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碼[計算機術語]

編碼[計算機術語]

編碼是用預先規定的方法將文字、數字或其他對象編成數碼,或將信息、數據轉換成規定的電脈衝信號。編碼是信息從一種形式或格式轉換為另一種形式的過程。編碼在電子計算機、電視、遙控和通訊等方面廣泛使用。解碼,是編碼的逆過程。數字系統中常用的編碼有兩類,一類是二進制編碼,另一類是十進制編碼。

基本信息

簡要概述

編碼編碼

通過壓縮檔案將其轉換成另一格式檔案,或將語音或視頻模擬信號改編成數位訊號的過程。

編碼是根據一定的協定或格式把模擬信息轉換成比特流的過程。

在計算機硬體中,編碼(coding)是在一個主題或單元上為數據存儲,管理和分析的目的而轉換信息為編碼值(典型地如數字)的過程。在軟體中,編碼意味著邏輯地使用一個特定的語言如C或C++來執行一個程式。在密碼學中,編碼是指在編碼或密碼中寫的行為。

將數據轉換為代碼或編碼字元,並能譯為原數據形式。是計算機書寫指令的過程,程式設計中的一部分。在地圖自動製圖中,按一定規則用數字與字母表示地圖內容的過程,通過編碼,使計算機能識別地圖的各地理要素。

n位二進制數可以組合成2的n次方個不同的信息,給每個信息規定一個具體碼組,這種過程也叫編碼。

數字系統中常用的編碼有兩類,一類是二進制編碼,另一類是二—十進制編碼。

編碼常識

簡介

GB編碼標準中,比較常用的是GB2312和GBK兩種,GB2312是GBK的一個子集,GB2312編碼範圍是0xA1A1-0xFEFE,如果純粹的GB2312編碼,處理起來是十分簡單的,但處理GBK字元集時有些小的提示,先說說GBK編碼的標準吧:

GBK採用雙位元組表示,總體編碼範圍為8140-FEFE,首位元組在81-FE之間,尾位元組在40-FE之間,剔除xx7F一條線。總計23940個碼位,共收入21886個漢字和圖形符號,其中漢字(包括部首和構件)21003個,圖形符號883個。

編碼分類

1.漢字區。

包括:

a.GB2312漢字區。即GBK/2:B0A1-F7FE。收錄GB2312漢字6763個,按原順序排列。

b.GB13000.1擴充漢字區。包括:

(1)GBK/3:8140-A0FE。收錄GB13000.1中的CJK漢字6080個。

(2)GBK/4:AA40-FEA0。收錄CJK漢字和增補的漢字8160個。

CJK漢字在前,按UCS代碼大小排列;增補的漢字(包括部首和構件)在後,按《康熙字典》的頁碼/字位排列。

2.圖形符號區。

包括:

a.GB2312非漢字元號區。即GBK/1:A1A1-A9FE。其中除GB2312的符號外,

還有10個小寫羅馬數字和GB12345增補的符號。計符號717個。

b.GB13000.1擴充非漢字區。即GBK/5:A840-A9A0。BIG-5非漢字元號、結構符和“○”排列在此區。計符號166個。

3.用戶自定義區。

分為(1)(2)(3)三個小區。

(1)AAA1-AFFE,碼位564個。

(2)F8A1-FEFE,碼位658個。

(3)A140-A7A0,碼位672個。

第(3)區儘管對用戶開放,但限制使用,因為不排除未來在此區域增補新字元的可能性。

【這裡有幾個小技巧】

一、在php中,字元編碼是按所傳送的編碼為準的,因此使用的就是用戶輸入的編碼,不會自動改變,但在asp中,默認的編碼是unicode,這樣我們很容易就能得到gbk->unicode的編碼對照表,這樣即使在毫無基礎庫的情況下也能很容易的實現gbk到utf-8的轉換了;

