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連臭蛙

筠連臭蛙

筠連臭蛙屬於蛙科、臭蛙屬,分布於四川筠連及黔西北各縣的山溪,是2001年定名的新種,過去被定名為雲南臭蛙。

基本信息

科學分類

界:Animalia動物界
門:PhylumChordata脊索動物門
綱:ClassAmphibia兩棲綱
目:OrderAnura無尾目
科:Ranidae蛙科
屬:Rana蛙屬
種:Odorranajunlianensis筠連臭蛙
筠連臭蛙屬於蛙科、臭蛙屬,分布於四川筠連及黔西北各縣的山溪,是2001年定名的新種,過去被定名為雲南臭蛙(Odorranaandersonii)。如今,過去的雲南臭蛙已被重命名為筠連臭蛙、雲南臭蛙、景東臭蛙(Odorranajingdongensis)、海南臭蛙(Odorranahainanensis)。

形態描述

筠連臭蛙性成熟的雄蛙體長為75.3㎜(65~86㎜),雌蛙體長為94.5㎜(86~105㎜,n=35);雄蛙大拇指基部有灰褐色婚墊,雌蛙無;雄蛙胸部有密集的“8”形小白刺團,雌蛙無;雄蛙有一對咽側下內聲囊,雌蛙無。

繁殖

筠連臭蛙在繁殖期可發出叫聲,似“咕-咕-咕”,每次連續10~20聲,聲音低沉。該蛙抱對姿勢為腋位抱對。
產卵所需生態條件
該蛙產卵的水域PH值為6.7~7.0,水溫在22~31℃,發現卵團最多時的水溫22~28℃,水溫在31℃時所產卵的死卵量較大,水質清澈,水中有大小石塊,水邊有泥洞、石洞,喬灌木茂盛,水流較緩。產卵基質為水底石塊下、水邊石洞、水邊草根樹根。

筠連臭蛙懷卵量為1930.0枚,產卵量為1785.0枚,產卵期在7月中旬~10月上旬,卵粒動物極淺灰色,占少部分;植物極黃色,占大部分。卵粒直徑2.2~3.0㎜,連膠膜直徑3.5~4.0㎜。完成變態所需要的時間3~8個月,與產卵的季節及發育期的水溫變化有關。黔西北所產的筠連臭蛙產卵期與四川所產的筠連臭蛙有很大不同,後者在5~9月,後者開始進入繁殖早於前者,顯然與後者氣溫、水溫上升的較早有關。

產卵批次

筠連臭蛙的產卵期相對較長,是取決於其產卵批次,還是存在不同的繁殖種群。同一個體所懷卵直徑大小較一致,剖檢產過卵的個體,其成熟卵一次性產完。但不同個體,所懷卵大小相差較大,成熟較早的卵7月中旬即可產出;發育較晚的卵,9月中旬才能產出,從7~10月都可發現卵團,所以它屬於一次性產卵,存在不同繁殖種群的蛙類。

相關詞條

雲南臭蛙 景東臭蛙 海南臭蛙

無尾目百科(二)

無尾目(學名:Anura)是屬於兩棲綱的動物,成體基本無尾,卵一般產於水中,孵化成蝌蚪,用腮呼吸,經過變態,成體主要用肺呼吸,但多數皮膚也有部分呼吸功能。...
翡翠樹蛙
福建側褶蛙
峰斑林蛙
腹斑掌突蟾
腹斑倭蛙
高原林蛙
貢山齒突蟾
掛墩角蟾
洪佛泛樹蛙
橫紋樹蛙
花姬娃
紅蹼樹蛙
黑點泛樹蛙
合征姬蛙
海南湍蛙
滑跖蟾科
黑斑側褶蛙
黑耳蛙
黑蹼樹蛙
花姬蛙
華南雨蛙
華南湍蛙
虎紋蛙
花狹口蛙
桓仁林蛙
合江臭蛙
花齒突蟾
花棘蛙
紅點齒蟾
花細狹口蛙
華西雨蛙
海蛙
黑眶蟾蜍
金線蛙
鋸腿小樹蛙
棘皮湍蛙
棘腹蛙
金線側褶蛙
金江湍蛙
金秀小樹蛙
棘臂蛙
尖舌浮蛙
棘側蛙
景東臭蛙
景東齒蟾
棘指角蟾

九龍棘蛙
肯氏小樹蛙
寬頭短腿蟾
康定湍蛙
綠點湍蛙
隴川小樹蛙
雷山髭蟾
林芝齒突蟾
陸卵跳樹蛙
隆枕蟾蜍
六盤齒突蟾
利川齒蟾
涼北齒蟾
鱗皮厚蹼蟾
龍勝臭蛙
綠臭蛙
隆肛蛙
理縣湍蛙
涼山湍蛙
墨脫小樹蛙
勐養湍蛙
莽山角蟾
孟連細狹口蛙
墨脫棘蛙
勐臘小樹蛙
緬北棘蛙
寧陝齒突蟾
南江角蟾
南江齒蟾
屏邊泛樹蛙
盤谷蟾蜍
普雄齒蟾
秦嶺雨蛙
強婚刺鈴蟾
飾紋姬娃
四川狹口蛙
桑植蛙
塞舌蛙科
山湍蛙
三港雨蛙
沙坪角蟾
雙團棘胸蛙
飾紋姬蛙
沙巴擬髭蟾
史氏蟾蜍

四川湍蛙
天台蛙
台北蛙
頭盔蟾蜍
突肛擬角蟾
凸肛角蟾
威寧蛙
無指盤臭蛙
武夷湍蛙
無斑雨蛙
微蹼鈴蟾
西藏蟾蜍
小角蟾
鄉城齒蟾
細刺蛙
小口擬角蟾
蟼掌突蟾
錫金齒突蟾
小耳湍蛙
小湍蛙
喜山蟾蜍
香港湍蛙
西藏齒突蟾
胸腺齒突蟾
小棘蛙
腺角蟾
小山蛙
小弧斑姬蛙
仙琴蛙
西域湍蛙
圓疣樹蛙
隱耳蟾蜍
疣刺齒蟾
雲南臭蛙
疣足樹蛙
眼斑小樹蛙
棕背蛙
棕點湍蛙
中亞林蛙
中國林蛙
昭覺泛樹蛙
中華蟾蜍
昭平雨蛙
竹葉臭蛙
棕背臭蛙
棕褶樹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