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棲綱

兩棲綱

兩棲動物既有從魚類繼承下來適於水生的性狀,如卵和幼體的形態及產卵方式等;又有新生的適應於陸棲的性狀,如感覺器、運動裝置及呼吸循環系統等。變態既是一種新生適應,又反映了由水到陸主要器官系統的改變過程。

基本信息

簡介

大鯢大鯢

兩棲綱(Amphibia) 屬於脊椎動物亞門。是從水生過渡到陸生的脊椎動物,具有水生脊椎動物與陸生脊椎動物的雙重特性。兩棲動物既有從魚類繼承下來適於水生的性狀,如卵和幼體的形態及產卵方式等;又有新生的適應於陸棲的性狀,如感覺器、運動裝置及呼吸循環系統等。變態既是一種新生適應,又反映了由水到陸主要器官系統的改變過程。兩棲綱(Amphibia)屬於脊椎動物亞門。是從水生過渡到陸生的脊椎動物,具有水生脊椎動物與陸生脊椎動物的雙重特性。它們既保留了水生祖先的一些特徵,如生殖和發育仍在水中進行,幼體生活在水中,用呼吸,沒有成對的附肢等;同時幼體變態發育成成體時,獲得了真正陸地脊椎動物的許多特徵,如用呼吸,具有五趾型四肢等。兩棲類動物約有4000多種,常見的如大鯢,俗稱“娃娃魚”,以及蛙類等。

種類

脊椎動物亞門的一綱。 原始的、初登入的、具五趾型的變溫四足動物,皮膚裸露,分泌腺眾多,混合型血液循環其個體發育周期有一個變態過程,即以鰓(新生器官)呼吸生活於水中的幼體,在短期內完成變態,成為以肺呼吸能營陸地生活的成體。現生的有3目約40科400屬4000種。除南極洲和海洋性島嶼外,遍布全球。中國現有11科40屬270餘種,主要分布於秦嶺以南,華西和西南山區屬種最多。兩棲動物既有從魚類繼承下來適於水生的性狀,如卵和幼體的形態及產卵方式等;又有新生的適應於陸棲的性狀,如感覺器、運動裝置及呼吸循環系統等。變態既是一種新生適應,又反映了由水到陸主要器官系統的改變過程。

蠑螈蠑螈

1.無足目這是原始的一類,又是營鑽穴生活的特化類型。體呈蠕蟲狀,無四肢。魚螈為本目代表,主要產於亞洲熱帶地區,近年來在中國雲南西雙版納採獲。
2.有尾目這是更適合於水中生活的較低等的一目,多數種類終生生活在水中,一部分種類變態後,離開水到潮濕的陸地上生活。體長形,有四肢或僅有前肢,尾終生存在。幼體用鰓呼吸,成體用肺呼吸,也有一些種類終生有鰓而缺少肺。大鯢、蠑螈都屬於本目。
3.無尾目這是現代兩棲類中較為高等、種類最多、分布最廣的一目。成體無尾,有發達的四肢,後肢強大,適於跳躍或游泳,通常營水陸兩棲生活,但生殖時必須回到水中。中國常見的種類有黑斑蛙金線蛙、林蛙、雨蛙、樹蛙、蟾蜍等。
兩棲類的絕大多數是有益動物,它們在消滅害蟲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蛙類的食物中包括危害作物嚴重的螻蛄、天牛、蚱蜢、稻螟等,也包括傳播病原體的蚊、蠅、白嶺等。它們大多是夜間出來覓食,正好可以消除白天活動的鳥類所不能消除的昆蟲。因此,應該大力提倡保護蛙類,防止濫捕。
很多兩棲類可供藥用。聞名的中藥蟾酥是由蟾蜍毒腺的分泌物加工製成的,具有強心、解毒等作用。蛤土蟆油是由中國林蛙的輸卵管風乾製成的,為滋補強壯劑。在醫學上雄蟾蜍曾被廣泛地用於妊娠診斷,這是因為孕婦尿中含有較多的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注射到雄蟾蜍皮下後,可以引起雄蟾蜍的排精反應。蛙和蟾蜍也是供教學和科學研究用的良好實驗動物。

形態與機能

現代型兩棲動物皮膚裸露而濕潤,通透性強,起到調控水分、交換氣體的作用;皮膚滿布多細胞粘液腺和表皮下/內微血管,在濕潤狀態下為肺的輔助器官。此外還有“毒腺”。隨著肺的發生,循環系統也有相當大的改變:心房分隔為兩個,分別接納來自肺循環與體循環的血液,心室為1個,其中有混合的靜脈血和動脈血。新陳代謝率低,對潮濕溫暖環境條件的依賴性強。

(圖)兩棲綱兩棲綱

現代型頭部骨片少,骨化程度弱;頭顱扁平而短,眼眶與顳部相通,枕部短於面部,與已絕滅的古兩棲類大不相同。枕髁兩個。椎骨有前、後關節突,脊柱和附肢骨相應起了變化。脊柱分化有頸椎和薦椎各1枚,軀椎和尾椎的數目因種類而異。肋骨短或無,無胸廓。主要由鼻瓣和口腔的動作將空氣壓入(而不是吸入)肺內。肩帶不再象魚類那樣與頭後部骨片關聯,而是懸於肌肉之間,頭部與前肢的活動互不受牽制;腰帶與薦椎相關聯,因而擴大了活動範圍和增強了支撐身體的能力。指4、趾5為主。骨骼肌肉系的形態機能,比水生的魚類有更大的堅韌性和靈活性。左右麥可氏軟骨相接處或有細小頤骨。