二、由於GBK是高位最低數值是0x40,即是64,因此,有時候組織一些涉及中文的字串時,分割字元最好用64之前的ascii碼,這樣在任意情況下替換或分割都不會出現亂碼,比較常用的是","、";"、":"、""、""、"",這些字元永遠都不會給gb編碼添亂。

編碼種類

編碼(Encoding)在認知上是解釋傳入的刺激的一種基本知覺的過程。技術上來說,這是一個複雜的、多階段的轉換過程,從較為客觀的感覺輸入(例如光、聲)到主觀上有意義的體驗。

字元編碼(Characterencoding)是一套法則,使用該法則能夠對自然語言的字元的一個集合(如字母表或音節表),與其他東西的一個集合(如號碼或電脈衝)進行配對。

文字編碼

文字編碼(Textencoding)使用一種標記語言來標記一篇文字的結構和其他特徵,以方便計算機進行處理。

語義編碼

語義編碼(Semanticsencoding),以正式語言乙對正式語言甲進行語義編碼,即是使用語言乙表達語言甲所有的辭彙(如程式或說明)的一種方法。

電子編碼

電子編碼(Electronicencoding)是將一個信號轉換成為一個代碼,這種代碼是被最佳化過的以利於傳輸或存儲。轉換工作通常由一個編解碼器完成。

PCM編碼

PCM脈衝編碼調製是PulseCodeModulation的縮寫。(又叫脈衝編碼調製):數字通信的編碼方式之一。主要過程是將話音、圖像等模擬信號每隔一定時間進行取樣,使其離散化,同時將抽樣值按分層單位四捨五入取整量化,同時將抽樣值按一組二進制碼來表示抽樣脈衝的幅值。

神經編碼

神經編碼(Neuralencoding)是指信息在神經元中被如何描繪的方法。

記憶編碼

記憶編碼(Memoryencoding)是把感覺轉換成記憶的過程。

加密

加密(Encryption)是為了保密而對信息進行轉換的過程。

解碼

解碼(Transcoding)是將編碼從一種格式轉換到另一種格式的過程。

編碼體系

ASCII與Binary

我們日常接觸到的檔案分ASCII和Binary兩種。ASCII是“美國信息交換標準編碼”的英文字頭縮寫,可稱之為“美標”。美標規定了用從0到127的128個數字來代表信息的規範編碼,其中包括33個控制碼,一個空格碼,和94個形象碼。形象碼中包括了英文大小寫字母,阿拉伯數字,標點符號等。我們平時閱讀的英文電腦文本,就是以形象碼的方式傳遞和存儲的。美標是國際上大部分大小電腦的通用編碼。

然而電腦中的一個字元大都是用一個八位數的二進制數字表示。這樣每一字元便可能有256個不同的數值。由於美標只規定了128個編碼,剩下的另外128個數碼沒有規範,各家用法不一。另外美標中的33個控制碼,各廠家用法也不盡一致。這樣我們在不同電腦間交換檔案的時候,就有必要區分兩類不同的檔案。第一類檔案中每一個字都是美標形象碼或空格碼。這類檔案稱為“美標文本檔案”(ASCII Text Files),或略為“文本檔案”,通常可在不同電腦系統間直接交換。第二類檔案,也就是含有控制碼或非美標碼的檔案,通常不能在不同電腦系統間直接交換。這類檔案有一個通稱,叫“二進制檔案”(Binary Files)。

國標、區位、“準國標”

“國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信息交換用漢字編碼”的簡稱。國標表(基本表)把七千餘漢字、以及標點符號、外文字母等,排成一個94行、94列的方陣。方陣中每一橫行叫一個“區”,每個區有九十四個“位”。一個漢字在方陣中的坐標,稱為該字的“區位碼”。例如“中”字在方陣中處於第54區第48位,它的區位碼就是5448。

其實94這個數字。它是美標中形象碼的總數。國標表沿用這個數字,本意大概是要用兩個美標形象符代表一個漢字。由於美標形象符的編碼是從33到126,漢字區、位碼如果各加上32,就會與美標形象碼的範圍重合。如上例“中”字區、位碼加上32後,得86,80。這兩個數字的十六進制放在一起得5650,稱為該字的“國標碼”,而與其相對應的兩個美標符號,VP,也就是“中”字的“國標符”了。

