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

這篇文章選自1980年2月12日的《人民日報》。是“農民詩人”臧克家(zāng kè jiā)所作,原名《“說和作──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斷”》,入選國中教材時經作者同意更改為此名稱。這篇文章不是人物傳記,卻記敘了聞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跡,表現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讚揚了他的革命精神。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臧克家 (1905.10.08~2004.02.05),漢族。山東濰坊諸城人,曾用名臧瑗望,筆名孫荃、何嘉,是詩人聞一多先生的高徒。被譽為“農民詩人”。近代傑出詩人,著名作家、編輯家,忠誠的愛國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中國民主同盟盟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三屆代表,全國政協第五、六、七、八屆委員,第七、八屆常務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第一、二屆理事,第三屆理事、顧問,第四屆顧問,第五、六屆名譽副主席,中國文聯第三、四屆委員,第六、七屆榮譽委員,中國詩歌學會會長,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寫作學會名譽會長。臧克家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04年2月5日20時3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9歲。代表作有《難民》、《老馬》、《有的人》。

聞一多簡介

聞一多先生的生平

聞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原名聞家驊,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中國現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堅定的民主戰士,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中國共產黨的摯友,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新月派代表詩人,作品主要收錄在《聞一多全集》中。
光緒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生於湖北省蘄水縣(今湖北省黃岡市浠水縣)巴河鎮聞家鋪的一個書香門第,漢族。


1912年考入北京清華學校,喜歡讀中國古代詩集、詩話、史書、筆記等。1916年開始在《清華周刊》上發表系列讀書筆記,總稱《二月廬漫記》。同時創作舊體詩。1919年五四運動時積極參加學生運動,曾代表學校出席全國學聯會議(上海)。
1920年4月,發表第一篇白話文《旅客式的學生》。同年9月,發表第一首新詩西岸》 。
1921年11月與梁實秋等人發起成立清華文學社,次年3月,寫成《律詩底研究》,開始系統地研究新詩格律化理論。
1922年7月赴美國芝加哥美術學院學習。年底出版與梁實秋合著的《冬夜草兒評論》,代表了聞一多早期對新詩的看法。 
1923年出版第一部詩集《紅燭》,把反帝愛國的主題和美主義的形式典範地結合在一起。
1925年5月回國後,歷任國立第四中山大學(1928年更名為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國立南京大學)、武漢大學(任文學院首任院長並設計校徽)、國立山東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曾任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教務長、南京第四中山大學外文系主任、武漢大學文學院長、山東大學文學院長。出版書籍《聞一多全集》 。
1928年出版第二部詩集《死水》,在頹廢中表現出深沉的愛國主義激情。此後致力於古典文學的研究。對《周易》、《詩經》、《莊子》、《楚辭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後匯集成為《古典新義》,被郭沫若稱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1937年抗戰開始,他在昆明西南聯大任教。抗戰八年中,他留了一把鬍子,發誓不取得抗戰的勝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戰到底的決心。
在西南聯大時期,特別是1943年以後,聞一多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和領導下,積極投身於反對國民黨政權的獨裁統治、爭取人民民主的鬥爭的洪流。 1944年,參加西南文化研究會,隨後加入中國民主同盟。從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雲南省支部領導人的身份,積極參與社會政治活動,成為廣大革命青年衷心 愛戴和無比尊敬的良師益友。
在“五四”學生愛國運動中,聞一多始終站在廣大愛國學生一邊,指導和鼓舞他們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為“五四”運動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聞一多1945年為中國民主同盟會委員兼雲南省負責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長。
1946年6月18日簽署《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取美援麵粉宣言》。該宣言表示:“為反對美國政府的扶日政策,為抗議上海美國總領事卡寶德和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對中國人民的誣衊和侮辱,為表示中國人民的尊嚴和氣節,我們斷然拒絕美國具有收買靈魂性質的一切施捨物資,無論是購買的或給予的。下列同仁拒絕購買美援平價麵粉,一致退還配購證,特此聲明。”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會上,聞一多忍受著連日飢餓帶來的折磨,發表了著名的《最後一次的講演》,當天下午即被國民黨特務殺害。
21日,西南聯大校友會召開一多先生追悼會,朱自清出席並講了話。他一開頭便激動地說:聞一多先生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激起全國人民的同情。這是民主主義運動的大損失,又是中國學術的大損失。
接著,他詳細地敘說了聞一多在學術上的巨大貢獻。首先告訴人們,聞一多是中國抗戰前“唯一的愛國新詩人”,“也是創造詩的新格律的人”,“他創造自己的詩的語言,並且創造自己的散文的語言”。又詳盡地介紹聞一多對神話、《楚辭》、《周易》、《詩經》等各方面研究的成就。他突出強調聞一多在學術上的偉大功績,目的就在告訴人們國民黨反動派和美帝國主義殘害了一個多么有價值的學者,摧殘了中國學術界不可多得的人才!激起了人們對敵人更大的憤恨。
他暗下決心,一定要把聞一多的全部遺著整理出版,這是對敵鬥爭的一種方法。他在給學生王瑤寫信說:一多先生之死,令人悲憤。其遺稿擬由研究所同人合力編成,設法付印。後編成《聞一多全集》四卷。 剛到昆明的聞一多一心研究《詩經》、古代神話,不問時事,被人戲稱為“何妨一下樓先生”。日本軍隊攻陷鄭州長沙後,繼續攻打貴陽,昆明形勢十分危急,聞一多對國民政府的消極抗日十分不滿,開始參加學生組織的講演會,十分善於演講的聞一多頗受學生擁戴,並且極大鼓勵了昆明的抗日熱潮,聞一多也加入了改造國民黨一黨專制的民主運動,極受國民黨忌恨,但因雲南省主席龍雲支持民主運動,國民黨政府也奈何不得聞一多等人。
1945年日本投降,北大、清華、南開復員北上,已經參加民主同盟的聞一多被選為昆明支部宣傳部長,並主持《民主周刊》。國民黨政府趁日本軍隊受降之機,調龍雲的部隊到越南河內,龍雲不知有詐,國民黨第五軍杜聿明的部隊開進昆明,包圍了省政府,逼迫龍雲北上重慶調任閒職。國民黨軍統特務控制昆明,開始迫害要求民主的進步知名人士。朱自清歌頌聞一多

