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縣亂彈

威縣亂彈

威縣亂彈,是我國一“地方劇種”。始於明末,是一個很古老的傳統戲曲劇種,因起源於邢台市威縣而得名,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分東西兩路。在唱腔板式上,各有千秋。東路亂彈的活動範圍是邢台、邯鄲以東,石德線以南及魯西北一帶。西路的活動範圍是山西上黨以東及石家莊地區東北一帶。目前威縣亂彈劇種瀕臨失傳。

基本信息

分布範圍

威縣亂彈威縣亂彈
亂彈是傳統戲曲之一,是深受民眾所喜愛的一種具有鄉土氣息的地方戲。它分東西兩路。在唱腔板式上,各有千秋。東路亂彈的活動範圍是邢台、邯鄲以東,石德線以南及魯西北一帶。西路的活動範圍是山西上黨以東及石家莊地區東北一帶。
因此,“亂彈”是河北省的地方劇種,這是從狹義來說;若從廣義講,亂彈戲又不囿於河北。明代至清初,陝西的秦腔因用彈撥樂伴奏,而被稱為“亂彈”(這裡的“亂”,不是雜亂,乃指彈撥的技法和頻率)。.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對崑腔以外的其他劇種統稱“亂彈”。京劇興起之初,有人也稱其為“亂彈”,瞿秋白在一篇文章中就曾說過,“不登大雅之堂的‘亂彈’——皮黃,居然登上了大雅之堂。”直到今天,人們在褒揚某些演員能文能武、什麼劇種也能唱時,依然稱之為“文武昆亂不擋”。這裡的“亂”即指崑腔以外的劇種。

歷史發展

亂彈戲始於明末,是一個很古老的劇種,主要流傳在清河、威縣一帶。明末清初,隨著南北通商貿易的繁榮,此曲系統的西調、西秦腔,伴之“秦優”的戲曲活動,傳到樅陽、安慶等地,南北藝人合班,相互融合,產生了“梆子亂彈腔”。乾隆年間,“梆子亂彈腔”在威縣和山東臨清一帶廣為傳播,成為河北亂彈。早年,河北亂彈與崑曲、高腔、絲弦並稱為河北的“昆、高、絲、亂”四大劇種。道光至同治年間,亂彈在民間發展並衍變分流,分為東、西兩路。東路流行在山東西北部的臨清、夏津、聊城一帶;西路流行在河北南部的臨西、威縣、清河、館陶等地。後來,西路亂彈藝人到真定(今正定)一帶傳藝,又把亂彈傳至藁城、元氏、贊皇。
本世紀二三十年代,是亂彈的發展時期,班社眾多,名伶輩出。1918年和1928年,威縣亂彈曾兩次赴天津演出。建國後,威縣、藁城、隆堯、臨清四縣先後建主了專業性的亂彈劇團,農村業餘劇團也相繼出現。亂彈戲劇目計有300多個。威縣亂彈戲著名藝人史桂枝,能戲很多,文武老生戲、花臉戲都很有名,如楊家將戲的楊繼業,銅錘花臉包拯。

