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蚶

泥蚶

泥蚶,屬軟體動物門,雙殼綱,列齒目,蚶科,蚶屬。中國傳統的養殖貝類。中國沿海各地均有分布,8~10月份產卵期為生產旺季。此外,河北、山東、浙江、福建、廣東均進行人工養殖,產量頗豐。泥蚶肉味鮮美,可鮮食或酒漬,亦可製成乾品,蚶肉含多量蛋白質和維生素,蚶血鮮紅,肉的邊沿有一金絲似的色線。

基本信息

形態特點

泥蚶 泥蚶
泥蚶圖片集萃 泥蚶圖片集萃

泥蚶(Tegillarca granosa),屬軟體動物門,雙殼綱,列齒目,蚶科,蚶屬。中國傳統的養殖貝類。地方名:粒蚶、血蚶、血螺、瓦壟哈。貝殼極堅硬,卵圓形,兩殼相等,相當膨脹。背部兩端略呈鈍角。殼頂突出,向內捲曲,位置偏於前方,兩殼頂間的距離遠。放射肋粗壯,有18~22條,助上具明顯的結節,呈瓦壟形。殼表白色,被褐色殼皮。殼內面灰白色。邊級具有與殼面放射肋相應深溝。鉸合部直,齒細密。前 閉殼肌痕小,呈三角形,後閉殼肌痕大,四方形。中國沿海各地均有分布,8~10月份產卵期為生產旺季。此外,河北、山東、浙江、福建、廣東均進行人工養殖,產量頗豐。泥蚶肉味鮮美,可鮮食或酒漬,亦可製成乾品,蚶肉含多量蛋白質和維生素(B12),蚶血鮮紅,肉的邊沿有一金絲似的色線。殼可入藥,有消血塊和化痰積的功效。因其價格便宜,堪稱大眾化的海鮮品。 泥蚶是出口品種,其英文名為Ark shell,日文名為ハイガイ。輸往國別和地區:香港、澳門。出口口岸:浙江。泥蚶廣泛分布於印度洋-西太平洋,生活在內灣潮間帶的軟泥灘中。世界泥蚶產量主要產自東南亞沿海國家。

殼寬2.5cm,貝殼極堅厚,卵圓形。兩殼相等,極膨脹,尖端向內捲曲。韌帶面寬、角質、有排列整齊的縱紋。殼表放射肋發達,肋上具顆粒狀結節,故又名粒蚶。殼石灰白色,生長線明顯。殼內面灰白色,無珍珠質層。鉸合部直,具細而密的片狀小齒。前閉殼肌痕呈三角形,後閉殼肌痕呈四方形。泥蚶血液中含有

泥蚶 泥蚶

血紅素,呈紅色,因而又稱血蚶。

泥蚶喜棲息在淡水注入的內灣及河口附近的軟泥灘涂上,在中潮區和低潮區的交界處數量最多,埋居其中。無水管,僅以殼後緣在灘涂表面形成水孔與外界相通。適應的鹽度範圍10~28.8,水溫0~35℃。泥蚶為濾食性貝類,以硅藻類和有機碎屑為食。雌雄異體,生殖季節一般在7~9月間。

鑑別

泥蚶 泥蚶

初上水的蚶,從海灘泥土中捕撈的,外殼塗滿濕污泥;從沙灘捕撈的,也有濕沙沾殼。新鮮的蚶雙殼往往自動開放,用手撥動它則雙殼立即閉合。如外殼泥沙已乾結,說明捕撈的時間較長。不新鮮的蚶,燙熟後血水不紅,味不鮮美,有的並有異味。如在一盆蚶中,發現有少量有異味、臭味的蚶,說明整盆蚶不是新鮮的。