你是一團火,照徹了深淵;指示著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團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競賽,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團火,照亮了魔鬼;燒毀了自己!遺燼里爆出個新中國! 聞一多的詩具有極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氣質。愛國主義精神貫穿於他的全部詩作,成為他詩歌創作的基調。早在清華學生時代所作的《李白之死》《紅荷之魂》等詩中,成功地運用中國傳統的詩歌題材和形象辭彙歌唱他心中的理想與愛情。留美時期寫下的《太陽吟》《洗衣歌》《孤雁》《憶菊》等名篇,表現了他對帝國主義“文明”的鄙視和對祖國的思念。回國初期的詩作《祈禱》《愛國心》《一句話》《我是中國人》《七子之歌》等,用熾熱的情感,完整的意象,和諧的音律,表現了詩人的民族自豪感。《死水》時期的詩較之往昔之作題材更廣泛,思想更深沉,進一步接觸到了中國社會現實。《春光》《荒村》等詩充滿了對處於軍閥混戰中災難深重的勞動人民的同情;《唁詞——紀念三月十八日的慘劇》《欺負著了》等詩則直接把筆鋒指向了北洋軍閥的暴行。在《發現》這首詩中,詩人面對著軍閥混戰,列強侵略,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現實感到困惑與不安,他“追問青天,逼迫八面的風”,但“總問不出訊息”。聞一多的這些詩篇發展了屈原、杜甫創作中愛國主義傳統,具有鮮明的時代感以及社會批判的性質。

作品原文

“人家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
“人家說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說。”
作為學者和詩人的聞一多先生,在30年代國立青島大學的兩年時間,我對他是有著深刻印象的。那時候,他已經詩興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濃。他正向古代典籍鑽探,有如向地殼尋求寶藏。仰之彌高,越高,攀得越起勁;鑽之彌堅,越堅,鑽得越鍥而不捨。他想吃盡、消化盡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遠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1930年到1932年,“望聞問切”也還只是在“望”的初級階段。他從唐詩下手,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瀝盡心血。杜甫晚年,疏懶得“一月不梳頭”。聞先生也總是頭髮零亂,他是無暇及此的。飯,幾乎忘記了吃,他貪的是精神食糧;夜間睡得很少,為了研究,他惜寸陰、分陰。深宵燈火是他的伴侶,因它大開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動不響,無聲無聞。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幾年辛苦,凝結而成《唐詩雜論》的碩果。
他並沒有先“說”,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績。
“做”了,他自己也沒有“說”。他又由唐詩轉到楚辭。十年艱辛,一部“校補”赫然而出。別人在讚美,在驚嘆,而聞一多先生個人呢,也沒有“說”。他又向“古典新義”邁進了。他潛心貫注心會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樓”的主人。
做了再說,做了不說,這僅是聞一多先生的一個方面——作為學者的方面。
聞一多先生還有另外一個方面——作為革命家的方面。這個方面,情況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為爭取民主的戰士,青年運動的領導人,聞一多先生“說”了。起先,小聲說,只有昆明的青年聽得到;後來,聲音越來越大,他向全國人民呼喊,叫人民起來,反對獨裁,爭取民主!
他在給我的信上說:“此身別無長處,既然有一顆心,有一張嘴,講話定要講個痛快!”
他“說”了,跟著的是“做”。這不再是“做了再說”或“做了也不一定說”了。現在,他“說”了就“做”。言論與行動完全一致,這是人格的寫照,而且是以生命作為代價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給了我一封信,最後一行說:“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張,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請傳觀。”
這是為爭取民主,反對獨裁,他起稿的一張政治傳單!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後,警報迭起,形勢緊張,明知凶多吉少,而聞先生大無畏地在民眾大會上,大罵特務,慷慨淋漓,並指著這群敗類說:“你們站出來!你們站出來!”
他“說”了。說得真痛快,動人心,鼓壯志,氣沖斗牛,聲震天地!
他“說”了:“我們要準備像李先生一樣,前腳跨出大門,後腳就不準備再跨進大門。”
他“做”了,在情況緊急的生死關頭,他走到遊行示威隊伍的前頭,昂首挺胸,長須飄飄。他終於以寶貴的生命,實證了他的“言”和“行”。
聞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學者,熱情澎湃的優秀詩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標
【此文選自1980年2月12日人民日報》,原題為“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有改動。】
【選入《七年級下冊人教版語文》第十三課。】