這樣就產生了一個如何區分國標符與美標符的問題。在一個中英文混用的檔案里,“VP”到底代表“中”字呢,還是代表某個英文字頭縮寫?電子工業部第六研究所開發CCDOS的時候,使用了一個簡便的解決方案:把國標碼的兩個數字各加上128,上升到非美標碼的位置。(改變後的國標碼,習慣上仍叫“國標”。)

這個方案固然解決了原來的問題,可是新的問題隨之產生。中文檔案成了“二進制檔案”,既不能可靠地在不同電腦系統間交換,也不與市場上大部分以美標符號為設計對象的軟體兼容。

為了區分以上兩種“國標”,我們把原與美標形象碼重合的國標碼稱為“純國標” ,而把CCDOS加上128的國標碼稱為“準國標”。

GBK碼

GBK碼是GB碼的擴展字元編碼,對多達2萬多的簡繁漢字進行了編碼,簡體版的Win95和Win98都是使用GBK作系統內碼。

從實際運用來看,微軟自win95簡體中文版開始,系統就採用GBK代碼,它包括了TrueType宋體、黑體兩種GBK字型檔(北京中易電子公司提供),可以用於顯示和列印,並提供了四種GBK漢字的輸入法。此外,瀏覽器IE4.0簡體、繁體中文版內部提供了一個GBK-BIG5代碼雙向轉換功能。此外,微軟公司為IE提供的語言包中,簡體中文支持(Simplified Chinese Language Support Kit)的兩種字型檔宋體、黑體,也是GBK漢字(珠海四通電腦排版系統開發公司提供)。其他一些中文字型檔生產廠商,也開始提供TrueType或PostScript GBK字型檔。

許多外掛式的中文平台,如南極星、四通利方(Richwin)等,提供GBK碼的支持,包括字型檔、輸入法和GBK與其他中文代碼的轉化器。

網際網路方面,許多網站網頁使用GBK代碼。

但是多數搜尋引擎都不能很好的支持GBK漢字搜尋,大陸地區的搜尋引擎有些能不完善的支持GBK漢字檢索。

其實,GBK是又一個漢字編碼標準,全稱《漢字內碼擴展規範》(Chinese Internatial Code Specification),1995年頒布。GB是國標,K是漢字“擴展”的漢語拼音第一個字母。

GBK向下與GB-2312編碼兼容,向上支持ISO 10646.1國際標準,是前者向後者過渡的一個承啟標準。

GBK規範收錄了ISO 10646.1中的全部CJK漢字和符號,並有所補充。具體包括:GB 2312中的全部漢字、非漢字元號;GB 13000.1中的其他CJK漢字。以上合計20902個GB化漢字;《簡化總表中》未收入GB 13000.1的52個漢字;《康熙字典》以及《辭海》中未被收入GB 13000.1的28個部首及重要構件;13個漢字結構符;BIG-5中未被GB 2312收入、但存在於GB 13000.1的139個圖形符號;GB 12345增補的6個拼音符號;GB 12345增補的19個豎排圖形符號(GB 12345較GB 2312增補豎排標點符號29個,其中10個未被GB 13000.1收入,故GBK亦不收);從GB 13000.1的CJK兼容區挑選出的21個漢字;GB 13000.1收入的31個IBM OS/2專用符號。GBK亦採用雙位元組表示,總體編碼範圍為0x8140~0xFEFE之間,首位元組在0x81~0xFE之間,尾位元組在0x40~0xFE之間,剔除0x××7F一條線,總計23940個碼位,共收入21886個漢字和圖形符號,其中漢字(包括部首和構件)21003個,圖形符號883個。

