的重要史實,在周代邢國是周王室的姬姓封國之一,是按周禮所建的禮儀之邦,作為當時尊貴的王室正統,因此才有“邢侯搏戎”載美於諸侯,“齊桓公救邢”被稱作救中國,衛國滅邢被稱作“春秋無義戰”之說,這些無不體現了邢襄文化的正統性。
從西周時期邢國與燕國、中山國、魯國、齊國、衛國、趙國的關係來看:
1.邢國和燕國是同一時期封建的姊妹之國,燕國為召公之嗣,邢國為周公之嗣,是河北省在西周時期的兩大侯國和文化源流,其中邢國尤是姬姓封國。邢國與燕國的封建比燕趙文化中的趙國早建立六百多年。
2.邢國與魯國是一對兄弟之國,皆為周公的嗣國,魯國為周公長子伯禽代父封國,邢國是周公四子靖淵的封國,周公創建禮制,其嗣國魯國、邢國是嚴格按周禮之制建立的國度,是禮儀之邦的典範。
3.邢國與齊國是世代聯姻的盟國,邢國是周公的嗣國,是王室姬姓的封國,齊國是太公的嗣國,是姜姓封國,兩國地域相鄰,隔河而望,為世代姻國和歃盟之國,關係親密,歷史上既有齊桓公為救邢而大戰中山國之事,也有邢侯為了齊國而開戰衛國的記載,並且親桓公救邢在歷史上被稱作“救中國”,可見當時“中國”這個詞的內涵核心就包含了邢國在內。
4.邢國與中山國是世代的敵國,早在邢國封建初期,周王便有以邢國為紐帶,聯絡燕齊、屏藩戎狄之意,因而特賜邢侯王命,肇建邢侯之台,統領周邊諸侯,在黃河之西、太行之東有開徵伐戰事之權,西周至東周時期,邢侯以一己之力,數次打敗戎狄,與狄人抗衡數百年,得到諸侯的廣泛讚譽,很好的屏藩了周邦,東周末期,邢國衰落,狄人多次伐邢,邢國被迫遷都夷儀,成為邢國的恥辱。
5.邢國與衛國關係複雜,由於同為姬姓封國,又同為齊國的聯姻之國,也都得到過齊國的救助,邢國還曾收留衛國的太子,助其登位,長期以來兩國關係密切,後來因衛國與齊國反目,當時已經衰落的邢國毅然選擇了站在齊國這一邊,並曾在邢陪都夷儀城與齊國歃盟謀衛,使得衛國懷恨在心,並處心積慮,派去間諜入邢,最終滅掉了邢,然而邢衛反目的結果,固然使得邢國國滅,卻也使得衛侯背上了滅同宗的罵名,史稱“衛滅同宗,春秋無義戰”,開啟了一個很不好的沒有正義可言的中國混亂時代,衛侯也得到了“毀”這箇中國歷史少有的幾個否定性的諡號之一。
6.邢國封建比趙國早640年,雖然趙國建立時,邢國已滅,但是邢地對於趙國的建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首先趙氏孤兒曾藏匿於邢地,沒有邢地的存孤就不會有後世的趙國,其次趙襄子、趙簡子也是依靠太行之西的晉陽和太行山之東的邢台作為跳板,南取邯鄲,北戰柏人,東收夷儀,西逐代北,才奠定了趙國之初的基本版圖,而趙襄子在邢台定都經營三十多年,不僅在邢台被尊為開國之侯,歷史上也將趙襄子元年定為趙國起始之年。同時邢地對於趙國的發展強盛和存亡也都有重要的關鍵的作用,趙魏之戰,邯鄲失守三年,趙國正是以信都(邢台)為根據,同仇敵愾,奮力戰爭,才迫使魏國與趙國簽訂漳水之盟,使得趙國不割地而收復國都,趙成侯立邢為信都,魏獻椽木,乃建檀台,檀台比叢台早建一百多年,早在趙成侯時期就成為趙成侯雄心和趙國強盛的象徵,趙與中山的鄗之戰,鄗(邢台柏鄉)差點失守,趙武靈王乃痛下決心胡服騎射從而迎來了趙國的空前強盛,及至趙王靈王病死邢地沙丘,趙國也逐漸衰弱,趙國後期,邢地柏人李牧成為趙國唯一支撐全局的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說。
