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起源
創始人
通常的說法,紫砂壺的創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時的(供春)。“余從祖拳石公讀書南山,攜一童子名供春,見土人以泥為缸,即澄其泥以為壺,極古秀可愛,所謂供春壺也。”(吳梅鼎:《陽羨瓷壺賦·序》) 供春壺,當時人稱讚“栗色暗暗,如古今鐵,敦龐周正。”短短12個字,令人如見其壺。可惜供春壺已不得見。當代宜興紫砂大師顧景舟先生的一件仿品,價格也在60萬港幣左右,足見供春壺的藝術價值多么珍貴。供春傳時大彬。二人與時大彬的弟子徐友泉,李仲芳並稱為萬曆以後的明代三大紫砂“妙手”。時大彬的紫砂壺風格高雅脫俗,造型流暢靈活,雖不追求工巧雕琢,但匠心獨運,朴雅堅緻,妙不可思。他的高足徐友泉晚年自嘆:“吾之精,終不及時(時大彬)之粗也。”徐友泉,手工精細,擅長將古代青銅器的形製做成紫砂壺,古拙莊重,質樸渾厚。傳說,徐友泉幼年拜時大彬為師學藝,懇求老師為他捏一頭泥牛,時不允。此時一真牛從屋外經過,徐急中生智搶過一把泥料,跑到屋外,對著真牛捏了起來,時大加讚賞,認為他很有才華,於是欣然授其全部絕活,後來果然自成一家。以上四人為第一期時代的紫砂壺大師。
後期紫砂大師
第二期紫砂壺大師為清初人陳鳴遠、惠孟臣。陳鳴遠以生活中常見的栗子、核桃、花生、菱角、慈菇、荸薺、荷花、青蛙等的造型入壺,工藝精雕細鏤,善於堆花積泥,使紫砂壺的造型更加生動、形象、活潑,使傳統的紫砂壺變成了有生命力的雕塑藝術品,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同時,他還發明在壺底書款,壺蓋內蓋印的形式,到清代形成固定的工藝程式,對紫砂壺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由於陳鳴遠的作品出神入化,名震一時,故仿品、贗品大量出現。顧景舟先生說,從少年習藝,直至暮年,半個多世紀中他也只見到幾件真品,收藏家要特別小心以防走眼。明末天啟、崇禎年間的惠孟臣,長於製作小壺,以小勝大。孟臣壺以竹刀劃款,以器蓋內有“永林”篆書小印者為精品。第三期紫砂壺大師是清代中葉嘉慶、道光年間的陳鴻壽和楊彭年。陳鴻壽,是清代中期的著名書畫家、篆刻家。藝術主張創新,他倡導“詩文書畫,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須要見“天趣”。他把這一藝術主張,付諸紫砂陶藝。第一大貢獻,是把詩文書畫與紫砂壺陶藝結合起來,在壺上用竹刀題寫詩文,雕刻繪畫。第二大貢獻,他憑著天賦,隨心所欲地即興設計了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壺,為紫砂壺創新帶來了勃勃生機。他與楊彭年的合作,堪稱典範。值得一提的是嘉道年間的邵大亨,他為陳鳴遠以後的一代高手,其它如邵友蘭、邵友廷、蔣德休、黃玉麟、程壽珍諸人,則一代不如一代。更多的是因循守舊,很少創新,製作工藝也日漸草率荒疏。
近代的紫砂大師,首推顧景舟老先生,顧老潛心紫砂陶藝六十餘年,爐火純青,登峰造極,名傳遐邇。建國後七老藝人:顧景舟、任淦庭、吳雲根、朱可心、裴石民、王寅春、蔣蓉。
當代紫砂大師
當代紫砂代表人物:徐秀棠、徐漢棠、鮑志強、高海庚、何道洪、汪寅仙、呂堯臣、周桂珍、李昌鴻、顧紹培等也各自身懷絕技,製作與設計皆各有專長,皆為一時俊才。
紫砂名家
黃玉麟、程壽珍、汪寶根、范大生、汪寶洲、嚴光芝、葛寶林、戈根大、彭再生、秦根林、諸葛伯勛、沈孝鹿、鮑六芝、邵全章、陳少亭、胡耀庭、李寶珍、陳經耕、范錦甫、談堯坤、耿春福、范澤林、邵寶琴、范建軍、倪順生、凌錫苟、顧治培、高麗君、高建芳、儲集泉、程輝、惠祥雲。
紫砂壺介紹
紫砂壺以宜興紫砂壺最為出名,宜興紫砂壺泡茶既不奪茶真香,又無熟湯氣,能較長時間保持茶葉的色、香、味。紫砂茶具還因其造型古樸別致、氣質特佳,經茶水泡、手摩挲,會變為古玉色而倍受人們青睞。紫泥確實是宜興得天獨厚的原料,它在成份上俱備了制陶所必須的化學組成及礦物組成。從顯微觀察發現,紫泥主要礦物為石英、粘土、雲母和赤鐵礦。合理的化學、礦物、顆粒組成,使紫泥俱備了可塑性好、生坯強度高、乾燥收縮小等良好的工藝性能。紫泥粉碎的細度,以過60目篩為宜。
泥料過粗製作時費功;泥料過細製作時粘手,坯體表面會引起皺紋,同時還會引起乾燥,燒成收縮增大,在成型過程中系用精加工這道關鍵工,把器形周身理光,形成一層緻密的表皮層。由於表皮層的存在,產品燒成的溫度範圍擴大了,不論在正常燒成溫度的上限或下限,表皮層容易燒結,而壺身內壁仍能形成氣孔。因此,成形時的精加工工藝,俱有把泥料、成型、燒成三者有機地聯繫在一起的作用,賦予紫砂表面光潔,雖不掛釉而富有光澤,雖有一定的氣孔率而不滲漏等特點。
原料
紫砂壺燒制的原料為泥土,紫砂壺泥分為三種:紫泥、綠泥和紅泥。可以燒制紫砂壺的泥一般深藏於岩石層下且,泥層厚度從幾十厘米至一米不等。根據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有關岩相的分析表明,紫砂黃泥屬高嶺—石英—雲母類型,含鐵量很高,最高含鐵量達8.83%。紫砂壺在高氧高溫狀況下燒制而成,一般採用平焰火接觸,燒制溫度在1100-1200℃之間。紫砂壺成品的吸水率大於2%。紫砂壺的泥原料,為紫泥、綠泥和紅泥三種,俗稱“富貴土”。因其產自江蘇宜興,故稱宜興紫砂。
實用性
