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肉河籃蛤

紅肉河籃蛤

紅肉河籃蛤(Aloidis.sp.),潮汕地區稱紅肉,它的肉味鮮美,營養豐富,是很好的海產品,也是養殖青蟹、對蝦、鰻鱺等的良好餌料。

基本信息

簡介

貝殼經粉碎後可作家禽飼料,也可燒灰。紅肉籃蛤在潮汕地區是傳統的海水養殖品種之一,已有百多年的養殖歷史。它的生產周期短,一般放養2~5個月就可收穫。個體增長倍數高達15倍以上,常年為4~8倍,一年四季均可養殖。紅肉籃蛤個體小,殼最長的約3厘米左右,一般為10~15毫米,體高為5~8毫米,體寬為4~7毫米。殼質脆而薄,卵圓形,左殼小,右殼大,殼面呈黃白色或黃褐色,無放射肋,生長輪紋密集。

生活習性 ?

紅肉籃蛤是一種廣溫性的海水養殖品種,而以10~25℃時生長最快,常密集地棲息於較平靜的港灣潮間帶或淺海的泥質底中,海水比重1.005~1.016為宜。平時,貝體前端埋進表層泥中,貝體後端露出泥面。紅內籃蛤有兩條水管,腹部為入水管,背部為出水管,它就靠這兩條水管進行海水交換以行呼吸、攝食和排泄等活動。食料以底棲性的硅藻為主。紅肉籃蛤不僅能作垂直運動,而且還能作長距離的水平移動,平常靠它的足在泥面上爬行、移動棲息位置或掘土穴居。如遇到環境條件惡劣時,則鑽進泥里,把整個身體部埋入泥中,最深達6厘米左右;待不良環境過後,再上升至泥塗表面。紅內籃蛤喜群聚生活,但又有隨季節而營分散生活的現象。一般於立冬以後,水溫逐漸下降,紅肉籃蛤多向深處分散移動。大寒以後,水溫逐漸回升,又移動至較淺處營群聚生活。紅肉籃蛤沒有游泳能力,僅利用體內的分泌物(俗稱吐絲),使身體懸浮於下層水中,借潮流的運動而移動,至平潮時下沉海塗表面,靠足匍匐爬行或穴居。移動方向和時間不定,有時移動得很快,很頻繁,有時幾個潮時都不移動。因此在人工養殖上要特別注意掌握它的移動情況。

紅肉籃蛤的繁殖和生長

紅肉籃蛤產卵季節長。成熟的紅肉籃蛤給常藉助外界因子(大風浪、下雨、降溫、比重降低等)的作用,自行排出精卵,一年四季都能產卵(俗稱退瘦)。依其種苗的發生季節,可分為春苗、五月苗、暑苗、秋苗、降苗、雪苗、寒苗等。養殖多以春苗、五月苗、暑苗、寒苗為主。??紅肉籃蛤在稚貝期生長很快,它與水質、水深、風浪、潮流等有密切關係。一般在潮流暢通、氣溫暖和、比重適宜、風浪不大的條件下生長最快,約10天時間,貝體可增長一毫米。種苗播養後,如遇環境條件適宜,一般養殖40~100天,體長達15毫米左右,即可收穫。生長期一般在春秋兩季,因這時水溫適宜,餌料豐富,稚貝走動快,生長快。若是土質細軟略帶紅色的油泥場地,且多吹東南風,其生長更快。

軟體動物

軟體動物門是僅次於節肢動物的第二大門類。身體柔軟不分節,一般可分為頭、足、內臟團和外套膜四部分。具口的頭部位於身體前端。除雙殼類外,其他各類軟體動物口腔內有顎片和舌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