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琴蛙
仙琴水蛙(Hylaranadaunchina),是我國兩棲爬行動物學家張孟聞在大坪最先發現。它絕妙的鳴聲,名揚遐邇,博得中外遊人的喜愛。張孟聞於1932年發表論文時,初名“樂聲哈蟆”,後更名“彈琴哈蟆”。為峨眉模式種。居住環境
在海拔700—1500米處的萬年寺、黑水寺、洪椿坪和大坪等地溪邊、池畔,夏季黃昏或靜夜時,能欣賞到仙琴蛙的歌聲。它的鳴聲清脆悅耳,好似“1、3、5、I……”,如同電子琴彈奏出“登、登、登”的樂聲。蔣超的《峨眉山志》載,黑水寺“路右八音池,又名樂池。遊人鼓掌,一蛙大鳴,群蛙次第相和,其數八;將終,一蛙復大鳴,群蛙頓止。作止翕(意為一張一合)然一律,如玉振金聲。”
相關傳說
萬年寺毗廬殿旁白水池中的仙琴蛙,有許多噲炙人口的傳奇故事。其中之一傳說白水池是唐代大詩人李白聽蜀僧廣浚彈琴處的遺址。當年,李白聽蜀僧彈琴時,總有一位綠衣姑娘倚門諦聽。綠衣姑娘是仙琴蛙的化身,她從中學得高僧彈琴的高手妙法,因而白水池內的仙琴蛙,鳴聲如琴如瑟,給後世留下“仙姑彈琴”的傳說。
所屬科目
峨眉仙琴蛙又名仙姑彈琴蛙,俗名彈琴蛙,屬於無尾目,蛙科,水蛙屬。體長約5厘米,頭部扁平,軀體較為肥碩,皮膚光滑;背面以灰棕色為主,背側褶極為清晰,背部後端有幾粒較大的扁圓疣粒;指細長而略扁,後肢較肥碩。雄蛙的喉部兩側有一對聲囊——共鳴器官,鳴叫時,聲囊象汽球一樣漲成圓鼓形,空氣的振動引起共鳴,形成一個聲譜,所以它的鳴聲多變,婉囀動聽。
繁殖
仙琴蛙棲息于山地池塘、水溝或小溪岸邊的草叢中。繁殖時,它們在近水池的泥埂邊上,築成淺的小泥窩,雌雄成對在水少的窩內產卵,通常有100枚左右。待大雨來臨時,孵化出的小蝌蚪被雨水沖刷到臨近的水池中,開始它們的水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