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家溝

師家溝

師家溝位於汾西縣城5公里處,師家溝的清代窯洞民居群興於乾隆32年,相傳是由師家四兄弟做官發達後始建,兩百多年間,歷經幾代精心修築擴張,形成總面積5萬多平方米的集群型、家族式的綜合體。它的建築風格具有典型的北方與山西的民居特色,分為主體和附屬建築兩部分。師家溝由於建築的奇特、典雅和繁華,在清朝就享有“天下第一村”的美譽

基本信息

簡介

師家溝,是一處可與名揚三晉的王家、喬家大院相媲美的晉商民俗建築群。地勢北高南低,三面環山,南邊臨溝,避風向陽。正如該村《要氏族譜》所記載:“觀其村之向陽,山明水秀,景致幽雅,龍虎二脈累累相連,目觀心思以為久居之地面。”

歷史溯源

“天下第一村”——師家溝民居 “天下第一村”——師家溝民居

師家溝的形成及師家大院的聞名與師氏家族的興衰密不可分。龐大的師氏家族系歷經明清兩代,發展至今已有三四百年歷史,其家族繁衍與發展經歷了從興到衰的過程。從始祖師文炳定居師家溝開始,經近百年的艱苦創業到第三代師法澤才逐漸發展壯大。當時正值乾隆盛世,封建商業經濟迅猛發展,師代家族耕讀傳家,農商合一,兼營錢莊、當鋪,放高利貸,滾動發展,資金不斷積聚壯大,逐步躋身於晉商行列,並占有一席之地。

師家溝 師家溝

師氏家族在發跡的同進,也與其他晉商一樣,用賺來的錢廣置田產、擴充家業、起房蓋屋,盡顯闊綽。他們不惜血本,歷經二百餘年,建起了占地廣闊的豪宅大院,以顯富貴。在建築過程中,由於受傳統封建觀念和鄉風民俗的束縛,建築布局上具有典型的封建等級觀念,裝飾藝術飽浸豐富的鄉風民俗。建築有主有次,有藏有露,既能滿足主人對外接觸交住的要求,又能滿足一定的隱匿性、私秘性的要求,既體現了尊卑分等、貴賤分野、上下有序、長幼有倫、內外有別、男女歸位的宗法禮教,又充分顯示了建築的時代性、社會社、民族性,同時也呈現出它傳統基礎上的變異性、平衡性、保守性三種勢態。

建築風格

師家溝 師家溝

師家溝以師族為首居而名,以師家大院聞世,始建於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經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四期,逐步擴建而成,占地面積十多公頃,分主體和附屬建築兩個部分。師家大院共有大小三十一家院落,建築群以四合院、二進四合院、二樓四合院、三樓四合院為主體,分別設有正房、客廳、偏房、過廳、書房、繡樓、賞月房、門房以及工仆馬廄等用房。

院落門前以巷道相連,狹長巷道採用傳統的月洞門分隔空間,院與院之間又巧妙相通,或走暗道,或出偏門,或上樓門與其它院落相互聯繫,真可謂是“走進一家院便串全村門”。主體建築一周有一條用長方條石鋪成的人行道長達一千五百餘米,故又有“下雨半月不濕鞋”之說。整個村落既有水平方向的空間穿插,又有垂直方向的空間滲透,充分體現出丘陵溝壑區依山就勢、窯上登樓的特點,又融入平原地帶多進四合院的空間布局。

師家溝 師家溝

放眼望去,整個建築群與山勢自然銜接,交融一體,層樓疊院,錯落有致,鱗次櫛比。氣勢宏偉的景觀洋溢著黃土高原的陽剛之氣,可以說是一部山地建築的經典,是耕讀文明的窯居典範。它所具有的獨特的空間處理、地形利用、窯洞民居、建築裝飾、雕刻書法等風格正是許多晉商豪宅大院所無與倫比的。它的建設思路也值得今人借鑑,曾被國際古建築學術界認定為:山區空間擴張利用建築體“天下第一村”。