紫砂壺是用於泡茶煮茶的。對於紫砂壺的性能“色香味皆蘊”過去早有定論。而且,科學機構也對砂 壺的“暑月越宿不餿”一事,較砂壺與陶瓷做了詳細測試,的確證實了砂壺較陶瓷優越了許多,這一結論是基於紫砂原料的獨特性。紫砂壺實用性強,乃在於它具有比較高的氣孔率,使其具有透氣性好的優點。據《中國陶都史》第394頁記載:紫砂泥料“其特點是含鐵量比較高,紫砂器的顯微結構中存在大量的團聚狀”,它的氣孔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團聚內部的氣孔,另一種是包裹在團聚體周圍的氣孔群,且大部份屬於開口型氣孔,紫砂器良好的透氣性,可能與這種特屬的顯微結構有關。據宜興陶瓷公司對各陶土的理化工藝性能測定,發現紫砂泥的氣孔率高達10%以上。因而又說明了透氣性好當然就是“泡茶色香味皆蘊”和“暑月夜宿不餿”的主要原因了。紫砂泥的可塑性和結合能力好,則是其有利於工藝裝飾的原因。再則紫砂泥的焙燒溫度範圍也寬,為1190℃到1270℃,這是紫砂製品不滲漏,不老化,越使用越顯光潤的又一原因。以上均說明了,這種粉質細砂岩的紫砂土,是“宜陶宜壺”的最佳泥料,也是陶都宜興特有的寶藏。
用紫砂陶土燒制而成的紫砂陶茶具,是舉世公認的質地最好的茶具,最棒的茶具。
紫砂名壺
樹癭壺
樹癭就是樹瘤。這種壺的造型模仿樹癭,壺面凹凸不平,有樹皮模樣刻紋。整把壺呈暗栗色,是明代制壺大家供春創製的一種壺式。
據紫砂壺史記載,供春在明代正德年間只是一名書僮,後向江蘇宜興金沙寺一名和尚學習制壺技術。供春壺價值極高,有“供春之壺,勝於金玉”的贊語。樹癭壺是供春最出名紫砂壺造型,傳世極少。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的樹癭壺,部分專家認為是供春手制,是現在能看到最早的紫砂茶壺實物。
二泉銘壺
這是清末紫砂名家邵二泉的名壺。
邵二泉(約1803-1860年),擅長鐫壺銘。這把壺型質古樸,壺為土黃色,周身竹造型,而一蝙蝠翩然而至,應和古人“祝福”意願。壺腹一側,陰刻行書:“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句詩源於王羲之《蘭亭集序》,署名“二泉”。壺底有“唐冰”款,可能是制壺人,但其人已無法考證。冰心道人壺
這是一把清末民初年間的紫砂壺。壺體顏色似瓷器中的茶葉末釉,壺身正面是一個凹進去的龕,內坐一人,龕外壁裝飾有桃樹、桃花、桃葉。壺身另外三側為雕刻的雲紋。
壺底款為“冰心道人”。“冰心道人”為清末民初年間紫砂大師程壽珍(1858-1939年)的號。程壽珍製作的紫沙壺曾在1915年和1932年,分別獲得巴拿馬國際賽會和芝加哥博覽會的頭等獎和優秀獎。
覆斗式壺
宜興窯玉麟款紫砂覆斗式壺,清末,高7.5cm,口徑5.7×5.7cm,底 徑9.8×9.8cm。
壺呈上小下大覆斗式,平底四方委角形。壺身鐫刻篆書“子孫宜”三字。底鈐篆書“玉麟”印章款。薑黃色砂泥,滋潤細膩。
此壺造型方中有圓,給人以剛中帶柔的感覺。
“玉麟”指黃玉麟(1842—1913年),清道光、鹹豐年間的制壺名家,善制掇球、供春、魚化龍壺諸式,所制砂壺精巧而不失古意。
紫砂傳說
得天獨厚的寶貴資源——宜興紫砂泥是如何被發現的呢?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宜興丁山(丁蜀鎮)位於太湖之濱,是一個普通而美麗的小鎮。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鎮裡的村民早出晚歸,耕田做農活,閒暇時便用陶土製作日常需用的碗、罐。就這樣,他們過著無憂無慮而又簡單平凡的生活。有一天,一個奇怪的僧人出現在他們的鎮上。他邊走邊大聲叫喚:“富有的皇家土,富有的皇家土”,村民們都很好奇地看著這個奇怪的僧人。
僧人發現了村民眼中的疑惑,便又說“不是皇家,就不能富有嗎?”,人們就更加疑惑了,直直地看著他走來走去。奇怪的僧人提高了嗓門,快步走了起來,就好像周圍沒有人一樣。有一些有見識的長者,覺得他奇怪就跟著一起走,走著走著到了黃龍山和青龍山。突然間,僧人消失了。長者四處尋找,看到好幾處新開口的洞穴,洞穴中有各種顏色的陶土。長者搬了一些彩色的陶土回家,敲打鑄燒,神奇般的燒出了和以前不同顏色的陶器。一傳十,十傳百。就這樣,紫砂陶藝慢慢形成了。
材質特點
紫砂陶所用的原料,包括紫泥、綠泥及紅泥三種,統稱紫砂泥。紫泥是甲泥礦層的一個夾層,礦體呈薄層狀、透鏡狀,礦層厚度一般在幾十公分到一公尺左右,穩定性差,原料外觀顏色呈紫色、紫紅色,並帶有淺綠色斑點,燒後外觀顏色則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紫泥主要成份為水雲母,並含有不等量的高嶺土、石英、雲母屑及鐵質等。綜合分析,紫砂泥屬於粒土--石英雲母系,頗類制瓷原料的特點,因此單種原料即具有理想的可塑性,泥坯強度高,乾燥收縮率小,為多種造型提供了良好的工藝條件。綠泥是紫砂泥中的夾脂,故有“泥中泥”之稱(團山泥則是紫泥和綠泥混雜共生一起的泥料)。綠泥產量不多,泥質較嫩,耐火力也比紫泥為低,一般多用作胎身外面的粉料或塗料,使紫砂陶器皿的顏色更為多彩。
紅泥(或稱朱泥)則是位於嫩泥和礦層底部的泥料,礦形瑣碎,需經手工挑選。周高起云:“石黃泥,出趙莊山,即未觸風日之石骨也,陶乃變硃砂色。”因其含鐵量多寡不等,燒成之後變硃砂色、硃砂紫或海棠紅等色。因為產量少,早期除銷往南洋的水平小壺用朱泥製作胎身外,一般只用作化妝土裝飾在紫砂泥坯上。至於朱泥的胎土,不過是制壺陶手,為了求得更精細的泥料,將紅泥以洗泥沉澱,得到約140目到180目細孔的泥料,製成細如滑脂的朱泥壺。朱泥的土質成份,最大的特色是含有極高的氧化鐵,約在14%到18%之間,這是朱泥所以燒成後壺身成為紅色的主要原因。由於朱泥的泥性甚嬌,成型工藝難度亦高,而朱泥由生坯至燒成,因收縮率高達30%至40%,故一般成品良率約僅七成。
礦的開採
宜興儲存的陶土雖然極為豐富,但紫砂礦只占其中很少一部分,曾有一段時期,因違法開採、過度開採,很多紫砂礦礦井都已基本報廢。