作為西周文化的正統,邢國曆時400年,是西周文化全盛時期周禮之制的試驗地、發祥地和樣板地,公元前480年孔子以為禮制在魯國等國已經毀壞,曾專程過黃河來邢地尋求周禮,足見邢襄文化在西周文化中的正統地位。這種正統性在邢襄文化的發展階段內,通過影響和鑑證中華歷史進程的一些科技、文化、人物、事件等得以全方位的延續和發展,例如巨鹿大戰,黃巾起義,秦始皇病死沙丘、劉秀登基、李唐祖籍、義和團起義等事件,例如魏徵、宋璟、劉秉忠、郭守敬、柴榮、李世民、僧一行、扁鵲等人物,例如商代制陶技術、周代井田技術、漢魏冶鐵技術、隋唐宋白瓷技術、金元天文水利技術等。
[文化體系]
堯山文化、鵲山文化、沙丘文化、邢窯白瓷文化、百泉文化、商都牛城文化、黃巾文化、七夕文化、
太行文化、運河文化、梅花拳文化,義和團文化、郭守敬科技文化、抗大革命文化、邢台姓氏文化、
開元佛教文化、武松文化、李唐帝陵文化、邢州學派文化、漢牡丹文化 觀音文化
[文化遺產]
目前,邢台市擁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4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0處。2009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邢台新發現文物有1677處。邢台市目前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0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41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53項。
[邢襄典故]
[成語典故]
1.[破釜沉舟] 2.[作壁上觀] 3.[以一當十] 4.[代人捉刀] 5.[陽春有腳]
6.[生吞活剝] 7.[鹿死誰手] 8.[飽以老拳] 9.[雨過天青] 10.[舌燦蓮花]
11.[頑石點頭] 12.[民脂民膏] 13.[鐵石心腸] 14.[珠圓玉潤] 15.[淡掃蛾眉]
16.[傅粉何郎] 17.[穢言污語] 18.[鍛鍊周納] 19.[大儒縱盜] 20.[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21.[酒池肉林] 22.[長夜之飲] 23.[禁中頗牧] 24.[馮唐白首] 25.[漆身吞炭]
26.[士死知己] 27.[墮甑不顧] 28.[雕蟲小技] 29.[出將入相] 30.[萬古留芳]
31.[身無可擊] 32.[死有餘辜] 33.[撥煩之才] 34.[家常便飯] 35.[穢言污語]
36.[安邦定國] 37.[壺中天地] 38.[雀兒腸肚] 39.[謙虛謹慎] 40.[重賞之下,必有死夫]
41.[堯天舜日]
[歷史典故]
1.[笑不露齒] 2.[刑不隱親] 3.[郭巨埋兒] 4.[紙衣瓦棺] 5.[只欠一死] 6.[丹書鐵券]
7.[以人為鏡] 8.[趙氏孤兒] 9.[ 良馬驥邢] 10.[紀昌學射] 11.[邢侯搏戎] 12.[賜箸表直]
13.[平台晾屍] 14.[沙丘宮變] 15.[邢州學派] 16.[時苗留犢] 17.[石勒聽書] 18.[涸澤而漁]
19.[貝邢兵變] 20.[祖乙遷邢] 21.[宋璟砸碑] 22.[齊桓公援邢] 23.[南青北白] 24.[紂營沙丘]
