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內畫是中國特有的一種藝術形式,淄博內畫在全國享有盛名。藝術家們用特製的行筆,在口小如豆的瓶內反向作畫,作畫時,氣收丹田之中,發力於手腕之上,精細之處非目力所能及,所以被譽為奇特瑰麗富有收藏價值的藝術珍品。內畫作品有高、中、低三個檔次,材料有天然水晶、玻璃、人造水晶等,而形態由傳統的圓弧狀,發展到多棱形、球形、屏風、異形水晶等五十多種。淄博內畫藝術家們所創作的《水滸一百單八將》、《百虎圖》、《百駿圖》、《清明上河圖》、《十二金釵》等作品寫人狀物,盡皆佳妙。其中《水滸一百單八將》在四寸壺面上水陸縱橫,營寨相連,或坐或騎或立或步,鬚眉清晰,神態逼真,令人嘆為觀止。
其中有的內畫作品由國家領導人作為國禮饋贈外國政要和友好人士,有的已被“中國工藝美術館”、德國的“林頓博物館”、“竹橋書苑”、奧地利的“怡鼎畫廊”以及美國前總統卡特、西德前總統魏茨澤克、泰國公主詩琳通等收藏。
博山內畫瓶:原稱內畫鼻煙壺,產於博山區。系在透明琉璃瓶內壁作畫,故稱內畫。屬珍貴工藝美術品。使用特殊工具,將竹籤削尖使彎,製成構形竹筆,蘸以顏料,伸入瓶口於內壁上作畫。瓶口狹窄,操作不易,且不能起稿、塗改,故非技藝嫻熟、胸有成竹者,難以勝任。
博山內畫瓶是一種欣賞與使用相結合的袖珍工藝品。內畫即用特製的彎形細竹筆,在口小如豆的瓶內繪出山水花卉、人物禽獸等畫面。博山內畫瓶工藝精巧,造型新穎別致,千姿百態,被譽為獨樹一幟的“山東畫派”,收藏家們視其為珍品。
清朝雍正、乾隆年間,鼻煙壺生產盛極一時。到了鹹豐年間,北京藝人首創鼻煙壺的內畫技術,轟動一時。稍後,博山民間畫師畢榮九等人輾轉得其技法,逐漸形成內畫藝壇上的山東畫派,與北京畫派同享盛譽,受到清朝慈禧太后的賞識,被列為宮廷用品之一。
博山內畫藝術,經幾代人艱苦卓絕的努力和探索,現今已形成了一支實力雄厚的技術隊伍,藝人們皆有較深的藝術造詣,普多次應邀前往美國、德國、法國、愛爾蘭和瑞士進行內畫技藝表演。他們生產的產品,曾在廣交會上展出,受到國際友人交口稱讚。
技法 作品
博山琉璃內畫是一種具有獨特技法的工藝美術。它是以圓、扁、方、長、棱、梯、橢和擬物等型的琉璃水晶料做壺坯,用特製彎型細竹筆,在口小如豆的壺內繪出山水花卉、人物寓獸等畫面,是一種欣賞與實用相結合的袖珍工藝品。
1958年以來,經當地藝人苦心鑽研,博山內畫工藝又實現兩項重大技術革新:一是老藝人薛京萬將內畫顏色由水色改為瓷色,經加熱固定,解決了內畫遺水褪色的問題;二是以毛筆代替竹筆作畫,使畫面線條流暢,工細蘊藉,將內畫藝術推向一個新的階段。
他們先後繪製出了《梁山一百單八將》、《洛陽興殿圖》、《清明上河圖》、《紅樓夢》、《西廂記》、《秋山行旅圖》、《五百羅漢圖》和《百蝶圖》等一大批高檔的內畫瓶。畫面中的山水花卉、珍禽異獸、古今人物和樓台亭閣,天不畫工精緻,柳柳如生。加盲年藝人王孝誠繪製的《梁山一百單八將》,在面積寸方的內瓶壁上,畫出了108人。在放大鏡下,只見水陸縱橫,營寨相連,場面壯闊,氣勢雄偉,人物清晰,神態各異。近年來,他們又別出心裁,新創出一種外壁雕刻、內壁繪畫的鼻煙壺,研製出《內畫香水瓶》、《內畫項鍊》等新產品,中外遊客爭相購買。
內畫鼻煙壺的由來
內畫鼻煙壺是中國傳統的民間工藝。60年代,內畫藝術有北京的京派,山東的魯派,廣東的姚江派等三大流派。內畫鼻煙壺是鼻煙壺的一個品種,是鼻煙壺在中國興起並發展了二百餘年之後才脫穎而出的一種新工藝。但內畫鼻煙壺一經問世,便立即以其特有的藝術表現形式,不僅在鼻煙壺藝術的天地里獨占鰲頭,而且在清代繼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世之後,封建的藝術正如同封建的王朝一樣日趨沒落、走向消亡的時候,異軍突起,為清代中後期死氣沉沉、呆板單調的藝術領域增添了無限的生機。內畫鼻煙壺是鼻煙壺藝術中的一支奇芭。
雖然在內畫鼻煙壺產生以前,鼻煙壺已經令人如痴如醉,十分迷戀,但人們對藝術欣賞的追求是無止境的,人們希望不斷地看到更精美、藝術欣賞價值更高的鼻煙壺,而內畫鼻煙壺正是這種藝術追求的結果。經過鼻煙壺匠師的不懈探索,終於在清代嘉慶道光年間,創製了內畫壺這一新的更令人喜愛的工藝品種。
關於內畫鼻煙壺的產生,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相傳,清代乾隆末年,北京有一位破落文人,居住在一所破廟裡,生活十分拮据。然而,他又吸鼻煙成癮,實在忍耐不住,便找出過去使用過的玻璃鼻煙壺。用煙匙找掏粘在煙壺內壁上的鼻煙,以滿足其欲望,久而久之,便在煙壺內壁上留下了道道紋理。這位破落文入的舉動,使廟裡的和尚受到啟發,他便於誦經打坐之餘,用一根彎勾竹籤蘸上彩色染料,伸入透明的素玻璃鼻煙壺內,於內壁上繪畫,從而發明了內畫鼻煙壺。
