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肛蛙](/img/6/0ab/nBnauM3XwMDN0cTOyMzMykTOwMTM3UjMxUTMxADMwAzMxAzLzMzL2A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基本信息
![隆肛蛙](/img/a/f34/nBnauM3XwMjMxkzN5QzM0MTO1QTM5ITO0IDNzQTNwAzMxAzL0MzL3Q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中文屬名: 蛙屬
同物異名: Paa quadrana Liu, Hu et Yang,1960,
拉丁文目名: ANURA
拉丁文科名: Ranidae
拉丁文屬名: Rana
拉丁文種名: quadranus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Liu, Hu et Yang, 1960
科學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隆肛蛙](/img/1/bc8/nBnauM3XxYjM3EDNzUzM0MTO1QTM5ITO0IDNzQTNwAzMxAzL1MzL3Y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綱: 兩棲綱 Amphibia
目: 無尾目 Anura
科: 蛙科 Ranidae
屬: 蛙屬 Rana
種: 隆肛蛙 R. quadrana
形態特徵
隆肛蛙體大而扁平,體長78mm,最長可達93mm;體重60g,最大可達75g,遠大於秦嶺低山區分布的黑斑蛙,但較巫山地區的隆肛蛙小。體背呈橄欖色而略帶黃色,體側棕黃色並有黑色雲斑。頜緣及四肢有清晰的黑色橫紋,四肢和腹面為鮮黃色。約有5—10%的個體頭背中央脊部有一條黃色縱帶,由吻端直達肛部,為色斑之變異。因生活環境不同,背部顏色有不同程度的變化,出現不規則的深褐、深綠色斑紋。頭寬略大於頭長,由於腿後端枕部皮膚下陷呈橫溝而使頭呈三角形,眼大而鼓起,無外聲囊。皮膚較粗糙,除吻、頭頂及背中部較光滑外,頭側、橫溝後和背後端及體側遍布疣粒或小白刺。肛部隆起皮膚在雄性較光滑,有微小突起,在雌性部分標本具小疣粒。前肢適中而後肢長而粗壯。一般雌性個體較大而肥,雄性略瘦小。
解剖觀察表明:隆起蛙肛部皮下有一較小的淋巴囊,其和體部皮下大淋巴囊間一下組織小梁象分隔,這就是其肛部隆起的結構基礎,其它一些無尾類(如黑斑蛙)則缺乏這種淋巴囊。秦嶺山區的隆肛蛙和巫山地區的不同,在生活時一般肛部隆起不明顯:而活體經固定後雌雄個體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隆起,甚至有些雌性的隆起較雄性更顯著,囊內充滿透明得液體。組織切片研究表明雌雄蛙肛部的皮膚腺分布有差異,雄性含有許多大粘液腺,這說明隆起具有性差,可能與生殖有關。
生活習性
成體棲息於河流、水溝和積水坑,也見於河邊山林中,白天多伏於較大石塊下或池邊洞中,極少外出活動,傍晚和黎明為其活動高峰期,爬於石塊上或水坑旁、驚動後迅速跳入水中。嗜食蚊、大螞蟻、叩頭蟲和蕪菁等,從胃中剖檢出小昆蟲等動物達20餘種,有益係數為81%。每年11月底至次年3月為其冬眠期,主要靜臥於河流水中較大石塊下,4月初開始活動並準備產卵繁殖。其卵相粘在一起呈團塊狀,卵徑約2.5—3mm,卵膠囊透明、較堅韌,粘附於水流緩慢處較大石塊下面。7月份即可見到孵化出的小蝌蚪。
蝌蚪體形大而肥碩,但較巫山地區的小。體長可達26.5 mm,尾長55mm。頭窄而體寬,尾肌非常發達。口寬而唇乳突多,口角兩側的副乳突很多。口呈喇叭狀,口唇略向內收呈吸盤狀,可吸附於石塊上。唇齒變化幅度較大,以Ⅱ,6—6/Ⅰ:1—1和Ⅱ:1—7/Ⅱ:1—1所占比例最大。變態早期的蝌蚪顏色神黑,略帶小綠點:愈到晚期,體色愈淺,呈土灰色或淺綠色,尾部顏色更淺。個別蝌蚪頭背脊處有一條淺黃色細帶,延伸至尾基部。其長大後,即為具黃色脊帶的隆肛蛙。
蝌蚪主要生活於靜水區和流動很緩的水域,常以口部吸附於石塊上。石塊附近的蝌蚪,白天常伏於石下,黃昏後外出遊盪。翻開石頭,即迅速游向另一石下,不易捕捉。每年5—9月,均可在同一水域見到處於不同變態期得蝌蚪。由於海拔較高,氣溫和水溫較低,結合飼養觀察,推測其一般需2—3年、以蝌蚪形式越冬,然後發育成小蛙。
隆肛蛙體形碩大、產肉率高、肉味鮮美,今年來有大量捕殺現象發生。雖然其生活於河流中,但也是消滅害蟲,保護農田的益蟲,應注意加強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
分布
隆肛蛙(學名:Rana quadrana)為蛙科蛙屬的兩棲動物,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分布於河南、山西、湖北、四川、貴州、陝西、甘肅等地,多見於山區的溪流中。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650至270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四川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