2005年宜興頒布實施紫砂礦“禁采令”:暫時凍結對紫砂泥土的開採。這在一定時間內做到了科學合理利用資源,全方位呵護紫砂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體現了新時期的需要。
燒制工藝
紫砂壺的 捂灰燒制工藝是通過運用其他介質人為地對窯變現象的一種套用~,在燒成過程中使紫砂壺變色均勻的一種燒成工藝。龍窯燒成時,因為茅柴未完全燃燒的殘留物和炭灰的堆積,特別是在下段底部位置形成局部混合還原氣氛,造成紫砂壺的變色現象。經過摸索、總結規律後,這種窯變現象逐漸授掌握運用。早期的捂灰是把紫砂壺裝入匣缽內,在其內外用礱糠等塞滿整個匣缽,遮蓋封閉後把匣缽裝在龍窯最底部位置進行燒制。
因不具備龍窯底部的混合還原氣氛,匣缽內一般採用細煤粉,木屑等碳性較強的燃料作為填充物,形成局部還原氣氛。並採用低溫(約1100-1150℃)燒制,以增加製品表面的碳素附著能力。
紫砂原料的吸附性很強,其本身又含有較多的有機物和碳素,在還原氣氛下,這些有機物和碳素不易燃盡,並且在400-600℃時有FeO的情況下,氧化碳分解反應強烈進行,反應所產生的碳素被吸附在胎體表面,這些碳素的氧化在還原氣氛中要推遲到燒成的末期及冷卻的初期才能燃盡,所以捂灰燒成時的溫度要低於實際的燒成溫度。而密封匣缽中塞滿的碳性填充物,能減少燒成時匣缽內燃燒產物中游離氧的含量,並隔離壺體,使紫砂壺在良好的局部還原氣氛中燒成。由於碳性填充物中碳素的滲入,加強了紫砂壺的著色效果。各種紫砂原料由於其本身化學成分含量的差異,以及燒成時溫度和氣氛等因素,捂灰燒成後的紫砂壺會呈現多種青黑色調。
捂灰工藝
捂灰工藝主要是含鐵量較高的紫砂壺在還原氣氛下燒成,使原料中氧化鐵存在的形式發生改變。在正常燒成條件下,紫砂原科中氧化鐵的結晶形成大多數是赤鐵礦在還原氣氛中燒成,赤鐵礦被還原成了磁鐵礦晶體,故捂灰製品表面對磁鐵有一定的吸附性。紫砂泥料中如綠泥類等一部分含鐵較低的泥料一般不適宜捂灰燒成(捂灰燒成後多呈淡灰墨色,色澤效果不佳)。捂灰燒成後的紫砂壺,如再在中性-氧化氣氛的窯爐中復燒,郾又會恢復到原來的顏色。
早在明代,紫砂工藝大師陳仲美就已使用調砂和鋪砂的方法,來增強紫砂器表面的裝飾效果。
調砂工藝
在加工好的泥料或粉料中,根據要求調入各種具有一定大小及比例的砂質顆粒,以提高顆粒密度。調入的顆粒和基泥屬於同一種礦料,稱為本色調砂;調入的顆粒和基泥不屬於同一種礦料,稱為異色調砂。
本色砂調入原泥中,由於泥料質性相同,燒成後胎質色澤不會產生較大變化,但基泥中的顆粒含量有所增加,主要起到增強坯體骨架的作用。對於一些質性較軟的顆粒,還需對顆粒進行600-800℃的素燒以增加強度,否則顆粒在成型過程中易被工具壓碎而造成器表拖尾現象。如朱泥泥料大多收縮和變形率均比較大,不利於單獨製作大型作品,需憑藉調砂的方法增加坯體強度,這樣的坯體燒成後整體收縮及變形減小,提高了燒成成品率。因此現代所見朱泥壺大多摻以粗砂顆粒或以熟料(熟料是將成品泥素燒後研磨成的粉料)支撐。
異色調砂因調入的顆粒和基泥色澤、質性等不同,會產生不同的色澤效果。若調入顆粒質性較硬時,燒成後器表顆粒凸顯,呈粗梨皮狀;當調入顆粒質性較軟時,燒成後器表會產生細微的凹點狀。顆粒質性越軟,凹點就越明顯,形成一種猶如桔皮狀的肌理效果。
鋪砂工藝
鋪砂是指紫砂坯體在製作過程中,把不同泥色的砂粒採用鋪、點、撒等方法,施於尚有一定濕度的坯體表面。再藉助工具將砂粒嵌入坯體表層。鋪砂主要起到點綴裝飾的作用,使燒成後的紫砂器表面鋪入的砂點和胎質色調形成鮮明的對比效果。
鋪砂顆粒的質性一般要求高於或等同於坯體顆粒的質性。如質性較軟,會造成製作時顆粒拖尾及燒成後因顆粒收縮較大而產生和胎質不相容的現象。
抽砂工藝
抽砂是在加工好的粉料或漿料中分離出某一部分規格的顆粒。在40目的粉料中抽離出60-80目的顆粒,使剩餘的顆粒與細料燒成後形成一種粗與細明顯的對比效果,產生新的質感。
特點
第一、紫砂陶是從砂錘鍊出來的陶:既不奪茶香氣又無熟湯氣,故用以泡茶色香味皆蘊。
第二、砂質茶壺能吸收茶汁:使用一段時日能增積“茶銹”,所以空壺裡注入沸水也有茶香。
第三、紫砂壺的特殊材質使得壺透氣性能好,泡茶不失原味,具有夏天越宿不餿的特點。
第四、便於洗滌:日久不用,難免異味,可用開水泡燙兩三遍,然後倒去冷水,再泡茶原味不變。
第五、冷熱急變適應性強:寒冬臘月,注入沸水,不因溫度急變而脹裂;而且砂質傳熱緩慢,無論提撫握拿均不燙手。
第六、紫砂陶質耐燒:冬天置於溫火燒茶,壺也不易爆裂。當年蘇東坡用紫砂陶提梁壺烹茶,有“松風竹爐,提壺相呼”的詩句,也決非偶然。這就是古今中外講究飲茶的人,所以特別喜愛用紫砂壺的原因。
第七、宜興紫砂壺可塑性好;
第八、宜興紫砂壺乾燥收縮率小;
第九、紫砂泥本身不需要加配其它原料就能單獨成陶;成品宜興紫砂壺陶中有雙重氣孔結構;
第十、宜興紫砂壺成型後不需要施釉。紫砂器內外一般均不施釉,以純天然質地和肌理為美。紫砂茗壺的造型千姿百態,有樸實的實用造型,也有奇巧的怪異造型,但總括起來分為以下幾類:幾何型、自然型(花素器)、筋紋器及水平壺和茶器等。
使用優點
紫砂壺之所以受到茶人喜愛,一方面是造型美觀,另一方面泡茶時有許多優點。
(一)紫砂是一種雙重氣孔結構的多孔性材質
氣孔微細,密度高。用紫砂壺沏茶,不失原味。
(二)紫砂壺透氣性能好
使用其泡茶不易變味,暑天越宿不餿。久置不用,也不會有宿雜氣,只要用時先滿貯沸水,立刻傾出,再浸入冷水中沖洗,元氣即可恢復,泡茶仍得原味。
(三)紫砂壺能吸收茶汁
壺內壁不刷,沏茶而絕無異味。紫砂壺經久使用,壺壁積聚“茶銹”,以致空壺注入沸水,也會茶香氤氳,這與紫砂壺胎質具有一定的氣孔率有關,是紫砂壺獨具的品質。
(四)紫砂壺冷熱急變性能好