BIG5碼

BIG5碼是針對繁體漢字的漢字編碼,目前在台灣、香港的電腦系統中得到普遍套用。BIG5碼的編碼範圍參考下文。

HZ碼

HZ碼是在Internet上廣泛使用的一種漢字編碼。“HZ”方案的特點,是以“純國標”的中文與美標碼混用。那么“HZ”是怎樣區分國標符和美標符的呢?答案其實也很簡單:當一串美標碼中間插入一段國標碼的時候,我們便在國標碼的前面加上~,後面加上~。這些附加碼分別叫“逃出碼”和“逃入碼”。 由於這些附加碼本身也是美標形象碼,整個檔案就儼然是一個美標文本檔案,可以安然地 在電腦網上傳遞,也和大部分英文文本處理軟體兼容。

ISO-2022CJK碼

ISO-2022是國際標準組織(ISO)為各種語言字元制定的編碼標準。採用二個位元組編碼,其中漢語編碼稱ISO-2022 CN,日語、韓語的編碼分別稱JP、KR。一般將三者合稱CJK碼。目前CJK碼主要在Internet網路中使用。

UCS和ISO10646

1993年,國際標準ISO10646 定義了通用字元集(Universal Character Set, UCS)。 UCS 是所有其他字元集標準的一個超集。它保證與其他字元集是雙向兼容的。就是說, 如果你將任何文本字元串翻譯到 UCS格式,然後再翻譯回原編碼, 你不會丟失任何信息

UCS 包含了用於表達所有已知語言的字元。不僅包括拉丁語,希臘語,斯拉夫語,希伯來語,阿拉伯語,亞美尼亞語和喬治亞語的描述, 還包括中文,日文和韓文這樣的象形文字,以及平假名,片假名,孟加拉語, 旁遮普語果魯穆奇字元(Gurmukhi), 泰米爾語, 印.埃納德語(Kannada),Malayalam,泰國語, 寮語, 漢語拼音(Bopomofo), Hangul,Devangari,Gujarati, Oriya,Telugu 以及其它語種。對於還沒有加入的語言, 由於正在研究怎樣在計算機中最好地編碼它們, 因而最終它們都將被加入。這些語言包括Tibetian,高棉語,Runic(古代北歐文字),衣索比亞語, 其他象形文字,以及各種各樣的印-歐語系的語言,還包括挑選出來的藝術語言比如Tengwar,Cirth 和 克林貢語(Klingon)。UCS 還包括大量的圖形的,印刷用的,數學用的和科學用的符號,包括所有由 TeX,Postscript, MS-DOS,MS-Windows, Macintosh, OCR 字型, 以及許多其他字處理和出版系統提供的字元。

ISO 10646 定義了一個 31 位的字元集。 然而, 在這巨大的編碼空間中, 迄今為止只分配了前 65534 個碼位 (0x0000 到 0xFFFD)。這個UCS的16位子集稱為基本多語言面 (Basic Multilingual Plane, BMP)。 將被編碼在16位BMP以外的字元都屬於非常特殊的字元(比如象形文字), 且只有專家在歷史和科學領域裡才會用到它們。按當前的計畫, 將來也許再也不會有字元被分配到從0x000000到0x10FFFF這個覆蓋了超過100萬個潛在的未來字元的 21 位的編碼空間以外去了。ISO 10646-1標準第一次發表於1993年, 定義了字元集與 BMP 中內容的架構。定義 BMP以外的字元編碼的第部分 ISO 10646-2 正在準備中, 但也許要過好幾年才能完成。新的字元仍源源不斷地加入到 BMP 中, 但已經存在的字元是穩定的且不會再改變了。

UCS 不僅給每個字元分配一個代碼, 而且賦予了一個正式的名字。表示一個 UCS 或 Unicode 值的十六進制數, 通常在前面加上 “U+”, 就象U+0041 代表字元“拉丁大寫字母A”。UCS字元U+0000到U+007F 與 US-ASCII(ISO 646) 是一致的, U+0000 到 U+00FF 與 ISO 8859-1(Latin-1) 也是一致的。從 U+E000 到 U+F8FF,已經BMP 以外的大範圍的編碼是為私用保留的。

