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理念
發掘中國自身文明傳統,尊重科學弘揚學術、積極面向世界與未來。汲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傳承文明、開創未來的精神,在學位禮儀服飾中加以體現和表達。1、以中國傳統服飾文明為創新基礎。採用中國原創的交領右衽褒衣大袖無扣系帶式服飾為基礎。
2、汲取傳統服飾造型之美和莊重典雅的特質。如,採用中國經典的莊重的深衣、玄端制為禮服基礎。
3、簡潔、實用、節儉、得體、大方。如,僅以學位冠、學位纓、學位領、學位衣裳(取中國傳統文化“衣裳”之意)、學位禮服徽、西式皮鞋6部分組成。禮儀程式簡單、莊重。服飾用料樸素大方、組件通用性強、可循環使用。
4、體現平等、自由、包容、理性的學術與科學精神。如,不沿用現行的做法,僅設學士、碩士、博士三類學位服飾,不設校長服和導師服。(現行學位服系統還設有校(院,所)長、學位評定委員會主
席及委員(或導師)服)。學位授予儀式中,校長和導師按其自身學位著裝,體現對學術的敬意和平等的學術精神。
5、汲取和保留現行學位服的優秀設計理念與元素,平滑過渡、無縫對接。如,學、碩、博學位冠垂纓皆取現行學位服流蘇顏色,分別為黑、深藍、紅。專業顏色區分中,文、理、工、農、醫、軍事六大類(粉、灰、黃、綠、白、紅色)等識別色皆不作變動。學位授予禮儀中,同樣以改變垂纓(流蘇)形態為授予標誌。
在外觀視覺效果上,也與現行學位服力求平滑過渡。學、碩、博三類學位服主體顏色分別為黑、藍、紅,沿用了現行學位服的顏色風格。學位冠的形狀類似於現行學位帽。交領的義領類似於垂布,也都是以六種顏色區分專業。“抽象蔽膝形色布”與現行學位服裝飾布都是上下直通到禮服底部,視覺上相當類似。
6、以開放的精神吸收和借鑑西方文化元素。不是復古或一味單純強調民族性,我們建設的是面向世界與未來的教育與科學,在學位禮儀服飾上亦加體現。如,在整套服飾的構成要素中,引入了西式皮鞋作為重要的服飾組件,突破了傳統服飾的嚴格規定性。
7、不是單一民族的民族服飾,而是代表中國整體文化文明與嶄新的學術、科學與文明精神的抽象升化後的中國式學位禮儀服飾。同時,本套中國式學位服系統為推薦方案系統,可與現行學位服系統自由選擇或並行不悖。
8、嶄新的“學位禮服徽”
此徽直徑6厘米,圓形,佩戴於學位服上衣左胸處,是整套學位服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設計涵義和造型為:
字型:分別為篆體“科教興國”、宋體“學位禮服”。炎黃子孫、中國:造型為圓形抽象中國風格圖案。
深厚的教育與人文傳統:造型為一支巨大的毛筆。源遠流長的古代科學,面向世界與未來的科技、人文與學術:左上角為分子圖案,同時又宛如夜空星座,代表了古代天文觀象科技。尖端物理微觀世界圖案上疊加DNA雙螺鏇,代表當代科技學術。毛筆插入微觀物理世界激起璀璨光芒,象徵傳統文明與現代文明的對接。DNA雙螺鏇如一架天梯,從“學位禮服”通向“科教興國”的光輝前景。天空中,古代科技與現代科學群星閃耀,照亮了科教興國之路。
設計方案
概述①中國式學位服分為學士服、碩士服和博士服三類。
②每套學位服由學位冠(黑色弁)、學位纓、學位領(六種不同顏色交領右衽義領)、學位衣裳(深衣或玄端)、學位禮服徽(中國式學位服專用)、西式皮鞋等六部分組成。
③學位纓顏色區分學士、碩士、博士,分別為黑、深藍、紅色。
④學位領按文、理、工、農、醫、軍事六大類,採用粉、灰、黃、綠、白、紅色六種顏色區分。
學士服
黑色深衣,暗紅色領袖衣緣。左胸處佩戴專用的“學位禮服徽”。
暗紅色大帶。暗紅色抽象蔽膝形色布。
黑色弁,纓用黑色。
區分專業的不同顏色交領右衽義領。
黑色西式皮鞋。
碩士服
藏藍色深衣,黑色領袖衣緣。左胸處佩戴專用的“學位禮服徽”。
黑色大帶。黑色的抽象蔽膝形色布。
黑色弁,纓用深藍。
區分專業的不同顏色交領右衽義領。
黑色西式皮鞋。
博士服
明玄端制,衣裳不同色,但縫合。黑色大袖玄端,黑色領袖衣緣,朱紅色裳。左胸處佩戴專用的“學位禮服徽”。
白色大帶。金色的抽象蔽膝形色布。
黑色弁,纓用紅色。
區分專業的不同顏色交領右衽義領。
黑色西式皮鞋。
專業以義領顏色區分
文、理、工、農、醫、軍事六大類分別為粉、灰、黃、綠、白、紅色。[2]
學位授予
學位冠、纓及學位授予法詳解
弁黑色,圓形,直接戴於頭部。弁上部有孔,插有一尺長白色塑膠笄。上附黑色延板。
笄根部插孔處繫結一條學位纓,纓長二尺,前端為一尺長的穗。
