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鑄

詞語信息

詞語拼音

rì zhù ㄖㄧˋ ㄓㄨˋ

詞語解釋

日鑄(日鑄): 山名。在 浙江省 紹興縣 。以產茶著稱,所產之茶即以“日鑄”為名。

詞語例句

宋 蘇轍 《宋城宰韓秉文惠日鑄茶》詩:“君家 日鑄山 前住,冬後茶芽麥粒麄。”
宋 陸游 《山居戲題》詩之一:“嫩白半甌嘗日鑄,硬黃一卷學《蘭亭》。”
明 徐渭 《陳長公餉日鑄茶》詩:“日鑄標槍芽,月團卷旗避。”

日鑄嶺

日鑄嶺介於紹興平水鎮東南,距城約五十華里,屬會稽山余脈,呈東南走勢,海拔約516米,山形陡峭,岩石突兀,嶺階逶迤,地形險要。宋吳處厚《青箱雜記》載:"昔歐冶鑄劍,它處不成,至此一日鑄成,故名日鑄嶺。"
日鑄嶺於古代是乃 冶煉家鑄劍之地。在越王勾踐之父允常時,有位叫歐冶子的工匠,善於鑄劍。允常為了北抗吳、楚,讓他造劍。於是,歐冶子按五方之位,采五精之氣,煉成了五把劍。取名為:湛盧、純釣、勝邪、魚腸、巨闕。掘起了一個青銅器時代。在日鑄嶺下,若耶溪旁和附近的赤堇山(鑄鋪岙),上灶,中灶,下灶架起熊熊爐火,歐冶子擔任總工程師,利用赤堇出錫,若耶出銅就地礦藏資源,辦起了巨大的冶煉工場。二十個春秋,滅吳復國,日鑄鈴成了古越文化的見證。
追溯歷史,日鑄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紹興至平水,翻越日鑄嶺、王化、駐驊嶺、蔣岩橋至嵊州的三界幹道,可通往台州、溫州的陸路要道,也是紹興南部山區日鑄嶺下,祝家、安興、宋家店、王化、清店、西岙口村山民去平水、上灶販賣毛竹、茶葉的必經之路。抗日戰爭時期,有數百名挑腳夫,在饑寒交迫的窮困中死於非命,現在,日鑄嶺隧道開通在望。解放後,經過王化鄉一萬山區農民大幹苦幹三年,於一九七O年元旦,平(水)王(化)公路通車了,它似一條紐帶飛越日鑄嶺頂,終於,一個上磨肩頭,下磨腳底的時代永不復返了。汽車越嶺而過,向西通往王壇,至嵊州、谷來、崇仁,交通十分便利。但盤山公路沿山肩而過,盤旋於154個彎道之間,更為險要的地段是平水方向的雞豬岩,一邊是萬丈深淵,岩面裸露,一邊是石壁傾豎,山勢陡峭,讓人一看,四股戰慄。直至今日,日鑄嶺頂的路亭內仍保存著一塊嶺下祝氏所立的石碑,撰刻於明代萬曆二年的《日鑄亭庵碑記》,上載:"夫嶺東連台、溫,西接杭、紹、陽明洞、若耶溪。咫尺名山,環衛聳參,往來絡繹,商貨賓士,乃今指之道也。"
日鑄嶺也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嶺外有下馬橋,二寺坪等古蹟棧道,南宋建炎三年十月,金兵南下,趙構南遷,重返越州,率領數百文武將官,至嶺下下馬橋,議事亭(二寺坪),商議抗金國策。事後翻越日鑄嶺,在宋駕站(宋家店)王化村驛站駐蹕。後趙構無力抗金,過長塘頭村獨封大王路亭避難,有幸出逃於湯浦江,故而留給後人有"泥馬渡康王"的神秘傳說。

日鑄茶


日鑄茶,又名“日注茶”、“日鑄雪芽”,產於紹興縣東南五十里的會稽山日鑄嶺,為我國歷史名茶之一。自宋朝以來列為貢品,據《歸田錄》(北宋·歐陽修)記載:“草茶盛於兩浙,兩浙之品,日鑄第一。”《剡錄》(南宋·高似孫)云:“會稽山茶,以日鑄名天下。”清代曾專門在日鑄嶺內辟“御茶灣”,每年採制特級茶葉進貢康熙皇帝。
解放前,日鑄嶺一帶茶園荒蕪,日鑄茶几瀕失傳絕跡。解放後,日鑄茶得到逐步恢復。1980年,恢複試制的日鑄茶在全省借銷系統名茶評比會上,被評為省一類名茶。以後產量逐年增加,到1988年共試製達500公斤。投放市場後,受到消費者的歡迎。
日鑄茶外形條索細緊略鉤曲,形似鷹爪,銀毫顯露,滋味鮮醇,香氣清香持久,湯色澄黃明亮,別有風韻。
日鑄茶一般在4月上、中旬採摘,採摘標準要求嚴格,一芽一葉至二葉初展。鮮葉採回後,要進行精選,剔除魚鱗片、紫芽和病葉,達到芽葉大小勻齊完整。然後放在清潔的“白藍”內攤放,攤放時間3-4小時,使青葉適度萎調,葉質柔軟。白天採摘的鮮葉當晚炒制完畢。整個制茶工藝分為殺青、攤涼、整形理條、初烘、足火五道工序。殺青在斜鍋中進行,鍋溫較高一,一般在180攝氏度,投葉量1公斤,雙手持竹駐,悶拋結合,時間6-7分鐘,標準是殺透殺勻,葉莖折而不斷。殺青後經攤涼5-10分鐘,然後分成兩鍋,進入揉炒整形理條。平鍋內溫度先高后低,為70-80攝氏度,以下燙手為適宜,手勢是將鍋中茶葉用手握攏,拓到鍋邊,再由虎口甩入鍋內,邊拓邊甩,直至7-8成乾,茶葉條形已達緊細渾圓時,立即出鍋。接著打毛火,在烘籠上進行,上攤紗布,以免茶葉碎片跌入電爐盤,昌煙產生煙焦味,邊烘邊翻6~7分鐘,最後進行足火至足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