1993年,ISO10646中定義的USC-4 (Universal Character Set) ,使用了4 個位元組的寬度以容納足夠多的相當可觀的空間,但是這個過於肥胖的字元標準在當時乃至現在都有其不現實的一面,就是會過分侵占存儲空間並影響信息傳輸的效率。 與此同時,Unicode 組織於約 10 年前以 Universal, Unique和Uniform 為主旨也開始開發一個16位字元標準, 為避免兩種16位編碼的競爭,1992年兩家組織開始協商,以期折衷尋找共同點,這就是今天的 UCS-2 (BMP,Basic Multilingual Plane,16bit) 和Unicode,但它們仍然是不同的方案。

Unicode碼

關於Unicode我們需要追溯一下它產生的源源。

當計算機普及到東亞時,遇到了使用表意字元而非字母語言的中、日、韓等國家。在這些國家使用的語言中常用字元多達幾千個,而原來字元採用的是單位元組編碼,一張代碼頁中最多容納的字元只有28=256個,對於使用表意字元的語言是在無能為力。既然一個位元組不夠,自然人們就採用兩個位元組,所有出現了使用雙位元組編碼的字元集(dbcs)。不過雙位元組字元集中雖然表意字元使用了兩個位元組編碼,但其中的ASCII碼和日文片假名等仍用單位元組表示,如此一來給程式設計師帶來了不小的麻煩,因為每當設計到DBCS字元串的處理時,總是要判斷當中的一個位元組到底表示的是一個字元還是半個字元,如果是半個字元,那是前一半還是後一半?由此可見DBCS並不是一種非常好的解決方案

人們在不斷尋找這更好的字元編碼方案,最後的結果就是Unicode誕生了。Unicode其實就是寬位元組字元集,它對每個字元都固定使用兩個位元組即16位表示,於是當處理字元時,不必擔心只處理半個字元。

目前,Unicode在網路、Windows系統和很多大型軟體中得到套用。

字元集編碼

利用iconv函式族

編碼編碼

在LINUX上進行編碼轉換時,既可以利用iconv函式族編程實現,也可以利用iconv命令來實現,只不過後者是針對檔案的,即將指定檔案從一種編碼轉換為另一種編碼。

iconv函式族的頭檔案是iconv.h,使用前需包含之。

#include

iconv函式族有三個函式,原型如下:

(1)iconv_t iconv_open(const char *tocode, const char *fromcode);

此函式說明將要進行哪兩種編碼的轉換,tocode是目標編碼,fromcode是原編碼,該函式返回一個轉換句柄,供以下兩個函式使用。

(2)size_t iconv(iconv_t cd,char **inbuf,size_t *inbytesleft,char **outbuf,size_t *outbytesleft);

此函式從inbuf中讀取字元,轉換後輸出到outbuf中,inbytesleft用以記錄還未轉換的字元數,outbytesleft用以記錄輸出緩衝的剩餘空間。 (3) int iconv_close(iconv_t cd);

此函式用於關閉轉換句柄,釋放資源。

【例子1】

用C語言實現的轉換示例程式

/* f.c :代碼轉換示例C程式 */

#include

#define OUTLEN 255

main()

{

char *in_utf8 = "姝e?ㄥ??瑁?";

char *in_gb2312 = "正在安裝";

char out[OUTLEN];

//unicode碼轉為gb2312碼

rc = u2g(in_utf8,strlen(in_utf8),out,OUTLEN);

printf("unicode-->gb2312 out=%sn",out);

//gb2312碼轉為unicode碼

rc = g2u(in_gb2312,strlen(in_gb2312),out,OUTLEN);

printf("gb2312-->unicode out=%sn",out);

}

//代碼轉換:從一種編碼轉為另一種編碼

int code_convert(char *from_charset,char *to_charset,char *inbuf,int inlen,char *outbuf,int outlen)