名字由來

威縣亂彈威縣亂彈
清朝初年,劉獻廷(1648——1695)《廣陽雜記》中有“秦優新聲,有名亂彈者,其聲甚散而哀”的記載,這說明“亂彈”在當時已作為一種新腔調出現。這是迄今發現的有關“亂彈”的最早的記述。
康熙時人劉廷璣在《在園雜誌》中談到弋陽腔演變為四平腔之後,接著說:“甚且等而下之,為梆子腔,亂彈腔、巫娘腔、瑣哪腔、羅羅腔矣。“可以看出當時已有許多民間地方劇種開始興起,亂彈便是其中的一種。
清中葉以後,戲曲新老交織,紛呈繁盛,眾多戲曲腔名曾有過雜呼混稱的過程,所以“亂彈”一詞含義,也因歷史時期、地域和使用場合的不同而異。
清中葉,南方的兩淮和揚州的鹽商資力雄厚,其家族中,也多為清庭高官,他們為了“迎駕和盛館舍、招賓客、修飾文彩”的目的,往往都蓄有家班。江村的江鶴亭(名春、字潁長)為乾隆皇帝東巡總辦,他組織了兩個“內班”“備演大戲”。《揚州畫舫錄》(乾隆六十年刊)卷五載:“兩淮鹽務、例蓄花雅兩部以備大戲。雅部即崑山腔。花部即京腔、秦腔、弋陽腔、梆子腔、羅羅腔、二簧調,統謂之亂彈”。在這裡,亂彈一詞被作為花部諸腔的統稱。由此可見亂彈擁抱力之大,代表性之強。另據蘇州戲曲家沈起鳳《諧鐸》(乾隆五十六年序)卷十二載:“菊部自西蜀魏三兒來吳,淫聲妖態,攔入歌台,亂彈部靡然效之,而昆班子弟,亦有背師學者,以至漸染……。”這裡說出這樣一件事,曾在北京紅極一時的秦腔藝人魏長生被逐離京後,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去揚州,後又到蘇州,堅持演出活動,“亂彈部”和昆班子弟都爭相學起他來。這裡“亂彈部“即指演唱崑腔以外各種腔調的戲班子。其亂彈一詞的含義仍為花部諸腔的統稱。魏長生所唱的就是李調元《劇話》中所說的那種“蜀謂之‘亂彈’的秦腔”。
乾隆三十四年《綴白裘》六集合刊本凡例云:“梆子秧腔,即昆弋腔,與梆子亂彈腔,俗皆稱梆子腔。是編中凡梆子秧腔,則簡稱梆子腔,梆子亂彈腔,則簡稱亂彈腔。以防混淆。這裡的“亂彈腔”即指的是安慶、句容等戲班子演唱的一種主要曲調,演唱這種亂彈時用彈撥樂器伴奏、敲竹梆子,故有“梆子亂彈腔”之稱。
嘉慶三、四年(1798、1799年)清府出於鞏固其政治統治的需要,連續發布禁演花部諸腔的命令。在嘉慶三年的禁令里,直接指明“起自秦、皖,而各處輾轉流傳”的亂彈、梆子、秦腔、弦索等就是“嚴行禁止”的對象。規定“嗣後除昆弋兩腔仍照舊準其演唱,其外亂彈、梆子、弦索、秦腔等戲,概不準再行唱演。”(見蘇州《老郎廟碑記》)這時,亂彈顯然已經是以一個劇種或一種聲腔的面目出現了。另據《嘯亭雜錄》(汲修主人、即禮親王昭連著)一書記載:“近日有秦腔、宜黃腔、亂彈諸曲名,其詞淫褻猥鄙,皆街談巷議之語,易入市人之耳;又其音靡靡可聽,有時可以節憂,故趨附日眾,雖屢以明旨禁之,而其調終不能止,亦一時習尚然也。”這裡的“亂彈”明顯是指一種聲腔或劇種了。
在我國的三百多個劇種中,以“亂彈直接命名的劇種只有河北亂彈和浙江的黃岩亂彈。而含有“亂彈”聲腔的劇種卻有很多。《戲曲曲藝辭典》中“河北亂彈”條目行文中提到的“山東亂彈”與今河北東路亂彈實際是同一劇種。浙江的甌劇(溫州亂彈)、婺劇、紹劇(紹興亂彈)、浦江亂彈以及黃岩亂彈則大同小異。由於歷史上的原因,現在福建的北路戲、梅林戲;浙江的甌劇、紹劇、婺劇,秦腔、同州梆子、西秦戲,中路秦腔等都被稱為亂彈。在安徽,不但徽戲稱亂彈,廬劇如果與京劇同班演出,其戲班便被稱為亂彈班。我們威縣的西路亂彈,直至民國年間仍舊“諸腔雜陳”,高腔、羅羅、二黃、崑曲,亂彈都唱。浙江的“三下鍋”、“二合半”也是非有“亂彈”不可。山東的梆子戲、萊蕪梆子、東路梆子、山東梆子都有亂彈腔;柳子戲有的劇目全用亂彈演唱,如,《五台會兄》等;山東梆子的《封相》、《大賜福》也全用亂彈演唱。這些亂彈是保留下來的較早的亂彈形式。
在河北及山東臨清一帶,狹義的亂彈系指“二鼓頭”、“慢亂彈”、“流水板”為主,包括“一鼓頭”、“三鼓頭”、“揚州調”在內的戲曲聲腔;廣義的“亂彈”則指以演唱上述聲腔為主的東、西路亂彈戲和亂彈班。

