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布

夏布

夏布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漢族傳統手工藝品。以苧麻為原料編織而成的麻布。因麻布常用於夏季衣著,涼爽適人,又俗稱夏布、夏物。夏布經過獨特的漢族傳統手工工藝績紗、紡織加工而成,是漢族傳統的服裝面料,夏商周以來就用於製作喪服、深衣、朝服、冠冕、巾帽。夏布漂白以後稱為白紵。榮昌夏布製作技藝於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日本越後上布·小千谷縮、韓國韓山苧麻紡織工藝分別於2009年、2011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基本信息

簡介

夏布夏布
夏布是一種用苧麻以純手工紡織而成的平紋布、羅紋布。又名薴布、生布、麻布、扁紗。苧麻,也稱白葉苧麻,是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自古便是重要的紡織纖維作物。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江西古越族先民就已經開始從事苧麻耕種和使用手工織布。 神農譽麻,史稱“富貴絲”。西方國家稱它為"中國草"。苧麻經脫膠、漂白、經紗、刷漿、上機、織造等工序編織成布。苧麻成布之後,需加灰鍛濯漂白,製成白紵、白紵細布。其絕精者兩年余始能成一匹。一匹四丈八尺,可為二衫。光緒初,夏布每匹定為四丈八尺。光緒末夏布每匹減為四丈四尺。近則僅及四丈,而時行衣制寬大,每匹裁長衣二件,至少須四丈四尺,短則常不足裁。
中國手工夏布主要產地在江西、湖南、重慶、四川等地。江西苧麻布為中國古代服飾的上乘面料,唐、宋時期被選為貢品。贛西的萬載,所產夏布最負盛名。贛東以宜黃居最,夏布細而光潔。明、清時期,江西夏布、棠陰夏布更是名聞中外,並遠銷朝鮮、南洋各埠。到清末,隆昌夏布與江西萬載、湖南瀏陽夏布齊名中外,成為四川主要出口物資之一。1915年隆昌夏布商李洪順定製兩匹細夏布送美國舊金山太平洋萬國博覽會展覽,被評為品質優良產品,獲工藝品名譽獎。20世紀20~30年代,由於人造絲製品的興起,夏布業日見萎縮。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市場的需求,手工苧麻布已經滿足不了樂享生活,趨於年輕的消費群體。機織苧麻布應運而生。恩達家紡通過微生物脫膠專利技術,生產出色澤限量柔和,吸濕性強,透氣性好的苧麻纖維,擺脫環境污染並能夠紡織高支高密的高檔純麻面料。
夏布未經精製稱為本色布或生布,質地生硬,顏色微黃,只能製作口袋、襯料。製作蚊帳和衣料則需精漂、染色或印花。精漂後布質柔軟,白雷射亮,再經漿折後,布面平整板實,整齊美觀,方可出售或外銷。

主要原料

苧麻苧麻

苧麻是製作夏布的主要原料。

苧麻是一種優質高產的纖維作物,它的纖維長度為棉花的6-10倍,拉比棉花大六到七倍。且吸水快乾、易散熱,製成麻布,易洗易乾,透氣通風,穿著涼爽舒適。同時又適宜與羊毛、棉花、化纖混紡,製成麻滌綸、麻睛綸等,美觀耐用,即是理想的夏秋季衣料,又是工業的重要原料。麻混紡織品在國際市場上很走俏,享有獨特的地位。在歐美各國,麻製品衣料是高檔商品。在日本,麻紡織品比棉紡織品價格高好幾倍。

苧麻是我國特產,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百分之九十。苧麻纖維中間有溝狀空腔,管壁多孔隙,因而透氣性比棉纖維高三倍左右,同時苧麻纖維含有叮嚀、嘧啶、嘌呤等元素,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具有防腐、防菌、防霉等功能,適宜紡織各類衛生保健用品,被公認為“天然纖維之王”。

江西是中國苧麻四大主要產區之一,苧麻種植加工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26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江西古越族先民就已經開始從事苧麻耕種和使用手工織布。湖南盛產苧麻,以苧麻為原料手工織成的夏布是瀏陽、醴陵農村的特產。

