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1941年的南斯拉夫正處於德國法西斯占領時期。一夜,Marko為慶祝好友Petar加入共產黨,請來了小樂隊助興。他和Petar兩人喝著白蘭地,駕著馬車駛過空曠的街道,甚至鳴槍歡呼。Petar被嘮叨的妻子劫回了家,Marko則去找妓女鬼混。Marko的弟弟伊萬是動物園的管理員,他因為口吃,總與動物為
伍,可在德軍的一次轟炸中,動物園毀於一旦,他只救出黑猩猩宋妮。Petar的妻子即將生產,他卻迷上了年輕漂亮的話劇演員娜塔莉,對她的納粹軍官情人法蘭斯憤恨無比。Petar衝上劇院舞台,把娜塔莉從演出中劫走,不久被德軍抓住,施以酷刑。Marko化妝成大夫混入德軍老窩,勒死法蘭斯,救走Petar。德國納粹展開大規模搜捕,包括伊萬在內的大批革命家屬躲進Marko家的地窖避難,深受重傷的Petar也被送了進來,Marko成了他們和地上唯一的聯繫。Petar的妻子難產死去,留下兒子祖凡。而此時娜塔莉卻在Marko的甜言蜜語中投入了他的懷抱。
四年之後,侵略者被趕走了,南斯拉夫在狄托領導下建立了自己的共和國,Marko作為其戰友身居高位,同妻子娜塔莉一起被民眾崇拜。他用各種方法讓地窖里的Petar等人相信戰爭還在繼續,他們不得不躲在裡面為“革命”製造武器,卻做夢也想不到這些武器從後院成批地運往國外,為Marko換取大把的鈔票。時光轉眼間飛逝,為參加Petar獨子祖凡的婚禮,Marko和娜塔莉來到地下。盛大的慶典上,人們大吃大喝,三個多年老友卻各懷心事。黑猩猩宋妮誤開大炮,宴會立時一片混亂,Petar趁機帶著祖凡持槍潛上地面,準備與德軍大幹一場。他們把電影外景地當成敵軍陣地,大開殺戒,但翌日清晨祖凡便失足落水身亡。為尋找受驚嚇逃跑的宋妮,伊萬也來到地面,卻被途徑的車輛帶往了西德。Marko和娜塔莉則炸毀了地窖,帶著走私軍火 賺來的錢逃出國境。
時間到了1995年,在德國精神病院裡關了數年的伊萬無意看到報紙上通緝Marko和娜塔莉的訊息才知道哥哥欺騙了自己,於是沿著地下隧道走回了故鄉,但此時南斯拉夫卻已土崩瓦解,戰火紛飛,Petar成了戰爭的領袖。坐著輪椅的Marko還在做軍火生意,憤怒的伊萬將他打死,自己隨後在教堂中上吊,陪伴Marko的娜塔莉也被士兵射殺。而孤獨的Petar仿佛聽到兒子的呼喚,縱身跳入了水井,穿過那裡同妻兒重聚,跟朋友冰釋前嫌,大家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Petar Popara | 拉扎爾·里斯托夫斯基 | War Hero |
Marko Dren | 米基·馬諾洛維克 | poet |
娜塔莉 | 米里亞娜·約科維奇 | the Actress |
伊萬 | 斯拉夫科·斯提馬科 | Marko's Brother |
祖凡 | 斯爾詹·托多羅維奇 | Petar's Son |
Vera | 蜜兒珍娜·卡瑞諾維克 | Petar's Woman |
Film Director | 德拉甘·尼柯立克 | ---- |
Dr. Strasse | 哈克·波姆 | ---- |
Arms dealer | 埃米爾·庫斯圖里卡 | ---- |
Russian Driver | 皮埃爾·斯彭格勒 | ---- |
Herself | 瑪格麗特·柴契爾/Margaret Thatcher | at funeral of Tito |
Crni | Lazar Ristovski | Petar Popara 'Crni War Hero |
Franz | Ernst Stötzner | the Aggressor |
Jelena | Milena Pavlovic | Bride |
Grandfather | Danilo 'Bata' Stojkovic | (as Bata Stojkovic) |
Golub | Bora Todorovic | the Trumpeter |
Natalija's Brother | Davor Dujmovic | Natalija's Brother |
Falling Gypsy | Dr. Nele Karajlic | ---- |
Mustafa | Branislav Lecic | ---- |
Janez | Erol Kadic | ---- |
Tomislav | Predrag Zagorac | ---- |
Dr. Mirkovic | Petar Kralj | ---- |
Captain | Branko Cvejic | ---- |
Police Inspector | Josif Tatic | ---- |
Fat Lady | Zdena Hurtocakova | ---- |