新中國時期

1.l954年威縣亂彈劇團還請回老藝人,排演了《臨潼山》,參加河北省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
2.1966年5月,在天津舉辦河北省中小型現代戲匯報演出,威縣亂彈劇團演出的《姑嫂打靶》頗受稱道。
3.文革時期,四人幫"橫行時期,亂彈這個具有獨特風格的古老劇種被砍掉了。粉碎"四人幫"後,亂彈才得到新生。
4.1977年10月1日威縣亂彈劇團成立,先後排出了《楊金花奪印》、《王懷女》等十幾個劇目,受到民眾熱烈的歡迎。他們演出的《王懷女》曾被省電視台錄象,先後在河北電視台和中央電視台播放。省電視台、中國唱片社還灌制了唱片。
5.2007年11月10目,威縣舉行了亂彈協會成立儀式。該縣主要領導及協會會員總計100多人參加了成立儀式,儀式上宣讀通過了威縣亂彈協會章程。儀式後,縣亂彈協會會員進行了精彩的匯報演出,演出薈萃了亂彈戲曲的各類代表曲目。演員們熱情高漲,感情投入,觀眾們深深陶醉在其中,整場演出充分展示了威縣戲曲愛好者的藝術水平。

劇目來源

亂彈的演出劇目大都取材於歷史演義及古代傳奇、雜劇等,以反映帝王將相、宮廷糾紛的戲為主。亂彈的唱腔高亢,樸實,鄉土氣息濃厚,為廣大民眾喜聞樂見。常用板式有慢板類,二板類,散板流水類,其中以《二鼓頭》、《一鼓頭》、《慢亂彈》、《流水板》為主。

劇種特色

威縣亂彈威縣亂彈
威縣亂彈主要唱腔方面有明顯的俗曲痕跡,演唱上近似絲弦腔,但較絲弦腔更為渾厚、粗獷。威縣亂彈原來是一個多聲腔劇種,其聲腔包括:亂彈腔、崑腔、揚州亂彈、高腔、羅羅嗩吶二黃和雜腔小調。現在唱腔均以板腔體的“亂彈腔”為主,特點是男女腔均為本字咬音,假嗓拖腔。主要板式有[一鼓頭]、[二鼓頭]、[慢板]、[流水板]等,偶爾也唱崑腔。其唱詞是上下句結構,以七字句和十字句為基本句式,崑腔唱詞為長短句式。亂彈曲牌流傳至今尚有一百多支,其中“混牌子”一般都有唱詞和鑼經,如[山坡羊]、[粉蝶兒]、[大泣顏回]、[潮陽歌]、[一江風]等。“清牌子”分大嗩吶曲牌、笛子曲牌、海笛曲牌三部分,常用清牌子有[大開門]、[小開門]、[揚州開門]、[二板揣]、[九連環]等。亂彈的鑼鼓經豐富,僅開場鑼鼓就有九種之多,如老一鼓頭、老二鼓頭、軟二鼓頭等。
威縣亂彈保留了南曲以檀板司節奏的習慣,以嗩吶為主的吹奏樂伴奏,紅火熱鬧具有民間吹鼓樂風格,音繁節促。傳統文場伴奏樂器為嗩吶兩支、七孔笛一支(七孔笛較曲笛細、比梆笛略粗、七個音孔)和小方笙兩把。生角多用嗩吶、笙伴奏,旦角多用笛子、笙伴奏,文角多用笛子、笙伴奏,武角多用嗩吶、笙伴奏。
威縣亂彈角色行當分為生、旦、淨、醜四大行,表演古老渾樸、粗獷熱烈,注重唱、做、念、打。老生、鬍子生的重頭戲為多,為生行之首。武戲講究把子,成套把子有三十多種,如三點刀、單半截挺、雙半截挺、單刀拐、滿天紅、老虎槍、大春秋、老八下等。亂彈的表演特技有飛錐穿叉、滾繩捲簾、叼碗捉提、簸糧下高、上吊盪人、吊辮子等。
威縣亂彈的音樂採用“純律”,唱腔與伴奏採用“支聲復調”的多聲部音樂表現形式,每個聲部在整體制約下獨自進行,形成獨特而微妙的鏇律對比效果,這在中國戲曲聲腔中是獨一無二的。研究威縣亂彈對豐富中國多聲部音樂理論,對解決給五聲鏇律配置對題並保持音樂整體風格統一等問題都有著重要的價值。