師家大院最值得一提的當數建築雕刻藝術,可以說是清代鄉風民俗的集中體現。其木雕、石雕、磚雕,分別裝飾著斗拱、雀替、掛落、棟樑、照壁、柱礎石、匾額、簾架、門罩等各個方面,體裁多樣,內容豐富。僅以“壽”字為,變化多樣的窗欞圖案多達一百零八種。

師家溝由於建築的奇特、典雅和繁華,在清朝就享有“天下第一村”的美譽,又由於地處偏僻山鄉,在數百年的動盪與戰亂中得以倖存。師家溝以其高品位的文化含量,逐漸被發現和認識到了它的獨特價值。

美術作品

畫家拇指作品:天下第一村 汾西師家溝 畫家拇指作品:天下第一村 汾西師家溝

美術作品《師家溝》 ,作者系中國博物館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全國“畫中華名人故居第一人”、“畫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第一人”、著名畫家拇指先生。

師氏家族

僧念鎮師家溝村、前溝村、瓦窯圪塔村,和平鎮張窪溝村,腰裡村等6個村有師姓分布。800-1000人,都是從師家溝出來的。清朝前期,是山西省中南部地區的名門望族。由於種種原因,清代鹹豐年間師家開始走向衰敗。

【名人賢士】

●師法澤

第三代。師家大院的創建人。

字仁厚,生於乾隆初年,幼年孤貧。成年後開始做生意,越來越紅火。不久,師家的財力變得雄厚。在經商的同時,師家很注重文化教育。師家在第五代、六代同門的28人中,獲監生、貢生、增生、武生等功名者多達11人。“儒商結合”大大提高了師家的社會地位。師法澤本人也由於治家有方,德高望重,在當時四鄰八鄉享有一定的聲望與社會地位,被舉為鄉飲耆賓。

●師鳴鳳

第五代。道光十五年(1835年),捐得湖南省藏江侗族自治縣縣丞。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升補湖南省湘鄉縣知縣。間,與當時尚未發跡的曾氏兄弟交往甚密,並且為提攜、推薦曾國荃步入仕途花費了一番心血。鹹豐二年(1852年),因軍功欽加同知銜,遂躋身於官場,成為師氏家族官場上顯赫人物之一,為其家族鋪就了仕途之道。光緒初年(1875年),曾國荃當了山西巡撫,對正告老還鄉到太原來訪的師鳴鳳大開中門,隆禮遠迎,連日盛宴款待,極盡故人之誼。而時任兩江總督不可一世的曾國藩也寄來書信、重金以表謝意。曾國荃親書“大夫第”精匾一塊,匾閣下題湘鄉知縣,保慶州同師鳴鳳;落款題大學士直隸總督兼山西巡撫曾。後來派要員用八抬大轎送師鳴鳳回鄉。途經太谷、祁縣、平遙、介休、靈石、霍州,各州縣官員出郊迎送,氣派非凡。隨即在師家溝舉行了隆重的掛匾儀式,平陽知府和方園州縣官員、社會名流均前來祝賀,樂隊、戲班大慶月余。從此,師家溝名聲大振,一度成為達官仕宦、文人學士不時光顧的三晉第一村。

●師自省

師家溝村口的一座石牌坊,歷經百餘年歲月的洗禮,雖有些地方已遭毀壞,但絲毫不減當年的威武雄姿。石牌坊建於清鹹豐七年(1857年),相傳師家子孫師自省39歲時不幸染病身亡,當時年僅30歲的妻子趙氏和25歲的張氏並未改嫁,一直伺候公婆、養育兒女,非常辛苦。其後人師丙成官場得意,呈報皇上敕準,建造了這一“節孝牌坊”。牌坊外形是四柱三門式,八個翼角原掛有八隻風鈴,遇風聲起,夜深人靜時更顯清脆。石牌坊上共雕刻了465頭靈物,最多的是360隻貓,最有價值的是59頭大象。這些數字代表什麼,至今仍然是個難以破解的謎。

師氏家譜

師家溝 師家溝
師家溝 師家溝

景區交通

師家溝 師家溝

去汾西縣可乘火車在霍州市下,轉乘汽車,或從臨汾、介休、長治乘長途汽車前往。冬季去汾西比較寒冷,部分山區冰雪路滑,要注意安全。去師家溝可在縣城乘車到僧念鎮下,步行約一小時,或從縣城租車前往,吃住可選擇村民家。