整體把握

一、整體把握
1.
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傳記,卻記敘了聞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現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讚揚了他的革命精神。
毛澤東同志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國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高度讚揚聞一多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具有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這是聞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這在這篇文章中充分表現出來了。文章的後半部分,著力寫聞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
 然而,聞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學者、詩人。因此,這篇文章前半部分寫聞一多先生前期怎樣為了探索救國救民的出路而潛心學術,不畏艱辛,廢寢忘食,十數年如一日,終於在學術上取得累累碩果。著力表現聞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學者”。
聞一多先生前期潛心於學術,後期投身於民主運動,這反映了他對社會認識的變化。但作為一名卓越的學者,一名偉大的愛國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終如一的。
2.這篇文章寫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現了聞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質特徵。精選的典型事例,精緻嚴謹的結構,精練的詩一般的語言,精當的抒情性議論,使這篇文章充滿了感人的力量。
(1)結構嚴謹。作者用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總領全文,上半部分寫聞一多先生“做了再說,做了不說”,表現聞先生“學者的方面”;後半部分寫聞一多先生“說”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現聞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與下半部分之間,用了總承上文和總起下文的句子,使銜接緊密,過渡自然。
(2)選材精當。作者所選材料,講究典型性,能以少勝多。對作為“學者的方面”,作者只選取了寫作《唐詩雜論》《楚辭校補》《古典新義》三本書的情況加以表現;對作為“革命家的方面”,則選取起稿政治傳單、民眾大會演說、參加遊行示威這三件事作為例證。聞先生一生經歷複雜,著作等身,可以記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從大量材料中選取了這六件事,就已經把聞一多先生的嚴謹刻苦的治學態度、無私無畏的鬥爭精神、澎湃執著的愛國熱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現出來了。
(3)精於剪裁。對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據表現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簡。比如,聞先生的研究唐詩,作者並沒有寫他研讀了哪些書籍,發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著重寫他研究的目的和態度:“他想吃盡、消化盡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突出了聞先生的研究學問,目的是在於救國;“目不窺園,足不下樓”,“頭髮零亂”“睡得很少”這些細節,表現了聞先生的刻苦精神;“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則表現出聞一多先生一絲不苟的嚴謹態度。這樣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從詳略上說,研究唐詩,寫得詳細;而寫作《楚辭校補》和《古典新義》兩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強調“做”了“也沒有說”的意思,表達的側重點與前面又有不同。聞先生的“最後一次演講”及其被害經過,是人們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對事實經過作過多的記述,而只是反覆強調“凶多吉少”的緊急形勢,擷取“演講”中最“慷慨淋漓”的“你們站出來”這一句話,描繪“昂首挺胸,長須飄飄”的從容姿態,從而突出了聞一多先生的大無畏革命精神。所有這些,都說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3.語言生動形象,精練含蓄,富於感情和音樂美。
(1)生動形象。不僅描寫的語言是形象的,敘述和議論的語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鑽探”一句,本來是敘述語言,無非是講聞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詞,而精心地選用了“鑽探”,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義也更豐富了。並且句式也變成“向……鑽探”,敘述由靜態變成動態,給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觀的介紹,而且是熱情的稱讚了。此外,如“吃盡”“消化盡”“炯炯目光……遠射……”,“赫然而出”“向……邁進了”“起先,小聲說”“向……呼喊”“警報迭起”,等等,都是明顯的例子,敘述語言和議論語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動,富於感染力。
(2)精練含蓄。比如一個“說”字,很普通,作者卻賦予多種含義。開頭引用的聞一多自述中的“說”,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乾什麼或告白自己幹了什麼的意思;與第5段“他並沒有‘說’,但他‘做’了”中的“說”和第6段中的“說”,則有吹噓、自詡的意思,這裡的“沒有‘說’”,主要是讚揚聞一多先生的實幹精神和謙虛美德;“作為革命家”,聞一多的“說”,是對於革命的宣傳和動員,是對反動派的揭露和斥責,實際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個“說”字,竟然表達這么多的意思!這種結合一定語言環境靈活地賦予同一個詞以不同含義的表現手法,是耐人尋味的。
(3)富於感情。這篇文章的敘述、描寫抒情化,令人無法分清哪些是記敘,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彌高,越高,攀得越起勁;鑽之彌堅,越堅,鑽得越鍥而不捨”,說它是記敘未嘗不可,但洋溢著讚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長須飄飄”,顯然是描寫,但頌揚、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飯,幾乎忘了吃”,本來是極平常的一句贊語,但緊接著跟上一句“他貪的是精神食糧”形成了對比,意蘊就豐富多了。同樣,“夜間睡得很少”,“惜寸陰”,這種句子原也並不怎么精妙,但跟著一個情猶未盡的“分陰”,給人的感覺就不一般了。由於作者帶著強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語句變得不平常了。
(4)富於音樂美。①作者善於使用成語或仿成語結構,如“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瀝盡心血”,“潛心貫注心會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報迭起,形勢緊張”,等等。這些詞語的結構整齊,有節奏感。②作者慣於使用對句的形式,如一開頭的“人家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就是對句,又如“仰之彌高……鑽之彌堅……”,“不動不響,無聲無聞”,“動人心,鼓壯志,氣沖斗牛,聲震天地”,還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標”。這些成對的句子,有些具有對比的性質,有些則是並列的性質,有的是更為整齊的對偶句。這些句子讀起來,琅琅上口,鏗鏘有力,富於音樂美。
4.夾敘夾議的寫法。本文表達上的一大特點是夾敘夾議。作者實際上是以議論來結構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敘述的綱領,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總結,這兩處都是議論。第八、九兩段是第二部分的綱,最後一段則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總結,這兩處也都是議論。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應,有首尾照應,有行文前後的多次照應,有行文與題目的照應。多種方式的照應,使文章的結構嚴謹,而且形成了一種鏇律,一種氣勢,加強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這些照應,又幾乎全是議論。由此可見議論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問題研究