25.[狄人伐邢] 26.[鄗之戰] 27.[房子之戰] 28.[巨鹿大戰] 29.[柏人之謀] 30.[馮唐易老]
31.[黃巾起義] 32.[龍崗咒水] 33.[頓悟成佛] 34.[馬革裹屍] 35.[扶清滅洋] 36.[ 堯禪讓舜]
37.[大禹治水] 38.[幽州滅火] 39.[聞鈴斷事] 40.[程門立雪] 41.[銅馬起義] 42.[劉秀登基]
43.[大樹將軍] 44.[武松打虎] 45.[光武中興] 46.[一夫夜呼]
[五朝古都]
邢台具有3500年悠久建城史和燦爛文明,是先商之源、殷商之都、邢侯之國,邢台是河北省歷史上第一座“城市”,歷經五朝古都,商朝國都(約130多年),邢國國都(426年),趙國國都(30年),常山國(趙國)國都(10年),後趙國都(18年),邢台為帝都600餘年,可謂龍脈興旺,不僅是河北省的城市中做過國都歷史最久的城市,而且從這片沃土上還走出了許多著名的邢台籍皇帝,如郭威、柴榮、孟知祥、孟昶、李淵、李世民等。底蘊深厚的邢襄文化中悠久燦爛的古都文化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1.殷商故都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夏的第二個王朝,邢台是伴隨著商王“祖乙遷於邢”(《史記·殷本紀》)而載入史冊的。 祖乙,中國商朝第十四任國王,商王河亶甲子,河亶甲病死後繼位,商祖乙九年(約前1438年),遷都於邢(今河北省邢台市)。
祖乙是有為君主,遷邢後命彭伯、韋伯為王,任命巫賢治國,教民耕稼,商朝迅速強大。他幾次出兵平服了蘭夷、班方等國,解除了東南方的夷族對商的威脅,國運再度中興。邢台經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至南庚遷奄(約前1302年),約為商都136年;
此外,邢台廣宗的沙丘宮曾是紂王擴建的商國的“陪都”,沙丘苑台最初建於何年不可考,前1075年紂王即位後,開始擴建沙丘宮,紂王在位的29年間,曾大規模擴建並多次來此酒池肉林、長夜痛飲。
西周之除周成王封周公第四子姬苴建立邢國,在今河北省邢台市,是按周公禮制建立的禮儀之邦。疆域大致西到太行山,北至今元氏一代,東至今聊城一帶,南至今邯鄲一帶。商代,殷墟北面已有邢國,即商王祖乙所遷都之處,也是拱衛商都北大門的戰略要地。周初邢國肩負著阻止戎人東出太行,騷擾周疆的重任,同時聯絡齊、衛、魯,並與北方燕國遙相呼應。周天子特許邢侯有“朕臣天子,用典王令“的代行王命的特權和按天子禮制建城。
邢國以周成王四年(前1060年)封建,至前634年被衛國所滅,邢台作為邢國國都約長達426年之久。
戰國時期,趙氏立國自趙簡子起已經初具輪廓,趙襄子元年(公元前457年),趙襄子即位,隨即發兵滅代,趙襄子四年,智伯勾結韓魏圍困趙襄子於晉陽,危急之際,襄子反而私下聯合韓魏滅掉智氏,形成三家分晉局面。分晉後,趙襄子選擇了向北向東發展的戰略,逐漸占有了山西中北部、河北中部、西南部和內蒙一部分地區,開始窺視齊燕。此時偏處山西的晉陽作為趙國統治與擴張中心,地理條件已顯不足,由於趙襄子做世子時經營邢台多年,使邢台有了個較好的經濟基礎,而趙國在吞併了邯鄲、柏人(今邢台隆堯)之後,使邢台成為四戰之國,地理優勢更加明顯,加上趙簡子、趙襄子曾兩次被困晉陽,餘悸、余恨未消,襄子乃認為晉陽絕非久都之地,於是在約趙襄子六年(前451年)趙襄子正式自晉陽遷都於邢台。趙襄子自前457年至前425年在位,計33年,趙襄子死後,其子趙浣即位為趙獻侯,趙襄子之弟趙桓子與趙獻侯奪位,自立於代,約前423年,趙獻侯被迫遷都中牟。