營養分析

泥蚶富含特有的血紅蛋白和維生素B12,有補血、溫中、健胃的功效。

泥蚶每100克含 可食用部分30克

熱量(千卡):71 B1硫胺素(毫克):0.01 CA鈣(毫克):59 蛋白質(克):10

核黃素(毫克):0.07 MG鎂(毫克):84脂肪(克):。8 B5煙酸(毫克):1.1

FE鐵(毫克):11.4碳水化合物(克):6 VC維生素C(毫克):0 MA錳(毫克):1.25

膳食纖維(克):0 VE維生素E(毫克):13.23 ZN鋅(毫克):11.59維生素A(微克):6

泥蚶 泥蚶

膽固醇(毫克):124 CU銅(毫克):。11 胡羅卜素(微克):1.4鉀(毫克):207

P磷(毫克):103視黃醇當量(微克):81.8 鈉(毫克):354.9 SE硒(微克):41.42

以上數據僅供參考。

養殖

灘涂泥蚶養殖

泥蚶是雌雄異體,本地1年就性成熟,在秋冬季產卵,分批產卵,每次間隔半個月。養殖的泥蚶大多數為人工育苗廠育出,工廠化育苗技術也較為全面。

泥蚶養殖可分為中間培育和成貝養殖兩個部分,即從每公斤2-3萬粒左右的稚貝培育到每公斤500-1000粒苗種和苗種再養成到商品貝(規格為每公斤60-160粒)。

1.場地選擇:

要求底質20-30cm的軟泥,一般每潮能幹露1-3小時,表層有黃褐色的“油泥”但腐殖質不宜太多,海水比重在1.008-1.020為宜。

灘涂養蚶以築壩蓄水養殖,築土壩高50-100cm,把蚶田圍起,土壩有一排水口,壩內四周為環溝,中間為蚶田,高度低於土壩20--30cm,蚶田每塊面積以1畝為宜略正方形。也可根據地形而宜,一般面積大,土壩擋水範圍大且不易管理。

堤壩高矮應海區而定,基寬3m,上頂圓滑;緩衝溝寬0.5-1.0m,深0.2-0.3m,防止泥土堆積到塘面,造成蚶死亡;擋水壩修在水門內側,一般高60cm,底寬150m,壩面寬60cm,防止潮水直衝塘面;水門是潮水進出的通道,其控制塘內水位,要用混凝土或石料構建,以免被水沖塌。

2.放養密度:每年在4、5、6月份播放苗種,中間培育,每畝放養10-15kg苗種(即500—1000顆/平方米),成貝養殖選用大規格(400-600顆/公斤)種苗每畝放養200--300公斤左右(即100—150顆/平方米)。

3.日常管理:做好防洪避淡工作:在雨季來到時,必須採取措施,防止蚶塘沖塌,引導洪水不往蚶田。在內灣河口塘地,海水嚴重變淡,要及時把泥蚶移至外海區,待雨季過後再搬回。

防暑、越冬:冬季水溫低,應注意蓄水保溫,經常檢查堤壩,及時修復漏水,嚴寒期應增加蓄水深度。夏季烈日曬得蚶田積水,水溫急劇上升,致使泥蚶灼傷死亡,因而要及時維修蚶田,疏通溝渠,及時換水以及加大蓄水深度防暑。

日常觀察,以調水肥水、培養餌料生物為主。用複合肥每畝2公斤,晴天潑灑肥水,也可直接投餵有機碎屑(如小魚蝦糜),秋冬季起捕前可用豆漿潑灑投餵。

4.消除敵害:在養成期間應經常檢查,蟹類、敵害魚類、玉螺、短肌蛤等對泥蚶有害生物要及時清除。但這是要求說明一下,為了保護海洋環境,希望不要用有機磷農藥殺滅敵害生物而污染環境。可採用人工驅逐、捕捉,及一些常規藥物(強氯精、二氧化氯、茶子餅)清除敵害生物。

5.病害防治:泥蚶是較好管理的經濟貝類,但也有暴發性死亡,主要預防治措:改善塘底質環境為主,用生石灰20公斤/畝,或光合細菌,二氧化氯等藥物。

6.起捕:養殖規格在每公斤100-200顆即可上市,泥蚶不潛入泥中,捕撈非常便利。

三、養殖泥蚶五要點

1.採集苗種泥蚶產卵期往往為6月下旬至8月底,可多次產卵,10月是采苗的適宜季節。通常在退潮後的灘面上,用刮板刮取0.5厘米厚泥層,裝入網袋內,洗去軟泥後過篩,將篩下的砂粒和蚶苗計數,播入越冬保苗池中培育。為提高附苗量,可在自然產苗區留足親蚶,平整灘面,築堤蓄水及蓄水投砂等改良灘質。

