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草制工藝

煙臺草制工藝

煙臺草制工藝發源地在富饒美麗的膠東半島煙臺萊州,煙臺草編是中國著名的草編藝術品種,煙臺為世界著名的草編產區.煙臺草編工藝規範,編織精美,產品種類豐富,如玉米皮地毯,門帘,坐墊,草帽等.各種草編產品具有不同的特色,品種數以千計,以實用性和工藝性著稱於世.中國各地的草編工藝,最初是由山東傳出,而山東各地的草編又出自掖縣(現煙臺萊州市)。掖縣在春秋時期為萊國地,明清兩代屬萊州府治。所以,掖縣草編又稱“萊州草編”。

概述

煙臺草制工藝煙臺草制工藝

煙臺草藝品生產以萊州市最為古遠,相傳已有1500多年歷史,它的發源地在沙河鎮一帶,當地人受梳髮辮的啟示,用三根光潔的麥桿插編出人字形花紋的草辮,用以編制各種生活用具,明朝時已變為商品行銷各地,本世紀初出口國外,一般稱作“掖縣草帽辮”。
70年代,萊州麥桿貼畫問世,將麥桿漂染,經過削、剪、沖、搶、撕等工藝處理,細心巧妙拼貼成畫,擅長表現化鳥魚蟲和和山川風光。
近年,又創製了麥桿貼盒,做工精細,造型繁多,既可欣賞,又可作首飾盒使用,成了國內外遊客喜愛的紀念品。
玉米皮編工藝品,60年代起源於龍口市,很快普及於各縣市。產品分草地毯、草提籃、雜品小件三大類。

工藝 特點

煙臺草制工藝煙臺草制工藝
特點:輕便、不傳熱、不吸水、柔輕富韌性,有的具有天然色澤,有的可以人工染色,美觀實用。
工藝:掖縣草編是以麥稈和玉米皮為原料,採取手工編織而成。這種草編製品雖然用料簡單,但編制工藝卻很複雜。製作實用性品首先要把麥稈按粗細不同進行挑選分類。玉米皮則要選用中層皮。中層皮牢度強、彈性好、纖維 軟適宜。原料選好後,接著進行漂白、編辮或染色。編辮,又分原草辮和 劈草辮。原草辮是將漂白、染色後的麥稈或玉米皮直接用來編辮。劈草辮 是用工具將處理後的原材料剪成若干細條,然後編成辮。草編成辮後,再根據設計要求,編成各式各樣的草編製品。如系製作欣賞品,那么編織的工藝更為複雜,原料除經上述漂白、染色等工序外,還要將麥稈壓平,再用小刀順著纖維削,或將它斜剪成片,用來貼制禽鳥和花卉。
煙臺草制工藝煙臺草制工藝

草編製品的生產過程,大體分為選料、上色、浸泡、編織、熏蒸、涼曬、刷漆等七個環節,全部採用手工製作。

(一)選料。選用玉米皮,要去掉最外面一層老皮,要求色澤一致,顏色呈白色。所選麥桿,顏色要呈自然色,粗細、長度根據需要而定。茅草要以老而長為最好。選用柳條,以伏天柳條為最佳,這時的柳條較為成熟、剝皮容易、顏色白,直徑大約為1-5毫米,長度60厘米。

(二)上色。根據設計要求,將所需要的各種顏色均勻的塗在用料面上面,並曬乾。

(三)浸泡。將塗有顏色的用料,放入水中。玉米皮濕一下就行,否則,時間稍長,就會變成黃色。粗柳條要浸泡20分鐘,細柳條10分鐘。浸泡的目的,是為了使其變軟,易於彎曲,平加其強度,方便編織。

(四)編織。按照一定的形狀和規格進行。所有工具有:鐵簽、果枝剪、尺子等。

(五)熏蒸。編織出的成品,要用洗衣粉進行擦洗。其目的:一是為了清潔,二是增加濕度。然後,將成品放入熏室內,用放在容器內的硫磺點燃熏蒸2小時,熏蒸時必須將熏室門窗密封。

(六)涼曬。熏蒸後的成品要及時地進行涼曬、熏蒸和涼曬都是為了防止產品發霉和變形。

(七)刷漆。曬乾以後,刷上清漆,使其經久耐用、不易退色、增加亮度、美觀好看。

原料選擇和加工

煙臺草制工藝煙臺草制工藝
地域不同,原料也不同,長江流域的草編原料多用野生的黃草、蘇草、席草(水毛花)、金絲草、蒲草、龍鬚草、馬藺草、蒯 草、薦草、竹殼、箬殼等,也有用人工栽培的農作物稻草為原料的。黃河流域,比如河北、河南、山東的草編,多為麥草,另外還有東莞的黃草,浙江的金絲草,湖南的龍鬚草等。適於草編的用草,草莖光滑,節少,質細而柔韌,有較強的拉力和耐折性;采割來的草料先要挑選,梳理整齊,進行初加工後,方可編制..