邢台作為趙國都城,基本是趙襄子在位時期,約近三十年左右,後世項羽便因襄子都邢之故,而把邢台更名為襄國。
襄國(信都,今邢台),自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正月,張耳、陳余立趙之後裔趙歇為趙王,中間歷經項羽分封張耳常山王,趙歇復稱趙王,劉邦再封張耳為趙王,張敖繼承趙王,到漢九年(前198年)正月,張敖被廢止,為王都凡十年。
襄國(邢台),作為秦末漢初之際的一個王都,它經歷了波瀾壯闊的秦末農民大起義,又經歷了激烈多變的楚漢戰爭。在此期間,襄國再度顯示了其地位的重要,以襄國為中心的趙國,亦再度發揮了其重大的歷史作用。
耳去世,其子張敖嗣位趙王,都襄國。漢九年(前198年)正月,因張敖有謀反嫌疑,廢為宣平侯。
從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初,趙歇稱趙王居信都,到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復居信都,信都(邢台)兩次作為趙國的都城,從漢元年(前206年)初項羽封張耳為常山王,改信都為襄國,到年底陳余擊敗張耳迎趙歇於襄國,襄國二次為都,一次為常山國都,一次為趙都。從張耳韓信擊敗趙歇陳余,劉邦封張耳為趙王,到張敖嗣位至漢九年(前198年)被廢為宣平侯,襄國再次為趙都,傳位歷張耳張敖二人,自此,秦末漢初,襄國(信都)為王都10年。
晉大興二年(319年)石勒自稱大單于、趙王,定都襄國(今河北邢台),史稱後趙。統治地區包括河北、山西、河南、山東、陝西以及江蘇、安徽、甘肅、遼寧部分地區。
襄國(今邢台),後趙古都319年後趙石勒都此。335年石虎遷都鄴。349年冉閔滅石氏,350年石虎子只復稱帝於襄國,352年為冉閔所破。襄國為後趙國都共十八年,歷石勒、石弘、石虎、石祗等帝,冉閔滅後趙時,劉顯也曾在襄國稱帝。羯族人石勒是我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312年七月,石勒在中丘(今邢台內邱)人張賓的建議下,進據襄國,333年,石勒死,石勒在襄國二十餘年。石勒崛起於襄國,定都襄國,幾年中,消滅北方割據勢力,滅前趙,統一北方。當時襄國是北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後趙留下大量遺蹟:後趙高僧佛圖澄曾開發達活泉、龍岡(今營頭岡)。《晉書》、《順德府志》、《十六國春秋》、《高僧傳》及達活泉公園《重建廣源廟記碑》均有記載;內邱縣鐵頂墓村有後趙相張賓墓;南和張相村(張賓封地)也有張賓墓;內邱有李陽村及李陽河,皆與後趙將領李陽有關。6.後趙京都---襄國城
後趙建國,以襄國為京都,設天下為三州二十四郡,襄國(邢台)為後趙國都,同時為司州駐地,石勒修建建平城,城牆可臥牛,故稱臥牛城,建平城四周有四個子城拱衛,以年號稱做建平大城,石勒引達活泉水周流城內,城開四門,其名缺考,以北苑作為襄國大市。襄國城經十八年建造完工。石勒於建平城內修建建德宮,豪華無比,石勒是羯人,稱皇帝又稱單于,故建德宮兼漢族皇宮風格和北方遊牧民族風格,堪為名城。
