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母貝

珠母貝

珠母貝(pearl oysters) 軟體動物門雙殼綱翼形亞綱珍珠貝目珍珠貝科貝類的通稱。中國對珍珠貝的采捕和利用已有2000多年歷史。70年代以來中國南部沿海對合浦珠母貝和大珠母貝已進行大規模人工養殖,並取得較好的成績。

基本信息

分布

主要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中國東南沿海已發現約20種。經濟價值較大的有合浦珠母貝、大珠母貝、珠母貝、企鵝珍珠貝等。

珠母貝形態

珠母貝的貝殼較大,殼質堅厚,近圓形或方形。背緣直,殼頂約位於背緣中部,前後有耳狀突起。右殼前耳下方具明顯的足絲孔。殼表有各種生長鱗片,殼呈灰白色、黃褐色、綠褐色等。貝殼內面珍珠層厚,具美麗的珍珠光澤。肌痕大,馬蹄形,極明顯。韌帶細長,呈褐色,位於背緣。無水管,直腸末端有肛門膜。營附著生活,足退化而足絲髮達。

棲息地及生長情況

珠母貝棲息於低潮線附近至潮線下60米以內的淺海底,以足絲附著在風浪小而流水通暢的岩石或珊瑚礁上。產卵期為5~10月,繁殖力強,生長速度快。珠母貝肉味鮮美,可食用;所產珍珠的經濟價值更高;殼和珠除做裝飾品外,還可入藥。

珠母貝類型介紹

(1)大珠母貝

門:軟體動物門
綱:瓣鰓綱
目:異柱目
科:珍珠貝科
屬:珠母貝屬
種:大珠母貝
英名:Pearl oyster
1、介紹:
別名白螺珍珠貝,白碟貝,屬於瓣鰓綱異常柱目珍珠貝科,拉丁學名Pinctada maxima。
形狀像碟,個體大,一般體長25~28厘米左右,大者體長32厘米;體重3~4千克,大者達10千克。是珍珠貝中最大的一種。也是世界上最優質的珍珠貝。
屬熱帶、亞熱帶海洋的雙殼貝類,在中國是南海特有珍珠貝種。其珍珠蘊藏量約占全海南省各類珍珠貝總蘊藏量的90%,所產珍珠顆粒大,色澤好,價格高,是名貴裝飾品和藥材,在國際珍珠市場上很為熱門,有極高的經濟價值。
2、識別特徵:
大珠母貝是珍珠貝中最大的一種。貝殼大型而堅厚,呈蝶狀,左殼稍隆起,右殼較扁平,前耳稍突起,後耳突消失成圓鈍狀。殼面呈棕褐色,殼頂鱗片層緊密,殼後緣鱗片層游離狀明顯,殼內面具珍珠光澤,珍珠層為銀白色,較厚。邊緣稍呈黃色或黃褐色,鉸合部厚,貝殼內面中央稍後處有一明顯的閉殼肌痕。
3、生境與習性:
大珠母貝喜棲息在珊瑚礁、貝殼、岩礁砂礫等地質海區,以足絲營附著生活。棲息水深可達200米,以20-50米為最多,棲息水溫範圍為15.5-30.3℃之間,最適水溫為24-28℃,水溫降至13℃時,基本停止活動。大珠母貝系濾食性貝類,主要以藻類為食,還兼食甲藻、纖毛蟲等。
4、分布:
國外分布於澳大利亞沿岸、西太平洋沿岸的東南亞國家附近。我國分布於海南省沿海,雷州半島,西沙群島沿岸海域。
5、保護區:
海南省白蝶貝自然保護區、雷州白蝶貝自然保護區。
6、瀕危因素:
捕撈過度:大珠母貝是世界上生產珍珠的最佳珠母貝,我國從60年代開始逐步開發捕撈,到1982年捕撈大珠母貝達100噸,使其瀕臨絕種。目前,我國已開展大珠母貝及其珍珠的人工培育,種群資源得以挽救。

(2)馬氏珠母貝

Pinctada martensi
英文名:Japanese pearl oyster
軟體動物門雙殼綱珍珠貝目珍珠貝科。又稱合浦珠母貝。重要的海水養殖貝類和生產珍珠的主要母貝。中國分布在廣西、廣東和台灣海峽南部沿海一帶。20世紀初日本首先用珠母貝作母貝養殖。60年代中國成為馬氏珠母貝養殖珍珠的出口國。
貝殼斜四方形,背緣略平直,腹緣弧形,前、後緣弓形。殼內面珍珠層較厚,堅硬有光澤。角質層灰黃褐色,間有黑褐色帶。馬氏珠母貝生活在熱帶、亞熱帶海區,自然棲息於水溫10℃以上的內灣或近海海底,水深一般在10米以內。成體終生以足絲附著在岩礁石礫上生活,適宜水溫範圍10~35℃,鹽度為16~35。0.5 齡開始性成熟,先為雄性個體,經性轉換成雌性個體,也有少數是雌雄同體的。
馬氏珠母貝的養殖分育苗、母貝養成和育珠貝養殖3個階段。
養殖馬氏珠母貝主要用於生產珍珠。
貝殼可製成珍珠粉以供藥用和製造化妝品等,也是貝雕的良好原料;貝肉細嫩味美。

軟體動物

軟體動物門是僅次於節肢動物的第二大門類。身體柔軟不分節,一般可分為頭、足、內臟團和外套膜四部分。具口的頭部位於身體前端。除雙殼類外,其他各類軟體動物口腔內有顎片和舌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