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文學名: 隴川小樹蛙
拉丁文名: Philautus longchuanensis
中文目名:無尾目中文科名: 樹蛙科
中文屬名: 小樹蛙屬
拉丁文目名: ANURA
拉丁文科名: Rhacophoridae
拉丁文屬名: Philautus
拉丁文種名: longchuanensis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Yang et Li, 1979
英文俗名: Longchuan bush-frog
科學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兩棲綱Amphibia
目: 無尾目 Anura
科: 樹蛙科 Rhacophoridae
屬: 小樹蛙屬 Philautus
種: 隴川小樹蛙 P. longchuanensis
形態特徵
體小,雄性平均16.2mm,雌 性平均19.9mm。頭長寬幾相等,吻端鈍圓,稍超出下頜;頰部賂向外傾斜,頰面略凹入,鼻間距與眼間距約相等,鼻孔近吻端,上眼瞼寬小於眼
間距,吻長與眼徑等長,鼓膜多不清晰, 略小於第三指吸盤或幾等大;囁褶短而明顯;無犁骨齒,舌梨形.後端缺刻較深。前臂及手不達體長之半,第一、二指與第 三、四指相對呈握物狀.指序3—4—2—1,第二和第四指近等長,指間無蹼,指側無緣膜,指端均有吸盤和馬蹄形橫溝;關節下瘤發達,具鈍灘狀內外掌突,內掌突大,位於第一指基部,外掌突小,位於第三、四指基部之間。後肢細長,脛肘關節前達眼.左右跟部相遇,脛為體長之半,趾序4—5—3—2 —1,第五和第三趾近等長或第五趾稍長,趾瑞均有吸盤和馬蹄形橫溝,趾間約1/4蹼,趾側無緣膜,內瑣突大於外吸突,均呈圓錐狀。背面皮膚粗糙,具大小疣粒,上眼瞼、吻額、枕部和顳部疣粒更密集,背部和四肢背面 疣粒稀疏。腹部和大腿腹面密集扁圓形、大小
—致的疣粒;掌腹麵包有幾個疣粒;前臂、腕掌和閉外側緣因有疣粒,多微呈波狀緣。生活時背面灰白色.少數雄性個體色深暗致使斑紋不夠清晰。眼問至枕後有一深色倒三角斑,背部有一深色蝶形斑,胯部有一明顯的黑色斑塊,其中心或前緣色談。前臂,第三、四指各有一道深色橫斑,股、腹各有三道深色橫斑,但多以中間一道最醒目,趾亦有橫斑。腹面色淡,其上多綴以不規則深色斑紋.大多以咽喉部鉸為明顯.雄性尤甚。雄性多有明顯的喉褶一道,無雄性線;具單一咽下內聲囊,聲囊孔開口於左側,縱裂,第一、二指背面有白色婚墊。生活于山溪兩旁的灌叢中.夜間常伏於葉片之上。
分布
隴川小樹蛙(學名:Philautus longchuanensis)為樹蛙科小樹蛙屬的兩棲動物,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分布於雲南等地,主要生活於熱帶亞熱帶河谷灌叢中。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1350至160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隴川、雲南。
保護狀況
2007年IUCN紅色名錄的瀕危物種
隴川小樹蛙是一種常見的物種,但它是非常小的和容易被忽視
數量趨勢:減少
保護區:這一範圍的物種包括大圍山和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
名單保護行動:1.土地/水管理
主要威脅
農業和小規模收集的木材造成物種的棲息地
名單的威脅:1.農業和水產養殖業
2.年度及長期非木材作物
3.小農戶農業
4.生物資源的使用
5.伐木及木材採伐
分布信息
主要分布地區:雲南屏邊苗族自治縣 綠春縣 河口瑤族自治縣 盈江縣 隴川縣 瑞麗縣 盈江縣
分布在以下保護區:大圍山 銅壁關
隴川小樹蛙主要分布在中國 ,可能分布在寮國 ,可能分布在緬甸 ,可能分布在越南 。
生境和生態
生存海拔:1350至1600米
生存環境:它棲息在河谷灌叢。灌叢草地-亞熱帶、熱帶潮濕。.其繁殖棲息地不知道,可以由幼蟲或直接發展。
生存生態系統系統: 陸地/水
參考文獻
● 雲南紅河地區生物資源科學考察報告--第一卷 陸棲脊椎動物
● 雲南省志-卷六 動物志
● 銅壁關兩棲爬行動物名錄
● 大圍山自然保護區
● 青藏高原橫斷山區科學考察叢書:橫斷山區兩棲爬行動物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隴川小樹蛙.《中國動物物種編目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