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時間:2006年
類別:民間文學
地區:福建
編號:Ⅰ-30
申報地區或單位:福建省霞浦縣
畲族小說歌發源於福建省霞浦縣侯南鎮白露坑村。白露坑是畲族人口最為密集和文化積澱最為豐富的區域,堪稱閩東第一村。最初畲族歌手中一些能識字的人將漢族章回小說和評話唱本改編為本民族山歌口頭唱本和手抄唱本,後逐漸在本民族流傳的英雄人物事跡的基礎上,結合本民族生活、心理、語言特點創作了一些作品,如《高皇歌》、《歷期歌》、《鍾良弼》、《白蛇傳》、《十賢歌》、《鍾景祺》、《藍佃玉》等,於是形成小說歌。小說歌作為長篇故事歌,是畲族民眾創造的獨特的文學樣式和文化載體。歷史上,白露坑村曾出現鍾學吉、雷德朵、鍾學算等傑出歌手,清末民初是小說歌的全盛階段。
基本類別
畲歌可分敘事歌、小說歌、傳統山歌和現代山歌四種類型,並按著這幾種類別的產生演義著畲族的歷史。1、敘事歌
敘事歌中有的反映本民族的鬥爭歷史,歌頌民族祖先的英雄業績,一般由有名望的歌手在祭祀時歌唱,或由老族長邊唱邊講述,如《高皇歌》《麟豹王歌》。也有反映歷代王朝興衰成敗及其封建統治者帶給勞動人民無窮災難的《末朝歌》《封金山》《元朝十八帝》《災荒歌》等。
2、小說歌
畲族小說歌則是畲族民間歌手對族內外歷史人物或藝術虛構人物的歌唱,有的是根據本民族流傳的英雄人物編寫的長篇敘事詩,如《鍾良弼告阻考》;有的根據漢族章回小說或評話唱本改編,如《白蛇傳》。
3、傳統山歌
傳統山歌是畲民族中最豐富多彩、最生動活潑、最有生活情趣的民間歌詩,大部分是臨時即興,隨編隨唱的心聲,寓意深刻,比興動人,充分展現了歌者的才華。畲族地區大都是革命根據地,解放前,畲族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革命根據地,編唱出許多激勵人民參加革命鬥爭的歌言,如《十送郎》《1934年革命歌》《紅軍帶領萬人眾》等。
4、現代山歌
新中國成立後,畲族人民高唱時代新民歌,如《我愛畲山好地方》《十望寧德畲村》《畲山路》等。
特點
小說歌是一種長篇故事歌。題材和內容大都取材於我國民間流傳的戲曲、曲藝中的故事,與畲族的日常雜歌有別。其基本特點是:
1、敘事性強,有故事情節;
2、有嚴謹的結構章法;
3、運用多種技法對人物形象進行藝術加工;
4、每篇由眾多的單首組成,單首的結構為四行,每行七字,類似漢語格律詩的"七絕",最短小說歌也有幾十首;
5、作者的署名被巧妙地隱藏在歌尾。
另外,小說歌除了由畲族民間歌手根據漢族章回小說或話本改編的《西遊記》、《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台》等外,還根據本民族流傳的英雄人物和結合畲族的生活特點、心理素質重新進行藝術創作,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語言明快,音韻和諧,不用典故,也不用誇張和粉飾,融敘事、詠物、抒情為一體,樸實真切。
傳承意義
畲族小說歌得到了畲族民眾的廣泛認同。它不僅是畲族歌謠中的精髓,也是畲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表現形式和閩東地區最有特色的藝術類別。小說歌在畲族文化史和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畲族文化發展中一個進步性的產物。
其中,白露坑小說歌在畲族文化中占有獨特地位,是畲族歌謠中的精髓,是畲族文學的最高形式,更是畲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彰顯形式。小說歌的出現,結束了畲族無戲劇的歷史,其影響面波及閩浙兩省和全國,使之成為中華民族又一朵鮮艷的文化奇葩。對白露坑畲族小說歌的發掘、保護,是維繫畲族文化有效的橋樑和途徑。白露坑小說歌已超越自身存在的價值範疇,成為整個畲族的文化遺產,因而它作為一個民族文化進步標誌性的產物,具有不可替代性。
現存畲族小說歌的手抄本和口頭小說歌有130本。健在的歌王傳人鍾昌堯既唱歌、傳歌,也蒐集民歌,目前他蒐集到一百六十多段一百多萬字的畲歌,已整理出了包括小說歌在內的五百多首。但鍾昌堯現已73歲,需要有傳承人來繼續他的事業。目前小說歌的傳承人正日益減少,而小說歌的創作則已基本停止,相關的搶救、保護工作亟待展開。
中國民間文學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文學作為一個學術名詞,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才出現和流行的。民間文學指的是:廣大勞動人民的語言藝術——人民的口頭創作。這種文學包括散文的神話、民間傳說、民間故事、韻文的歌謠、長篇敘事詩以及小戲、說唱文學、諺語、謎語等體裁的民間作品。 |
《苗族古歌》 | 《布洛陀經詩》 | 《遮帕麻和遮咪麻》 | 《牡帕密帕》 | 《刻道》 | 《白蛇傳傳說》 | 《梁祝傳說》 | 《孟姜女傳說》 | 《董永傳說》 | 《西施傳說》 | 《濟公傳說》 | 《滿族說部》 | 《河西寶卷》 | 《河間歌詩》 | 《吳歌》 | 《劉三姐歌謠》 | 《四季生產調》 | 《瑪納斯》 | 《江格爾》 | 《格薩爾》 | 《阿詩瑪》 | 《拉仁布與吉門索》 | 《畲族小說歌》 | 《青林寺謎語》 | 《耿村民間故事》 | 《伍家溝民間故事》 | 《下堡坪民間故事》 | 《走馬鎮民間故事》 | 《古漁雁民間故事》 | 《喀左東蒙民間故事》 | 《譚振山民間故事》 | 仙居山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