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台

檀台

檀台,遺蹟在今邢台市內,最早為邢侯祭天之台,戰國時期趙因用之以為檀台。

邢州檀台

檀台,也稱邢台,遺蹟在今邢台市內,最早為邢侯祭天之台,戰國時期,趙成侯二十年(公元前355年)“魏獻榮椽,因以為檀台”,裴駰《集解》云:“徐廣曰‘襄國縣有檀台’”。司馬貞《索隱》云:“劉氏雲‘榮椽蓋地名,其中有一高處,可以為台’。非也。按榮椽是良材,可為椽斫飾有光榮,所以魏獻之,故趙因用之以為檀

“古邢台”碑(即檀台古碑)“古邢台”碑(即檀台古碑)
台。”趙成侯把魏國進獻之木,擴修為檀台,“檀台”是一種台閣式的華麗建築。其巍峨高峻,氣魄宏偉,每登台遠眺,旭日東升,晨曦茫茫,日出自天涯海角;夕陽西墜,太行山群峰爭輝,惟檀台高峻,陽光燦燦,氣勢甚為壯觀。這種豪邁景象,激發了趙成侯稱雄立業的壯志,為表示其言必信、行必果的決心和信心,乃立邢為信都。趙武靈王時曾多次在檀台信宮大會天下諸侯,宋代時,宋徽宗以邢州檀台之故,將龍崗縣改名為邢台縣,此系今邢台市名之由來。
邢州檀台建於公元前355年,比邯鄲叢台(建於公元前187年)早168年,歷史上邢州檀台與邯鄲叢台齊名,他們共同見證了趙國的輝煌。檀台原在順德府署大堂西東倉巷旁邊,即現在的順德路,原有“古邢台”碑刻遺蹟。後來由於順德路拓寬,“古邢台”遺址被平。檀台煙雨”隋唐時即成勝景,明清時是順德府十二景之一,明代詩人李攀龍有詩曰:
郡齋西北有邢台,落日登臨醉眼開。
春樹萬家漳水上,白雲千載太行來。

檀台煙雨

順德,信都也,即邢侯國城,為臥牛城。首西南昂然,尾東北伏然。牛首下有石如柱,立土中數丈,不得根,名栓牛石。地多榆、柳、槐、棗,蒙密蓊蔚,雜果樹更伙。巋然土丘,相傳戰國時,趙成侯都邢,魏獻“榮椽”,因築檀台,以朝諸侯。今煙雨之朝,林莽中猶見台也。詩曰:
高台原在此邢州,不見榮椽空土丘。
衰草淒淒迷故址,荒林莽莽盡耕疇
淡雲疏雨流霜月,穴免棲狐臥喘牛
感慨西風憑弔者,誰人能說趙成侯。

邢台之根

邢台之名來源自古邢台。古邢台,也稱檀台,相傳西周邢侯建國後,一方面為了炫耀其“朕臣天子,用典王令”(見邢侯簋銘)的封建威儀,另一方面也為了上察天文下算農時,乃累土為台,用以觀察天文災祥和進行祭天祭祖等隆重 儀式。戰國時期,趙成侯立邢為信都,把魏國進獻之木,擴修為檀台,並建立信宮,以朝諸侯。史載“魏獻榮椽,因以為檀台”。趙武靈王曾多次在信宮與群臣商議國家大事,《史記》記載“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宮,召肥義與議天下,五日而畢,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習騎射”,可見歷史上趙國赫赫

古邢台碑古邢台碑
有名的“胡服騎射”的決定源自於邢台。東晉時期,褐人石勒建立後趙,以襄國為都,曾將古邢台改革設計為單于台,建有百尺樓,單于台可能是石勒祭拜胡天之所。北齊以後,邢台為州郡治所,古邢台失去了祭天祭祖的作用,而演變為一郡之名勝,《順德府志》記載:“土築台丘,花木點綴,歷為盛游之地!”到唐代時期,“邢”、“台”二字聯用作為邢州的地名和美稱已經被人們口碑相傳,據1993年出土於邢台市孔村的大唐太和二年(828年)青蘿客靈雅撰寫的《唐故西河尹公南陽蓋氏夫人墓志銘》中,就有“載桃李於趙地,標正義於邢台!”和“夫人於其年正月廿五日X於邢台西北十里”的記載。據此,邢台二字作為地名已有近一千二百年的歷史。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宋徽宗以邢州檀台之故,改龍崗縣為邢台縣,升邢州為信德府,此系邢台二字作為正式建置地名的開始。
歷史悠久的古邢台,到明代時期仍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是一郡之名勝。嘉靖年間,時任順德知府的明代著名文學家李攀龍曾登臨其上,並賦詩《登邢台》流傳至今:
郡齋西北有邢台,落日登臨醉眼開。
春樹萬家漳水上,白雲千載太行來。
孤城自老風塵色,傲吏終慚岳牧才。
便覺舊遊非浪跡,至今鴻雁薊門回。
據大明萬曆年間的《順德府志》記載古邢台(檀台煙雨)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順德府知府李京詩曰:
高台原在此邢州,不見榮椽空土丘。
衰草淒淒迷故址,荒林莽莽盡耕疇。
淡雲疏雨流霜月,穴免棲狐臥喘牛。
感慨西風憑弔者,誰人能說趙成侯。
古邢台遺址的確切位置在順德府衙的西北側,即府署西北,通判廳東。刻立於大明萬曆年間的“古邢台”碑,碑高(不計底座)2.4米,寬0.88米,厚0.38米。上刻三個大字:“古邢台”,歷經四百餘年風雨,屹立不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