後趙襄國城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巍峨壯觀的宮殿群所煥發出的帝王氣概。石勒在襄國城所建的建德宮的主要建築有正陽門、端門、建德殿、建德後殿、徵文殿、單于庭、單于台、東堂、西閣、後六宮、百尺樓、崇訓宮、社稷壇,宗廟、挈壺署、藏冰室等,建德宮四門南曰正陽門、東曰永昌門,西曰永豐門、北曰止車門,襄國城內建有太學,還有宣文、宣教、崇儒、崇教等十餘所國小,石勒還在襄國城西起明堂、辟雍、靈台,又立桑梓苑和籍田,此外,石勒還在襄國近畿建造了水上離宮-澧水宮(在今南和)等。石勒在永豐小城內建設了永豐倉,即為太倉。石勒死後,石虎自居攝趙王,在襄國城內建設了觀省台(又名觀雀台),並起造太武殿,太武殿的地基高二丈八尺,東西七十五步,以彩色的碎石頭做成,下面有密室,裡邊安置五百衛士。漆瓦、金鐺、銀楹、金柱、珠簾、玉壁,全用金銀玉珠。窮極技巧。又在顯陽殿後造了靈風台九殿,選數萬美女充斥其間。太武殿西,石虎建設了昆華殿,閣上輒開大窗,皆施以絳紗幌。直到352年,冉閔攻克襄國,一把火將襄國城內豪華的宮殿樓閣燒成灰燼[臥牛名城]
一個城市,除其正式的稱謂之外,往往還有一個別名,如濟南稱泉城;廣州稱穗城和五羊城等等。邢台市也有一個別名,叫做臥牛城。邢台市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她擁有豐厚的文化底蘊,據史書記載:邢台城為春秋時邢侯所建,十六國時期由後趙皇帝石勒擴修,城牆周九里十三步,闊六步,上可臥牛,故俗稱臥牛城。北宋時郭進又進行重修,城北有牛尾河,俗呼牛城,明代王守城擴修為城周十三里二十丈,城南有栓牛石,城內有腸街等。古時牛是豐收吉祥的象徵,邢人祖先以牛名城,蓋取黃牛勤勞利世的精神以自勵。 臥牛臥牛,閱歷千秋,今逢盛世,壯志當酬!
牛城傳說傳說在西周初期,處於太行山前的邢台一帶土地肥沃,水草豐盛。周王先封周公長子伯禽於魯,周公四子姬苴年齡小尚未封國,隨兄同往,輔佐治理,姬氏兄弟經常在太行山上打獵,一天下山時,看到一頭神牛從天而降,頭南尾北,席地而臥,神牛四周,沃野無際,百泉竟流,古時,牛是豐收吉祥的象徵,周成王知道這個事情後,命令召公占卜,知是分封建國的祥兆,於是為了答謝周公的輔佐之恩,乃分封姬苴為邢侯,建立邢國,邢侯於是率領民眾在神牛臥過的地方修建城池,繁衍生息,人們為了紀念這頭帶來祥兆的神牛,都親昵的稱她為臥牛城,千百年來流傳至今。象徵邢台的“臥牛城”的雕塑,曾經橫臥在市中心,如今遷居到達活泉公園。它象徵著邢台人民善良,純樸的願望,也為邢台這座名城增添了新姿!
金牛降洪傳說在很久以前,有年夏天,黃河以北,洪水泛濫,很多府縣、村莊被淹沒,唯獨順德古城平安無事。原因何在?原來發大水那天,洪水逼城,順德府岌岌可危,關鍵時刻,一頭黃色神牛從天而降高臥城頭,洪水漲八尺,金牛長吼一聲,城牆則長高一丈,水漲城高,洪水始終不能淹沒順德府,百姓因此得救。此後,每當山洪暴發,洪水逼城之際,這頭老黃牛便會臥在城頭,水漲城高,於是順德府百姓得以免遭水災而安居樂業,為了紀念黃牛的功績,遂以臥牛命名其城。從此,“金牛降洪”、“金牛馱城”的故事,便在邢台順德府流傳開來。
[歷史名人]
邢襄大地,人傑地靈,古往今來,湧現出的民族英雄、帝王將相、先哲聖賢、科技精英、社會名流、能工巧匠、藝苑巨擎、俠客義士、忠烈豪傑不可勝數!
