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特徵
一是擁有大批致力於創新、不斷開展創新活動的創新型企業、企業家和人才,這裡的企業包括供應商、用戶企業、競爭企業和相關企業(互補性企業、關聯企業)等。二是集群內的主要產業是知識或技術含量較高的產業,如高新技術產業和知識或技術密集的其他產業(甚至包括正在轉型的傳統產業)。三是具有創新組織網路體系和商業模式,在產業集群內和周邊地區有較多較好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行業組織(協會和商會等)、中介機構(律師、會計、資產評估等)、金融機構、公共服務機構(政府和事業單位)、市場組織(要素市場)和技術基礎設施(通訊等)等,擁有不斷創新的商業模式,擁有一個或若干在國內外市場上較有影響的品牌產品。四是具有有利於企業創新的制度和文化環境,如鼓勵企業創新的法律和政策環境,鼓勵創新、相互學習、容忍失敗的文化氛圍、致力於創業和創新的企業家精神等。
創新型產業集群按照不同標準還可進一步進行分類,如按照產業類型可分為傳統產業創新型產業集群、高新技術產業創新型產業集群,也就是說,創新型產業集群不僅存在於高新技術產業,也存在於傳統產業。按照創新類型可分為產品或技術主導創新型產業集群和商業模式主導創新型產業集群,也就是說,創新型產業集群中的創新是多種含義的,不僅包括產品創新、技術創新等,還包括商業模式創新、渠道創新、品牌創新等。
根據上述定義和特徵,美國的“矽谷”、台灣的新竹、印度的班加羅爾、北京的“中關村”可以說是比較典型的創新型產業集群。這裡必須強調指出的是,由於創新型產業集群在不同地區和不同歷史階段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而且其形成是一個歷史過程,因此那些看起來雖然不屬於高新技術產業領域,但在不斷創造新產品、新品牌、新渠道、新商業模式,且在市場上有重要地位的產業集群,也應屬於創新型產業集群,至少應屬於創新型產業集群的雛形或一種類型。如被譽為“東方紐扣之都”的溫州橋頭鎮的鈕扣產業集群、紹興嵊州的領帶產業集群、樂清柳市的低壓電器產業集群、廣東中山古鎮的燈飾產業集群、蘇州吳江盛澤鎮的絲綢紡織產業集群、被授予“中國鞋都”的福建晉江的製鞋產業集群、河北邢台清河的羊絨產業集群、青島的家電產業集群、西安的民辦教育產業集群等,都可在一定意義上算作創新型產業集群。
市場是推動我國創新型產業集群形成的基礎力量。我國的創新型產業集群是改革開放的產物,近十年來更是加速形成。產業集群的本質是企業和產業在區域上的分工協作關係,分工協作深化的基本前提是市場的產生和擴大。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市場機制日趨完善,創新型產業集群由此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時期。廣東、浙江、江蘇、福建和山東等沿海省份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率先形成了較好的市場條件,因此產生了大批具有創新活力、產品和品種不斷更新、產品技術含量越來越高、品牌越來越響、在國際市場上不斷攻城略地的創新型產業集群,如溫州市的打火機占世界總產量的70%,嵊州的領帶產量占國內市場的80%、占全球市場的30%等。還有,福建南安石材產業集群是由專業市場帶動起來的,1998年在福廈公路水頭鎮路段規劃建設了閩南第一建材市場,每年在市場召開一次交易會,短短几年形成了“開採-運輸-荒料交易-加工-銷售-機械配件配套”的產業集群,成為全國最大的石材專業市場。
與此同時,政府也在創新型產業集群的形成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政府通過建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促進了一批創新型產業集群的形成。20世紀80年代,中央政府開始進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試驗,1988年國務院批准建立了北京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自1988年以來,國家先後分3批批准了5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61個各類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這些高新區通過不斷完善區內的軟硬環境,聚集了一大批有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產生了像雷射照排電子出版系統等一批世界領先的創新型技術和產品,湧現出了聯想、方正、華為和中興等高新技術品牌企業。
中小企業是我國創新型產業集群的基本主體。產業集群蘊含的競爭力主要表現為集合競爭力,表現為一群相關企業緊密分工協作而產生的競爭力,這些企業不一定是大企業。產業集群的這一特點非常適合我國市場經濟逐步發育、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逐步提升的實際。因此,許多地區和企業自覺不自覺地通過依靠中小企業、發展產業集群,在激烈競爭的國際市場上找到了自身的定位,獲得可觀的市場份額。
事實上,近年來,在我國創新型產業集群的形成過程中,中小企業一直發揮著主要作用。最典型的就是浙江中小企業支撐著絕大部分創新型產業集群。即使是聯想、海爾、華為等當今著名的大企業,在真正成為大企業之前,也是其所在產業集群中極具活力的中小企業。隨著中小企業的迅速成長,在許多創新型產業集群中大企業越來越多,如浙江正泰、德力西等企業年產值已達100億,溫州鞋業出現了奧康、紅蜻蜓、吉爾達和東藝等一批產值過億元甚至十億元以上的規模企業。