1.這篇文章為什麼取標題“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
這篇文章的原標題為“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斷”,經作者臧克家先生同意,改成現在這個標題。現標題與原標題沒有本質不同。問題是,說話和行動,人人都有,天天都有,太一般化了,放在標題上不是太不醒目、新穎了嗎?如果寫一般人,確是如此。然而,聞一多先生與眾不同。請問:誰發表過“最後一次演講”?這樣的演講驚天地、泣鬼神,豈是平常的什麼說話所能相提並論的?再請問:“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做出這樣行動的人全國有幾個?這樣的行動震驚了國內外億萬民眾,豈是一般的什麼行為所能比擬的?由此而見,這個標題用來寫聞一多先生是適當的,是不一般的。也是因為聞一多的言行一致給別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有的同志認為,這篇文章的語言大呼小叫,用大詞、文言詞,不樸實。到底應該怎樣看?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詩人,應該看到,他是用詩化的語言寫的。精練、生動、形象,有跳躍性,有氣勢,這是文章的語言風格。我們不能強求一律,說樸實的風格就好,詩化的風格就不好。應該說各有特點,各有妙處。
用文言詞,適當用一點,用得好,能使文章精練,增加語言的味道,是好的。要吸取文言中有生命力的成分,這是大家都贊同的。
至於文章氣勢盛,好像大呼小叫,這用來寫聞一多先生正合適。聞先生是一個剛性人物,富於陽剛之美。

練習說明

一、細讀全文,畫出精闢的語句,然後複述課文大意,並說出聞一多前期和後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點,前後期有什麼變化,又有什麼共同的地方。
設題意圖是,讓學生把握課文大意和聞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的主要特點,並提高把握關鍵語句的能力、複述的能力和概括的能力。
參考答案:
聞先生前期為了探索救國救民的出路而潛心學術,不畏艱辛,廢寢忘食,數十年如一日,終於在學術上取得累累碩果。後期則投身於民主運動,敢於為人民講話,面對兇殘的敵人無所畏懼,視死如歸,體現出民主戰士的大勇,成為中國革命知識分子的楷模。聞先生在前期和後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對社會認識的變化。但作為一名卓越的學者,一名偉大的愛國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卻是始終如一的。
二、說說下列句子的含義,注意其中加線部分的意思。
1.那時候,他已經詩興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濃。
2.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
3.1930年到1932年,“望聞問切”也還只是在“望”的初級階段。
4.深宵燈火是他的伴侶,因它大開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5.他潛心貫注,心會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樓”的主人。
設題意圖是,引導學生確切理解句中詞語,從而進一步理解句子以至文章的意思。
參考答案:
第1句“詩興不作”是文言說法。“作”,起。“詩興不作”就是寫詩的興致減少了。20年代,聞一多寫了許多愛國詩篇。從20年代末期,轉入對我國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第2句“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是比喻的說法,指尋找使我國民族文化繁榮昌盛起來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聞先生過了十多年“書齋生活”,企圖從文化上尋找振興民族的途徑。
第3句“望聞問切”是比擬的說法,把我們的民族比成一個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擬),說明聞一多當時從文化研究上來探求救國的方法,也還僅僅是走出了第一步。
第4句“它”指深夜燈火。深夜只有孤燈相伴,本來應感到寂寞,但聞一多則不然,他在一盞孤燈的照耀下,全力進行學術研究,成績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聞一多詩《靜夜》,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前途和人民命運的關切。課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現聞先生深夜從事學術研究那種怡然自適的情景,與“大開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脈相承。

