鮎胡

鮎胡

鮎胡,Clarias fuscus,學名:鬍子鯰。鬍子鯰科,分布於長江和長江以南各水體,亦為廣東、福建等省的重要養殖對象。其肉細嫩味美,富營養,還有一定的藥用價值。

基本信息

簡介

0 鮎胡 (鬍子鯰科)

地方名:胡鯰、過山鰍、壙辭告、鯰巴郎、懷子,塘虱魚、塘角魚。

形態特徵:體延長,後部側扁。頭寬扁。口下位。眼小。須4對。體無鱗,側線明顯,較平直。背鰭很長,約占體長的 2/3,臀鰭也很長,均無硬刺,並不與尾鰭相連。胸鰭具鋸狀硬棘。尾鰭圓形。體棕黑色,腹部較淺。

產地、產季:分布於長江和長江以南各水體,亦為廣東福建等省的重要養殖對象。

經濟價值:肉細嫩味美,富營養,還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具有補血、滋腎、調中、興陰之功效,故被視為滋補食品,為南方常見的食用魚,也是出口港、澳的重要品種。養殖鬍子鯰,因其生長快、抗病力強、產量高,經濟效益較高。

形態結構

鮎胡頭部扁平而堅硬,枕骨較寬,體延長型,前半部呈圓筒型,後半部側扁,體表光滑無鱗,口稍下位,上、下頜及犁骨上密生絨毛狀牙齒,形成牙帶。觸鬚發達有4對,但眼小。胸鰭短而圓,棘特別發達,具有禦敵和支撐行動的作用,體側一般呈灰褐色,上有許多灰白色的紋狀斑塊和黑色斑點,腹部為白色,背鰭、腹鰭特別延長,止於尾鰭基部,尾鰭呈圓扇形。

生活習性

鮎胡屬於底棲性魚類,性情溫和。它白天飽食後喜歡聚集於池底、洞穴和陰暗處,夜間四處活動和覓食。由於長期棲息於底層穴居環境,造成視覺退化,對外界食物、刺激、敵害等的感覺,主要依靠口周圍四對發達的口須和發達的側線系統及嗅囊。同時鮎胡具有形似樹枝狀的鰓上輔助呼吸器官,能直接利用空氣中的氧,因此耐低氧能力很強。只要皮膚保持濕潤,長時間離開水也不會死亡。

鮎胡的遷徒能力很強,利用強壯的硬棘,在陸上支撐身體爬行,越過許多障礙物,從一個水體遷移到另一個水體去尋找新的生活環境。

鮎胡屬熱帶、亞熱帶性魚類,耐低溫能力差。當水溫降到8-10℃,會造成凍傷,感染水霉病;當降到7℃以下時,則開始死亡。因此,鬍子鯰在人工越冬期間,水溫至少要保持在13℃以上。

鮎胡在溶氧量為0.8毫克/升的水體中(一般魚類要求水中溶氧量為1.7毫克/升)和PH4.8的酸性環境中(一般魚類要求水中PH值為5.6以上)仍能正常生活,甚至在腐敗發臭的水體中也能生存,但若長期生活在惡劣環境中,其生長也會受到抑制或導致多種魚病的發生。

生長特性

鮎胡性貪食,常飽食後潛伏於池底的陰暗處不動。因此其生長快、產量高、生產周期短。在中國南方每年可養2-3季,在池塘條件下養殖,經4-5個月飼養,當年魚苗一般可長到0.5公斤,最大個體可達2公斤以上,畝產可達5000公斤。對於上年越冬魚種,普遍可長到1公斤,最大個體可達4公斤以上。

食性

鮎胡是一種以動物性餌料為主的雜食性魚類,其食量大,日食量為自身體重的5-8%,最大可達15%以上,如投飼過量,會產生攝食過多而脹死現象。鬍子鯰耐飢能力強,魚種或親魚在人工越冬期間,4-5個月不投飼也不會死亡,當水溫升到15℃以上時開始正常攝食,溫度在20-35℃時攝食旺盛。一般5-9月為攝食盛期,此時生長速度最快。

在天然水體中,魚苗主要攝食輪蟲、水蚤孑孓、枝角類、橈足類等。攝食後的4-7天,完全靠捕食獲得營養。適口的對象逐漸由小變大,以捕食較大型的枝角類為主,在枝角類不足時,也採食水中的有機碎屑、水生昆蟲、蠕蟲等。成魚階段主要捕食水體中的蠕蟲,水生昆蟲、底棲動物、小魚、小蝦及動物屍體、有機碎屑、植物的嫩莖葉。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可投餵禽畜的血、內臟、魚粉、蠶蛹、螺蜆肉、蚯蚓、蠅蛆等動物性飼料;也可投餵米糠、花生餅、麥麩、豆餅和玉米粉等植物性飼料。

繁殖習性

鮎胡性腺發育屬非同步多次產卵類型,繁殖能力強,性成熟年齡為10-12月齡。一般一年可繁殖3-4次。鬍子鯰的繁殖季節一般在4-9月,少數親魚產卵期可延至10月底結束,其繁殖盛期為5-7月。8月以後,由於卵巢退化或遇高溫繁殖能力則減退。11-12月,生殖腺處於退化階段。繁殖適宜水溫為22-32℃,最佳為27-32℃。低於20℃或高於32℃時,產卵活動受抑制,18℃時基本不產卵。當水溫升到20℃以上時,成熟的雌雄魚發情追逐,雄魚排精,雌魚產出碧綠色的粘性卵於附著物上,其產卵習性,近似於鯉、鯽魚。產卵量與個體大小有關,體重0.25-0.5公斤重的鬍子鯰的產卵數為1.5-6.5萬粒,體重0.75-1.25公斤的雌魚懷卵量為11.3-17.8萬粒。

食療價值

味甘,性平。能補脾益氣,益腎興陽。用於身體虛弱,小兒疳積;黃疸,慢性肝炎;鼻衄,時流時止,年久不斷等。常與蓮子、綠豆、大棗之類配用。此外,也用於肝腎不足,腰膝酸痛,陽痿。其肉嫩味美,可煎湯或煮粥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