寒冬臘月,壺內注入沸水,絕對不會因溫度突變而脹裂。同時砂質傳熱緩慢,泡茶後握持不會炙手。而且還可以置於文火上烹燒加溫,不會因受火而裂。
(五)紫砂使用越久
壺身色澤越發光亮照人,氣韻溫雅。紫砂壺長久使用,器身會因撫摸擦拭,變得越發光潤可愛,所以聞龍在《茶箋》中說:“摩掌寶愛,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類紫玉,內如碧雲。”《陽羨茗壺系》說:“壺經久用,滌拭口加,自發黯然之光,入可見鑒。”
泡茶功效
1、茶香濃郁持久。紫砂壺嘴小、蓋嚴,壺的內壁較粗糙,能有效地防止香氣過早散失。長久使用的紫砂茶壺,內壁掛上一層棕紅色茶銹,使用時間越長,茶銹積在內壁上越多,故沖泡茶葉後茶湯越加醇郁芳馨。長期使用的紫砂茶壺,即使不放茶,只倒入開水,仍茶香誘人,這是一般茶具所做不到的;
2、紫砂壺泡茶,保溫時間長。由於壺壁內部存在著許多小氣泡,氣泡里又充滿著不流動的空氣,空氣是熱的不良導體,故紫砂壺有較好的保溫性能;
3、用紫砂壺泡茶,提攜撫握不易炙手。紫砂壺線膨脹係數比瓷壺略高,而且沒有釉,就不存在坯釉應力的問題;燒成以後的紫砂壺,玻璃極少,有足以克服冷熱溫度差所產生的急變能力,故具有緩慢的傳熱性。紫砂茶壺適應冷熱急變的能力極佳,即使在上百度的高溫中蒸煮後,迅速投到零下的冰雪中,也不會爆裂;
4、紫砂壺裡外都不施釉,保持微小的氣孔,透氣性能好,但又不透水,並具有較強的吸附力,這是一般茶壺所不能比擬的。它能保持茶葉中芳香油遇熱揮發而形成馨香,提高茶湯的晚期酸度,起到收斂和殺菌作用。故能稍微延緩茶水的霉敗變餿,所謂“盛暑越宿不餿”,道理就在這裡。
樣式
據專家介紹,一把紫砂壺準確地說共有鈕、壺蓋、壺腹、壺把、流嘴、足、氣孔等七個部位。而從製作的工藝上細分,足有圈足、釘足、方足、平足之分;鈕有珠鈕、橋式、物象鈕等三種。壺蓋有嵌蓋、壓蓋、截蓋;把有單把、圈把、斜把、提梁把,其形真可謂紛繁多樣。
歷代流傳的紫砂壺型制都有一定名稱,至今還有數十種流行。如洋桶、一粒珠、龍蛋、四方、八方、梅扁、竹段、魚兒龍、壽星等,仍普受歡迎。現代人較注意紫砂壺的收藏價值,單從其收藏價值考慮,紫砂古壺價值連城、寸柄之壺則更珍貴。
鑑定
評價一件紫砂壺的內涵,必須具備三個主要因素:美好的結構,精湛的製作技巧和優良的使用功能。所謂形象結構,是指壺的嘴。精湛的技藝,是評審壺藝優劣的準則。優良的實用功能,是指容積和重量的恰當,壺扳的便於執握,壺的周圓和縫,壺嘴的出水流暢。同時要考慮色地和圖案的脫俗和諧?
如果抽象地講紫砂壺藝的審美,可以總結為形、神、氣、態這四個要素。形,即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外輪廓,也就是具象的面相;神即神韻,一種能令人意會體驗出精神美的韻味;氣,即氣質,壺藝所內涵的本質的美;態,即形態,作品的高、低、肥、瘦、剛、柔、方、圓的各種姿態。從這幾個方面貫通一氣,才是一件真正的完美的好作品。但這裡又要區分理和趣兩個方面。若壺藝愛好者偏於理,斤斤計較於壺的容積的宜大宜小,嘴的宜曲宜直,蓋的宜昂宜平,身段的或高或矮,側重於從沏茶名飲的方面為出發點,那就只知理而無趣。一種藝術的欣賞應該在理亦在趣。當然,作為一件實用工藝美術品,它的適用性也非常重要的,使用上的舒服感可以愉悅身心,引起和諧的興致。
當今,鑑定宜興紫砂壺優劣的標準歸納起來,可以用五個字來概括:“泥、形、工、款、功”。前四個字屬藝術標準,後一字為功用標準,分述如下:
泥
紫砂壺得名於世,固然與它的製作分不開,但根本的原因,是其製作原材料紫砂泥的優越。近代許多陶瓷專著分析紫砂原材料時,均說起其為含有氧化鐵的成份,其實含有氧化鐵的泥,全國各地不知有多少,但別處就產生不了紫砂,只能有紫泥,這說明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含有氧化鐵,而在紫砂的“砂”。根據現代科學的分析,紫砂泥的分子結構確有與其它泥不同的地方,就是同樣的紫砂泥,其結構也不盡相同,有著細微的差別。這樣,由於原材料不同,帶來功能效用及給人的官能感受也就不盡相同。
功能效用好的則質優,不然則質差;官能感受好的則質優,反之則質差。所以評價一把紫砂壺的優劣,首先是泥的優劣。泥色的變化,只給人帶來視覺觀感的不同,與功用、手感無濟。而紫砂壺是實用功 能很強的藝術品,尤其由於使用的習慣,紫砂壺需要不斷摸索,讓手感舒服,達到心理愉悅的目的。所以紫砂質表的感覺比泥色更重要。
形
紫砂壺之形,是存世各類器皿中最豐富的了,素有“方非一式,圓不一相”之讚譽。如何評價這些造型,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為藝術的社會功能即是滿足人們的心理需要,既然有各種各樣的心理需要;大度的愛大度,清秀的愛清秀,古拙的愛古拙,喜玩的愛趣味,人各有愛,不能強求。從筆者角度出發,認為古拙為最佳,大度其次之,清秀再次之,趣味又次之。道理何在?因為紫砂壺屬整個茶文化的組成部分,所以它追求的意境,應是茶道所追求的意境是:“淡泊和平,超世脫俗”,而古拙正與這種氣氛最為融洽,所以古拙為最佳。許多制壺藝人,都明白這個道理,就去模仿古拙,結果是“東施效顰”,反而把自己的可愛之處丟掉了。
歷史上遺留下來許多傳統造型的紫砂壺,例如石桃、井欄、僧帽、掇球、茄段、孤菱、梅椿、仿古等等,乃是經過年代的沖刷,遺留下的僅存的優秀作品,拿今天的眼光看,仍然在閃爍發光,也是一人一個樣,各不相同。譬如石桃壺,據不完全統計,就有一百多種,原因就是古今的藝人們,都把自己的審美情趣融進去了他們的作品之中。說起“形”,人們常把它與紫砂壺藝的流派相併提,認為紫砂壺流派分“筋囊”、“花貨”、“光貨”等,其實,這是極無分析的辦法。道理很簡單,就如戲劇表演家的流派分類,不能以他演什麼戲而定,而應以他在戲劇表演中追求趣味。
工