[古代名人]黃帝、揮公、堯、鯀、舜、丹朱、象、禹、昭明、祖乙、祖丁、南庚、婦妌、帝辛、巫賢、姬苴、邢伯、邢叔、臣諫、邢姜、巫臣、狐庸、羽頡、南宮括、南宮适、程子、豫讓、趙武、趙襄子、李牧、趙雍、扁鵲、田光、趙歇、張耳、陳余、張敖、魯元公主、張偃、貫高、張嫣、路溫舒、張蒼、馮唐、耿純、劉植、耿弇、劉慶、劉祜、張角、張梁、張寶、時苗、孟康、張揖、崔琰、甘始、周倉、田豐、王經、郭女王、崔基正、張賓、石勒、李元忠、綦母懷文、崔浩、崔宏、游雅、游明根、游肇、李渾、李公緒、宋世良、陳寶光妻、李愍、魏歆、張禹、張丘建、張子信、宋景業、佛圖澄、竺道生、慧始、石虎、釋道安、王喬、柴誕、顏良、木蘭、石弘、劉顯、王彥超、李孝貞、魏詹、彥琮、辯義、高士達、李淵、李世民、李建成、李虎、羅成、李靈夔、李慎、魏徵、宋璟、李元愷、裴問、李抱真、李俌、孟方立、李存孝、 魏謩、宋若莘、宋若昭、僧一行、行距、李乂、張文琮、張祜、張文收、潘師正、張果老、招謙、郭威、孟知祥、孟昶、柴宗訓、曹利用、曹皇后、王則、成閔、范邦彥、范質、牛皋、丁度、陳薦、王仁鎬、張美、郭進、張思鈞、釋岩俊、完顏宗敏、定喜禪師、完顏希尹、郭守敬、劉秉忠、張文謙、李若珪、王世清、馬銓、白儲玿、李起元、侯泰、馬亨、魏裔介 鄒宏義 楊思聖 孫伏伽 崔昭緯、崔昭矩 崔諤、崔詹 崔光表 魏弘簡
[現代名人]尚小雲 呂玉蘭 陳 強 趙三多 景廷賓 董英傑 白壽章 董振堂 趙忠祥 劉珍年 王助 楊春增
孫金枝 孫金蘭 周之廉 張樾丞 秦建彬 孫振祿 齊福丕 姜登選 王懷慶 許蘭洲 張霖之 李慶偉
任仲夷 喬曉光 尚長榮 尹贊勛 尹文英 夏武平 張慶和 王憲堂 顧隨 祝元昆 龐炳勛 傅彪 耿幼麟
王同春 李桂雲 王寶強 侯宗賓、李子元、 劉子厚、徐冰、馬國瑞、張登義、劉傑、王蘊瑞、曹和慶、韓喜增、
王啟明、楊壽山、周穎、侯振亞、李世農、張璽
[名郡古縣]
[古都名郡]邢台市是五代故都、千年名郡,別稱邢襄,雅號臥牛城,市域西依太行山,東臨故黃河,中部的大陸澤曾為天下九澤之一,堯山則是黃河故道上著名的堯山碣石,早在三皇五帝時期,黃帝就曾躬耕於軒轅崗,堯帝曾都於柏人城,並登臨堯山碣石觀察天下水勢,後於大麓考察舜三年,並禪讓舜於此,大禹曾治水於此,夏代為冀州之域,井方氏、有蘇氏活動於此,商代中期為祖乙、祖丁等五帝之都,周代為邢國國都,戰國時期為趙國早期國都和中後期的信都,秦為信都縣,屬巨鹿郡(治所平鄉),秦末漢初為常山國和趙國國都,漢代屬巨鹿郡,晉隋改稱襄國郡,後趙石勒定都於此,唐宋金稱邢州,元明清為順德府,民國時期曾一度為冀南道和順德道駐地,今為邢台市,轄17縣。
[千年古縣]1.邢台縣