Script | Tanja Kecman | ---- |
Girl | Albena Stavreva | Girl from the Tunnel |
Woman Prompter | Elizabeta Djorevska | ---- |
Officer | Péter Mountain | ---- |
Investigator | Mirsad Tuka | ---- |
Investigator | Batica Nikalic | ---- |
Lady | Desa Biogradlija | Lady in the Theatre Box |
Partisan | Zoran Miljkovic | ---- |
Assistant Director | Miodrag Dordevic | ---- |
Prostitute | Ljiljana Jovanovic | ---- |
Boat Dancer | Danica Zdravic | ---- |
Driver in Tunnel | Stojan Sotirov | ---- |
Make up artist | Aleksandra Andjelkovic | making movie about popara crni |
Pavle | Zeljko Mitrovic | ---- |
The Psychiatrist | Dragoljub Vojnov | (scenes deleted) |
Himself | Hafez al-Assad | at funeral of Tito |
Himself | Yasser Arafat | at funeral of Tito |
Himself | Leonid Brezhnev | at funeral of Tito |
Himself | Nicolae Ceausescu | at funeral of Tito |
Himself | Andrei Gromyko | at funeral of Tito |
Himself | King Hussain | at funeral of Tito |
Himself | Walter Mondale | at funeral of Tito |
Himself | King Olav V | at funeral of Tito |
Mister | Predrag Milinkovic | Mister I (uncredited) |
Mister | Dragoljub-Gula Milosavljevic | Mister II (uncredited) |
Himself | Prince Philip | at funeral of Tito |
Himself | Josip Broz Tito | reviews troops, dances |
Himself | Helmut Schmidt | at funeral of Tito |
Himself | Ed Schreyer | at funeral of Tito |
Himself | Kurt Waldheim | at funeral of Tito |
Partisan | Richard Dano | ---- |
Commando | Radovan Markovic | ---- |
Girl | Anja Popovic | Mustafa's Girl |
Old Man | Marko Stanic | Old Man in Theatre Box |
職員表
製作人 | 卡爾·鮑姆伽特勒Karl Baumgartner、皮埃爾·斯彭格勒Pierre Spengler、Maksa Catovic |
導演 | 埃米爾·庫斯圖里卡 |
副導演(助理) | Zoran Andric、Slobodan Dedeic、Miroslav Mandic、Momcilo Mrdakovic、Jirí Ostry、Alice Ronovska、Helen Statman |
編劇 | 埃米爾·庫斯圖里卡、Dusan Kovacevic |
攝影 | Vilko Filac |
配樂 | Goran Bregovic |
剪輯 | Branka Ceperac |
藝術指導 | Miljen Kreka Kljakovic |
美術設計 | Branimir Babic、Vlastimir Gavrik、Vladislav Lasic、Martin Martinec |
服裝設計 | Nebojsa Lipanovic |
視覺特效 | 馬克·內爾梅斯 |
布景師 | Aleksandar Denic |
( 以上內容參考資料 )
角色介紹
| |
| |
| |
| |
|
( 以上參考資料來源)
獲獎記錄