第5句“潛心貫注”和“心會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說用心極專極深,除學術研究外,沒有別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三、從下面兩題中任選一題展開討論。
1.課文的兩個部分之間,是用哪些話過渡的?把這些話找出來,說說是怎樣起過渡作用的。
2.這篇文章在敘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寫?說說這些描寫的作用。
設題意圖是,使學生注意過渡句的運用,以及敘述中描寫的運用及其作用。
參考答案:
1.是用兩個句子完成過渡的。“做了再說,做了不說”,這是對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後指出這只是聞先生的一個方面。“聞先生還有另外一個方面──革命家的方面”,這句領起了文章的後一部分。這兩個句子關聯得十分緊密,“僅……還……”“一個方面……另外一個方面……”這都是起關聯作用的詞語,“學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這是呼應緊密的提法。作者在兩個部分之間,用了總承上文和總起下文的句子,在兩句之間又注意彼此的關聯,這樣就使兩個部分的過渡十分自然。
2.課文中對聞一多的語言、肖像有許多具體描寫。例如炯炯目光、頭髮零亂、昂首挺胸、長須飄飄、目不窺園。又有細節描寫,例如“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凡此種種,能起到具體再現聞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風仿佛都成了可以具體感知的東西。
四、△聞一多先生的事跡很多,試為本文補充一兩個事例。
設題意圖是,加強學生課外語文活動,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建議

一、這是一篇寫得十分精粹的散文,感情充沛,語言精警。不妨引導學生反覆誦讀本文,以領悟文意,受到薰陶,並體會語言的優美和抒情性。教師可以用范讀,或者放錄音、錄像等,激發學生的感情,調動學生誦讀本文的積極性。
二、本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和剪裁材料的方法,敘述中的抒情、描寫和議論,前後文的過渡和照應,都值得學生學習。尤其要注意引導學生從課文中積累語言,培養語感,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三、關於聞一多先生的背景材料,不妨引導學生從圖書館或從網上自主查閱,並加以整理後,在班上交流,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課文。
四、課文中有些文言詞不好理解,建議引導學生利用工具書自主解決,教師不必越俎代庖。
五、讓學生查找一下聞一多聞一多先生的最後一篇演講,這樣可以讓學生更能體會到聞一多先生言行的魅力。
六、前後有什麼變化,又有什麼共同的地方?

有關資料

臧克家和聞一多

臧克家於1930年至1934年在青島大學學習期間,是聞一多先生的高徒,經常出入於聞一多的辦公室和家中,向老師請教;聞一多也很賞識臧克家,1932年回清華任教後寫信給臧克家說:“得一知己,可以無憾,在青島得到你一個人已經夠了。”可見相知之深。1933年臧克家準備出版詩集《烙印》,因當時名不見經傳,書店不願出版他的詩集。聞一多聯絡王統照等人,替他出資印行《烙印》,又在大型雜誌上撰文介紹。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以後又相繼出版了《泥淖集》,《嗚咽的去煙》,《泥土的歌》,《春風集》,《歡呼集》及《臧克家詩選》等詩集。40年代,兩人多有書信往來,如課文中提到的“他在給我的信上說……”,這是聞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讚揚他的信後,於1944年9月11日寫的回信;課文中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覆臧克家欲至聯大教書的問詢的。聞一多先生遇難後,臧克家於1946年8月撰寫《我的先生聞一多》以示悼念。

教學淺探

聞一多先生是五四以來知識分子中一位傑出的人物。青年時代是新月派詩人,中年時代是舊經典的研究學者,晚年成為青年所愛戴的、昂頭作獅子吼的民主戰士。他橫眉怒對國民黨特務的手槍,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為民主、為新中國而戰鬥的前線。詩人臧克家1980年2月寫的《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原題為《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這篇散文,雖只記述了聞先生言行的片段,但仍可從中看到這位詩人、學者、戰士的形象。
教該文時可與《最後一次講演》結合起來進行,先教此文,再教後者,二者相互補充,把烈士的高大形象鐫刻到學生的心中。教這篇文章要達到下列教學目的:
1.讓學生了解並學習聞一多先生孜孜鑽探寶藏的治學精神和嫉惡如仇、為祖國安危而英勇獻身的凜然正氣與高尚情操。
2.學習記述人物言行片段,從不同角度運用對比表現人物思想精神的方法。
3.理解語言的詩意和飽含的激情,體會記述中有論證的特色。
4.學習聞一多先生嚴謹刻苦的精神品質,澎湃執著的愛國熱情以及他崇高的品質。

