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頭短腿蟾

寬頭短腿蟾

寬頭短腿蟾(學名:Brachytarsophrys carinensis)為鋤足蟾科短腿蟾屬的兩棲動物。分布於緬甸,泰國以及中國,主要棲息於陰暗潮濕的常綠闊葉林的無水山沖或山溪淺水處的石下。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寬頭短腿蟾寬頭短腿蟾
寬頭短腿蟾個體大,成體體重在106-278g之間,體長85-103mm。頭部寬扁,頭長36-38mm,寬54.5mm左右,吻長10-12mm,吻端鈍圓,不突出下唇,頰部向外傾斜。鼓膜隱蔽不顯。頭部皮膚與頭骨連線緊密,不易分離,眼後方兩側肥腫,頭後有一道橫溝。眼間距18mm,上眼瞼寬9mm,眼徑10mm.上眼瞼有角狀突起。體色為亮棕色或深褐色(視環境和個體狀態)腹部深色。後肢短,以爬行為主,受驚時會突然連續跳躍,大部分時間會保持靜止。

生活習性

寬頭短腿蟾寬頭短腿蟾
寬頭短腿蟾,穴居在泥土中,或棲於石下及草間;棲居草叢、石下或土洞中,黃昏爬出捕食。以捕獲蝸牛、蛞蝓、螞蟻、甲蟲與蛾類等動物為食。

寬頭短腿蟾叫聲非常大,“阿-阿-阿”,當地人叫它們“老阿阿”。

寬頭短腿蟾運動非常迅速,尤其是後肢肌肉發達,彈跳有力。在陸地上,一旦受到驚嚇,後肢猛然發力,一躍而起可以瞬間擺脫威脅。同時,它們的後肢趾間具蹼,一旦躍入水中,它們發達的蹼就成為游泳的主要推進器。

產卵季節因地而異,卵在管狀膠質的卵帶內交錯排成四行。卵帶纏繞在水草上,每隻產卵2000-8000粒。成蟾在水底泥土或爛草中冬眠。其蝌蚪喜成群朝同一方向遊動。冬季多在水底泥中。白晝潛伏,晚上或雨天外出活動。

分布

寬頭短腿蟾分布於緬甸,泰國以及中國大陸湖南、江西、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保護程度

寬頭短腿蟾寬頭短腿蟾
寬頭短腿蟾,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無尾目百科(二)

無尾目(學名:Anura)是屬於兩棲綱的動物,成體基本無尾,卵一般產於水中,孵化成蝌蚪,用腮呼吸,經過變態,成體主要用肺呼吸,但多數皮膚也有部分呼吸功能。...
翡翠樹蛙
福建側褶蛙
峰斑林蛙
腹斑掌突蟾
腹斑倭蛙
高原林蛙
貢山齒突蟾
掛墩角蟾
洪佛泛樹蛙
橫紋樹蛙
花姬娃
紅蹼樹蛙
黑點泛樹蛙
合征姬蛙
海南湍蛙
滑跖蟾科
黑斑側褶蛙
黑耳蛙
黑蹼樹蛙
花姬蛙
華南雨蛙
華南湍蛙
虎紋蛙
花狹口蛙
桓仁林蛙
合江臭蛙
花齒突蟾
花棘蛙
紅點齒蟾
花細狹口蛙
華西雨蛙
海蛙
黑眶蟾蜍
金線蛙
鋸腿小樹蛙
棘皮湍蛙
棘腹蛙
金線側褶蛙
金江湍蛙
金秀小樹蛙
棘臂蛙
尖舌浮蛙
棘側蛙
景東臭蛙
景東齒蟾
棘指角蟾

九龍棘蛙
肯氏小樹蛙
寬頭短腿蟾
康定湍蛙
綠點湍蛙
隴川小樹蛙
雷山髭蟾
林芝齒突蟾
陸卵跳樹蛙
隆枕蟾蜍
六盤齒突蟾
利川齒蟾
涼北齒蟾
鱗皮厚蹼蟾
龍勝臭蛙
綠臭蛙
隆肛蛙
理縣湍蛙
涼山湍蛙
墨脫小樹蛙
勐養湍蛙
莽山角蟾
孟連細狹口蛙
墨脫棘蛙
勐臘小樹蛙
緬北棘蛙
寧陝齒突蟾
南江角蟾
南江齒蟾
屏邊泛樹蛙
盤谷蟾蜍
普雄齒蟾
秦嶺雨蛙
強婚刺鈴蟾
飾紋姬娃
四川狹口蛙
桑植蛙
塞舌蛙科
山湍蛙
三港雨蛙
沙坪角蟾
雙團棘胸蛙
飾紋姬蛙
沙巴擬髭蟾
史氏蟾蜍

四川湍蛙
天台蛙
台北蛙
頭盔蟾蜍
突肛擬角蟾
凸肛角蟾
威寧蛙
無指盤臭蛙
武夷湍蛙
無斑雨蛙
微蹼鈴蟾
西藏蟾蜍
小角蟾
鄉城齒蟾
細刺蛙
小口擬角蟾
蟼掌突蟾
錫金齒突蟾
小耳湍蛙
小湍蛙
喜山蟾蜍
香港湍蛙
西藏齒突蟾
胸腺齒突蟾
小棘蛙
腺角蟾
小山蛙
小弧斑姬蛙
仙琴蛙
西域湍蛙
圓疣樹蛙
隱耳蟾蜍
疣刺齒蟾
雲南臭蛙
疣足樹蛙
眼斑小樹蛙
棕背蛙
棕點湍蛙
中亞林蛙
中國林蛙
昭覺泛樹蛙
中華蟾蜍
昭平雨蛙
竹葉臭蛙
棕背臭蛙
棕褶樹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