時間 | 頒獎禮 | 獎項 | 獲獎主體 | 備註 |
1995 | 第48屆坎城電影節 | 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 埃米爾·庫斯圖里卡 | 獲獎 |
1995 | 威尼斯電影節 | 最佳導演獎 | 埃米爾·庫斯圖里卡 | 獲獎 |
1995 | 波蘭金蛙獎 | 金蛙獎 | 埃米爾·庫斯圖里卡 | 提名 |
1996 | 第21屆法國凱撒獎 | 最佳外語片 | 《地下》 | 提名 |
1996 | 法國盧米埃爾獎 | 最佳外語片 | 《地下》 | 獲獎 |
1997 | 日本電影旬報賞 | 最佳外語電影導演 | 埃米爾·庫斯圖里卡 | 獲獎 |
1997 | 捷克獅子 | 最佳影片 | 《地下》 | 提名 |
1997 | 波士頓影評人協會獎 | 最佳外語片 | 《地下》 | 獲獎 |
1997 | 阿根廷影展 | 最佳外語片 | 《地下》 | 提名 |
1998 | 獨立精神獎 | 最佳外語片 | 《地下》 | 提名 |
( 以上資料來源)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公司名稱 | 國家/地區 |
AB Barrandov Studios A.S. | 捷克 |
CiBy 2000 | 法國 |
Komuna | 南斯拉夫 |
Pandora | 法國 |
發行公司
公司名稱 | 國家/地區 |
Komuna | 南斯拉夫 |
Spentzos Films | 希臘 |
Argentina Video Home (AVH) | 阿根廷 |
人造眼 | 英國 |
Artistas Argentinos Asociados (AAA) | 阿根廷 |
Avalon Distribución Audiovisual | 西班牙 |
CiBy 2000 | 法國 |
Cinemussy | 西班牙 |
安樂影片有限公司 | 中國香港 |
Lume Filmes | 巴西 |
Mundial Filmes | 巴西 |
New Yorker Films | 美國 |
Raro Video | 義大利 |
Teleview International | 黎巴嫩 |
上映日期
上映日期 | 國家/地區 | 上映日期 | 國家/地區 |
1995年4月1日 | 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 | 1995年10月25日 | 法國 |
1995年11月10日 | 丹麥 | 1995年11月23日 | 德國 |
1995年11月24日 | 波蘭 | 1995年12月21日 | 荷蘭 |
1995年12月26日 | 澳大利亞 | 1995年12月26日 | 挪威 |
1996年1月6日 | 韓國 | 1996年1月19日 | 希臘 |
1996年1月24日 | 西班牙 | 1996年2月2日 | 瑞典 |
1996年2月23日 | 土耳其 | 1996年3月8日 | 英國 |
1996年3月22日 | 葡萄牙 | 1996年3月28日 | 匈牙利 |
1996年4月20日 | 日本 | 1996年7月19日 | 芬蘭 |
1996年9月12日 | 阿根廷 | 1996年9月18日 | 馬爾他 |
1996年10月12日 | 美國 | 1996年12月19日 | 中國香港 |
1997年6月20日 | 美國 | 1997年10月12日 | 加拿大 |
1997年10月31日 | 愛沙尼亞 | 1999年8月28日 | 冰島 |
2005年12月10日 | 烏克蘭 |
( 以上內容參考資料 )
影片評價
《地下》通過三位主人公:知識分子和投機商馬高、他的朋友黑仔、他們共同的愛人娜塔莉傳奇般的人生展現了導演對南斯拉夫這個民族的理解與複雜情感。影片雖然長達兩個半小時,卻一點不讓人感到冗長,全片充滿了奇思異想,有著濃厚的超現實主義色彩,是一部名副其實的史詩片。電影情節雖然有些荒誕不經,但卻準確地描繪了二戰時期南斯拉夫的社會狀況,大膽揭露了一些投機的戰爭英雄英勇事跡背後不為人知的真相。影片的基調是幽默和諷刺的,又十分活潑輕鬆,很歡快,甚至可以把影片當作喜劇來看。影片人物個性十分奔放,張揚,該片處處洋溢著創作者的激情。導演埃米爾·庫斯圖里卡處理史詩題材的天才手段展露無疑,由於該片深刻的諷喻,不少影評家將該片與俄國1995年的《毒太陽》相提並論( 電影網評) 。
《地下》是一出不可思議的荒誕喜劇,隱隱透著對南斯拉夫分崩離析的撕裂之痛( 外灘畫報評) 。
《地下》兼具《爸爸出差時》的政治諷喻和《流浪者之歌》的盪氣迴腸,以一種近乎不可思議的喜劇方式描繪了南斯拉夫內戰的曲折歷史( 網易娛樂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