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棘腹蛙”是一種土著大型蛙類。俗名:簡棒,石坑,山螞拐,石板蛙,石板蛙,石雞,石蛙,梆梆魚,石蹦。
地位:兩棲綱,無尾目,蛙科,蛙屬。
分布:西南武陵山地區和貴州省、四川、廣西、雲南、陝西個別地區,武隆仙女山、白馬山、賈角山、桐梓山等有著廣泛分布。
保護:中國紅皮書定為易危品種。瀕危原因是作為食物被捕獵,棲息地破壞,環境污染。
科學分類
界: 動物界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兩棲綱 Amphibia
目: 無尾目 Anura
科: 蛙科 Ranidae
屬: 蛙屬 Rana
種: 棘腹蛙 R. boulengeri
形態特徵
體大而肥壯。體長97-110毫米,雄蛙稍大。皮膚較粗糙,背面有若干成行排列的窄長疣,趾間全蹼。雄性前肢特別粗壯,胸腹部滿布大小黑刺疣。成體背面多為土棕色或淺醬色。上下頜有顯著的深棕色或黑色縱紋。兩眼間常有一黑橫紋。背部有不規則的黑斑。四肢背面有黑色橫紋。咽喉部棕色花斑較多。瞳孔菱形,深醬色。
分布
棘腹蛙(學名:Rana boulengeri)為蛙科蛙屬的兩棲動物,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分布於山西、湖北、湖南、江西、廣西、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甘肅等地,主要生活於多石塊的山溪以及水塘內。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700至190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宜昌。
價值

棘腹蛙體形肥大(大者可達 500克),肌肉豐滿,肉質潔白細嫩,味極鮮美,富含蛋白質、維生素、17種胺基酸,人體必需的8種胺基酸含量高,是我國的大型食用蛙類,民間常捕為食用或藥用。食用棘腹蛙可清熱解毒、滋補強身,民間還將其用於治療小兒虛瘦、病後及產後虛弱等症;據《本草綱目》記載:石蛙主治“小兒癆瘦、疳瘦最良”。
習性
生活在水流平緩的山溪里或流溪旁的靜水塘內。白天匿居溪底石塊下或洞內,天黑時出穴活動。繁殖季節在5-8月卵產於小山溪瀑布下水坑內,粘附在石上或植物根上。卵大卵在膠膜內成串懸掛在水中。蝌蚪一般分散生活於小山溪水坑內。
由於體大肉肥,過去捕殺嚴重,造成資源數量嚴重下降,應大力宣傳加以保護。
幼蛙人工試養

各齡幼蛙的日食量平均為體重的3.07%,餌料係數隨著年齡增加而加大,平均為3.66;試驗中幼蛙的年齡與飼養密度對其體重的增長及成活率的影響明顯;不同飼養密度的幼蛙成活率為77.55%~100%;剛變態的幼蛙體長平均為1.98厘米,體重平均為0.95克;經過兩周年飼養,體重平均為20.50克,體長平均為5.81厘米,體長與體重的增長曲線呈“S”型。
保護
棘腹蛙是中國大型經濟蛙類,近年,由於該蛙棲息地遭到嚴重破壞,及人類的大肆捕殺等因素,造成棘腹蛙種群數量嚴重下降,已被IUCN列為易危種。
無尾目百科(二)
無尾目(學名:Anura)是屬於兩棲綱的動物,成體基本無尾,卵一般產於水中,孵化成蝌蚪,用腮呼吸,經過變態,成體主要用肺呼吸,但多數皮膚也有部分呼吸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