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裰

直裰

直裰是從宋朝開始就有的一種服飾。據宋朝人趙彥衛《雲麓漫鈔》謂:“古之中衣,即今僧寺行者直掇。”兩宋時期的直裰多為僧侶穿著(少數文人也有穿著)。而到了明朝時期,直裰的款式發生變化,在文人、士大夫中流行。直裰是長衣而背之中縫直通到下面,所以稱之為 直掇,也叫直身的,也有說長衣而下面無襴的叫做直掇。1:第九章宋代服飾 第二節 一般服飾 直裰、道衣(道袍)、鶴氅 這三種衣服,都是穿在外面的,是宋代士大夫階層平時所常穿用,都是比較寬而又大的服式。

直裰的特徵

1、兩宋時期的直裰是。元明時期的直裰只有領子有邊緣,其餘部分沒有,部分明制直裰有護領。 2、衣長過膝,明制有具體規定.

3、交領長衣,不必加擺。(加內擺叫道袍,加外擺叫直身)

4、兩宋時期的直裰不開衩,元明時期兩側開衩。(道袍打褶子,直裰不用打褶子)

5、是後背有一條直通到底的中縫,前襟上也有一條中縫(這是基本裁剪規則)

6、系扎的腰帶絡穗、絲絛

7、袖子的形狀:宋直袖,明琵琶袖,也有直袖,方袖。一般收袪,也有不收的。

8、明朝中後期領子一邊直一邊斜,其他時候兩邊皆斜。一般來說,不對稱交領用於寬領。

9、只有男士穿

卷一之《論衣冠異制》謂:晉處士馮翼,衣布大袖,周緣以皂,下加襴,前系二長帶。隨唐朝野服之,謂之馮翼之衣,今呼為直掇。

宋朝蜀人馮鑒著的《續事始》引《二儀實錄》載:“袍,無橫襴謂之直掇。”

論述

周錫保先生著《中國古代服飾史》

1:第九章宋代服飾 第二節 一般服飾 直裰、道衣(道袍)、鶴氅 這三種衣服,都是穿在外面的,是宋代士大夫階層平時所常穿用,都是比較寬而又大的服式。

直裰是長衣而背之中縫直通到下面,所以稱之為 直掇,也叫直身的,也有說長衣而下面無襴的叫做直掇。

道衣為道家之法服,但不是專指道士所著的服飾之稱謂,凡一般文人士人也都著此。其形制是斜領交裾,四周有用黑色布為緣者,或用茶褐色為袍者則又稱謂道袍。

2、第十三章明代服飾 第二節 一般服飾 直身 與道袍相似,或稱直裰。宋時已有此衣式,是一種寬大而長的衣,元代禪僧也服此衣,為一般士人所穿。明初太祖制民庶章服用青布直身即此。後有作民謠云:“二可怪,兩隻衣袖像布袋”者即指此衣。

周汛先生著《中國古代服飾大觀》

1、直裰也作“直掇”,早在宋代已經出現,一般以素布為之,對襟大袖,衣緣四周鑲有黑邊,最初多用作僧人和道士之服。如宋朝人趙彥衛《雲麓漫鈔》謂:“古之中衣,即今僧寺行者直掇。”蘇轍在《答孔平仲惠蕉布詩》稱:“更得雙蕉縫直掇,都人渾作道人看。”從蘇轍的詩句中,可知在當時的文人中,也有穿直裰的,只是在世人眼中,這種服裝仍為僧侶之服。

2、到了元明時期,直裰的形制有所變異,大襟交領,下長過膝。多用於士庶男子。

中國民風民俗大辭典(服飾類)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經濟、文化發展最早的民族之一。這一偉大民族,在黃河,長江流域遼闊的土地上,長期繁衍生息所創造的民族優秀文化,是他們智慧的結晶。作為炎黃子孫,繼承和弘揚這份優秀的文化遺產,有助於振奮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助乾培養愛國王義情操,增強民族的凝聚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