不過,據香港的鼻煙壺研究者梁知行先生考證,內畫鼻煙壺是在清代嘉慶年間,由中國南方的'位年輕畫家發明的(見梁知行《中國內畫鼻煙壺新貌》)。這位年輕畫家叫甘桓,他將小鋼珠石英砂和少量水灌入壺內,來回晃動,使壺的內壁磨出-"層細紋,以使水墨和顏料便於附著。然後再以彎曲的竹筆蘸上顏色在壺的;內壁反向作畫。又據許漠士先生考證,甘桓的真名叫甘桓文,他創作的內畫鼻煙壺題材很廣泛,敷色以墨色為主,以淡素的顏色為襯,早期作品是以甘桓署名的,後來也有的以甘桓文、-如居士、半山、雲峰、古開樵等署名的。據考證甘桓最早的作品作於1816年,1860年他不知什麼原因綴筆。
創造內畫鼻煙壺有兩個最基本的條件:其一是要選用質地透明、潔淨的原材料,例如水晶、玻璃、茶晶、琥66及淺色、透明度較好的瑪蹈等;其二要熟練地掌握和運用背畫技術。關於原材料,嘉慶、道光以前,我國製造的大量鼻煙壺,已經使用了水晶、玻璃、茶晶、琥珀、瑪瑙等、並製作出不少使人一下便能看清壺內的鼻煙壺。至於背畫,也可在我國找到其歷史淵源。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便出現了印章,而印章正是在印材上刻寫反字.這樣鈴蓋出來的便是"正"著的文字了。也有人認為,內畫應該源於歐洲的背面。十六世紀,歐洲興起了玻璃繪畫,這一繪畫形式所創作出的作品.成為當時宮廷教堂和大教堂里最主要的裝飾作品,背畫是玻璃繪畫中的-個品種,是由義大利和英國的畫家發明的。背畫的技法不同於在帆布、木板上的繪畫,它必須在透明或半透明的質地上,在反面進行相反地繪畫、這樣才能使人們在正面看到正確的物象。據1950年在英國倫敦出版的《中國十八世紀出口藝術品》(作者朱爾丹m。jourdain)…書中介紹、當時歐洲的背畫技法已經影響到清代宮廷以及廣州等地。這可能是由-些當時在中國的西洋傳教士傳播的。現北京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郎世寧等西洋畫家製作的玻璃畫,便是採取背面技法繪成的。我國的鼻煙壺製作匠師們也許正是得益於背畫技術,才創造了內畫鼻煙壺藝術。
究競內畫鼻煙壺是如何產生的,目前仍無定論。不管怎樣。內畫鼻煙壺產生之日起,它便緊緊抓住了使用者的心,深深地影響了鼻煙壺在中國的發展,也使外國的鼻煙壺使用者及收藏、鑑賞者大為讚嘆。
博山琉璃料器歷史
淄博美術琉璃 又稱“料器”。它是以博山當地盛產的琉璃料條加工製作而成各種工藝美術晶的統稱。相傳,遠在西周時期,奴隸們在煉銅時,發現一種晶瑩物體,冷卻後脆而堅硬,因其外觀光怪陸離,故人們稱之“琉璃”。明朝萬曆年間(公元1573-1619年),博山一帶已是料爐遍地,盛況空前。到了清代,這裡普遍設立專門機構,製作供應宮廷使用的琉璃料器。清朝中葉,博山琉璃料器不僅暢銷國內各地市場,而且由青島海運出口,銷往國外,每年都在7000噸以上。清朝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年),在北京建造琉璃窯時,曾派人到博山選聘工匠,生產琉璃製品所需要的料條、壺坯,也都由博山供應。
至今,花色品種達2500多個。琉璃雕刻、琉璃花球、琉璃料珠和琉璃掛屏等,深受中外人士歡迎。其中琉璃花球,創製於清末,用熔化的各色琉璃做成花葉、花瓣、魚、蟲等配料,再打好底料,將以上配件按設計圖樣嵌入其中,然後包以軟化水晶料,再熔整成所需要的形狀,最後進行拋光和 退溫,即成為成品。博山琉璃雕刻題材多為山水、花卉、人物、鳥獸,製品有碗、盤、瓶、盞等。
由於料器本身晶瑩滋潤,故有玉料的質感。“雞油黃”又稱“黃玉”,它色 彩鮮艷,瑩潤欲滴,黃中透亮,猶如雞油。用它製作的花瓶等物,就象玲瓏剔透的玉雕一般。
山東特產
“特產是一種商品,更是一個城市的文化”山東也是工農業大省。特產豐富。 山東省為中國的一個省簡稱魯。位於中國東部沿海、黃河下游、京杭大運河的中北段。內全境東西寬約700千米 ,南北長約420千米,面積15.33萬平方千米。近年來山東亦成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省份之一。 |
山東省特產
提到山東,都不約而同的聯想到泰山,除卻泰山,山東省還有很多特產,本期就來盤點一下山東省土特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