學位授予前,纓自然垂於左側,授予學位時,校長將纓從學位冠頂部繞過,在右側的笄身上繞一圈,穗自然下垂,即為授予。
學位授予儀式禮儀程式
1.儀式開始,現場全體起立,學生著學位服入場就座。
2.主持人發言,宣布獲得學位的學生名單。
3學生上台肅立,正學位冠、整理學位袍。
4學位評定委員會主任、校長將纓從學位冠頂部繞過,在右側的笄身上繞一圈,穗自然下垂,分別用左手遞交給學生畢業證書、學位證書,再用右手與學生握手祝賀。
5.學生走下會場。儀式結束。
發展歷史
西方學位服的產生
要追尋西方學位服的來歷,就要循著歐洲大陸大學教育發展的軌跡,回溯到中世紀的西歐。西歐大學教育的發展,是中世紀生活影響的結果。在中世紀初期,羅馬帝國滅亡了,希臘和羅馬燦爛的古典文化被摧殘,迅速走向衰弱,一度繁華的城市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各種教育機構蕩然無存,羅馬基督教會成了古代文化主要的承繼者和傳播者。到了十二世紀,由於基督教的發展,需要大量的神職人員幫助主教管理他們的教區。於是陸續出現了修道院,大主教區學校和教區學校。大主教區學校設在大主教區內,教區學校設在神職人員所在的村落。教會利用這些場所,對教士和僧侶進行讀、寫、算和教義基本知識的教育,他們採用古典文化的一些成果,逐步形成了被稱為“七藝”(語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音樂,天文)的學習課程。這些學校的教師在義大利被稱為博士(Doctor,來源於拉丁文doctoreum,意即教師),而在巴黎則把教師稱為碩士(Master,來源於拉丁文magister,意即教師,師傅)。那個時候,手工業興盛起來,並逐步與農業分離,商業也隨之發展,重新形成了以手工業和商業為中心的城市,出現了各種手工業的同業公會和商業行會,這些行會有嚴密的組織和規章制度,擁有相當大的自主管理權。隨著學校的發展,被稱之為碩士或博士的教師數量日益增加,各個地方的教師們仿效手工業和商業的同業公會,組織起了教師的同業公會,學生則組織成同鄉會,管理他們自己的事務。他們都把自己的行會叫做大學(University,來源於拉丁語Universitals,意為共同體),因而大學這個詞成了各教育中心的共同稱謂。也就是說,最初的大學機構就是這些教師的行會和學生的行會組織。而同一行會裡的相同專業的教師又組成特殊的專業行會,稱為系或教授會(faculty,來源於拉丁語facultas,意為才能,即教授某種學科的能力,)後來又把系這個名詞的含義擴展為教授某部門知識的大學分部(學院)。在義大利北部的玻洛尼亞地區,建起了中世紀最早的兩所大學――波洛尼亞大學和薩萊爾諾大學,隨後巴黎大學、牛津大學等學校像雨後春筍般相繼產生。
中國現行學位服的產生
中國近代的方帽長袍學位服完全是舶來品。最初,學位服是西方耶穌會、天主教會傳教士在中國興辦教會學校的附帶物,這使人們很早就接觸到這種洋裝。學位服在中國的出現,有其一定歷史和社會的淵源與背景,並非來自高等學府。義大利人利馬竇(P.MatthoeusRicci)是最早以科學和教育為掩護,在中國進行傳教的耶穌會士。他於神宗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來到北京,初步打開了入華大門。為此,在1735年,巴多明神父(Parennin)還這樣寫道:“為了吸引他們(指中國人)的注意,通過自然科學知識贏得他們的尊敬和信任是必要的。再沒有比這更好的辦法能使他們潛心聽講基礎真理的了。”於是,科學就成了一種誘餌,成為傳教士們抵華初衷的重要實現手段。
這些早期大學的學生,要編成班級進入教室聽課,但學校不會對他們進行考試。只有那些決定今後要成為一名教師的學生,學校才會對他們進行考試。考試過程的第一步,是要對他們進行一系列的不公開的和公開的預試。考試合格的應試者,要穿上僧侶的長袍(gown),同學士們(Bachelor,來源於拉丁文baccahalar,意即學士)坐在一起。接著要舉行由順利通過了考試的應試者提供葡萄酒的盛宴。這就是學生畢業典禮儀式的雛形。但是,要成為一個碩士或博士(當時,博士和碩士並無區別,都是教師,師傅的意思),還要經過二至三年的學習,通過了嚴格的最後的考試才行。
在中世紀的歐洲,城鎮裡的男男女女都穿長袍,寒冷的大廳和透風的建築使得人們不得不披上長及地板並連著頭巾(hood,兜帽,又叫坎肩)的長袍。這些長袍和頭巾製作的原料和顏色,由各的人財富和社會地位而決定。既然在早期大學中的學者都是傳教士,他們的穿著應與其在修道院的地位相一致,身上穿土褐色長袍,用頭巾保護他們的頭。於是,這種僧侶的黑色長袍和頭巾演變成了今天大學流行的禮服,不但學校畢業典禮的儀式上要穿,其他一些重大慶典也要穿。