{

iconv_t cd;

int rc;

char **pin = &inbuf;

char **pout = &outbuf;

cd = iconv_open(to_charset,from_charset);

if (cd==0) return -1;

memset(outbuf,0,outlen);

if (iconv(cd,pin,&inlen,pout,&outlen)==-1) return -1;

iconv_close(cd);

return 0;

}

//UNICODE碼轉為GB2312碼

int u2g(char *inbuf,int inlen,char *outbuf,int outlen)

{

return code_convert("utf-8","gb2312",inbuf,inlen,outbuf,outlen);

}

//GB2312碼轉為UNICODE碼

int g2u(char *inbuf,size_t inlen,char *outbuf,size_t outlen)

{

return code_convert("gb2312","utf-8",inbuf,inlen,outbuf,outlen);

}

【例子2】

用C++語言實現的轉換示例程式

/* f.cpp : 代碼轉換示例C++程式 */

#include

#include

#define OUTLEN 255

using namespace std;

// 代碼轉換操作類

class CodeConverter {

private:

iconv_t cd;

public:

// 構造

CodeConverter(const char *from_charset,const char *to_charset) {

cd = iconv_open(to_charset,from_charset);

}

// 析構

~CodeConverter() {

iconv_close(cd);

}

// 轉換輸出

int convert(char *inbuf,int inlen,char *outbuf,int outlen) {

char **pin = &inbuf;

char **pout = &outbuf;

memset(outbuf,0,outlen);

return iconv(cd,pin,(size_t *)&inlen,pout,(size_t *)&outlen);

}

};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char *in_utf8 = "姝e?ㄥ??瑁?";

char *in_gb2312 = "正在安裝";

char out[OUTLEN];

// utf-8-->gb2312

CodeConverter cc = CodeConverter("utf-8","gb2312");

cc.convert(in_utf8,strlen(in_utf8),out,OUTLEN);

cout << "utf-8-->gb2312 in=" << in_utf8 << ",out=" << out << endl;

// gb2312-->utf-8

CodeConverter cc2 = CodeConverter("gb2312","utf-8");

cc2.convert(in_gb2312,strlen(in_gb2312),out,OUTLEN);

cout << "gb2312-->utf-8 in=" << in_gb2312 << ",out=" << out << endl;

}

利用iconv命令

LINUX上進行編碼轉換時,既可以利用iconv函式族編程實現,也可以利用iconv命令來實現,只不過後者是針對檔案的,即將指定檔案從一種編碼轉換為另一種編碼。

iconv命令用於轉換指定檔案的編碼,默認輸出到標準輸出設備,亦可指定輸出檔案。

用法: iconv [選項...] [檔案...]

有如下選項可用:

輸入/輸出格式規範:

-f, --from-code=名稱 原始文本編碼

-t, --to-code=名稱 輸出編碼

【信息】

-l, --list 列舉所有已知的字元集

輸出控制:

-c 從輸出中忽略無效的字元

-o, --output=FILE 輸出檔案

-s, --silent 關閉警告

--verbose 列印進度信息

-?, --help 給出該系統求助列表

--usage 給出簡要的用法信息

-V, --version 列印程式版本號

【例子】

iconv -f utf-8 -t gb2312 aaa.txt >bbb.txt

這個命令讀取aaa.txt檔案,從utf-8編碼轉換為gb2312編碼,其輸出定向到bbb.txt檔案。

小結:LINUX為我們提供了強大的編碼轉換工具,給我們帶來了方便。

傳播學辭彙

5W傳播模式 | IIP指數 | 《人類傳播理論》 | 《傳媒符號學:後麥克盧漢的理論轉向》 | 《後工業社會》 | 《媒介研究:文本、機構與客群》 | 《帝國與傳播》 | 《理解媒介》 | 《電視導播學》 | 丁曉正 | 上線效果 | 兩級傳播模式 | 個人差異論 | 個人社會化 | 中國人物傳播研究中心 | 中國新聞傳播學高影響論文評介 | 書籍設計與印刷工藝 | 二級傳播理論 | 交往理性 | 人內傳播 | 人物傳播學 | 傳播學 | 人際傳播 | 伊里調查 | 傳媒產業 | 傳播制度 | 傳播功能 | 傳播單位 | 傳播史 | 傳播學基礎 | 傳播學引論 | 傳播學批判學派 | 傳播學概論 | 傳播學經驗學派 | 傳播學論壇 | 傳播技巧 | 傳播效果 | 傳播模式 | 傳播流 | 傳播渠道 | 傳播障礙 | 傳者 | 伯明罕學派 | 使用與滿足模式 | 使用與滿足理論 | 依賴論 | 保羅·拉扎斯菲爾德 | 信息 | 信息匱乏 | 信息溝 | 信息熵 | 信息爆炸 | 信息超高速公路 | 信息過載 | 信源 | 傾向性解讀 | 假寐效果 | 充欲主義 | 克勞德·香農 | 共同意義空間 | 內容分析法 | 內爆 | 冗餘信息 | 冷媒介與熱媒介 | 分層抽樣法 | 創新理論 | 刺激理論 | 勸服傳播 | 加布里埃爾·塔爾德 | 中國組織人事報 | 單向傳播 | 單向度人 | 南京大學廣告與傳播學系 | 卡爾·霍夫蘭 | 卡爾•霍夫蘭 | 雙向傳播 | 反向社會化 | 反抗式解讀 | 客群 | 客群商品論 | 受傳者 | 口傳系統 | 口碑傳播 | 口語傳播 | 同時傳輸制 | 後援會 | 吳飛[著名傳播學者] | 周勝林 | 周郵報 | 哈羅德·拉斯韋爾 | 國際傳播 | 國際傳播學 | 國際傳播:延續與變革 | 國際輿論 | 地球村 | 培養理論 | 多元無知效應 | 大眾傳媒與民主政治 | 大眾傳播 | 大眾傳播研究方法 | 奧斯古德模式 | 麥克盧漢 | 威爾伯·施拉姆 | 媒介事件 | 媒介依賴論 | 媒介即訊息 | 媒介奇觀 | 媒介控制 | 媒介理論 | 媒介生態環境 | 媒介研究的進路:經典文獻讀本 | 媒介組織 | 媒體奇觀 | 子彈論 | 守門人 | 守門人理論 | 容器人 | 導語 | 居延安 | 工具說 | 市民新聞 | 廣告效果評估 | 廣播電視集團 | 庫爾特·盧因 | 庫爾特•勒溫 | 廉價報紙 | 強大效果模式 | 心理圖像理論 | 意見領袖 | 所羅門控制實驗 | 托馬斯公理 | 批判學派 | 把關人 | 報導思想 | 拉斯韋爾模式 | 擬像理論 | 控制論 | 控制試驗法 | 政治傳播學引論 | 文化行為模式 | 文化規範論 | 新媒介 | 新聞傳媒專業 | 新聞戰 | 新聞控制 | 新聞洞 | 新聞道德 | 施拉姆大眾傳播模式 | 無知之幕 | 最合適效果跨度 | 有效傳播 | 有效信息 | 有效效果模式 | 有限效果 | 有限效果模式 | 有限效果論 | 機械性噪音 | 李卓鈞 | 李金銓 | 楊宇時 | 標題新聞 | 欒軼玫 | 框架理論 | 欣賞指數 | 