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具

飲具

飲具指飲茶用的茶杯、茶盞、茶碗等。日常用的都是瓷杯、玻璃杯,也有搪瓷杯和保溫杯。

基本信息

簡介

飲具當然以瓷質的為好,搪瓷杯和保溫杯都不宜。因搪瓷材料的透氣性差,影響茶味。有人愛用搪瓷缸泡茶,認為既方便,又可以隨時加熱,將茶葉進一步煎熬。其實茶經過煎熬,茶中的鞣酸煎出過多,在消化道吸收後,常會和食物中的蛋白質結合生成鞣酸蛋白而凝固,影響食慾和消化,也易發生便秘,有害於人體健康。而用保溫杯泡茶(或保溫瓶),使茶葉長期浸泡在高溫、恆溫的水中,非但使茶葉顏色變黃、影響茶湯香味,而且茶中的維生素會遭到破壞,芳香油大量揮發,鞣酸、茶鹼大量溢出,而大大降低了茶的營養價值,且使茶葉失去香味而苦澀。長期飲用,易導致消化、心血管、神經、造血系統等發生多種疾病。
成套完整的飲具,當是明清以來流行的“蓋碗”。
唐代由於逐漸普及了飲茶的專用盞,隨之又發明了盞托,宋元沿襲,明清以來配以盞蓋,始形成了一盞、一蓋、一碟式的三合一茶盞--蓋碗。用茶盞、盞蓋和茶盞托(托住茶盞的小碟)這三位一體的蓋碗作飲具有四大好處:一是茶盞小於茶碗,且上大下小,注水方便,易於讓茶葉沉澱於底,添水時茶葉翻滾,易於泡出茶汁;二是上有隆起的茶蓋,而蓋沿小於盅口,不易滑跌,便於凝聚茶香,還可用來遮擋茶沫,飲茶時不使茶沫沾唇;三是有了茶托不會燙手,也可防止從茶盅溢出的水打濕衣服,因而在客來敬茶的禮儀上,以蓋碗茶敬客更具敬意;四是用蓋碗作飲具,保溫性更好。
關於盞托的發明還有一則傳聞:唐代宗寶應年間,有一姓崔的官員,愛好飲茶,其女也有同好,且聰穎異常。因茶盞注入茶湯後,飲茶時很燙手,殊感不便,其女便想出一法,取一小 碟墊托在盞下。但剛要喝時,杯子卻滑動傾倒,遂又想一法,用臘在碟中作成一茶盞底大小的圓環,用以固定菜盞,這樣飲茶時,茶盞既不會傾倒,又不致燙手。後來又讓漆工做成了漆製品,稱為“盞托”。此種一盞一托式的茶盞,既實用,又增添了茶盞的裝飾效果,給人以莊重之感,遂世代流傳至今。
宋代盞托的使用已相當普及,多為漆製品。明代後又在盞上加蓋,既增加了茶盞的保溫性,使之更好地浸泡出茶葉中的茶汁,又增加了茶盞的保潔性,可防止塵埃的侵入。品飲時,一手托盞,一手持蓋,並可用茶蓋來拂動漂在茶湯麵上的茶葉,更增添一份喝茶的情趣。
作為盛具的茶壺是至明代才出現的,因明代流行 瀹茶飲法,壺與盞才成為最基本的茶具。而唐代的“茶壺’則是“煎水壺”,而不是“盛茶壺”。明清最為人稱道的茶具,當是用宜興紫砂陶燒制的紫砂陶茶壺與茶盞。

 

相關信息

煮具

盛具

飲具

陶土茶具

工夫茶具

茶具

p<p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