種類

市面上用於收藏的夏布產品主要有3大類:

一是工藝品類,包括檯燈屏風、門帘、團扇、摺扇等;
二是以畫為主的藝術品類,多以傳統的花鳥、人物、山水為主要繪畫內容;
三是家居飾品類,包括衣服、圍巾、各類背包、餐墊、杯墊、筆筒、背靠等。

歷史淵源

夏布夏布
《詩經》:“東門之地,可以漚薴。”說明周代已經以自然發酵方法加工麻料。《周禮地官司徒下篇》:“凡葛征徽草貢之材於澤農,以當邦賦之政令”。鄭玄註:“草貢山澤頃之屬可緝績者。”薴麻列於被徵之例。《史記.越世家》:越王勾踐為雪會稽之恥,“身自耕作,夫人自織”,《越強書》:“葛麻山者,勾踐點,種葛麻”“葛麻山之首無草木”,“種麻以為弓弦”。越女織葛麻布“弱於羅兮輕霏霏”獻吳王。《淮南子.原道訓》:“于越生葛桸、紵麻”。《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縮根地中,至春日生,不歲種也”。“不歲種也”苧麻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不需每年重新栽種。三國已經認識了苧麻特性,有了種麻經驗。陶淵明《雜詩》:“御冬足大布,粗細以應陽。”冬天粗夏布衣服可以禦寒,夏天細夏布衣服可以散熱。南北朝“亦有夜浣紗而且成布者,俗呼為雞鳴布。”說明當時的手工麻紡織業較為發達,技術也較為先進。唐代時,夏布既剛又柔、色澤誘人,“嫩白勻淨,通行四方,商賈幅輳”。被列為貢品。北宋《元豐九域志》也記載有進貢朝廷的精品薴布。宋代黃庭堅《上大蒙籠》詩:“清風源里有人家,牛羊在山亦桑麻。”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無土不生,其種植有撒子、分頭兩法,色有青黃兩樣。”《明太祖實錄》:“凡農民田五畝至十畝者,栽桑、麻、木棉各半畝,十畝以上者倍之。有司親臨督勸,惰不如令者罰。”清代黃原裕《種苧麻法》:“豫章織績薴布工細甲天下”。據史載“古者先布以薴始,棉花至無始入中國,古者無是也。所為布,皆是薴,上自端冕,下訖草服。”說明苧麻自古以來就是廣大人民主要衣著原料。

三國時吳國陸機的《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書中記苧麻“縮根地中,至春日生,不歲種也”。不歲種也,是說苧麻的是多年生草木植物,不需要每年重新栽種。這時苧麻的特性就已為人們所認識,積累了種麻經驗。

晉偉大詩人陶淵明《雜詩》云:“御冬足大布,粗細以應陽。”意思是冬天有粗布衣服禦寒就滿足了,夏天有粗布衣就可以遮遮太陽。可見早在東晉就有夏布生產。

南北朝的南朝,江西的手工業取得更大的進步,桑麻紡織業得發展。麻紡織技術也很先進,“亦有夜浣紗而且成布者,俗呼為雞鳴布。”

唐宋以來,江西是全國重要和苧麻產地,品種資源十分豐富。紡織品以麻、葛為主,夏布生產很發達。北宋《元豐九域志》記載當時江西進貢朝廷精品薴布的有袁州、筠州等五處。其時,宜豐等地的白薴布不僅數量大,且質量好,譽滿京華。

宋代文學家黃庭堅《上大蒙籠》詩云:“清風源里有人家,牛羊在山亦桑麻。”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記載:(苧麻)“無土不生,其種植有撒子、分頭兩法,色有青黃兩樣。”明清時期,苧麻的種植已遍及江西各府縣廣大農村,夏布產量增多,質量精良,逐漸形成了萬載、宜黃、宜豐等夏布生產和貿易中心,產品遠銷國內外。

苧麻耕作簡便、產量高、效益好。每年於五、七、十月收剝三次。五月收的春麻質量最佳,可織精細嫩白夏布。十月收的秋麻質量較差,只能織粗夏布。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凡農民田五畝至十畝者,栽桑、麻、木棉各半畝,十畝以上者倍之。有司親臨督勸,惰不如令者罰。”(《明太祖實錄》)不種的每年要罰交麻布一匹。

