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茯苓屬木腐真菌,在分類學上隸屬擔子菌綱,多孔目,多孔菌科、茯苓屬。
茯苓的形成是由茯苓菌絲體在適宜的條件下寄生於已死松木上,不斷分解松木(蔸)纖維素、半纖維素中的營養,並將菌化後的多餘物質積聚迅速膨大,形成的營養貯藏器官和休眠器官即為菌核,俗稱松茯苓。由於茯苓菌絲體與松木中各元素親和力特強,所以人工接種純菌種菌絲傳引快,三個月即可結苓,六個月可採挖取苓。
藥用價值
松茯苓,自古就被譽為“中藥八珍”之一。早在1490多年前的粱代
大醫藥學家陶弘景,就明確記述茯苓“今出郁洲”。清代兩江總督陶澎曾題詩讚譽曰“瑤草出林香,茯苓和露煮”。松茯苓藥用效果明顯,有“止口焦舌乾、利小便,久服安魂魄、養神”之效應,還有抗癌作用。因此一直被人們視作延壽珍品,備受推崇。至今北京還有“茯苓餅”、“茯苓包子”、“茯苓蛋卷”的傳統土特產出售。
李時珍《本草綱目》說:“千年之松,下有茯苓。松脂入地千歲為茯苓,蓋松之神靈之氣。氣味甘、平,無毒。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乾,利小便。”《神農本草經》曰:“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
松茯苓含有直接參與體內抗衰老過程的重要物質——卵磷脂,還含有蛋白質、脂肪、葡萄糖、無機鹽以及多糖。松茯苓多糖可以明顯增加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增強T淋巴細胞功能,有強烈的抗腫瘤作用。松茯苓還能增強心肌收縮力,能抑制胃潰瘍的發生,保護肝臟,防止肝細胞壞死,健脾胃,利水消腫,鎮靜安神,抗衰老,提高免疫力,促進消化功能、降低血糖等作用。
生長環境
1、海拔高度:茯苓生長宜海拔300—800米。
2、土壤與坡度:宜35度以下的向陽坡,並以黃沙酸性土質為好。
4、水份:下種時段木、樹蔸中含水量低於35%,下種后土壤濕度以50%為宜,結苓期土壤乾濕交替為佳。
栽培方法
1、挖蔸備料:下種前需將松樹根向外延伸一米範圍刨開,並斬斷削除根部麵皮,自行裸露在陽光下晾曬。
2、段木備料:將松木按四尺長截斷,每根斷木需削皮3—4方,按“井”形堆疊四尺左右高,任期自然風吹曬乾。
3、備足“引柴”:備松葉和短、薄碎片柴作“引柴”,作用在於下種前期由它先接受菌絲萌發,再引發至主料發菌、結苓。
4、下種季節:5—7月為茯苓下種最佳期。
5、下種方法:①蔸窖:擇口徑30公分以上樹蔸,在主根的1—2處作為下種點,每處下種點垂直深度離地表20—30公分處,並將點上松皮削除露出20公分新口部位,接著將二分之一的包木塊茯苓種貼於其上,並用引柴或松葉將菌種蓋嚴,其上蓋三寸厚細泥土,久旱酷暑要進行第二次蓋土。②鋪窖又叫段木窖,下種可按“品”字形組合方式下種,木塊菌放於兩連線埠及底層筒木的背部側面交叉處,菌種擺放方式與蔸窖相同。它優點在於可規模經營,連片開發,易管理。
6、茯苓菌株誰當家:多年實踐證明,我地種植茯苓其菌株仍用中科院微生物所“5.78”菌株為最優,該菌株菌絲長速快、抗逆性強、適種範圍廣,產量高(轉化率可達30%左右)是南方數省的當家菌種。
據《本草綱目》記載,茯苓具有消腫、解毒、清火、滲水、利尿之藥性;有養心、安神、治病之療效;有光澤肌膚、去脂減肥之功能,故譽為“仙藥之上品”。從近期有關科研單位研究資料證明,茯苓提取物中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元素——“抗老素”、“抗癌素”。所以茯苓應為當今藥食兩用之珍品。
種植茯苓,每百斤松蔸(地下部分),用菌種3—4包計幣3元,人工播種、培管、材料費6元合計投入9元,年內可產茯苓20—30斤,現行市價1.5 元/斤,產值3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