武漢大學傳播學複習精編 | 民主參與理論 | 民族志傳播學 | 污名化 | 沉默的螺鏇 | 沉默的螺鏇模式 | 沉默螺鏇 | 涵養分析 | 王彥琦 | 王文宏 | 用信息顛覆世界 | 電子傳播 | 電子空間 | 電視文化 | 皮下注射論 | 知溝理論 | 知識溝 | 知識鴻溝 | 社會分化論 | 社會市場學 | 社會責任理論 | 官方自媒體 | 窄眾化 | 符號學噪音 | 第三人效果 | 第三者效果 | 第二傳播 | 精心的可能性模式 | 精確新聞學 | 紐科姆模式 | 組織傳播 | 編碼 | 網路傳播學 | 網路輿論操控食物鏈 | 群體傳播 | 群體感染 | 蒲公英式傳播 | 視界政體 | 議程設定 | 議程設定模式 | 議題設定 | 語彙 | 語言符號 | 說服性傳播 | 新世界信息秩序 | 豆瓣,流行的密碼 | 象徵符 | 貝羅傳播模式 | 賴利夫婦模式 | 超真實 | 跨媒介傳播 | 跨界傳播五維理論 | 適度效果模式 | 選擇性接觸 | 選擇性接觸假說 | 選擇性理解 | 鐵砂船 | 長陽南曲 | 閱聽大眾 | 陳艷紅 | 霍夫蘭與耶魯學派 | 非典流言 | 韋斯特利一麥克萊恩模式 | 順序傳輸制 | 香農一韋弗模式 | 馬特拉 | 魔彈效果論 | 魔彈理論 | 魔彈論 | 麥克布萊德報告 | 麻辣書生 | 艦隊街 | 社會流瀑效應 | 身勢學 | 多倫多學派 | 電子烏托邦 | 李南田 | 社會認同 | 韋爾伯·施拉姆 | 訊息 | 新聞內參 | 社會共識 | 伊里研究 | N級傳播 | IPP指數 | 象徵性現實 | 語義空間 | 選擇性認知 | 大眾報紙 | 社會雷達 | 兩極傳播 | 他律性慾望主義 | 傳播學政治經濟學派 | 先有傾向 | 華爾街日報體 | 社會順從理論 | 南京政治學院新聞系 | 媒介行銷 | 金定海 | 自由至上主義 | 蘇維埃-全權主義 | 田野調查法 | 張樹庭 | 大眾傳播功能失調 | 媒介環境 | 中國傳播學會 | 社會新聞 | 媒介霸權理論 | 文化規範理論 | “5W”傳播模式 | 電子烏托邦思想 | 國際戰略傳播學會 | 霍桑實驗 | 紐科姆的對稱模式 | 象徵性互動理論 | 周裕瓊 | 閔大洪 | 餘明陽 | 公共輿論 | 涵化理論 | 傳媒接近權 | 中國政法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 自我互動 | 董天策 | 趙為學 | 議程安排 | 孫宇科 | 拉斯韋爾 | 說服研究 | 尉天驕 | KDKA廣播電台 | 體育傳播學 | 詹成大 | 蘇振東 | 夏德元 | 靶子論 | 健康傳播 | 公共領域 | 《第二傳播》 | 教育體系 | 整合行銷傳播球 | 海南大學傳播學研究中心 | 擬劇論 | 尹章池 | 媒介技術決定論 | 傳播過程 | 預言的自我實現 | 內向傳播 | 群體動力學 | 個性化檢索 | 盧因 | 群體暗示 | 群體意識 | 傳播隔閡 | 餘霞 | 霍夫蘭 | 金兼斌 | 獵奇新聞 | RTBF | 南都全媒體 | 恐懼訴求 | 徐敬宏 | 擬態環境環境化 | 培養分析 | 操作化 | “假寐效果” | 文化指標 | 自然化 | 發展傳播學 | 伊萊休•卡茨 | 傳播效果研究 | 頻道專業化 | 頻道分眾化 | 信息吸盤理論 | 媒體素養 | 權力的媒介 | 范龍 | 兩級傳播論 | 警鐘效果 | 情境決定論 | 擬態環境 | 媒介依存症 | 大眾文化 | 自我傳播 | 多元主義 | 傳播媒介 | 傳播學專業 | 接種免疫論 | 傳播學理論基礎與實戰練習 | 縱合傳播 | CNN效應 | 一面提示 | 文化傳播 | 輿情 | 網路輿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