民國年間,夏布、苧麻生產,不斷增長。據宜春、宜豐各地文獻統計:民國23年種薴11525畝,總產4909擔;民國26年種薴12800畝(宜豐50畝),總產15649擔,民國30年總產16600擔。

製作工藝

夏布製造原料苧麻的自然漂白
夏布藝術摺扇夏布藝術摺扇

一般有如下幾種:

1、清水漂白法:分編排、鋪曬、灑水、接露等程式進行。當日出之前,將苧麻按區編排,上下成列,用繩繞柱,使它鋪曬時能夠翻轉,成片不紊亂,使苧麻全身上下都能得到漂洗。日出後,將編排好麻排,攤曬在青草地上,首先讓它充分打露(接露水)以後即灑清水(一般早晨八點半後)灑水每約4-5次不等,待曬乾後,緩慢翻轉,又重複灑水,水翻動,又灑水。灑水時,要注意適宜,切忌過多(以免遇到陰雨天,堆放過久而腐爛),約午後2時半,將麻捆起,一連幾天,按這種方法進行,大約5-6天后,即成潔白苧麻。

2、日光漂洗法:即將乾燥苧麻,浸入泉水中,浸濕1-2小時,然後取出暴曬於日光中,乾後又再浸入泉水中,復又暴曬,這樣反覆經過數次,即得細白纖維。

3、露漂法:晴朗夜間將苧麻平鋪在青草上,使用權它受露水的浸潤,反覆數次麻纖維即為白色。

4、石灰水漂法:將苧麻浸置在石灰水中,取出後用泉水漂洗,然後暴曬在日光下曬乾,色即潔白。

5、炭熏法:將苧麻放入地窖或竹籠中,用炭火烘烤一下,然後再在日光中曬到半乾後,用泉水沖洗,再曬乾繼又用泉水浸洗曬乾,反覆2-3次,麻纖維即顯白色。

6、牛糞浸漬法:將牛糞和溫水,盛於大缸中,充分攪拌後將苧麻入水中1-2小時,取出後用清水沖洗,暴曬於日光中,又復浸於牛糞水中,這樣連續3-4次,麻纖維即成潔白。

經過上述各種方法漂洗調至成的苧麻,按其質量及長度分標莊、頭莊、二莊、三莊、白索、曬青等級(名)別,打成捆。

標莊——苧麻細白、富有光澤,長度在4尺5寸以上,用來做1200扣上等夏布。

頭莊——較標莊稍差,長度在3尺8寸,用來做800-1000扣中上夏布。

二莊、三莊——次於頭莊,長度在3尺,用來做600—800扣中等夏布。

白索、曬青——漂洗較差,色澤欠佳,長度在3尺以下,用來織造400-500扣下等夏布。

績紗

分為原麻漂白、撕片、卷縷、捻紗、繞紗五道工序進行。績紗盡為女工,績紗時將經上述自然漂白後的苧麻,撕開成片,捲成一縷縷,放入清水盆中,然後用手指梳成一根根苧麻細絲,放在大腿股上,用手捻接成細小麻紗線,再捲成如繭狀紗綻一樣小團縷。

織布

分為刷布、上機、上漿、織造四道工序,其中以刷、織造為難。如果手藝不精,分斷紗,又費時,次品又多。經紗、刷布多為男人所做,刷布時將卷縷成紗綻的紗分開,拉直拉長,將一頭掛在經紗架上,另一頭捲成一大結,用一根木棍(5-6尺長)套挽住用一大石塊壓在上面,經紗掛紗多少以生產何種夏布扣數而定然用漿紗刷,蘸好預先煮好米粉漿(米粉漿糊用大米和植物油做原料,每匹夏布需用大米1Kg、植物油0.1Kg),均勻的來回刷,刷漿時一不定期要刷得均勻。待漿紗涼乾後,裝上布機開始織布。織布氣溫過冷過熱均不適宜,紗線容易折裂,形成斷頭庇庇粒多,影響夏布的質量,織布多為女人(故夏布又稱為娘子布),一般2天可織成一匹夏布,近年不多地方用現代苧麻紡織廠生的苧麻紗(一般用27—36公支紗)用來做經線,效果也很好。

