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擺

插擺,明代官服後下擺的裝飾。

簡介

插擺,明代官服後下擺裝飾。其式西漢已有。枚乘《七發》賦中就有“雜裾乘髾,目窕心與”的說法。

歷史

唐李善注《文選·子虛賦》云:“司馬彪曰:‘襳,袿飾也。髾,燕尾也。’襳與燕尾,皆婦人袿衣飾也。”據此,則“襳”指圍裳中伸出來的飄帶。由於飄帶拖得較長,走路時便如燕子飛舞。“髾”是指裁成三角形、上寬下尖的下擺。約南北朝時,去襳帶,而大大加長髾,將兩者合二為一,稱袿衣。《釋名·釋衣服》說:“婦人上服曰袿,其下垂者,上廣下狹,如刀圭。”清任大椿《深衣考》一文,述其流變甚詳,文曰:“案《後漢書·江充傳》,充衣紗縠禪農,曲裾後垂交輸。如淳曰:‘交輸割正幅,使一頭狹,若燕尾垂之兩旁,見於後。’是禮深衣績衽鉤邊,賈逵謂之衣圭,即釋名所云上廣下狹,如刀圭也。如淳謂交輸垂之兩旁,則晉灼所謂衣圭,似惟兩旁有之矣。考傅毅《舞賦》,華桂飛髾而雜纖羅,枚乘《七發》,雜裾垂霄。皆謂袿,形如髾,錯雜飛,則衣袿宜不獨見於兩旁矣。……”
清福格《聽雨叢談》卷七,則論及插擺緣於漢前“曲裾”、唐之“燕尾”,很對。他說:“古婦人衣長不及足。漢承古制,婦人袍旁有曲裾。《元後傳》:‘絳緣諸於。’師古註:‘諸於,大掖衣,即衣類。’此寬衣大擺,唐謂之燕尾,明日插擺。”

中國民風民俗大辭典(服飾類)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經濟、文化發展最早的民族之一。這一偉大民族,在黃河,長江流域遼闊的土地上,長期繁衍生息所創造的民族優秀文化,是他們智慧的結晶。作為炎黃子孫,繼承和弘揚這份優秀的文化遺產,有助於振奮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助乾培養愛國王義情操,增強民族的凝聚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