詞語

詩興不作:“作”,起的意思。詩興不作,不是不作詩,而是寫詩的興致不起、不發。
仰之彌高,越高,攀得越起勁;鑽之彌堅,越堅,鑽得越鍥而不捨:“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從《論語·子罕篇》中引來,是顏淵讚美孔子的話,意思是“老師之道,越抬頭看,越覺得高;越用力鑽研,越覺得深”。彌,更加。鍥而不捨,不斷地鏤刻,比喻堅持不懈,有恆心,有毅力。鍥(qiè),鍥刻;舍(shě),放下。
望聞問切:中醫診斷疾病的方法。望是觀察病人的顏色、舌苔、表情、發育情況等;聞是聽和嗅,即聽病人的說話聲音、咳嗽、喘息,並且嗅出病人的氣味;問是詢問病人自己所感到的症狀、以前所患過的病等;切是用手診脈或按腹部診察有沒有痞塊等。通常這四種方法結合在一起使用,叫做四診。望診是第一步。
目不窺園:窺,從小孔或縫隙里偷偷地看。眼睛不暗中看一看家裡的園圃,即專心致志。“不窺園”出自《漢書·董仲舒傳》,該傳中有“……蓋三年不窺園,其精如此,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士皆師尊之”。
兀兀窮年:兀(wù)兀,用心勞苦的樣子。窮,盡。一年到頭勞苦不息。出自韓愈的《進學解》,該文中有“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的句子。
騰怨:騰,上升。怨氣升騰。
群蟻排衙:衙(yá),衙門,舊時的官署。舊時官署陳設儀仗,全署屬吏依次參謁長官,叫排衙。群蟻排衙,指許許多多的螞蟻排列成行。文中指聞一多先生寫字十分認真,他的以十萬百萬字計的手稿,都是密密麻麻寫得工工整整的蠅頭小楷,好像群蟻排衙。
迥乎不同:迥(jiǒng),遠。差得很遠,完全不同。
一反既往:既,已經。既往,過去。與過去完全不一樣。
氣沖斗牛:或為“氣沖牛斗”。斗,北斗星;牛,牽牛星。鬥牛,泛指天空。形容怒氣很盛。
高標:梵谷聳物體的末端都可以叫做高標,杜甫的詩《同諸公登慈恩寺塔》中有“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指慈恩寺塔高越青天。文中的高標指超群、出眾。