玉米苞葉加工

每畝玉米可採收玉米苞葉40千克左右,經加工後可增值80-150元。

玉米苞葉的挑選與貯存:

用來加工編織工藝品的玉米苞葉,必須是白色,不發霉,且軟硬厚薄適宜。在玉米收穫時去掉外面一層老的和緊貼玉米粒的嫩皮,中間部分便是理想的草編原料。選好後應注意及時曬乾,然後捆成大捆,放在乾燥通風且不易燻黑的地方。

熏白:熏白的目的是提高玉米葉的白淨度和編織性能,保持所編織產品的天然色澤。熏白的方法是用陶缸進行硫磺熏制。首先將要熏白的玉米苞葉灑少許清水使其濕潤,將放在碗內的硫磺點燃後放入缸底,用鐵絲網或竹編製品罩住,然後將玉米苞葉鬆散地放入缸內,12小時後可啟封。硫磺的用量一般控制在第一線千克玉米苞吉使用20克以內。

選料:將熏白的玉米苞葉分為兩大類,紡經皮用的一般是小的、短的、軟的、色澤稍差的;用於編織的選用大的、長

煙臺草制工藝煙臺草制工藝

的、色澤白的。將苞葉分成小捆,放入塑膠袋內,以免乾燥。

染色:在編織不同圖案時,將玉米苞葉染成紅、黃、藍、黑等不同顏色。

玉米苞葉編織方法:

紡織:將揀好的紡織皮剪去毛尖,然後用簡易的小紡車紡成經繩,添皮時就將苞葉撕成1厘米左右的條子,光面向片,紡成直徑約2.5毫米的經繩,表面應當滑無刺。
編織:編織是草編最基本的方法。“編”就是用一根或幾根原料,按一定規律盤繞、掩壓以構成無明顯經緯分別的形式。“織”則要先立經,然後逐漸編緯形成。編織方法有平編、絞編、勒編、扣編、編花等,配以不同顏色的苞葉設計成五彩。

歷史 發展

煙臺草制工藝煙臺草制工藝
通常人們認為,中國各地的草編工藝,最初是由山東傳出,而山東各地的草編又出自掖縣(現煙臺萊州市)。掖縣在春秋時期為萊國地,明清兩代屬萊州府治。所以,掖縣草編又稱“萊州草編”。

萊州草辮源於沙河一帶農村,據傳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19世紀60年代開始出口,是中國最早進入西方市場的商品之一,沙河由此成為全國草辮生產和出口的中心。1896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在鄂創辦草辮業,特聘掖縣(即萊州)藝人前去傳藝。
民國初年,全國草辮四大名品“沙河白”、“沙河黃”、“沙河鋸條”、“萊州花”均為掖縣人所創。其品質之優為當時義大利“正草黃”和日本“劈草貨”所不及。1915年,四大名品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太平洋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特別獎,被譽為世界最優質草帽辮。

20世紀50年代,主要產品在傳統的麥桿草辮、草帽、提籃等基礎上,增加了玉米皮編制提籃、提袋、茶墊、坐墊、地席、門帘、果盒、紙簍、拖鞋以及用麥草製作的貼畫貼盒等。麥草貼畫集油畫、工筆畫等藝術於一身,多表現花鳥蟲魚、虎嘯深山、鹿鳴翠谷、秋菊傲霜、紅梅吐香、懸崖飛流等題材。麥草貼盒多取型於東西方古建築,或樓、台、亭、閣,或教堂、古堡,或城市一條街,或鄉村院落等等,為各國藝術愛好者和收藏家所喜愛。近年來又試製麥草、皮革合編品獲得成功。
從1983年以來,萊州草藝品共獲國家級獎9項,省級獎15項。“玉宇”牌草藝品已發展至4000多個花色品種,銷往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和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額多年來一直穩居全國同類產品首位。

保存方法

煙臺草制工藝煙臺草制工藝
草編製品遭受自然的損害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由於霉變引起發霉腐爛,二是由於蟲害叮咬損壞。若能做好霉變和蟲害的防治工作就能確保草製品的安全保存。
防霉變霉變是微生物活動的結果,若能及時地防菌滅菌就不會導致草製品的霉變。也就是說,保證草料的質量,控制溫度、濕度,是防止霉變的重要環節。霉變大致分三個階段,即初霉、生霉、霉爛。初霉時期草堆開始發熱;生霉時草莖已失去原有色澤,表面開始生毛,並伴隨發熱;霉爛時草莖已散發霉味和腐臭味。
霉變的具體防護措施是:編織用的草貯存前要乾燥,並除去霉變的根、葉、雜草等,並分捆縛扎。貯存草料的房間須乾燥通風,堆放高度不宜太大,以防重量增加,草垛內部容易生熱,有些草如席草、黃草等還要加蓋塑膠布防止風乾;南方梅雨季節時倉庫應翻倉一次,晾曬草料,並除去某些霉變草料;貯存的草料最好當年用完,不宜放置時間過長。編織前用水浸、濕潤或漿糊浸潤的草製品要及時晾乾後收集,製成品還要及時包裝。包裝箱內要用防潮紙襯墊或上油打蠟進行保護。另外,草料或製品經硫磺熏蒸或藥物漂白以及煮染都可防霉。