商代為井方,周為邢國地,秦置信都縣屬巨鹿郡,漢代改稱襄國縣,隋代改為龍崗縣,宋代徽宗改之為邢台縣,沿用至今。
2.南宮縣
秦屬巨鹿郡,漢代劉邦以文王四友之一的南宮适的封地設定南宮縣,沿用至今。
3.清河縣
秦代設定厝縣,屬巨鹿郡,西漢改為清陽縣,東漢稱作甘陵縣,北魏時期改稱武城縣,隋代改置為清河縣,沿用至今,曾為清河郡和貝州、恩州的治所。
4.巨鹿縣
巨鹿,本名大陸,以大陸澤之故,周代屬邢國,秦屬巨鹿郡,漢設南亦縣,隋代改稱巨鹿縣,先屬邢州,後屬順德府,沿用至今。
5.威縣
秦屬巨鹿郡,漢置廣宗國,東漢章帝時設廣宗縣,隋代改作宗城縣,金代稱洺水縣,元代置威州,明代設為威縣,沿用至今。
6.內邱縣
西周屬邢國地,漢代置中丘縣,隋代避諱楊忠之故改為內丘縣,先屬邢州,後屬順德府,沿用至今,清代尊孔避丘之諱,改為內邱。
7.臨城縣
春秋時期為臨邑城,漢代為房子縣地,隋代復置房子縣,為治所,唐代改為臨城縣,沿用至今。
8.隆堯縣
1947年,堯山縣與隆平縣合併為隆堯縣。
周屬邢國,秦屬巨鹿郡,西漢設立柏人縣,北魏時稱作柏仁縣,唐代改為堯山縣,金代設為唐山縣,先屬邢州,後屬順德府,民國時期復稱堯山縣。
秦屬巨鹿郡,漢設廣阿縣,唐初改為象城縣,唐天寶年間改為昭慶縣,北宋時期改為隆平縣,沿用至民國。
9.柏鄉縣
戰國時期為趙國鄗城,秦屬巨鹿郡,西漢設定鄗縣,東漢改為高邑縣,隋代時期更名為柏鄉縣,沿用至今。
10.任縣
西周屬邢國地,春秋戰國時期為任邑,秦屬巨鹿郡,西漢設定任縣,先屬邢州,後屬順德府,沿用至今。
11.南和縣
西周屬邢國地,秦代設赤縣,屬巨鹿郡,西漢設為南和縣,先屬邢州,後屬順德府,沿用至今。
12.新河縣
秦屬巨鹿郡,漢設堂陽縣,宋代改置為新河縣,沿用至今。
13.廣宗縣
西周為邢國地,秦屬巨鹿郡,西漢封為廣宗國,東漢設立經縣,元置廣宗縣,先屬邢州,後屬順德府,沿用至今。
14.沙河縣
西周為邢國地,秦為信都縣地,屬巨鹿郡,漢晉為襄國縣地,隋初屬龍崗縣,開皇16年析龍崗縣南部置為沙河縣,先屬邢州,後屬順德府,沿用至今。
15.寧晉縣
秦為巨鹿郡地,漢代設立楊氏縣,晉代更名廮陶縣,唐代取‘安寧晉福’之意更名寧晉縣,沿用至今。
16.平鄉縣
西周屬邢國,秦代為鉅鹿郡治所,漢代設立廮陶縣,三國時期更名平鄉縣,隸屬邢州、順德府,沿用至今。
17.臨西縣
秦屬巨鹿郡,漢屬清淵縣,北魏時在清淵縣西部(今臨西縣地)設立臨清縣(治所倉上),隋代復設為沙丘縣,唐大曆年間改設永濟縣,唐末時併入臨清縣,1965年,復設為臨西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