全面修復

師家溝由於建築的奇特、典雅和繁華,在清朝就享有“天下第一村”的美譽,又由於地處偏僻山鄉,在數百年的動盪與戰亂中得以倖存。師家溝以其高品位的文化含量,逐漸被發現和認識到了它的獨特價值。去年3月,師家溝以其不凡的魅力,被西安市國際遺產學術會認定為“山區空間擴張利用建築體天下第一村”的評定,為山西爭得了一份榮耀。

近年來,在國家、省、市大力扶持下,汾西縣以發展旅遊為導向,在1999年投資修復10號大院,前年和去年又投資完成了師家溝旅遊公路一期工程和旅遊公路綠化工程,為開發這處人文景觀打下了基礎。據村民講,有關部門、專家論證,要全面修復師家溝這一民居奇觀,約需6000萬元,這可能是困擾開發、保護師家溝的主要問題。山西省已對師家溝做了規劃,將逐步完善師家溝的整修。

師家溝村現有一百多戶人家,約六百餘口人,由於交通不便,比較封閉,村中經濟和旅遊的配套設施尚不發達,村里僅有一個小賣部,沒有小旅館、小飯店,遊客吃住很不方便。村民們講,去年夏季,村里來了幾個外國人,在這裡住了近一個月,幾乎走遍村中的每一個角落,畫了不少素材,也不清楚他們是搞美術的還是在研究這些建築。我們在村中攝影創作時,正趕上一戶農民準備次日娶媳婦的結婚喜宴,我們在拍攝這些場景時,好客的主人邀請我們吃了一頓便飯,才解決了午飯問題。村中民風古樸厚道,由此可見一斑。

我們在村中拍攝人物作品時,無論是七十多歲的老人,還是媳婦、姑娘與孩子,都很慷慨地做了我們的免費模特。當然,我們也會給他們寄去照片的,照相對偏僻山村的村民來說,仍是生活中一件奢侈的大事情。想到村民仍處於這種生活狀況,不免有些心酸,面對那些幾成殘垣斷壁的敗落民居,又感到一種痛惜和無奈……

附近景觀

姑射山風景區

姑射山原始森林風景區位於該縣西部邊界,距縣城30公里,海拔1890.8米,翠峰幽谷,秀泉鳥鳴,四季不同,氣象萬千。主峰老爺嶺的真人祠,始建年代不詳,元代重建,由6個四合院丁字形組成,有文武殿、金頂銅殿、聖母宮、玉皇殿、女禪院、三天門、魁星樓等和百餘通碑刻石碣。

千佛洞

千佛洞俗名佛洞廟。 在山西鄉寧縣城東5公里營里村縣岩上, 呂梁山南端。山上,呂梁山南端。山上樹木茂密,花香撲鼻, 在叢 林山花之中,突出巨石一方,長寬高各20米, 體積近800立方 米,佛洞即開鑿於巨石之腰。

掛甲山石刻

掛甲山石刻在山西吉縣城南里許掛甲山。此地背依錦屏山, 面臨清水河,楊柳夾崖,拱橋如虹,景色優美。據縣誌記載, 唐尉遲 敬德出征寓此,曾在錦屏已掛甲,更名掛甲出, 也有傳說唐太宗與秦瓊奔赴長安,曾掛甲山巔,故名。

堯廟

堯廟在山西臨汾市南4公里。相傳陶堯建都平陽(今臨汾縣) ,有功於民,後人為祭祀堯王所建。始建於晉,歷經重修,現存為清代遺物。規模雄偉,布局疏朗,前有山門,碑列兩側,內有五鳳樓,堯井亭、廣運殿、寢宮等。

蘇三監獄

明代臨獄 在山西洪洞縣城內。建於明代, 據傳京劇《玉堂春》 的蘇三曾在此監禁過,俗稱蘇三監獄。臨獄有兩道門, 兩層圍牆, 牆垣高聳。內有若干窯洞式牢以及囚犯的水井、水槽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