利用現代紡織工藝,改進夏布織造技術

1、夏布的織造術基本上是手工勞動,產品檔次低,費工又費時,產品附加值不高,江西主產夏布的分宜縣,多次出出文訪南韓考察,根據國內外夏布使用途徑和出口要求,將夏布再進行漂白與染色或變整形,並由手工作坊發展引進韓國現代紡織技術機械化生產,集漂白、烘乾、整形於一體可印染成多種顏色夏布,做成各種瑰麗多姿女套裙等服裝以及抽紗做成飛機、遊艇、小車上各種精美墊子布和窗簾、茶具、沙發的裝飾布十分暢銷,成為國內唯一夏布漂印生產線,大大提高了產品附加值。其具體工藝流程如下:

脫膠——經紗——織布——漂白——脫水

印染——烘乾定型——成品(質檢)——包裝

2、傳統的原麻漂白方法如上章所述的六種方法進行,脫去部分膠質,促使原麻增白柔軟,以便績紗,但這些方法費工又費時,而且天氣晴雨不定,原麻脫膠多少和增白程度均難以控制,直接影響夏布質量,江西省麻類科學研究所利用化學藥劑“強氯精”浸漬原麻工藝簡單、效果顯著、短時間內可脫去膠質。試驗結果:

①不同濃度強氯精對原麻膠質的影響:用灑精溶解強氯精,分別配製(A)2.5%、(B)5%、(C)7.5`%、(D)10%四種濃度溶液各200ml,用等量蒸餾水作對照,結果A、B、C、D四種不同濃度溶液的強氣精均比蒸餾水有更強的脫膠能力,其中以5%(B)處理脫率最高,為10.58%,對表11數據進行方差分析,結果列於表12,表12結果,區組間無顯著差異,處理間有極顯著差異,再對處理間進行新復極差測驗,結果表明B處理與其他4個處理之間脫膠之間脫膠率差異均達到極顯著水平,B、C、D、A四個處理與E處理之間差異均達到顯著水平,說明用2.5%-10%的強氯精浸漬原麻有明顯的脫膠效果,在4種處理濃度中又以5%濃度(B)的脫膠效果最好,C和D處理之間及D和A處理之間增多無顯著差異。

表11不同濃度強氯精漬對原麻膠質的影響

處理 重複 樣品乾重Kg 浸漬後乾重g 膠質重g 脫膠率% 平均脫膠率% 差異顯著性
5% 1%






A I 17.536 15.960 1.576 8.990


17.499 15.921 1.578 9.02 9.04 c C
17.470 15.878 1.592 9.11



B I 18.481 16.516 1.965 10.63


18.498 16.558 1.940 10.49 10.58 a A
18.481 16.518 1.963 10.62



C I 17.873 16.182 1.691 9.46


17.917 16.231 1.686 9.41 9.42 b B
17.990 16.301 1.689 9.39



D I 19.790 17.942 1.848 9.34


18.645 16.922 1.723 9.24 9.26 bc BC
19.775 17.956 1.819 9.20



E I 17.360 16.796 1.819 9.20


17.182 16.622 0.560 3.26 3.26 d D
17.434 16.864 0.570 3.27



表12不同濃度處理原麻脫膠率的方差分析
變異來源 DF SS MS F F 0.01
區組間 2 0.007 0.0035 0.241 8.65
處理間 4 99.969 24.09923 1723.607 7.01
誤差 8 0.116 0.0145