後來,長袍和頭巾開始採用較為明亮的色調,不同學位的禮服也逐漸變得有些不同。學士,碩士,博士的禮服樣式的差別,主要出現在頭巾上。過了一段時間,頭巾不再與長袍相連,單獨成了一件物品,人們把它戴在頭上。到了十五世紀,帽子開始流行,頭巾幾乎成了飾物,人們穿它時,把它從頭頂順著脖子往下套,披掛在肩上,向後背垂下來。於是,學校禮帽應運而生。最初的學校禮帽的形狀起源於碩士學位的符號,有幾種不同的形狀,有的是圓形,有的是方形,有的在帽子中央有一簇裝飾物。今天的流蘇(tassel)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只不過更精緻罷了。牛津大學最先採用平低方形禮帽(mortarbard,意即灰泥板),民間則建議學校禮帽應做成學者的一本書那樣的形狀,這樣更能表現它的學術含義,更有書卷氣。
現行學位服
現行學位服由學位帽、流蘇、學位袍、垂布等四部分組成。學位帽為方形黑色,博士學位帽流蘇為紅色,碩士學位帽流蘇為深藍色;學位袍:博士學位袍為黑、紅兩色,碩士學位袍為藍、深藍兩色,校長袍為紅、黑兩色,飾邊處按文、理、工、農、醫和軍事六大類分別為粉、灰、黃、綠、白和紅色。中國式學位服分為學士服、碩士服和博士服三類,每套學位服由學位冠(黑色弁)、學位纓、學位領(六種不同顏色交領右衽義領)、學位衣裳(深衣或玄端)、學位禮服徽、西式皮鞋等六部分組成,其中學位纓顏色區分學士、碩士、博士,分別為黑、深藍、紅色;學位領按文、理、工、農、醫、軍事六大類,採用粉、灰、黃、綠、白、紅色六種顏色區分。
詞條標籤
媒體報導
網上倡議中國式學位服近日,記者在某網站漢服貼吧看到,網友“溪山琴況”向教育部等教育界人士發出倡議,公布中國式學位服服飾倡議、設計和學位授予禮儀方案,以求得到重視。溪山琴況在“倡議書”中說:近代以來,脫胎於西方宗教僧侶長袍的西方式學位服逐漸進入中國,成為改革方案後我國推行學位服制度所依據的設計藍本。西方式學位服無論從起源、造型特點、文化涵義等諸多方面來看,與我們源自文明傳統又面向未來的教育與科學的事業不盡協調。為此,我們進行了“中國式學位服”的設計嘗試,希望對探討中國學位制度的完善和發展形成有益的啟發和借鑑,期待中國特色的學位制度及學位禮儀能應時而變。
網友“溪山琴況”說:“現行學位服適合西方人,而中國人普遍溜肩、個子不高的身材穿起來一點美感都沒有,仿佛挫兮兮的玉米棒子。漢服式樣的學位服不錯,收了腰,腰線提高,給人感覺很精神。”
網友赴各地宣傳“漢服”
近年來,漢網網友已經在北京、上海、深圳、長沙、成都等地組織各種祭祀、知識競賽、演示等活動來推介宣傳“漢服”。漢網網友、吉林大學歷史系學生遲月璐表示,雖然多種樣式的漢服宣傳活動能給人們直觀的認識,但仍然有大多數人對漢服有誤解。“我們宣傳漢服並不是宣揚什麼民族主義,而是想通過漢服來宣傳中國傳統文化。”
呼籲漢服品牌化產業化
由於“復興漢服”運動的深入開展,網友呼籲將漢服產業化的呼聲越來越高。網友雲箋雁字認為漢服產業化發展最大瓶頸就是啟動資金不足,於是她在漢網發帖倡議每個會員捐款5元,按現有會員34128人計算就是17萬元。但集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她讓網友討論其可行性。
目前,有漢網網友已和基金商談漢服作為節日服裝和文化復興標誌的市場產業化事宜,爭取得到投資,走漢服的高端化和品牌化路線。
呼籲漢服品牌化產業化
由於“復興漢服”運動的深入開展,網友呼籲將漢服產業化的呼聲越來越高。網友雲箋雁字認為漢服產業化發展最大瓶頸就是啟動資金不足,於是她在漢網發帖倡議每個會員捐款5元,按現有會員34128人計算就是17萬元。但集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她讓網友討論其可行性。
目前,有漢網網友已和基金商談漢服作為節日服裝和文化復興標誌的市場產業化事宜,爭取得到投資,走漢服的高端化和品牌化路線。
正式亮相
2013年6月26日,浙江省杭州市,與以往各高校畢業生所穿的西方學位服不同,中國美術學院的學子們身著國色國香的學位服亮相畢業典禮。該新式學位服的學位帽不同於以往那種方方正正的,而是三角形制,每個角都有圓弧。這是首套由本土設計師吳海燕團隊領銜設計的中國式學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