中國藝術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例如京劇的舞蹈動作,與國畫的大寫意,是屬於豪放之列;京劇唱段與國畫工筆,則屬於嚴謹之列;而紫砂壺成型技法,乃與京劇唱段、國畫工筆技法,有著同工異曲之妙,也是十分嚴謹的。
點、線、面,是構成紫砂壺形體的基本元素,在紫砂壺成型過程中,必須交待的清清楚楚,猶如工筆繪畫一樣,起筆落筆、轉彎曲折、抑揚頓挫,都必須交待清楚。面須光則光,鬚毛則毛;線,須直則直,須曲則曲;點,須方則方,須圓則圓,都不能有半點含糊。否則,就不能算是一把好壺。按照紫砂壺成型工藝的特殊要求來說,壺嘴與壺把要絕對在一直線上,並且分量要均衡;壺口與壺蓋結合要嚴緊。這也是“工”的要求。
款
款即壺的款識。鑑賞紫砂壺款的意思有兩層:一層意思是鑑別壺的作者是誰,或題詩鐫銘的作者是誰。另一層意思是欣賞題詞的內容、鐫刻的書畫、還有印款(金石篆刻)。紫 砂壺的裝飾藝術是中國傳統藝術的一部分,它具有中國傳統藝術“詩、書、畫、印”四為一體的顯著特點。所以,一把紫砂壺可看的地方除泥色、造型、製作工夫以外,還有文學、書法、繪畫、金石諸多方面,能給賞壺人帶來更多美的享受。
功
所謂"功"是指壺的功能美。近些年來,紫砂壺新品層出不窮,如群星璀璨,目不暇接。制壺人講究造型的形式美,而往往忽視功能美的現象,隨處可見。尤其是有些制壺人自己不飲茶,所以對飲茶習慣知之甚少,這也直接影響了紫砂壺功能的發揮,有的壺甚至會出現"中看不中用的情況。其實,紫砂壺與別的藝術品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它是實用性很強的藝術品,它的“藝”全在“用”中“品”,如果失去“用”的意義,“藝”亦不復存在。所以,千萬不能忽視壺的功能美。紫砂壺的功能美:1、容量適度;2、高矮得當;3、蓋嚴緊;4、出水流暢。
養壺方法
步驟
1.熱身:首先將剛買回來的紫砂茶壺,用沸水內外沖洗一次,將表面塵埃除去,然後將茶壺放進沒有油漬的煲,加3倍高度的水煮兩小時,這樣茶壺的泥土味及火氣都會去掉。
2.降火:將豆腐放進茶壺內,放一倍水煮1小時。豆腐所含的石膏有降火的功效,而且可以將茶壺殘餘的物質分解。
3.重生:最後便是挑選自己最喜歡的茶葉,放入茶壺內煮1小時。最好是龍井茶葉。這樣茶壺便不再是“了無生氣”的死物,脫胎換骨後,吸收了茶葉精華,第一泡茶已經能夠令茶人齒頰留香。
方法
1:用乾淨毛巾搓茶壺表面作用其實是表面髒色以及進行再拋光.每天2-3小時。不要將茶湯留在茶壺面,這樣久而久之茶壺面上會堆滿茶垢,會出現破相,這品相玩家比較忌諱。
2:一星期後表面會有紅色痕跡這都是漸漸形成包漿底層,隨時間茶壺顏色變淺色。
3:自然放置一個星期.讓茶壺自然乾燥.同時表面均勻的和空氣接觸形成細密均勻的氧化保護層.
4:開始手盤.這時的手一定是要剛剛洗過並且已經乾透.汗手請不要直接盤.一天可以盤30分鐘左右.一個星期到兩個星期後,可以感覺茶壺有粘阻感,其實這是的已經形成了一層薄薄的包漿.
5:3個月的時間,會看到茶壺很有靈氣的光澤.包漿好的茶壺會呈現較強烈的反光,有些像玻璃光澤.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如果茶壺髒了可以用微微濕潤的棉布擦拭幾遍就好了.然後放置一段時間再盤玩.盤的時候茶壺的所有區域都儘量盤到最忌的就是急功近利,只能慢慢來一個過程一個過程的來,隨著茶壺的變化也可以同時得到一種精神的愉悅.
7:對於使用中的茶壺保養:
(一) 泡茶時,先用沸水澆壺身外壁,然後再往壺裡沖水,也就是常說的“潤壺”。
(二) 常用棉布擦拭壺身,不要將茶湯留在壺面,否則久而久之壺面上會堆滿茶垢,影響紫砂壺的品相。
(三) 壺內勿常常浸著水,應到要泡茶時才沖水。
(四) 每次用完後用布吸乾壺外面的水份,使用後的紫砂壺必須保持壺內乾爽。
(五) 勿放近多油煙或多塵埃的地方。
(六) 最好多備幾個好的紫砂壺,喝某一種茶葉時只用指定的一個壺,不可喝什麼茶葉都用同一個茶壺,應加識別,以免混亂。
(七) 切勿用洗潔精或任何化學物劑浸洗紫砂壺,否則會把茶味洗擦掉,並使外表失去光澤。
泡茶好處
第一、保味功能好,泡茶不失原味,更無茶具本身所帶的異味,聚香含淑,色、香、味
俱佳,且香不渙散,得茶之真香真味。
第二、陳茶不餿,暑天越宿不起膩苔,有利於洗滌及保持茶壺自身的衛生。久置不用,也不會有宿雜氣,只要用時先滿貯沸水,立刻傾出,再浸入冷水中沖洗,元氣即可恢復,泡茶仍得原味。
據有關專家研究,一般陶瓷茶具,器壁光滑,滲透性差,其凝聚的水珠滴落後,使茶水頻繁攪動,容易促使黴菌繁殖,造成茶水發酵。而紫砂壺的陶質壺蓋有孔,能吸收水蒸汽,不至在蓋上形成水珠,滴在茶水中攪動茶水,加速茶水的發酵。
第三、紫砂壺經久使用,壺壁積聚“茶銹”,以致空壺注入沸水,也會茶香氤氳(yīnyūn),這與紫砂壺胎質具有一定的氣孔率有關,是紫砂壺獨具的品質。
第四、冷熱急變性能好,不會因受火而開裂。
第五、紫砂壺長久使用,器身會因撫摸擦拭,變得越發光潤可愛,所以聞龍在《茶牋jiǎn》中說:“摩掌寶愛,不啻(chì僅僅,只有,常用在表示疑問或否定的字後,組成“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類紫玉,內如碧雲。”成為奇物。
可以說紫砂茗壺被人們珍愛,完全是由於其具有優良獨特的實用價值的緣由。
紫砂原料