總變異 14 100.092


②不同浸漬時間對原麻膠質的影響:根據不同濃度強氯精浸漬原麻的效果,以脫膠效果最好的濃度(5%),分別浸原麻不同時間,結果見表13。從表13中可以看出,浸漬時間越長,脫膠率越高,但浸漬5h和6h的脫膠率差異不大。依據表13的結果進行方差分析,從表14的結果可以看出,區組間無顯著差異,處理間有極顯著差異。再對處理間進行新復極差測驗,結果見表13,由表13可見,處理T5、T6的脫膠率與其它4個處理達到顯著差異水平,T5、T6、T4與T2、T1兩個處理達到極顯著差異水平,T5和T6之間無顯著差異並且T5、T6、T4、T3、T2、T1均與T1有極顯著差異。
表13強氯精不同浸漬時間對原麻膠質的影響
處理 重複 樣品乾重Kg 浸漬後乾重g 膠質重g 脫膠率% 平均脫膠率% 差異顯著性
5% 1%






T1 I 18.149 16.470 1.679 9.25


18.203 16.523 1.680 9.23 9.24 d D
18.209 16.526 1.683 9.24



T2 I 17.371 15.551 1.820 1.48


17.591 15.742 1.849 10.51 1.44 c D
17.409 15.661 1.798 10.33



T3 I 17.699 15.807 1.892 10.69


17.670 15.776 1.894 10.72 10.68 C BC
17.692 15.811 1.881 10.63



T4 I 18.479 16.338 2.141 11.59


18.467 16.365 2.102 11.38 11.44 B AB
18.433 16.341 2.092 11.35



T5 I 17.0653 15.468 2.185 12.38


17.622 15.588 2.034 11.54 12.31 a A
17.623 15.330 2.293 13.01



T6 I 18.089 15.994 2.086 11.54


18.109 15.831 2.278 12.58 12.30 a A
18.040 15.734 2.306 12.78



表14不同時間處理原麻脫膠率的方差分析
變異來源 DF SS MS F F 0.01
區組間




處理間 5 21.2559 4.2512 32.402 5.64
誤差 10 0.3116 0.1312

總變異 17 23.0507


夏布夏布
③不同處理對原麻纖維強度的影響:與傳統的脫膠方法相比,強氯精對原麻膠質有極快的脫膠作用,但強氯精又是極強的氧化劑,對纖維是否有負面影響?針對這個問題,對被處理的苧麻原麻進行了纖維強度測試。測試結果為:強氯精不同濃度A、B、C、D處理及對照E3次重新的平均纖維強度分別為0.621、0.595、0.518、0.494、0.632/tex,明顯降低了纖維強度,影響了績紗質量。不同浸漬時間處理的纖維強度T1——T6處理3次重複的平均值分別為0.612、0.598、0.539、0.514、0.493、0.435N/tex,即隨著浸漬時間的延長,纖維強度明顯下降,但T1和T2兩個處理的纖維強度較接近,比其它處理明顯要高,T3、T4、T5和T6四個處理的纖維中度在0.435—0。539N/tex之間,明顯低於T1、T2兩個處理特別是T5、T6兩個處理的纖維強度在0.5N/tex以下,這種纖維加易斷。
綜上所述試驗結果,強氯精浸漬苧麻原麻,具有快速、較高的脫膠的效果,並具有使紛紛增白的作用,通過績紗紡織夏布,有利於提高夏布的質量。
使用強氯精浸漬原麻,以5%的濃度和浸漬1-2h為最佳處理方式,即可脫去適量膠質,又能較好地保持紛紛強度。
強氯精浸漬苧麻技術農民易於掌握,但強氯精的殘液對環境有輕微污染,為了保護環境,殘液需進行深埋處理。
3、現代紡織技術進行夏布的織造,其原麻脫膠方法主要有化學高壓煮煉法、真菌脫膠法、酶法等,這結方法都存在著成本高、污染嚴重、纖維強力下降、周期長等缺點,其中酶法脫膠雖會避免上述缺點,但其成本太高,還須進一步試驗,降低成本,才能適應工業化生產需求。2001年,江西分宜縣夏布龍頭企業新達夏布公司,引進購買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技術成果,經十餘年研究,在近千餘種的微生物中篩選出品質優、脫膠效果顯著的嗜鹼芽孢桿菌,通過小試、中試和工廠化生產試驗,其經濟效益、質量效益和生態效益均顯著,據小試、中試、生產示範結果,嗜芽孢桿菌在原麻發酵脫膠過程中,可生產高活力果膠酶及半纖維素酶,可除去原麻纖維上膠質,其結果與現行工廠一般脫膠方法比較:
處理 工廠用脫膠方法 嗜鹼芽孢桿菌脫膠方法
殘膠率 >3% <2.5%
束纖維強力 <5g/D >5g/D
膠條率 >3% <1.0%
伸長率 <6% >9%
註:經嗜鹼芽孢桿菌脫膠原麻可紡36支以上高支數紗,適於織造夏布。
用嗜鹼芽孢桿菌進行原麻脫膠,主要特點:脫膠周期短,菌種分裂繁殖快,可產生高活力果膠酶和半纖維素酶,脫膠周期由原來7—8天,可降至8小時以內。脫膠漫無邊際度範圍廣,該菌種適宜脫膠溫度範圍35—50℃,抗污染能力強,菌種可反覆使用10次以上,不會污染,其它脫膠方法僅能用一次,特別是化學高壓煮煉污染非常嚴重。該集團公司,新達夏布廠用這種嗜鹼芽孢桿菌,脫膠原麻可生產36支麻紗,織造的夏布,具有如下特點:質地光澤、潔白、挺括柔軟、色澤鮮亮、吸濕強、透氣性好。