伴奏樂器

伴奏樂器在生、淨角的演唱中,以嗩吶為主;旦角的演唱則以笛子為主。配以笙、琵琶、二胡、低音胡等樂器,本劇種曲牌十分豐富。

繼承人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孟凡真,著名亂彈表演藝術家孟憲坤之孫。

著名劇目

威縣亂彈劇目豐富,約有三百多出,代表劇目有《臨潼關》、《廣武山》、《煤山》、《兩狼山》、《石佛寺》、《全忠孝》、《白逼宮》、《王莽篡朝》、《大上吊》、《調寇》、《金錢豹》、《頂燈》、八一風暴》、《洪湖赤衛隊》、《奪印》、《槐樹莊》、《紅嫂》、《摘星樓》、《趙氏孤兒》、《滿江紅》、《潘楊訟》、《碧血揚州》《紅燈照》、《寶蓮燈》、《雛鳳凌空》、《楊金花奪印》、《就是他》、《白雲嶺上造平原》、《鄉里情》、《大刀王懷女》等。其中《王懷女》曾被河北電視台錄象,先後在河北電視台和中央電視台播放。省電視台、中國唱片社還灌制了唱片。

孟憲坤

(1898——1964),字從世,威縣孟官莊人,臨清商界一度流傳“寧舍十兩金,也得看老憲坤”的順口溜,譽滿冀魯。王長發藝名大王四,臨西指揮屯人,1930年與孟獻坤組班赴天津演出,領銜主演達三個多月,譽滿津門。民眾中曾流傳“寧看王四的光脊樑,不看車喜的好衣裳”,足見其藝術魅力。

著名藝術家

亂彈自有以來,便名人輩出,著名演員有我國著名戲曲家紀根垠曾在其專著中把王長發列為亂彈三位著名演員之首。他是亂彈藝術發展史上承前啟後的一代宗師。另外還有“不看李和曾的借東風,也得看其昌的白逼宮”王其昌,王金海、臧文秀。此外小老王、史桂枝、宋長岑都是在當地甚至河北省內外有名的演員。1956年,威縣亂彈劇團在邯鄲進行匯報演出,當時的周恩來總理親自前往視察,聽了當地領導的匯報,周總理說親自指示:“一定要把亂彈這個劇種保留下來(了)。”