製作紫砂陶器的原料是一種含水鋁矽酸鹽礦物粘土,是由地殼中含長石類岩石經過長期風化與地質作用而生成的,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種類繁多,我國大多數地區都藏量豐富,他的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矽,三氧化二鋁,三氧化二鐵,二氧化錳,氧化鈣,氧化鎂,氧化鉀,氧化鈉,氧化鈦和結晶水。因此,製作紫砂陶器的原料各地區都是廣泛具備的(某些田土也是製作紫砂的好原料,但要經過國土部門的批准),沒有真假之說,根據製作不同的紫砂陶器產品,也可加入上述某種氧化物,也就是專業內所說的配方,沒有“化學料”之說,由於要經過高溫燒制(通常在1100度以上)因此,無毒,對人體無害
分類
1. 紫砂壺按工藝可分五大類:光身壺、花果型、方壺、筋紋型、陶藝裝飾壺。光壺是以圓為主,它的造型是在圓型的基礎上加以演變,用線條、描繪、銘刻等多種手法來製作。滿足於不同藏家的愛好。花壺是以瓜、果、樹、竹等自然界的物種來作題材,加以藝術創作,使其充分表現出自然美和反樸歸真的原理。方壺是以點、線、面相結合的造型。來源於器皿和建築等題材,以書畫,銘刻,印板,繪塑等當作裝飾手段。壺體壯重穩健,剛柔相間,更能體現人體美學。筋紋菱花壺俗稱“筋瓤壺”,是以壺頂中心向外圍射有規則線條之壺,豎直線條叫筋,橫線稱紋,故也稱“筋紋器”。
陶藝壺是一種是圓非圓,是方非方,是花非花,是筋非筋的一種較抽象形體的壺,可採用油畫,國畫之圖案和色彩來裝飾,有傳統又非傳統的陶瓷藝術。
2. 紫砂壺按行業可分為三大類:
花貨:即自然形,採用雕塑技法或浮雕、半圓雕裝飾技法捏制茶壺,將生活中所見的各種自然形象和各種物象的形態以藝術手法設計成茶壺造型,諸如松樹段壺、竹節壺、梅乾壺、西瓜壺等,富有詩情畫意,生活氣息濃郁。明代供春樹瘩壺是已知最早的花貨紫砂壺。
光貨:即幾何形,特點是壺身為幾何體,表面光素。光貨又分為圈貨、方貨兩大類。圈貨,即茶壺的橫剖面是圓形或橢圓形,如:圓壺、提梁壺、仿鼓壺、掇球壺等;
方貨:即茶壺的橫剖面是四方、六方、八方等,如:僧帽壺、傳爐壺、瓢梭壺等。筋貨是從生活中所見的瓜棱、花瓣、雲水紋乾創作出來的造型樣式。這類壺藝要求口、蓋、嘴、底、把都必須作成筋紋形,使與壺身的紋理相配合。這也使得該工藝手法達到了無比嚴密的程度。近代常見的筋紋器造型有合菱壺、豐菊壺等。
紫砂壺分類方法主要有三種,可以按造型分、是否有扭捏裝飾等裝飾手段、是否出自工藝師之手來分。比如按造型分可分為“幾何形體”、“自然形體”和“筋紋形體”三大家族;按是否有扭捏等裝飾手段又可分為花貨和光貨。
如此繁多的分類,如今的玩家多是選擇某一類來收藏、把玩、品味。一般的玩家都以幾何形體和出自一般工藝師之手的作品作為自己的收藏重點。
鑑別選購
一看,真紫砂壺的紋理清新、圓潤,視覺有亞光的效果,有眾多分布均勻的細小類似金屬光澤的顆粒。有的手工壺內壁,有從中心圓點向四周的放射狀線,屬於加工工藝過程中形成的。
二摸,真紫砂壺摸上去的手感細膩但不打滑,假紫砂壺手感粗糙,或者打滑;例如普通陶土的手感粗糙,瓷器的手感初摸打滑,如果稍用力按壓摩擦就手感發澀。這是由於分子結構不同的表現。
三轉,轉動壺蓋,真紫砂壺的壺蓋轉動靈活流暢,並發出輕微“絲絲”或者“沙沙”的悅耳的聲音,陶土的假“紫砂壺”則發出沉悶的“哧啦哧啦”聲音。
四聽,用蓋子輕敲壺體,儘管有人不贊成這么做,但是這點非常有效。真紫砂壺敲擊的聲音清脆悅耳,聲音短暫,敲擊結束聲音立刻停止;普通陶土的假紫砂壺,敲擊聲音沉悶渾厚短暫;瓷器敲擊的聲音比紫砂的更加清脆有點像金屬撞擊的聲音,一般人不好區分。但是有一點非常明顯的區別就是,瓷器的聲音波長明顯,敲擊結束後,聲音仍然持續數毫秒,而真紫砂是立刻停止。
五證書,一般正品的紫砂壺都有製作者的手寫證書,證書通常為宣紙,毛筆書寫,書法俊秀,這是因為,書法是一個好的工藝師的必修課,好紫砂壺的增值更多體現在書法和繪畫的技藝上,加蓋印章。印章的落款與紫砂壺底的落款一致。
六試水,水澆在真紫砂壺上面,不會形成明顯的水珠,水是比較均勻的一片,然後沒多久就逐漸被紫砂吸收。
成型技術方法
紫砂壺的成型方法大體上可以歸納為打身筒和鑲身筒兩類。這兩種成型方法在宜興地區歷史悠久的日用陶生產中早就採用,但在紫砂成型工藝中,已將此發展到了淋漓盡致的地步。
紫砂壺成型使用的工具,主要有泥凳、木搭子、轉盤、木拍子、竹拍子矩車、鰟鮍刀、尖刀、明針等等。這些都是製作各種紫砂坯件的通用工具。此外,根據茶壺不同款式和工藝要求,還需準備許多特製的小工具。
打身筒
圓形壺類一般用打身筒的造型方法。先將泥料用搭子捶敲成厚薄均勻的泥片。泥片的厚度,視茶壺的大小來決定,一般為三四毫米左右。再根據設計的茶壺直徑,加上燒成時的收縮係數,乘圓周率,並加上兩端接頭的富餘量以及身筒的高度,把泥片切成長方形的泥條。將泥條在轉盤上圍成圓筒,把兩端疊合,用鰟鮍刀斜著在疊合處一次切齊,即形成能對接得很好的接口,然後在對接的切口用“滋泥”黏連好。滋泥是用相同的泥料加水調和而成的厚泥漿,作用有些像泥瓦匠用來砌磚牆用的灰泥。黏連後在黏連處做下記號,記住這方位,留待以後安裝壺把。這樣可以掩蓋接口處在燒成後可能出現的痕跡。
然後,用左手手指伸進圓形泥筒內,輕輕扶托內壁(作為內襯使得外拍身的力量得於反衝),右手握木拍子拍打泥筒外壁的上段,邊拍邊轉(左手在內部緩慢藉助壺內壁半徑和外面的泥拍產生夾擊撥動),筒口部分就會奇蹟般地漸漸內收。待收縮到需要的尺寸時,用滋泥(這裡所指的是:用水反覆調和後的粘稠泥漿)將準備好的圓形泥片封好上口;然後將泥筒上下顛倒過來,拍打泥筒的另一端,使之收縮,並封好口。這時,一個空心的壺身雛形就出來了。
待身筒基本成型以後,再配頸和足。配製頸、足的方法,是將厚度不同的圓形泥片(泥片的直徑就是壺頸和底足的外徑),貼在身筒的上下端。待把壺口外沿和底足外沿規正以後,用規車把泥片中間部分鏇劃割開取出,留下頸圈和足圈的泥料就是。另外,須做好嘴、把、配製壺蓋,並用各種“線梗”(用牛角或竹木做的專用小工具,作用有些像木工製作窗框鏡框時用的“線刨”)對各部位的線型轉折處反覆勒壓,剔理,使稜線清晰流暢。砂壺蓋子的下面,有一圈直而寬的“子口”,子口的外徑,務必與壺口內徑緊密吻合,並能通轉。安裝壺把壺嘴時,先找到打身筒時泥片的接縫處。一般在接縫處的一側先安裝壺把,再在接縫處對側位預先挖好通水篩孔,然後黏接壺嘴。務使嘴、把和身筒的 垂直中心部面疊合在同一剖面上。這時,茶壺的坯件就基本完成。餘下的工作是用明針通身壓光,達到“坯件脫手則光能照面”的要求。最後在壺底和蓋里打上作者的名號印章、晾乾,等待進窯燒制。