土池人工育苗是值得推廣的一種方法。土池可設在泥砂質的中潮區,池子可大可小,主要工程為築堤壩、建閘門和平整埕地等。育苗前,可進行清池肥水,做好親蚶的選優工作。育苗時,先將親蚶經陰乾刺激後投放靠閘門口處。開閘增大進排水量,造成流水刺激,可獲得精卵較好的排放效果。同時採取施肥、投餌、疏鬆灘面等措施,有利於幼體發育和變態附著。

2.越冬保苗自然蚶苗採集後,冬季即將來臨,為避免冰凍和敵害危害,可在大潮能漫水的泥質高潮區建蓄水越冬池。越冬池以0.2畝~0.5畝,水深保持在20厘米~30厘米為宜,畝放5000萬粒左右,越冬成活率達95%以上。

3.移種增殖泥蚶為廣溫、廣鹽性貝類,在水溫0℃~30℃,鹽度為15~30的海水中均能生活。但對底質要求較嚴格,喜生活於風平浪靜,潮流通暢的內灣以及有適量淡水注入的泥多砂少、底質穩定的灘涂中。根據這些特點,在海區底質適宜的條件下或經過改良後的灘涂均可移殖放養。移殖一般在春秋兩季進行,春季5月~6月,季秋9月~10月,播種在退潮後向灘面均勻撒播,畝播二齡蚶500千克左右。

4.蚶田蓄水養殖養蚶場選好後,根據地勢可將灘面順著潮流方向劃成若干長方形或長條形蚶田,每塊幾畝至十幾畝,蚶田之間挖小間隔,這是一種不蓄水的養殖方法。為縮短乾露時間提高攝食率和生長率,一些地方採取蚶田築堤蓄水養殖法,使退潮後仍能保持水深20厘米~30厘米,在畝放苗密度500千克左右情況下,增產幅度1.5倍~2倍。

5.高潮區蓄水越冬為防止二齡蚶苗冬春發生凍傷所造成的死亡,採取高潮區蓄水越冬法。管理期間應特別注意防止跑水。越冬時期畝放成蚶密度為3500千克~4000千克為宜。

病害防治

一、泥蚶育苗病害產生的原因

1.理化因素

水是泥蚶育苗過程中病害產生的主要理化因素。許多泥蚶育苗廠在取水水源上出現嚴重問題,一些育苗廠蓄水池的進水口設定在江河入海口,上游的工業污水及生活污水流經此處,污染嚴重;有些育苗廠進水口設定在別的育苗廠、養殖場的出水口處,造成交叉污染;有的育苗廠根本沒有蓄水池,用水直接從海里提取,水質很不穩定。育苗用水水質差,直接影響育苗生產。其次是水溫,泥蚶育苗一般適宜的水溫為26~3l℃,溫差不超過2℃。另外光照和pH值等因素均影響泥蚶育苗的成功。

2.生物因素

親蚶質量好,產出的幼苗健壯、活力強,育苗成活率高;親蚶質量不好,帶病菌,育苗成活率低。污水中帶入病原,工具未徹底消毒,帶入病原,以及寄生蟲寄生等因素均影響泥蚶育苗的成功。

3.人為因素

主要是操作管理不當,如加溫時控制不當,翻池時損傷苗,或選擇的網箱的網目不恰當,苗嵌入網目而損傷;投餌不足,苗飢餓;或投藥不恰當等因素均影響泥蚶育苗的成功。

二、泥蚶育苗常見病害

1.細菌性疾病

弧菌是海水中正常存在的條件致病菌,當外界條件不良或生物本身抵抗力下降時,往往能引發弧菌病流行,造成養殖動物大批死亡。筆者曾在瀕死泥蚶幼體內分離到弧菌,說明弧茵的流行也是引起泥蚶幼體死亡的原因。