製造業是我國創新型產業集群的主要行業。雖然在部分大城市的著名創新型產業集群中(如北京中關村、上海張江和深圳高新技術產業區等),高新技術產業是其主要行業,但在我國絕大多數嶄露頭角的創新型產業集群中,製造業特別是輕紡製造業仍然是主要行業。
例如,溫州的打火機產業集群、諸暨大唐鎮的襪業產業集群、紹興柯橋的輕紡產業集群、湖州織里的童裝產業集群、東莞的電子產業集群、惠州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中山小欖鎮的五金製造產業集群、河北白溝的箱包皮革產業集群和遼寧佟二堡的皮革產業集群等都是以製造業為主。但在製造業發展過程中,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也相應得到快速發展,如吳江電子產業集群圍繞引進的我國台灣地區著名電子品牌企業,集聚了中小專業化配套服務企業近200家,服務業逐步從生產企業內部轉移到企業外部,從而派生出一批包裝、運輸、倉儲、物流、信息、培訓、諮詢、貿易、設計開發、中介服務和金融保險等領域的服務型企業。
必須指出的是,這些創新型產業集群的製造業技術含量在逐步提高,如大唐鎮將世界先進的襪業機械引進來,當地政府積極支持企業建立襪業科技創業中心,使得大唐襪業的產品科技含量不斷提高。
第四,沿海發達地區是我國創新型產業集群的主要分布區域。創新型產業集群對市場化程度、開放水平、地理區位、交通通訊、產業配套環境和創新意識等有較強的依賴性。
相比之下,沿海地區較多較早地具備了這些條件,因此我國的創新型產業集群主要分布在沿海發達地區,尤其是浙江和廣東兩省。廣大中西部地區只有零星的創新型產業集群,而且發展水平普遍較東南沿海地區低。
中西部較成型的產業集群(有的還夠不上創新型產業集群的標準)主要有河北邢台清河的羊絨產業集群、河北白溝的箱包皮革產業集群、石家莊辛集的皮革產業集群、江西景德鎮的瓷器產業集群、長沙瀏陽的花炮製造產業集群、長沙的工程機械產業集群、河南漯河的食品加工產業集群、內蒙古鄂爾多斯的羊毛加工產業集群、重慶的機車產業集群、四川宜賓等地的酒業產業集群等。中西部地區產業集群的分布密度較東南沿海地區明顯偏低。
主要作用
發展創新型產業集群是推進區域創新的重要途徑。首先,創新型產業集群是區域內創新型企業最好的生存基地。創新型企業在創新型產業集群內能得到較好的專業化服務,發展創新型產業集群可促進區域創新的基本主體——創新型企業的發展。其次,創新型產業集群是區域內教育科研機構的支持者和需求者,是創新型人才施展才華的大舞台,發展創新型產業集群可成為區域創新的重要動力。再次,創新型產業集群是區域內研究機構產品的重要市場,發展創新型產業集群可促進區域內研究機構的產業化和市場化。第四,創新型產業集群可以很好地將區域各種創新主體和要素整合起來,發展創新型產業集群可有力地支撐區域創新體系。 創新型產業集群是產業集群的一種重要類型。我國創新型產業集群具有以下特點:市場是推動其形成的基礎力量;中小企業是其基本主體;製造業是其主要行業;沿海發達地區是其主要分布區域。目前,我國發展創新型產業集群還存在認識模糊、制度環境不完善、層次偏低、分工協作水平較低等問題。促進創新型產業集群發展應採取大力引進和培育創新型企業和人才、建立有利於創新型產業集群成長的制度和政策環境等對策。推進我國自主創新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推進區域創新,建立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區域創新體系的一個重要途徑是發展區域創新型產業集群。創新型產業集群是以創新型企業和人才為主體,以知識或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品牌產品為主要內容,以創新組織網路和商業模式等為依託,以有利於創新的制度和文化為環境的產業集群,是產業集群升級的重要方向。我國目前許多地方正面臨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緊迫任務,有必要採取積極措施促進我國創新型產業集群的發展。
主要問題
第一,對創新型產業集群的認識還很模糊。雖然產業集群是產業發展的基本規律,但我國直到近些年來才普遍運用產業集群這個概念,許多人對產業集群特別是創新型產業集群的認識還較模糊。例如,一些人將產業集群理解為產業集中或產業聚集或產業鏈等,將創新型產業集群單純理解為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的集群。同時,一些地方對發展產業集群存在不少誤區,如將發展主導產業(或支柱產業)等同於發展產業集群;將發展工業園區簡單等同於發展產業集群,“鄉鄉建區”、“鎮鎮辦園”,過分強調產業的地理集中;有的地方不顧當地的條件,過分強調打造(或拉長或延伸)“產業鏈”,硬搞產業“成龍配套”,導致“大而全”或“小而全”;過分依賴大企業或大項目發展產業集群,忽視中小企業在產業集群形成中的主要作用;重視“七通一平”、基礎設施等硬環境建設,忽視文化交流等軟環境建設。
第二,創新型產業集群發展的制度環境不完善。產業集群的發展離不開制度環境的支撐,創新型產業集群的發展還需要政府的適當引導。雖然近年來我國創新型產業集群得到了長足發展,但總的來看,創新型產業集群發展的制度環境還不完善。
這主要體現在:有關的法規不健全;鼓勵發展創新型產業集群的政策還很缺乏;政府職能轉變滯後,“缺位”與“越位”並存,公共服務不夠;行業協會等非政府組織發育緩慢;智慧財產權保護乏力,產權信用環境較差;金融擔保機構、教育機構和中介服務機構不足;僵硬的行政區劃不利於生產要素大範圍流動和聚集等。