山東草編概述

煙臺草制工藝煙臺草制工藝
山東的民間草編,據1959年發現的泰安市大汶口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陶器看,早在6000年之前就已存在了。民間草編織工藝按料的不同可分為麥秸草 編、玉米皮編、蒲草編、琅琊草編、馬拌草編、三棱草編、稻草編、麻編、山箭草(民間又稱“油草”)編等等。其中以麥秸草編、玉米皮、蒲草編最為普遍。按編織物的用途分類,屬於用器類的有簍、筐、盒、盤、箱、茶墊、坐墊、箸籠、飯包、笊籬、菜篩、鍋蓋、扇子、花盆套、紙簍、信插、茶杯套、草玩具等等;屬於衣著一類的有草帽(有禮帽、童帽、斗笠、太陽帽、麻帽種種)、草鞋(有傳統的冬季穿用的 “蒲窩”,也有各式拖鞋與涼鞋)、蓑衣、玉米皮涼衫等等,家具一類的有草屏風等;建築及室內裝飾類有 草地毯、燈傘、牆壁裝飾紙、草牆紙等等。此外還有作為半成品的各種各樣的草辮兒。按工藝分類則有 編貨、砌貨、串貨、釘貨種種。
作為一種傳統的工藝美術品和農家手工業產品,草編遍及于山東全省,較集中的幾個地區是煙臺市濰坊市、濱州地區、聊城地區以及青島市和濟南市。
煙臺市掖縣沙河鎮一帶是中國草編織品早期的集散地,至今仍是草編生產很活躍的地方。這兒用麥秸草製成的草辮、草墊、草帽、草盒等仍然具有傳統特色。草辮如“沙河黃”、“沙河白”以及數以千計的“花樣辮”,工藝規矩,製作精美,在國內外都是很有名的。但近年來,煙臺市的草編主要產品已由麥秸桿編織品轉為玉米皮編織品,海陽、乳山等市的玉米皮地毯,海陽的“馬蓮垛”提籃,龍口的纏桿提籃,招遠的玉米皮門帘,都是有特色的熱銷產品。
濰坊市的昌邑縣以手編草帽聞名,當地所產金絲草帽向稱名貴,至今全縣農村婦女多能手工編織多種形式的草帽。
臨沂地區的郯城縣,是榔琊草編織品的著名產地。瑯琊草,也稱黃草,因其主要產區郯城縣為秦時的瑯琊郡,因稱“瑯琊草”。瑯琊草葉片細長柔軟而富彈性,極宜編織,當地人世代用以編織草鞋。1913年,當地的楊錫堂等人根據民間編織的方法創造出以苘為經,以榔琊草為緯的編織草帽工藝,遂使瑯琊草編織的草帽名揚天下。榔琊草編有各種技法:“風眼編法”韻律諧調,“鷹爪花紋”活潑而有動感,“繩草合編”格調空曠,幾種編法相結合則具有虛實、疏密、明暗相比相濟的效果,瑯琊草製品於草帽之外還有拖鞋、提籃、茶杯套、果盒、花盒等。
煙臺草制工藝煙臺草制工藝

平度市也是山東草編生產的傳統地區,產品以麥草辮和草茶墊最有特色。
濱州地區的博興縣以絞編工藝編織的蒲草茶墊、坐墊等,頗有獨到之處,近年更以葦、蒲製作各種草牆席,使傳統的草編成了現代建築的室內建築材料。
山東草編的工藝方法極為豐富,常用的有編辮、平編、絞編、編花(如“馬藺垛”、“套扣”、“鏈子扣”、“小浪花”、“十字扣”、“曲徑扣”、“粽子扣”、“梅花扣”等)、錐砌法、串接、串釘、串連、纏扣、纏鋸、纏邊、纏畫、包裹、擰編、卷折、縫繡、貼上、割花扎勒種種。
隨著現代科技水平的提高,各種機械製品和人工合成材料製品充斥於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這既使草編工藝品遇到了挑戰,又面臨著發展的重大契機,因為一方面是機製品、人工合成材料製品在某些領域取代草製品;另一方面,一些工業已開發國家的人民對機械製品普遍感到厭倦,對於套用自然原料的手工藝品的興趣越來越濃,有的提出“回到大自然去”的口號,這使草編工藝品的身價倍增,並且日益廣泛地涉及到人們生活的更多方面。山東草編這一富有深厚的歷史和民間傳統的工藝品,在富有創造性的山東人民的手裡,將會成為富有時代風采的現代民間手工藝品,會為全人類的現代生活編織出幸福、和諧、美滿。

山東特產

“特產是一種商品,更是一個城市的文化”山東也是工農業大省。特產豐富。 山東省為中國的一個省簡稱魯。位於中國東部沿海、黃河下游、京杭大運河的中北段。內全境東西寬約700千米 ,南北長約420千米,面積15.33萬平方千米。近年來山東亦成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省份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