價值

歷史價值

夏布夏布
中國古代夏布的粗細規格以“升”表示,即在規定的布幅(約1.5市尺)內每80根紗稱為1升,約為每毫米1.6根紗。一升為八十縷,即在漢二尺二寸的標準布幅內有一千二百根紗。布幅寬度為定數,升數越多,布越精細。周禮還規定了各種粗細夏布的不同用途:斬衰裳有3升布做的、3升半布做的,帽子是6升布做的。7~9升的粗薴布供奴隸、罪犯穿用,也可作包裝布用;10~14升為一般平民穿用,是大眾化的衣料;15升為深衣製作深衣的布料。15升以上細如絲綢,為高貴品種,僅供貴族享用。最精細者達30升,供王公、貴族制帽用。這種帽稱麻冕。
中國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夏布為21~23升,經測定經密37.1根/厘米、緯密43.6根/厘米,平紋組織,布幅20厘米,重量僅43克/米2。夏布依其粗細程度曾有各種不同名稱,其中最細者可與絲綢媲美。江西貴溪龍虎山崖墓中發掘的大批殉葬出土文物中,其中N1N11墓中發掘的苧麻印花布,屬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是目前我國出土文物中最早的苧麻印花布,其精細如絲綢。
在民俗中,夏布充當了一個無可替代的角色。婚喪嫁娶都要用到夏布。女人出嫁時,要用到夏布做的紅口袋。送喪時披麻戴孝的“麻”,就是苧麻。喪帽、喪服、喪裙都是夏布做的。白紵,一種質地細密的白夏布,借指士子取得科舉功名前所著的白衣。取得科舉功名後,就脫去白衣,改穿襴衫(官服)了。

經濟價值

夏布有"天然纖維之王"“中國草”的美稱。夏布用途廣泛,可作高檔的服裝、床上用品、褥墊、牆布、門帘、工藝美術品面料。夏布之所以深受人們的喜愛是因為夏布所具有清汗離體、透氣散熱、挺爽涼快、天然抗菌的優越性、自然獨特的肌理效果、地域民族的風格特徵是別的纖維無法比擬的。夏布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審美觀的改變,崇尚綠色自然、反璞歸真意識提高,已經被海內外廣大消費者所喜愛。由於苧麻纖維與棉花纖維相比較無法用現代化紡織機械加工,只能靠傳統手工技藝生產,生產力低下,所以,夏布生產到今天為止,其精細程度只能達到一般細布水平。這種傳統的手工技藝被國家列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名錄。

