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環境
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雲南景東徐家壩。簡介
學名:Megophrys英文名:JingDongHornedToad
拉丁學名:Oreolalax jingdongensis
命名:Ma,Yang,and Li,1983
分類地位:動物界 Fauna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兩棲綱 Amphibia → 無尾目 Salientia → 始蛙亞目 Archaeobatrachia → 角蟾科 Megophryidae → 齒蟾屬 Oreolalax → 景東齒蟾Oreolalax jingdongensis
形態特徵
成體:雄蟾體長54mm,雌蟾體長53mm左右,其他部位量度數據見表12。頭體略扁平,頭寬略大於頭長;吻圓,吻棱較顯著;鼻孔位於吻眼間,鼻間距約等於眼間距而略小於眼徑;瞳孔縱置;無鼓膜;顳褶較為顯著或被有疣粒;上頜齒強壯;無犁骨齒;舌大,後端缺刻淺;咽鼓管口很小。前肢長,前臂及手長超過體長之半,指細長,指長順序為3、4、2、1,端部略膨大成小圓球狀,色灰黃;關節下瘤和膚棱均不甚清晰;內、外掌突大小相等,隆起甚高。後肢長,雄性為體長的169%,雌性為體長的163%左右;後肢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吻端,左、右跟部重疊頗多,脛長約為體長之半;趾細長,末端稍膨大成球狀,略遜於指端;關節下瘤不發達,青灰色;趾間一般具1/3蹼左右,趾側具緣膜;內踉突呈豆狀隆起,無外蹠突。
頭、體及後肢背面滿布疣粒,前肢疣粒少而小,體側者甚少,疣粒頂部有淺色角質顆粒;股外側正中近腹面有一個米黃色腺體。腹麵皮膚光滑,前臂內側及胸側近前肢基部有灰白色分散的疣粒。雄蟾下頜前緣有黑刺,刺脫落後,則成為淺色顆粒狀疣;胸部有一對黑刺團;第一、第二指背面具黑刺粒。
生活時體和四肢背面棕褐或棕黃色,上唇緣具深色斑,兩眼間有褐黑色三角形斑;體背部疣粒部位有褐色斑,在疣粒頂端色較淺;四肢背面有褐黑色橫紋或呈不規則斑紋,一般在前臂、股、脛及跗部各有4條橫紋,指、趾背面也有褐黑色橫紋。體和四肢腹面為淺棕白色,胸、腹部及四肢腹面有灰色斑點,不同個體顏色深淺有變異。
第二性徵:雄性前肢較粗壯,第一、第二指背面具粗大黑刺;胸部有一對刺團,刺大而稀疏(見費梁等,2005a: 圖版Ⅲ);無聲囊。
卵:卵群呈團或呈環狀;卵徑3.4—3.8mm,動植物極均為乳黃色。
蝌蚪:蝌蚪體形較大,全長80mm左右,頭體長30mm左右,其他部位量度數據見表13。體略扁,吻端圓,吻長略大於眼間距;尾肌發達,其基部的寬約與眼間距等寬;尾高為尾肌寬的兩倍;前部的上尾鰭低而厚,後部微拱起;下尾鰭較平直,尾末端鈍圓。口較大,略小於眼間距;口周圍有唇乳突,僅上唇中央微缺,左、右各有10—12枚乳突,乳突上色素不顯;口角部位的副突小,上面一般無唇齒,有者亦甚短小;唇齒式一般為I∶4+4/4+4:I,少數為I∶5+5/4+4∶I或I∶4+4/3+3∶I,上、下唇外側的唇齒行短;角質頜強,有鋸齒狀突起;出水孔在體左側位吻至肛的中央,背、腹面均可看到;肛口開於右側,與尾基部的下尾鰭相連。
蝌蚪頭體背面為灰棕色或暗棕色,尾部色較淺,下尾鰭前段無斑,呈黃白色,有的個體則與尾肌和上尾鰭一樣滿布不規則大小斑點;腹面灰藍色。全長20mm的小蝌蚪尾部沒有斑點,以後隨身體長大尾部斑點逐漸出現,常在下尾鰭的最後部位有斑點;後期蝌蚪背部出現深色斑點,尤以疣粒部位更為顯著;頜緣及四肢橫紋清晰。腹面咽喉部灰藍色,胸、腹部灰藍色或乳白色,大腿腹面細小棕色點可見;腋部及大腿後部各有一個白色腺體,後者腺體周圍色深。當四肢發育良好時,尾部開始萎縮,其背部出現大小疣粒;當體長31 mm、尾長23mm時,吻端、上眼瞼、頭頂部至尾基部以及體側疣粒大而較稀疏;顳褶清晰,鼓膜部位光滑無疣,同時已顯其他成體特徵。
分布
景東齒蟾分布在中國雲南景東、殺柏、新平。雲南省的兩棲動物中不少種類只孤立地分布於某一地區,如滇蠑螈(Cynops wolterstorffi)、景東齒蟾(Oreolalax jingdongensis)、貢山齒突蟾(Scutiger gongshanensis)、大花角蟾(Megophrys gigantica)、疣棘溪蟾(Torrentophryne tuberospinia)、無棘溪蟾(Torrentophryne aspinia)、哀牢蟾蜍(Bufo ailaoanus)、花棘蛙(Rana maculosa)等,這些種類的分布表現出殘留特徵,其生存狀態大多處於瀕危。哀牢山自然保護區[雲南楚雄],保護區內,還有爬行動物39種,隸屬9科、27屬;兩棲動物26種,隸屬8 科、16屬,其中的哀牢髭蜍、哀牢蟾蜍、景東齒蟾為哀牢山的特有種。
資料
分布在雲南的3種齒蟾(鄉城齒蟾、景東齒蟾和棘疣齒蟾)的核型、Ag-NORs和C-帶,結果表明2n=26(6 7).NF=52,一對次縊痕和Ag-NORs位於6q,該區域同時被C-帶正染,其餘C-帶位於各對染色體的著絲點區域。這些特徵表現出3種齒蟾的核型同源性和原始性。齒蟾屬內種間各對應染色體對在相對長度和臂比值的差異顯著性測定表明其核型演化途徑可能是臂間倒位和相互易位。3種齒蟾具有染色體數目和Ag-NORs的變異和異形現象,其中鄉城齒蟾的一個多餘染色體呈現C-帶正染,因此可能是B染色體,是鋤足蟾科中首次報導。三種齒蟾均未發現與性別相關的異形染色體。進入發布在《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無尾目百科(二)
無尾目(學名:Anura)是屬於兩棲綱的動物,成體基本無尾,卵一般產於水中,孵化成蝌蚪,用腮呼吸,經過變態,成體主要用肺呼吸,但多數皮膚也有部分呼吸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