問題討論

一、文章從哪兩個方面寫聞一多先生的“說”與“做”?把這兩方面結合起來看,聞一多先生是怎樣一個人?據此為脈絡,文章可分為幾部分?每個部分是怎樣銜接連綴的?
讓學生明確:文章是從作為學者和作為革命家兩方面論述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的。把這兩方面綜合起來看,聞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標,是卓越的學者,大勇的革命烈士。
文章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記述聞一多先生作為學者方面“做”了再“說”、“做”了不“說”的特點。第二部分記述聞一多先生作為革命家方面“說”了就“做”的特點。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之間用了七、八、九三個段過渡。第七段承接上文進行小結,第八、九段開啟下文。用這些高度概括的話過渡,它的好處在:連綴緊密,脈絡清楚,過渡自然。把聞一多先生作為學者和作為革命家方面的情況用極其簡明的語言並列地提出來,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
二、作者寫“作為學者和詩人的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是怎樣起筆的?這樣起筆好在哪裡?文章又是怎樣圍繞起筆的內容進行記敘議論的?哪些詞句十分深刻地刻畫了聞一多先生治學的目的、態度與精神?
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確:文章引用聞一多先生自己的話起筆,直接點題,不拐彎子。擺到讀者眼前的引文經過了精心挑選,言簡意明。它有兩個特點:一是運用比較的方法突出聞一多先生對“說”與“做”的態度;二是語意遞進加深──“做了再說”,“做了也不一定說”。文章採用這樣的方法起筆,不僅開門見山,而且引起懸念:聞一多先生是這樣說的,做的又是怎樣呢?使讀者迫不及待地要讀下文。
文章擺出了聞先生的語言片段以後,就圍繞這一點記述他有關的“行”的事實。作者截取了聞先生向古代典籍鑽探的事實著力描敘:先敘他攀高鑽堅的研究志趣,繼寫他研究的目的,再寫他兀兀窮年、瀝盡心血的研究精神,最後寫他辛苦凝結而成的碩果。作者在敘述事實的基礎上進行議論,論證聞一多先生確實是做了再“說”,做了自己也沒有“說”,回應了引文。為了使議論更有說服力,作者又簡要地夾敘了兩個事實:十年艱辛撰寫了楚辭“校補”;又向“古典新義”邁進。為了證明事實有足夠的根據,在敘事之前點明作者對30年代“國立青島大學”時期的聞一多先生有著深刻的印象。
文章的第一部分為了突出聞先生孜孜、日夜不懈的治學精神,有些詞句用得很考究。比如寫其鑽研古代典籍的目的,用了“吃盡”“消化盡”“遠射”“衰微”“文化藥方”等詞語,準確地表達了聞先生全身心投入研究,執著地尋求解救民族衰微的良藥。當然,今日看來,任何文化藥方也救不了衰微民族的命,只有採取革命的暴力推翻三座大山的黑暗統治,才能拯救民族的危亡。但是,作者這樣記敘,正是真實地反映了30年代聞先生的思想實際,進行古代典籍研究的目的。作者寫聞先生治學的嚴謹,只用了書寫的一個細節,就把密密麻麻小楷的形象生動地刻畫了出來,這是由於恰當地運用了“群蟻排衙”比喻的緣故。又如寫其孜孜不倦、廢寢忘食的精神,一“貪”一“惜”,一“膩友”一“伴侶”,既深刻,又形象。
三、文章怎樣寫“作為爭取民主的戰士”的聞一多先生的“說”與“做”的?與第一部分寫法有何不同?這樣寫能收到怎樣的效果?
使學生理解:作為爭取民主的戰士,聞一多先生既“說”又“做”,先“說”,跟著“說”的就是“做”。文章先寫他的“說”,寫他“說”的事實,由“小聲說”到“向全國人民呼喊”,寫他“說”的內容與目的──反對獨裁,爭取民主。再敘他的“做”──起稿政治傳單,在民眾大會上大罵特務,走在遊行示威隊伍的前頭,昂首挺胸,長須飄飄。用他的“說”和“做”揭示其爭取民主、反對獨裁的大無畏精神。
第一部分寫法是先引用聞先生的“言”,然後記其“行”,再進行議論。這部分寫法是把聞先生的話插入作者所敘事實之中,而這些話又是聞先生致作者信中親筆所書,言導行,行證言,情真意切。作者在記“言”敘“行”的基礎上,連用三節文字進行議論,展現民主戰士形象,謳歌他獻身民主事業的無畏精神。
第二部分把聞一多先生的“言”和“行”糅合起來寫,把敘述和議論結合起來寫,給人以飛流直下、一氣呵成的感覺,表露了聞先生言行一致,以生命為代價求民主反獨裁的高尚人格。結尾部分的排比段繪出了聞先生“說”的氣沖斗牛、聲震天地的情狀,再現了他“說”的堅強不屈的聲音、昂首挺進的形象。議論中寓含深情,議論中夾以事實,扣擊讀者的心弦,使人對聞先生的凜然正氣和高尚情操油然而生敬仰之情。
四、文章在語言方面有哪些特色?它對表達文章的主題起什麼作用?
通過朗讀、討論,使學生領會:這篇文章雖是以記敘為主的散文,但其中不少語言含有詩意,字詞凝練,句式整齊,音調鏗鏘,感情濃烈,給人以強烈的感染。如“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瀝盡心血”四句十六個字,內容豐厚,氣勢流暢,一個“瀝”字深刻地表現了用心血一滴一滴澆灌學術研究花朵的鑽研精神,精當,凝練。又如,“不動不響,無聲無聞”,兩個“不”,兩個“無”,看來普通,但細細咀嚼,頗有韻味。不是“不動”,而是在“動”,在廢寢忘食地“動”,用燈火“漂白了的四壁”動。這個“不動”是不說,是無聲,是聽不到。用“不動”來突出聞先生的“做”,突出他瀝盡心血,埋頭實幹。再如“他‘說’了。”“他‘說’了:”“他‘做’了,”的排比段,感情如沖開閘門的潮水洶湧澎湃,一瀉千里,傾瀉出對聞先生英勇精神的高度欽佩與讚揚。結尾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標”是對聞先生人格的藝術概括,句式短促,音調高亢,節奏分明,言深意賅。
散文中適當運用詩意的語言能增添文章的濃度,能更為形象更為深刻地表現歌頌聞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標的主題,能以文中包孕的感情、激情給人以激勵、鼓舞和感染。
