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衫

藍衫

lán shān 藍衫 1、舊時八品、九品小官所穿的服裝。《舊唐書·哀帝紀》:"雖藍衫魚簡,當一見而便許升堂;縱拖紫腰金,若非類而無令接席。" 金 王若虛 《病中》詩:"藍衫幾棄物,絳帳亦虛名。" 2、明 清 生員所穿服裝。《儒林外史》第三二回:"人家將來進了學,穿戴著簇新的方巾、藍衫,替我老叔子多磕幾個頭,就是了。" 上海方言說一個人有本事,會說"伊老藍衫格",也就是因為舊時老百姓日常所見的小官員和有學問的人常常以藍衫為服裝的原因。 3、客家女子的傳統服飾,又稱"大祹衫"。其領口不翻起而在邊上加上滾飾,衣服上沒有太多紐扣,只有頸部和右肩往右扣;衣服開縫處都加上寬邊的滾飾,衣袖寬大舒適,袖口往上反卷,有長達20公分的"反袖口袋",像一個身包,四周都可放東西,裡面有暗扣,所以東西不會往外掉。年輕婦女所穿的藍衫較華麗,會在胸前和袖子上再繡上蘭花一類的花草,叫做"蘭冠"。 藍衫之交: 所謂"藍衫"的藍字與襤褸的襤字同義,是破舊的意思,也就是身著破爛的衣衫。藍衫之交意指在自己失意或境況不佳時不嫌棄不避諱同自己真誠交往的朋友,同患難之交有一定的意同,但患難之交的境況會更重一些。 另外,百度貼吧同時也創建了藍衫吧,由於藍衫二字很有古意,吧友喜愛之。

解釋

1.舊時八品�p九品小官所穿的服裝。
2.明清生員所穿服裝

歷史

《新唐書·車服志》:“太宗時,士人以棠薴襴衫為上服。”《宋史·輿服志》五:“襴衫,以白細布為之,圓領大袖,下施橫襴為裳,腰間有襞積,進士及國子生、州縣生服之。”唐韋應物《送秦系赴潤州》詩:“近作新婚鑷白髯,長懷舊卷映藍衫。”殷文圭《賀同年第三人劉先輩》詩:“甲門才子鼎科人,拂地藍衫榜下新。”一寫昔日披卷同讀情形,一說科舉放榜儒生雲集情況。王禹偁《寄碭山主簿朱九齡》詩:“利市襴衫拋白紵,風流名紙寫紅箋。”此是說風流才子行徑。有些厭世、落魄者,也好著藍衫。唐韋絢《劉賓客嘉話錄》:“大司徒杜公在維揚也,嘗召賓幕閒語曰:‘我致政之後,必買一小駟八九千者,飽食訖而跨之,著一鹿布襴衫,入市看盤鈴傀儡,足矣。’”傳為八仙之一的藍采和則“常衣破藍衫,……一腳著靴,一腳跣行,夏則衫內加絮,冬則臥於雪中,氣出如蒸”(南唐沈汾《續仙傳》)。
明清時,藍衫為秀才舉人公服。《正字通·衣部》:“明制:生員襴衫用藍絹裾袖緣以青,謂有襴緣也;俗作‘襤衫’,因色藍改為‘藍衫’。”俞汝楫《禮部志稿》十八《生員巾服》也述及衣藍衫事。
《金瓶梅》一書寫宋人故事,其中風俗制度也多依宋代。第五十六回寫西門慶欲尋一有才學的人做心腹,應伯爵便向他推薦一個本州的秀才,並將他的一篇文章念與西門慶聽,其中兩句說:“你看我兩隻皂靴穿到底,一領藍衫剩布筋。”宋代士人最盛行穿藍衫。《鏡花緣》二十四回:“一老者道:‘敝處向例,自王公至庶民,衣冠服制,雖一樣,但有布帛顏色之不同:其色以黃為尊,紅紫次之,藍又次之,青色為卑。……雖不能身穿藍衫,名列膠庠,只要博一領青衫,戴個儒巾,得列名教之中,不在遊民之內’。”此書雖是以游幻之筆敘唐代故事,但其情事卻往往取自李汝珍所生活的時代(晚清)。這裡說的藍衫即不是唐人所穿,因為宋代以前,藍衫是以白細布製成,非色藍也。《歧路燈》九十五回:“號簿照手本寫了‘生員譚紹聞、譚簣初謹稟’。當即穿上襴衫。”生員進署例當著襴衫,這符合明清定製。

中國民風民俗大辭典(服飾類)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經濟、文化發展最早的民族之一。這一偉大民族,在黃河,長江流域遼闊的土地上,長期繁衍生息所創造的民族優秀文化,是他們智慧的結晶。作為炎黃子孫,繼承和弘揚這份優秀的文化遺產,有助於振奮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助乾培養愛國王義情操,增強民族的凝聚力。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