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由來
![盤谷蟾蜍](/img/8/696/nBnauM3X0gTOzADM0AjN3EDN0ITM5ETOwgTMwADMwAzMxAzLwYzLyE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形態特徵
體型大,雄蛙體長約6-10cm,雌蛙約6-11cm。皮膚粗糙,散布疣粒,體色隨環境而多變,紅褐色、黃褐色、灰黑色等均有之,眼睛後方的耳後線是辨識特徵之一。
分布習性
廣泛分布於台灣各地平地至高山地區,經常出現在草地、水溝、登山步道、路燈下或住家旁,平時棲息於陸地,繁殖時遷移至水池或溪流邊。
生育繁殖
![(圖)盤谷蟾蜍](/img/e/0b6/nBnauM3XxEjMxQDM1AjN3EDN0ITM5ETOwgTMwADMwAzMxAzLwYzL1M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雄蟾與雌蟾的體型相差甚大,有些雌蟾有碗口一般大。交配時,雌蟾背著雄蟾,一邊移動一邊產卵。它們的卵藏在細長的膠管里,纏繞在小溪流緩水處的岩石或雜草之間,可以防止被流水漂走。因為雌蟾左右兩邊的卵巢同時排卵,所以一對卵串同時由雌蟾的泄殖孔排放出來。卵孵化後,同一卵串的蝌蚪會經常聚在一起,使小山溪有一片黑鴉鴉的壯觀場面。蝌蚪變態成蟾蜍後即上岸生活,逐漸長大成熟再進行交配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