在學生理解課文語言、掌握文章精髓的基礎上,為了啟迪學生思維,可設計一兩個問題引導他們深入探究。比如:聞一多先生在兩個方面的“說”與“做”矛盾不矛盾?作者為什麼採用這樣的方法來記述?意圖何在?讓學生懂得:儘管聞先生在兩個方面對待“說”與“做”的情況迥然不同,但實質上二者並不矛盾。二者統一在言論與行動的完全一致,而且以寶貴的生命“證實了他的‘言’和‘行’”。言行一致是聞先生人格的寫照。如果籠統地寫,容易落入窠臼,流於一般化。現作者採用剖析的方法記述,具體,實在。既刻畫了聞先生力戒空言、崇尚實幹的學術道德,又刻畫了為民主事業作獅子吼的慷慨陳詞、昂首挺胸的戰士形象。採用剖析的方法記述,不僅從不同的側面揭示聞先生的精神世界,而且揭示了他思想前進的歷程。這樣記述,雖只是言行片段,但形象豐滿,孜孜與英勇無畏的精神躍然紙上。
教這篇文章也可採用學生講演的方法,由學生介紹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把作者書面的文字變成學生口頭的語言,培養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在學生講演介紹之前一問二讀,引導學生理清課文脈絡,落實字詞知識,解決疑難之處,熟悉課文內容。問,教師提問和學生質疑並舉;讀,以學生朗誦為主,教師對某些詞句、段落略作示範。
(1985年)(選自《於漪文集》第2卷,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五、最後一次講演
這幾天,大家曉得,在昆明出現了歷史上最卑劣最無恥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麼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過用筆寫寫文章,用嘴說說話,而他所寫的,所說的,都無非是一個沒有失掉良心的中國人的話!大家都有一枝筆,有一張嘴,有什麼理由拿出來講啊!有事實拿出來說啊!(聞先生聲音激動了)為什麼要打要殺,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的來打來殺,而偷偷摸摸的來暗殺!(鼓掌)這成什麼話?(鼓掌)
今天,這裡有沒有特務?你站出來!是好漢的站出來!你出來講!憑什麼要殺死李先生?(厲聲,熱烈的鼓掌)殺死了人,又不敢承認,還要誣衊人,說什麼“桃色事件”,說什麼共產黨殺共產黨,無恥啊!無恥啊!(熱烈的鼓掌)這是某集團的無恥,恰是李先生的光榮!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殺是李先生留給昆明的光榮!也是昆明人的光榮!(鼓掌)
去年“一二·一”昆明青年學生為了反對內戰,遭受屠殺,那算是青年的一代獻出了他們最寶貴的生命!現在李先生為了爭取民主和平而遭受了反動派的暗殺,我們驕傲一點說,這算是像我這樣大年紀的一代,我們的老戰友,獻出了最寶貴的生命!這兩樁事發生在昆明,這算是昆明無限的光榮!(熱烈的鼓掌)
反動派暗殺李先生的訊息傳出以後,大家聽了都悲憤痛恨。我心裡想,這些無恥的東西,不知他們是怎么想法,他們的心理是什麼狀態,他們的心是怎樣長的!(捶擊桌子)其實很簡單,他們這樣瘋狂的來製造恐怖,正是他們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們製造恐怖,其實是他們自己在恐怖啊!特務們,你們想想,你們還有幾天?你們完了,快完了!你們以為打傷幾個,殺死幾個,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嚇倒了嗎?其實廣大的人民是打不盡的,殺不完的!要是這樣可以的話,世界上早沒有人了。
你們殺死一個李公朴,會有千百萬個李公朴站起來!你們將失去千百萬的人民!你們看著我們人少,沒有力量?告訴你們,我們的力量大得很,強得很!看今天來的這些人,都是我們的人,都是我們的力量!此外還有廣大的市民!我們有這個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勝利的,真理是永遠存在的。歷史上沒有一個反人民的勢力不被人民毀滅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嗎?翻開歷史看看,你們還站得住幾天!你們完了,快完了!我們的光明就要出現了。我們看,光明就在我們眼前,而現在正是黎明之前那個最黑暗的時候。我們有力量打破這個黑暗,爭到光明!我們的光明,就是反動派的末日!(熱烈的鼓掌)
現在司徒雷登出任美駐華大使,司徒雷登是中國人民的朋友,是教育家,他生長在中國,受的美國教育。他住在中國的時間比住在美國的時間長,他就如一個中國的留學生一樣,從前在北平時,也常見面。他是一位和藹可親的學者,是真正知道中國人民的要求的,這不是說司徒雷登有三頭六臂,能替中國人民解決一切,而是說美國人民的輿論抬頭,美國才有這轉變。
李先生的血不會白流的!李先生賠上了這條性命,我們要換來一個代價。“一二·一”四烈士倒下了,年青的戰士們的血換來了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現在李先生倒下了,他的血要換取政協會議的重開!(熱烈的鼓掌)我們有這個信心!(鼓掌)
“一二·一”是昆明的光榮,是雲南人民的光榮。雲南有光榮的歷史,遠的如護國,這不用說了,近的如“一二·一”,都是屬於雲南人民的。我們要發揚雲南光榮的歷史!(聽眾表示接受)
反動派挑撥離間,卑鄙無恥,你們看見聯大走了,學生放暑假了,便以為我們沒有力量了嗎?特務們!你們錯了!你們看見今天到會的一千多青年,又握起手來了,我們昆明的青年決不會讓你們這樣蠻橫下去的!
反動派,你看見一個倒下去,可也看得見千百個繼起的!
正義是殺不完的,因為真理永遠存在!(鼓掌)
歷史賦予昆明的任務是爭取民主和平,我們昆明的青年必須完成這任務!
我們不怕死,我們有犧牲的精神!我們隨時像李先生一樣,前腳跨出大門,後腳就不準備再跨進大門!(長時間熱烈的鼓掌)
(選自《聞一多全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2年版,有刪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