身筒
方型(包括四方、六方、八方等)壺類的成型方法,主要是用鑲身筒的辦法。也是先打泥片,根據設計意圖配製樣板,按照樣板裁切泥片,用滋泥將各泥片鑲接黏連起來,做成一個小的泥盒子,就是茶壺的雛形。再用工具拍、勒、壓,配製嘴、把、蓋、的,整飾完成。
這種打泥片的工藝方式,實際上是用外力使泥顆粒緊壓密實,泥門排列整齊。這樣做,比注漿成型的產品要牢固結實得多。
好的原礦紫砂泥料有極其良好的可塑性,又有燒成不易變形的優點,採用這種特殊的成型工藝,可以保證尺寸符合規格而款式有豐富的變化。一般地說,只要設計合理,各種款式的砂壺都是可以用手工製作成型的。一種款式定型的砂壺,一再反複製造,它們的規格、形態、尺寸也能做到高度統一。事實上在砂壺製作過程中,為了各個工序銜接的方便,總是同一款式的作品同時製作四件或六件,行話叫做“一事”。
陶與瓷的異同
陶與瓷都是以土為本體語言的藝術,但兩者之間也有不同點,陶與瓷的基本原料是相同的,古人說:“陶之精者,謂之瓷”。相比之下,瓷為精純的白色,無吸水性,具透光性,所以形容景德鎮的瓷器為:薄如紙,白如雪,聲如罄。陶器則不同,雖也有白陶,但白度不及瓷器,具吸水性,不透光。瓷器一般都要上釉,陶器卻不必;紫砂就是一種無須上釉的陶。瓷與陶各有優劣,都具長短,瓷器高貴、典雅;陶器樸素、親和;前者如閨閣少女,款款動人,後者似山野村夫,渾然剛健,陶與瓷就象中國的八大菜系,川湘菜系的辛辣與廣東菜系的清淡,憑各人愛好。正是這個道理,只要你從心底里喜歡就好,硬要將陶與瓷比個高低,既無必要,也沒意義。
古壺鑑別
第一,要注意觀察器型。紫砂壺各個時期的特徵以這一時期的名家代表作品為主脈。大名家制壺,都有其拿手的幾種,器型都 比較典型。真正想牟大利的制偽者,必然要搞高仿品,而且要仿那些器型比較典型的大名家的代表作品。所以購藏者在觀察器型,特別是名家作品的時候,不能被表 面上的東西所迷惑,要善於觀察壺的外形上那些微妙的地方,尤其是在壺體與附屬檔案的交接處和過渡處體會制壺者的匠心。越是名家的代表作品,它所體現的藝術內涵 就越應該深刻。如果一把壺僅僅在形式上像某位名家的代表作品,而無法使人在深層次上把握其精髓,那么這把壺肯定是不能過真品關的。
了 解器型的基本知識,對初入紫砂壺收藏之門的人來說,在鑑別上還是能夠起到一定作用的。以紫砂壺通向壺嘴的出水孔為例,它在民國以前一直是獨孔,此後才出 現了多眼網孔,而向壺內凸起的半球形網孔則是二十世紀70年代從日本傳來的。假如遇到一把壺,其印章為陳鳴遠,而出水孔呈網眼狀,則不必分辨印章真偽,僅 憑出水孔形狀便可斷定此壺之偽。
第二,要注意觀察質地。紫砂壺名家成名後的作品一般來說選料比較講究,其代表作品的材質則更為精良。 這種精良具體表現 為壺的顏色正,顆粒勻,光澤潤,胎骨堅,手頭沉。還可以從泥料的品種上加以辨別,如“天青泥”是清代後期出現的,與歷代泥料有明顯區別,如果出現一把號稱 清代中期以前的“天青泥”壺,那肯定有問題。
第三,要注意觀察包漿。長期使用過的舊壺,外表會很自然地產生一層光澤,是久經茶汁滋養而慢慢滲透出來的,被稱為“精光內蘊”。有包漿的壺,無論其外表是否有茶漬或塵土,只要用乾淨的布輕輕擦拭,都會出現一種光澤,而且越擦越亮,行里人稱之為“包漿亮”。
新壺造舊後,外表多少有些不自然,光澤發賊、發浮、發愣。如果置於放大鏡下仔細觀察壺身,還能找到打磨的刮痕。這樣的壺還往往有一種霉餿味,細細嗅辨即可識破。此外,速成的包漿一刷就掉,而真正的老包漿已與壺身融合成一體,附著性極強,用清潔劑反覆清洗也難以擦掉。
第四,要注意觀察題款與用印。利用款識冒仿名家作品的方法有3種:第一種是新壺舊款,即在新壺上直接刻上名家的款 識。這種情況包括名家為了應酬或在市場供不應求時,由學徒或他人代制,蓋上自己的印章。再有就是前代名家的印章流傳下來,後人繼續使用,藉以仿製冒真。第 二種是舊壺新款,即用沒有款識的舊壺冒刻前代名家的款識。從文字上看,舊壺的款大多用陽文,字型工整。新壺如果用陽文,字型因為模仿或顯呆板,或筆畫長短 粗細不一。如果是用舊壺加刻新款,則所刻文字為陰文。第三種是新壺新款,此類作偽手法頗多。現代偽造者多是仿製假的印章或鐫刻假的款識,如採用照相製版技 術,用銅鋅版制出印章。也有一些印章和款識是仿製者憑空臆造的。
考證
紫砂壺是明清時期江蘇宜興地區所產的一種陶質茶具。紫砂壺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即使是盛暑時節,所泡之茶仍不易餿。由於泡茶日久,茶素漫漫滲入陶質中去,如果只泡清水,也有一股清清的茶香。
紫砂壺從選泥、製作成壺坯等關鍵工序都是用手工操作的,因而製作十分精細。陶坯一般多不上釉,以其自然色澤取勝,只是在陶坯成型後,上面印刻的書畫詩文紋案都要用粉質顏料加填與輪廓中。這種自然本色和著色方式是紫砂陶壺的一個顯著特點。
在造型上,雖然每個制壺名家都有自己的風格和特色,但大體上還是可以分為素色、筋瓤和浮雕三種類型。
鑑定紫砂壺的真偽,可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從亮色上看,真正的紫砂壺體重、色紫,因為長期為人手撫摩,上面呈現出油潤的光亮。而新制的紫砂壺一般說來質地都比較疏鬆,顏色偏黃,有光亮的少,無光亮的多。即使有光亮,也是用白蠟打磨上去的。再從文字上看,舊壺的款都是用陽文,字型極為工整。新壺如果用陽文,字型因為摹仿或顯呆板,或筆畫長短粗細不一。如果是用舊壺加刻新款,則所刻文字為陰文。