2.原生動物病

泥蚶育苗過程中輪蟲的大量繁殖,會與泥蚶爭餌爭氧氣爭空間,影響泥蚶苗生長。而變形蟲、小白蟲則主要危害藻類,間接危害泥蚶育苗。

3.寄生蟲病

寄生蟲寄生在幼苗身上,吸取泥蚶苗體營養,影響泥蚶幼苗攝食與活動,造成浮游幼苗沉底死亡,常見的寄生蟲有聚縮蟲、鐘形蟲、線蟲等。

4.飢餓、營養不良

育苗過程中,藻類投餵量不足,幼苗飢餓或投餵藻類種類不好、單一,造成營養不良,蚶苗抵抗力下降,易得病死亡。

5.機械損傷

翻池時損傷苗,或選擇的網箱的網目不恰當,苗嵌入網目而損傷;或翻池時,由於水壓過大,幼苗受強衝擊受傷,或洗苗時擠壓、用力過大,蚶苗殼破而死。

6.缺氧

由於生產操作不當,發生停電、停氣、造成缺氧;或泥蚶翻池時,洗苗過程時間太長,造成蚶苗缺氧死亡。

7.氨氮中毒

泥蚶育苗過程中,泥蚶苗密度過高,換水量不足,或由於生產設施的原因,無法換水,造成蚶苗氨氮中毒死亡。

8.用藥過量

有些單位在泥蚶育苗過程中,抗菌素等藥物用量過高,有些藥本身對泥蚶幼苗的生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且長期使用藥物,使得某些細菌產生抗藥性,使得藥物起不到應有的殺菌、防病、治病效果。

9.溫差太大

泥蚶育苗一般適宜的水溫為26~31℃,溫差不超過±2℃。有些單位在育早苗時,採用加溫育苗,如果水溫控制不好,升溫、降溫太快,就會造成死苗;另外,酶池時,溫差大,蚶苗不能適應,也會造成蚶苗大批下沉、死亡。

10.酸鹼度變化太大

生產上藻類投餵過多,池中藻類過量繁殖,或其它原因,使池水中pH值升得太高,蚶苗纖毛脫落,下沉死亡。

三、泥蚶育苗常見病害的防治

1.保證水質

海水水質符合《漁業水質標準》,比重1.010~1.023,pH值7.5~8.5;取水區灘涂面積小,海水交換量大,無污染。育苗期間用水,需用沙濾水,幼苗翻池時,一定要注意兩個池水的溫差不超過2℃。

2.親蚶質量

選擇健康無病,蚶體飽滿,性腺成熟度好的泥蚶作為親蚶,規格80~180個/kg。解剖觀察,優質親蚶,性腺飽滿,精巢乳白色,卵巢明顯桔紅色,顯微鏡下觀察卵子已游離。親蚶直接從泥蚶養殖場購得,乾露時間不能太長,洗淨、消毒後入池催產。

3.病害預防

育苗開始時,育苗池、進水管道、育苗工具等要用漂白粉、高錳酸鉀等徹底消毒,嚴防育苗過程中工具交叉使用而受污染。在催產、幼苗翻池時,做好病害防治工作,用藥量要恰當,保證育苗順利進行。

4.投餵餌料營養要全面

選擇優質、耐高溫藻種,如:湛江叉鞭金藻Dicrateria zhanjiangensis 、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牟氏角毛藻Chaetocers mulleri、綠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青島大扁藻Platymonas hegolandica、亞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等。藻種要純、無污染,宜從專門從事藻類研究的單位引種購得。育苗時,投餵藻類以少量多次為好,日投藻2~5次,白天投藻量不能一次太多,否則蚶苗吃不掉,藻類大量繁殖,PH值升高,易造成蚶苗下沉、死亡。投餵前,先用顯微鏡檢查藻類,無污染,才能投餵。不能只投餵一種藻類,如以金藻為主,要適當混合投餵硅藻、扁藻等,投餵餌料營養全面,蚶苗生長快。

