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拓片就是將宣紙貼在器物表面用墨拓印來記錄花紋和文字。拓片是從原物直接複製下來的,大小和形狀與原物相同,是一種科學的記錄方法。
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中,考古學家們已經發現了文字的萌芽。一般說在夏代就已經有了文字型系產生的可能性。目前確認中國象形文字出現在商代後期,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古時候文字是被刻在各種堅固耐用的載體之上保存的,如商代的甲骨文,商周的金文,秦漢的竹簡碑石等,但是這些載體往往笨重粗大而難以搬動,因此無法普及並廣泛流傳。紙張的出現解決了這一難題,人們可以採用椎打拓墨的形式將文字從其載體上蟬蛻下來,這就是拓本。
西安碑林博物館對部分名碑制出少量原拓件,還根據實物複製部分碑石進行數量較大的翻拓,以供書法家、書法愛好者及旅遊者選購。現碑石拓片有顏真卿的《唐多寶塔感應碑》、柳公權的《唐玄秘塔碑》等。還有褚遂良、歐陽詢等大書法家的作品摹本。拓片品種除散張外,還裝裱成冊,既可珍藏,又可作為禮品贈送親朋好友。
技術
傳拓的方法基本有兩種,一是擦拓;二是撲拓。
擦拓是用氈卷或撲子(紮好的棉包)蘸墨後,將刷在碑上的紙一一擦過,字跡就會出現在紙上。這種拓法適用於平面。一般漢碑,唐碑都採用這種方法。但是如果原載體不平整或有損毀,擦拓就不能很好地將原文蟬蛻下來,而會產生遺漏或模糊不清,因此在北宋間出現了撲拓的方法。
撲拓改擦拓樸子的平面橫向運動為一上一下的縱向運動,這樣就可將凹凸不平的載體甚至曲面載體上的文字或紋飾拓下來。撲拓有濃墨拓、淡墨拓之分,還有用極淡墨拓得很精細的,連紙紋都現顯出來的,稱為蟬翼拓。
特點
創建於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因集中收藏曆代珍貴碑石,而集碑成“林”的西安碑林,不僅以保存碑石時間最早,數量最多,而且以薈萃碑石的精華而馳名中外。
西安碑林,現保存著自漢代以來的各種名貴石碑2500多方。既是經史的寶庫,也是書法的海洋。這些碑石中,有許多是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長時期享有盛譽,差不多是臨帖習字者盡人皆知的名碑,如:自唐代至明代的書法大家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懷素、張旭、李陽冰、趙佶、黃庭堅、趙孟頫、董其昌等人的代表性的書法原作的碑石,其中《顏氏家廟碑》、《玄秘塔碑》、《唐皇甫誕碑》更是公認的顏、柳、歐體的範本。
這些名家的書法碑石早就被人們拓成碑帖,成為人們留作紀念和習字臨摹的範本珍品。據史料記載,早在清朝初期,販賣字帖的陝西人就遍布天下。全國各地鄉村私塾中的師生們差不多人人都知道西安有個“碑洞”(因為碑林里的碑石經常被墨拓,顏色發黑,故有“碑洞”之稱)。當時,在三學街一帶,有許多出售字帖的店鋪、小攤,字帖堆得和牆一樣高。西安碑林拓片就是這樣逐漸發展起來的。
現在,為了滿足廣大中外遊客的需求。碑林博物館從眾多的碑石中選出100多種碑石字畫珍品,由富有經驗的拓印技工進行拓制。這些拓印出來的文圖拓片與原碑石完全一樣,常被書法愛好者視為珍寶。再經過精心的裝裱成冊,成為難得的寶貴資料,也是罕見的工藝品。
盤點陝西省特產
白水蘋果| 陝北紅棗 | 黑番茄 | 十大怪| 八大寶| 石榴酒| 溫拌腰絲| 鳳翔西鳳酒| 水晶餅| 臨潼石榴| 黃桂稠酒| 歧山掛麵| 陝西鍋盔饃| 洋縣黑米| 鳳翔辣驢肉| 水晶蓮菜餅| 口蘑桃仁汆雙脆| 盤絲餅| 葫蘆雞| 三皮絲| 上湯雞米海參| 枸杞燉銀耳| 蘭花金錢釀髮菜 | 煨魷魚絲|奶湯鍋子魚| 千層油酥餅 | 金線油塔| 泡泡油糕 | 黃桂柿子餅| 棗肉沫糊 | 薺菜春卷| 蔥花大肉餅 | 大肉鍋貼| 小籠素蒸餃| 大肉臊子麵| 老孫家牛羊肉泡饃 | 葫蘆頭泡饃 | 雜肝湯泡饃| 水盆羊肉泡饃| 胡辣湯泡饃| 羊血泡饃 | 炒肉片煮饃 | 生汆丸子泡饃| 三鮮泡饃| 豆花泡饃 | 橋頭面 | 渭南時辰包子| 碑石拓片| 彩繪泥塑| 仿秦兵馬俑| 青瓷器| 陝西板粟| 冬青木烙花筷| 仿秦銅車馬| 仿唐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