保護亂彈

威縣亂彈劇種瀕臨滅絕,令人惋惜。當前,我國有不少民族文化面臨全球化和現代化的衝擊,生存環境急劇惡化,許多寶貴的文化遺產正在消失,保護工作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為此,國家有關部門曾專門發文,對那些處於瀕危狀態且具有重大歷史價值的民族民間文化門類,要抓緊搶救;對那些瀕危門類的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和年老體弱的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藝,要儘快採取措施,進行搶救性記錄;對那些珍貴的民族民間文化原始資料和實物,要授權有關單位積極徵集,妥善保管。而威縣亂彈作為河北省首批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首批十六個項目之一、也是邢台市唯一一個項目而被選中,進一步顯示了亂彈的價值和受關注程度。李金鵬是威縣人大副主任,最早在威縣亂彈劇團搞樂器,曾當過威縣宣傳部副部長,文化局副局長,一生致力於亂彈劇的研究工作。他曾自費去浙江、山東等地訪問亂彈的分布與發展情況,寫過不少關於亂彈的考證文章,是《中國戲曲志、河北卷》的編輯。多年來,他一直在為亂彈的復興而奔波。說起亂彈的將來,他說,亂彈離不開鄉村的土壤,更離不開廣闊的舞台。
缺乏文化生活,就不是全面的小康。
保護亂彈應有幾個落實(題示):第一、領導落實第二、組織人員落實。恢復或者重新組織一個劇團。體現在老中青各年齡段。老年為領導、中年為骨幹,帶動青年即,所謂的傳幫帶。
第三、必備條件場地落實、軟硬體的落實
第四、核心問題——資金落實
經費類別:一、活動學習演練經費‘;二、人員工資。有了一定的工資才能解除演職人員的後顧之憂而專心致志。
資金的來源,一、上級撥付;二、縣財政劃撥,應是必須的;三、和縣內企業達成協定,甚至融為一體,實行共享。或者劇團參加企業的相關工作(打工上班);合理安排,劇團企業兩不誤。對於資金,劃出一塊,參與投資,產生的年金,穩定的維持、擴大劇團隊伍。劇團不宜養活吃閒飯的人。
值得人們欣喜的是,威縣有關部門一直在為本地值得驕傲的亂彈藝術而做著不懈的保護工作,據該縣文廣新體局局長楊立群介紹,在省里沒有倡導保護戲劇藝術時,該縣就一直在關注著亂彈,並成立了“亂彈保護工程領導小組”和亂彈保護工程學術小組”,文體局、宣傳部、財政局主管領導任組長和副組長,主要蒐集亂彈資料、成立亂彈藝術研究會、建立亂彈藝術館、成立亂彈劇團、培養亂彈劇接班人、舉辦亂彈戲曲大獎賽、編輯《威縣亂彈》專著等各種形式。保護工作是一頂系統工程和社會工程,我們將充分利用電視、黑板報、刷寫標語、印發宣傳資料、編排文藝節目等多種形式,在社會上普及民族民間文藝保護知識,增強人們的民族民間文藝保護意識,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切實保護亂彈這一寶貴的藝術品種。
我們相信,當戲曲的春天到來之際,威縣亂彈一定會重放異彩。

附屬檔案

威縣政府力保威縣亂彈的傳承威縣新聞網訊:11月3日至5日,由縣委宣傳部、文廣新體局主辦,文化館承辦、亂彈協會協辦的亂彈展演在我縣人民廣場拉開帷幕,縣委常委、宣傳部長田立憲出席開幕式並講話,縣領導張志堂、張成寶、趙立強出席開幕式。
近年來,威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在文化部門積極努力下,在威縣亂彈協會、威縣亂彈傳承人和社會各屆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特別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威縣亂彈的保護和傳承工作碩果纍纍。先後出版了《威縣亂彈唱腔》、《威縣亂彈曲牌》、《威縣亂彈傳統劇本》等威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叢書,並獲得河北省第三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成果二等獎。《威縣亂彈臉譜》一書正在編印中。錄製了《汴梁圖》、《高平關》等20餘部東西亂彈劇目和曲牌。多次舉辦了威縣亂彈展演、威縣亂彈下鄉巡演等活動。增強了民眾的非遺保護意識,活躍民眾文化生活,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果。我縣被河北省文聯命名為河北省亂彈藝術之鄉,省市新聞媒體多次報導了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經驗和做法。在當天的展演中,來自全縣各鄉鎮的代表隊用濃郁的唱腔韻味和精彩表演,得到了民眾的熱烈歡迎。據悉,此次亂彈展演共3天,每天2個場次。全縣的26支亂彈演出代表隊400名演員將為廣大民眾呈上了一份精美的文化大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