5.預防原生動物、寄生蟲病

進入育苗池的海水,需用濾水袋過濾,濾去個體較大的水生動物;個體較小的原生動物、輪蟲等,可以在泥蚶育苗過程中,通過選擇適當網目大小的換水網箱,勤換水或翻池等方法來解決;寄生蟲等可通過翻池時的洗苗操作除去,少數頑固的寄生蟲,可採用在洗苗時,水中加入少量甲醛,清洗除去。

6.防止不必要的機械損傷

翻池時動作要輕,不損傷苗,選擇網箱的網目要恰當,使幼苗不被嵌入網目而損傷。翻池時控制好水位,以免水壓過大,幼苗受強衝擊受傷。撈苗、洗苗操作小心輕作。

7.做好日常管理工作

(1)水質管理

育苗池使用潔淨無污染的沙濾水,並經濾水袋過濾後入池,每天換水量30%~100% 。

(2)投餵藻類

附著前以投餵金藻為佳,要求達到池水中藻類密度5~20萬個/ml,附著後投餵扁藻為主,保持池中密度2~10萬個/ml,或金藻與扁藻混合投喂,密度為金藻1~10萬個/ml+扁藻1~10萬個/ml;也可在投餵金藻、扁藻時,加投硅藻。

(3)光照強度和水溫

育苗室需用遮光布,晴天時透光率20%~30%,光照強度控制在300~800Lux。水溫控制在26~31℃為佳,防止水溫變化太大。

(4)檢查幼蟲吃食生長情況

每日取樣檢查幼蟲吃食情況;在顯微鏡下測量幼苗生長情況,正常情況下,浮游幼蟲殼長每日增長10μm左右;取樣計數檢查幼蟲密度情況,如發現密度驟減、死苗等情況,應及時查明情況,採取相應措施。

(5)做好日常防病工作

育苗期間,育苗池、育苗工具等要用漂白粉、高錳酸鉀等藥物徹底消毒。翻池時,做好藥物的預防工作。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保證育苗順利進行。

(6)做好日常檢查記錄工作

每日早中晚記錄水溫、水位,記錄幼苗吃食、生長,用藥等情況,以備日後查用。總之,泥蚶育苗是一項綜合性的技術,要搞好泥蚶育苗,必須做好各個環節,必須注意防病,做到預防為主,才能獲得泥蚶育苗的成功。

相關研究

海洋泥蚶多肽抗腫瘤作用的實驗研究:目的探討由泥蚶製得的一組水溶性多肽(簡稱泥蚶多肽)的抗腫瘤作用。方法以0.25,0.5和1.0 g.L-1的泥蚶多肽處理體外培養的腫瘤細胞株A549和Ketr-3,測定細胞的增殖活性、蛋白質含量和細胞周期的變化。用100,200和400 mg.kg-1劑量的泥蚶多肽靜脈注射荷瘤小鼠,計算對S180和H22腫瘤的抑瘤率以及艾氏腹水瘤(EAC)小鼠的生存時間。結果泥蚶多肽在0.25~1.0 g.L-1內,對A549和Ketr-3細胞的增殖和細胞蛋白質合成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對A549和Ketr-3的周期阻滯分別為G2~M期和G0~G1期。泥蚶多肽在100~400 mg.kg-1內,對小鼠S180和H22的抑瘤率分別達到29.35%~55.43%和26.87%~44.12%,明顯延長EAC小鼠的生存時間。結論泥蚶多肽體外對不同腫瘤細胞的抑制作用機制不同,體內對小鼠移植性腫瘤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   更多還原

淡水魚世界

 淡水魚是最常見的淡水生物,種類異常豐富,占總魚類的 41.2% ,本任務介紹部分淡水魚,讓你認識魚類,了解自然界。
 

軟體動物

軟體動物門是僅次於節肢動物的第二大門類。身體柔軟不分節,一般可分為頭、足、內臟團和外套膜四部分。具口的頭部位於身體前端。除雙殼類外,其他各類軟體動物口腔內有顎片和舌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