文化價值

20世紀以來,在工業紡織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夏布這種有著千百年歷史的傳統手工技藝正瀕臨失傳。1999年1月29日下午2時30分,溫家寶總理一行考察了傳統產品夏布生產全部織造流程,他被古老的傳統工藝深深吸引,他說:“夏布是粗放型經濟,向韓國、日本、墨西哥提供原料,出口依賴性太強,市場太小,難以承受市場風波的衝擊。只有依靠科技,進行深加工,使其增值。同時要擴大出口市場和國內市場,夏布要走出單一的,依賴性的,粗放型盲區,重視夏布昔日輝煌”。
今天,紡織業雖已高度發達,但夏布作為蚊帳布、托肩布、漁業工業用布等,仍然具有廣泛的用途。夏布產品順利成為聚購科技的戰略合作夥伴。使得夏布產品在亞馬遜、聚購商城、京東商城等國內知名平台銷售,解決了以往購買夏布產品的尷尬局面。

代表產品

瀏陽夏布

“夏布,在蝙蝠黑暗的撞擊中展開一個黃昏/夏布,像一些隱秘的低語流傳在東鄉低矮的屋檐/夏布像東鄉一樣陳舊、衰老和耽於沉睡/地勢高峻的東鄉/籠罩在一床被米湯漿洗得發硬的夏布蚊帳里。”
這裡所說的東鄉,是指的瀏陽高坪一帶。
據地方志記載,以苧麻、大麻為原料的瀏陽夏布,曾以“織工精巧、質地特別細膩稱雄於世,明代即被列為朝廷貢品,歷來有杭州紡綢換瀏陽夏布之說,清中葉已負盛名”;更有記載:“薴布,一名夏布……瀏陽、湘鄉、攸縣、茶陵皆出薴布,世稱瀏陽最佳。”當時,市場上一些弱勢產品為找銷路打起了假冒的歪主意,江西所產麻布“托為瀏陽夏布”即是其中一宗。譚嗣同在《瀏陽麻利志》中稱瀏陽夏布“戰天下之商務而未嘗遇敵”的從容與自信,可以找到許多歷史註腳,如《中國實業志》所載“明末清初,瀏陽夏布暢銷各埠年可銷萬筒(18萬匹)”的盛況;“清鹹豐年間,山東‘謙益祥’在瀏陽設莊收購夏布,年均7萬餘匹”的行銷個案。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承載著漢族民間精湛紡織技藝和中國農耕文化特質的瀏陽夏布,開始遠渡重洋,銷往日本、朝鮮、南洋等地。

宜豐夏布

宜豐夏布,一向生產粗、細、漂白夏布三種,多產於石市、芳溪一帶。民國初年,宜豐“夏布歲出六千六百匹有奇”。民國25年《江西年鑑》載:宜豐年產夏布3.2萬匹,銷外縣2.5萬匹。那時一匹,有長36、70、72、80尺,寬1.6,1.7,1.8,1.9尺四種規格。有六百扣、八百扣、一千二百扣三種。宜豐夏布紗質細軟,經緯成宜,邊縮平整、編織均勻,色澤清秀,不起皺摺、不變形。“柔軟滑潤,平如水鏡,輕如羅綃,嫩白勻淨。”花色品種多,有本色、漂白、染色、印花;有細色、中色、粗色,有上等、中等、下等,能適應多方面的需要。