選購
選購方法
紫砂壺既是一種功能性的實用品,又是可以把玩、欣賞的藝術品。所以,一把好的紫砂壺應在實用性、工藝性和藝術性三方面獲得極高的肯定。壺藝愛好者在選購紫砂壺時,不妨就以下幾點加以斟酌:
實用功能是指其容積和容量,壺把便於端拿,壺嘴出水的流暢,讓品茗沏茶得心應手。因此,選購紫砂壺應依據個人的飲茶習慣,選擇壺的容量,壺嘴出水的順暢,壺把執握的舒適等等。
一把好的紫砂壺除了壺的流、把、鈕、蓋、肩、腹、圈足應與壺身整體比例協調,點、線、面的過渡轉折也應清晰與流暢。還須審視其“泥、形、款、功”四方面的水準。
從壺藝愛好者角度應選購
1、根據個人習慣選擇:紫砂壺的實用功能是指容量、容積,還有就是紫砂壺的壺把是否便於端拿,壺嘴出水是否順暢,滿足了這些,才能讓品茗者泡茶得心應手,因此,壺藝愛好者在選購紫砂壺時,要根據個人的習慣來選擇紫砂壺,例如:容量、壺嘴出水的流暢、壺把執握的舒適等。
2、看紫砂泥的顯著特性:好的紫砂壺,紫砂泥會有一個顯著的特徵,那就是“色不艷、質不膩”,因此,在選購紫砂壺時,要看看紫砂泥的良莠加以考察。
3、選適合自己的壺形:紫砂壺的壺形有很多種,可以說是千姿百態,而選擇什麼樣的壺形,壺藝愛好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選擇,這點很難一概而論。
4、看紫砂壺的功能美:展現一個紫砂壺的功能美,主要表現在:壺容量適度、高矮得當、口蓋要嚴謹,還有就是壺的出水要流暢這四個方面,因此,壺藝愛好者在選購紫砂壺時,也要留意這一點。
選購檔次
紫砂壺的檔次,全在於紫砂作者的製作技巧和文化藝術含量,從作品或產品製作的精粗,去歸類紫砂茶壺和其他紫砂產品,大致可分兩類:大路貨、細貨。
大路貨:
是指面向民眾的大批量產品,價格低廉,但製作粗糙、簡略,易於生產且成本,但為同型號的大批量生產。歷史上,大路貨產品以實用為主,使用於茶館及農村,造型簡單利於生產;現今以實用和欣賞陳設相結合,造型多樣,符合大眾口味,但從藝術角度看相對比較俗氣,使用對象亦多為江南茶館和初涉紫砂的一般民眾。這類產品,不講“藝”,只講“用”。
當然也有特殊情況,即歷史上經濟蕭條時期,獨具功力的高手也只能做些大路貨產品,藉以謀生;或名人成名之前所製作的大路貨作同樣也有收藏、研究價值。
細貨:
指具有一定欣賞價值的兼具實用性的藝品,有一定的工藝水平,既講“用”也講“藝”。其作者多為技術嫻熟的良工巧匠,以複製傳統造型為主,有批量的出品,也有相當的製作水平,但不屬精心製作,不是創新的特藝品。總體上講,是有欣賞價值的“產品”,而非個人的“作品”。
指出於名藝人之手的手工作品,它不僅講究造型的完美,而且特別講究製作過程中的工藝質量。是藝人(作者)賦予泥土感情及其創造意識的結晶物,它是(作品),而非通過相對固定的生產流程所生產出來的“產品”。特種工藝茶壺,是收藏愛好者渴求的對象,價格不菲;歷史作品為文物,其價格更為驚人。典籍記載,古代名藝人的工藝傑作有“珍重比流黃”、“貴重如珩璜”、“價擬璆琳”之譽。
成交記錄
紫砂壺在拍賣市場行情看漲,是具有收藏價值的“古董”,名家大師的作品往往一壺難求,正所謂“人間珠寶何足取,宜興紫砂最要得”。
425萬成交,御製詩堆泥紫砂壺
該壺為紫砂質地,其泥色配製講究,呈瓜棱形,如意紐,壺蓋雕有梅花;壺身堆泥繪御製詩文“御製生平愛茗飲,石釧煮金芽。拈得蘆仝碗,盛來陸羽茶”及山水景物。泥質較細,呈紫褐色,設計巧妙,做工精道,雕刻精細,底有“笨嚴”款,款識遒勁。紫砂壺,自問世以來,因其陶土質地優良、燒制精巧,以其獨特的魅力馳名中外。紫砂壺具有較好的保溫性和透氣性能,用來泡茶,茶味醇芳,隔夜不餿。長期使用,壺內能保留余香,空壺內注入沸水,能散發出茶的香味,有“世間茶具稱為首”之說。
315萬成交,顧景舟 大石瓢紫砂壺
石瓢壺原是紫砂傳統造形。此壺作者卻集各家之大成,推陳出新。使壺上宜書宜畫,一改清初以來纖細繁瑣,堆砌浮華之氣,作者追求線型流暢舒展,並權衡比例之諧調秀美,顯現了簡樸大方之氣度。此壺是件智欲其圓,行欲其方,剛柔相濟,允克用藏之珍品。
2.此壺為顧景舟制於1948年的五把名壺之一。這五把壺身均由吳湖湖先生手書,分別送給吳湖帆,唐雲、江寒汀等名家,而壺身二面書、畫均出自湖帆先生手筆更顯珍貴。
107萬成交:蔣蓉 荷花紫砂壺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質深深吸引著蔣蓉。五十年代,蔣蓉決定設計製作《荷花茶具》,作為紫砂花貨工藝的先鋒。《荷花壺》配色清新明麗:用米黃的底色,朱紅的花脈,墨綠的蓮芒內鑲嵌著粒粒活動的蓮子,青青的荷葉、荷梗,碧綠的青蛙,充作壺底平衡的紅菱、乳白色的藕、鮮嫩的赭石荸薺,鮮艷奪目,給人以美的享受。
拍賣記錄
據介紹,明清時期的紫砂壺價格一般上萬元,明代名家名作可達10-15萬元,清代名作也要5-10萬元。國內最貴的紫砂壺是清朝制壺大家邵大亨的作品“龍頭一捆竹”,市價達40萬美元。
由於明清紫砂大師供春、時大彬、陳鳴遠、陳曼生、楊彭年、楊鳳年的作品十分難得,因此給現當代紫砂大師如顧景舟、朱可心、蔣蓉等的作品留下了升值空間。如已於1996年去世的現代名家顧景舟的茶壺,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其價格才380元此外,蔣蓉等的作品價位一般也在10-20萬。
顧景舟提璧組壺拍賣 成交價1782.5萬
時大彬制圈扭壺拍賣 成交價1344萬
陳鳴遠南瓜壺拍賣 成交價 842萬港元
蔣蓉、范曾合作蓮藕倒流壺拍賣 成交價134.4萬
相關收藏
通常在紫砂壺的收藏上,有“泥”、“形”、“工”、“款”、“意”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