有內鼻孔。連線內外鼻孔的鼻道除司嗅覺外,還是肺呼吸必備的關鍵性結構。有保護眼睛的眼瞼和淚腺。有捕獵食物的肉質舌,有濕潤舌面的頜間腺。有中耳發生,耳蓋骨與耳柱骨(鐙骨)形成本綱所特有的複合結構;通過中耳可將聲波傳導到內耳。耳柱骨與魚類的舌頜骨是同源器官。大腦開始分為兩個半球。腦神經10對。

生殖發育  

以體外受精為主,少數可行體內受精,但無真正的交接器──陰莖。

卵生,偶有卵胎生或胎生。卵小而多,除卵膠膜外,無其他護卵裝置,與魚類一樣同屬於無羊膜動物,這是向完全陸棲發展的障礙。 幼體階段有側線器官,以鰓呼吸,鰓的形態、發生與魚類的迥然不同,屬新生器官。幼體形態不能代表近祖型性狀,經過變態幼體器官或萎縮或消失或改組,形成有顯著進步趨勢的成體。成體與幼體兩個階段形態上的差別越顯著 (如無尾目),變態也越劇烈,對繁衍後代也越有利。在變態前後的兩個生長發育階段不能完全脫離水域或潮濕小生境而生存,這是過渡類群的關鍵特徵。

生態分布

(圖)兩棲綱兩棲綱

除了海洋和大沙漠以外,平原、丘陵、高山和高原的各種生境中均有分布。垂直分布可達5000米。個別種能耐半鹹水。在熱帶、亞熱帶濕熱地區種類最多,南北溫帶種類遞減,僅個別種可達北極圈南緣。有水棲、陸棲、樹棲和穴居等。一般於黃昏至黎明時在隱蔽處活動頻繁,酷熱或嚴寒季節以夏蟄或冬眠方式度過。攝取動物性食物(蛙類蝌蚪刮取植物性食物為主)。魚、蛇、鳥、獸等都能成為它們的天敵。

常見種類

除青蛙外,蟾蜍、大鯢等也屬於兩棲動物,它們的生殖和發育有一些共同的特徵:體外受精,變態發育

起源與演化

1932年在格陵蘭東部晚泥盆世地層中發現魚石螈,它既有繼承魚類的祖征,如殘留的兩小塊鰓蓋骨和位於尾部的鰭條;又有兩棲類的新征,如內鼻孔,耳鼓窩表示有中耳發生和典型的五趾型四肢等(見圖)。總鰭魚類的扇骨魚類偶鰭已孕育著發展為五趾型的趨勢。這些顯示了硬骨魚類與兩棲類可能有的淵源關係。近年來有人認為魚石螈類只是已特化了的和能適應陸地生活的基本結構的一個旁支。兩棲綱的起源與演化爭議頗多,尚待探索。

兩棲綱兩棲綱

分類系統 依據牙齒是否迷齒型、椎體結構形式等,兩棲綱分為3個亞綱。

迷齒亞綱 均有迷齒,全部為化石。
殼椎亞綱 牙齒不是迷齒型,全部為化石。
滑體兩棲亞綱 頭部骨片少,包括近代型的兩棲動物。有無尾目、有尾目和蚓螈目三個目。過去有人以椎體為依據,認為無尾目起源於迷齒亞綱,蚓螈目有尾目起源於殼椎亞綱,還有其他論點,其論據均不充分。根據3目的主要共性,可歸併為一個亞綱。共性為:皮膚有多細胞粘液腺,為輔助呼吸器官;有特有的莖齒型牙齒即齒冠與齒莖之間有一圈水泥樣的柔軟帶;眼眶與顳部相通;有耳蓋骨──耳柱骨的複合結構;有從生殖嵴發生的脂肪體;視網膜上有綠柱細胞;內耳有兩棲乳突等。這些共性並不與生態適應直接有關,反映了滑體兩棲亞綱單元起源的可能性是存在的。3目之間形態上的差別顯著有無肢者、有有尾者、有無尾者,並與各自的運動方式相適應,它們的繁殖方式也有一些不同。目前對3目的分化過程,還沒有充分的論據。
 

相關連線

什麼是兩棲動物
兩棲動物也是人們熟知的一類動物,是脊椎動物進化史上由水生向陸生的過渡類型,成體可適應陸地生活,但繁殖和幼體發育還離不開水。主要的特徵是:體溫不恆定;卵生,幼體在水中生活,經變態後成體可適應陸地生活,用肺呼吸,皮膚裸露而濕潤,無鱗片,毛髮等皮膚衍生物,粘液腺豐富,具有輔助呼吸功能。兩棲類起源於距今約三億多年前的泥盆紀。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魚類從水到陸逐漸自我完善達到了質變並適應陸地新環境,因而形成了兩棲動物,它們是最早的登入四足動物。

蠑螈科的動物

蠑螈科 Salamandridae:有尾目的1科,通常全變態,偶有童體型,均有肺,睪丸分葉,肛腺三對,體內受精。前頜骨2或1,鼻突一般左右分離,均較長與額骨相連線,無間頜骨。約有24屬80種。

脊索動物門

脊索動物門動物界最高等的一門動物,脊索動物門下分 3個亞門,12綱(其中1綱已絕滅)。
尾索動物亞門尾海鞘綱 | 海鞘綱 | 海樽綱
頭索動物亞門頭索綱
脊椎動物亞門盾皮魚綱(已滅絕) | 圓口綱 | 軟骨魚綱 | 硬骨魚綱 | 兩棲綱 | 爬行綱 | 鳥綱 | 哺乳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