榮昌夏布

重慶榮昌夏布早在漢代就有“蜀布”記載,其上品“斑布”、“筒布”在唐、宋代就已成為貢品。隨湖廣移民帶來種麻、織布技術,康熙時已形成商品性生產。光緒九年(1871年)《榮昌縣誌》載有"各鄉遍地種麻,比戶皆績機抒之聲盈耳"。榮昌盤龍鎮夏布包括細布、粗布、羅紋布三大類別。產品布紋細密平整,燙後有稜有角,古樸雅致,涼爽理汗,舒適宜人,是人們夏日衣著的上等佳品。過去榮昌各鄉均產“家園麻”,以盤龍、保華最多。民國25年(1936)年產白麻510擔。清以來都沿用腳踩手擲棱的古老木製矮機,需要特殊的操作技藝,更要選擇良好的氣候條件。民國初期曾改用腳踏手拉棱的高機編織夏布,操作較輕鬆,工效較高,曾盛行一時。後因無法調劑經線的鬆緊度逐漸被淘汰。民國時期染色夏布,多為青、藍、玉三種顏色,有白底藍花、藍底白花及彩花.很受歡迎。但因工藝欠佳,銷量不大。夏布精製業中以漂房、漿房最為發達。清光緒中期,城北觀音橋就有龍恩普、莫永章、楊桂章3家漂房。民國時期.由於漂布業精益求精,所漂細布被譽為“麻綢”、“珍珠羅紋”。民國12年(1923)榮昌精漂夏布在天律參加評展,獲得第一名,有“滋溪河水壓全國”的美謄,一時成為夏布精製中心。據民國25年統計已發展到漂房8家,漿房10家,從業人員200餘人。1954年城關夏布社嚴樹立、張志榮在此基礎上有所改進,比原來省力,工效提高。1958年盤龍夏布社工人郭漢高、李淑萬編織的1200頭羅紋兩匹,布面織有天安門、和平鴿、躍進馬和喜字圖案,送北京展覽深受讚譽。
榮昌夏布幅寬較湘贛產夏布寬,常見的為60cm、75cm、100cm等適宜榮昌夏布畫。近幾年來榮昌夏布被廣泛用於繪畫、書法、製作摺扇扇面、服裝等工藝和日常實用用品,其作品古樸凝重,典雅秀麗,人們競相收藏,或作禮品饋贈親朋或遠銷國內外。

隆昌夏布

自唐宋以來四川隆昌夏布編織技術就比較發達。明末清初湖廣移民到四川,帶來湖廣麻布生產經驗,與隆昌本地生產技術融匯交流,歷經數輩祖傳,工藝精益求精,技術不斷改進。其生產主要通過打麻、挽麻團、挽麻芋子、牽線、穿扣、刷漿、織布、漂洗及整形、印染等工序,精心織就。在明清時隆昌夏布成為宮廷貢品,並開始銷往海外,成為中國最早出口的紡織品。在工業紡織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現四川省內江市隆昌縣周興鎮、響石鎮、石碾鎮仍有個體作坊織布,延續著中國傳統文化。2009年隆昌夏布編織工藝被四川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隆昌縣石碾鎮向生榮被四川省文化廳確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隆昌夏布編織工藝”代表性傳承人。

天台夏布

浙江省天台縣,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說,歷來以出產優質苧麻著稱,“南山苧麻”更以纖絲長、韌性好早在宋代就已名聞遐邇。夏布常用來製作蚊帳、口袋(用來裝糧食)、夏衣(稱“薴布褂”)、圍裙,以及喪禮的冠服(薴布衣裙、薴布帽等)。夏布還是天台“乾漆夾薴技藝”的必需材料。2009年,“天台薴布製作技藝”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韓山夏布

在韓國生產苧麻最有名的地方就是忠清南道舒川郡的韓山。
自百濟時代起,在舒川郡韓山面就已經開始種植苧麻;在高麗時代,苧麻布因是與明朝的主要貿易商品之一而有名;在朝鮮時代,苧麻布成為向王進貢的珍貴貢品而被史料所記載。現今,韓山苧麻又因為每年5至6月舉辦的“韓山苧麻文化節”而享有盛名。韓山苧麻編織也列入韓國無形文化遺產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越後上布

越後上布是日本新潟縣南魚沼市、小千谷市所生產的一種夏布,為日本古代貢品(上布)。越後上布使用天然苧麻纖維,歷時三個月,雪中紡線,織布,清洗,晾曬,謂之“雪曬”。雪曬,利用雪蒸發產生的臭氧的漂白作用,除去多餘染料,賦予織物天然“縮意”。越後上布中的小千谷縮也就是川端康成在《雪國》里,提到的一種在銀裝素裹的雪天裡紡織的苧麻縐紗——白縮,專門用於製作夏季和服禮服。越後上布、小千谷縮沿襲距今千年的”雪曬“古法工藝,2009年列為世界遺產。

中國民風民俗大辭典(服飾類)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經濟、文化發展最早的民族之一。這一偉大民族,在黃河,長江流域遼闊的土地上,長期繁衍生息所創造的民族優秀文化,是他們智慧的結晶。作為炎黃子孫,繼承和弘揚這份優秀的文化遺產,有助於振奮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助乾培養愛國王義情操,增強民族的凝聚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