第三,一些創新型產業集群產業層次和附加值偏低。由於我國許多創新型產業集群尚處於形成初期,主要依靠低成本戰略來形成競爭優勢,因此創新型產業集群普遍存在產業層次和產品附加值偏低的問題。
例如,一些集群中企業產品的技術和知識含量偏低,高附加值產業和產品不夠;低附加值產業集群較多,高新技術產業集群較少;自主創新能力弱,集群大而不強,抽樣調查表明珠三角地區自主研發的企業比例還不到40%,多數企業沒有核心技術;作為技術創新基礎的勞動力技能較低,在一些製造業集群中甚至出現了嚴重的“技工荒”;因受保守型傳統文化的約束,集群內企業的創新意識不夠,人才流動性較低。
第四,一些創新型產業集群的分工協作水平較低。創新型產業集群本是分工協作不斷深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但由於受市場制度不完善和信用環境較差的影響,許多地方創新型產業集群的分工協作水平較低,不能適應發展的需要,表現在集群內企業外包意識差,產業鏈不完善。
深圳有家具、鐘錶、服裝、機械、鞋業、工藝六個傳統產業集群,都具有相當的經濟規模,但多數產成品及其零部件在單一企業內部完成,配套企業吃不飽;集群內同類企業惡性競爭,相互壓價,開展合作和聯合較為困難,沒有形成相互支撐、相互依存的專業化分工協作產業網路;一些創新型產業集群臨近大學或研究機構,但由於缺乏良好的合作機制和合作氛圍,除了中關村等少數高校區外,這些大學或科研機構並未較好地成為產業集群創新的重要源泉。
促進對策
第一,將培育創新型產業集群作為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隨著資源環境約束的加強、國際競爭的激烈和消費結構的升級,我國許多地方特別是沿海地區面臨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緊迫任務。對那些沒有形成產業集群的地方來說,要集約利用土地等資源,向產業集群演化。對那些已形成產業集群的地方,則要向以高附加值產業和品牌產品為主要內容的創新型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總之,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遵循產業集群發展的基本規律,充分調動地區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大力實施產業集群創新發展戰略,強化區域創新系統建設,把培育創新型產業集群作為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高區域經濟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第二,大力引進和培育創新型企業和人才。創新型企業和人才是創新型產業集群的主體,培育創新型企業和人才是發展創新型產業集群的基礎手段。
要通過政策引導等多種手段,大力引進、培育和提高創新型企業,如從國內外引進創新型企業特別是“種子型”創新型企業,融入各地的產業集群;鼓勵發展重點企業的配套企業,對其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鼓勵各地培育本地創新型“種子企業”;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提供信息、資金和技術等服務,降低企業創新成本;鼓勵創新型企業之間開展技術合作和培訓交流。建立吸納和使用創新型企業家隊伍的制度和機制,努力創造優秀創新型企業家人盡其才的優良環境。要有計畫地推進區域教育體系建設,為創新型產業集群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持。積極實施人才戰略,建立良性的引才、育才、用才機制。
第三,建立有利於創新型產業集群成長的制度和政策環境。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環境對創新型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非常關鍵。
建立有利於創新型產業集群成長的制度和政策環境主要包括:一是要改革行政區劃體制和城鄉分割體制,打破地區壟斷,理順扭曲的價格機制尤其是要素價格形成機制,建立全國統一市場,為創新型產業集群開闢更廣闊的要素來源渠道;二是完善產權特別是智慧財產權保護的法律體系,促進區域和企業自主創新;三是促進社會誠信建設,培育鼓勵創業和創新、寬容失敗、支持人才合理流動的區域創新文化,塑造區域品牌等。
第四,建立有利於創新型產業集群成長的服務體系。創新型產業集群的發育成長僅靠市場是不夠的,還需要依靠政府和非政府組織。
政府和非政府組織要為創新型產業集群的發育成長提供以下幾個方面的服務:發展風險投資,推動銀企合作,規範信用擔保,完善金融服務體系;鼓勵行業協會維護企業權益;鼓勵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為集群內企業提供智力服務;在集群內建設一批技術創新服務中心、創業服務中心、教育培訓機構、信息服務中心等;鼓勵集群內企業開展區域整體行銷,推進區域產業品牌建設;建議政府有關部門對我國產業集群進行全面普查,建立產業集群統計體系和資料庫,繪製全國產業集群地理分布圖等。
創新型產業集群是區域內創新型企業最好的生存基地。創新型企業在創新型產業集群內能得到較好的專業化服務,發展創新型產業集群可促進區域創新的基本主體———創新型企業的發展;創新型產業集群是區域內教育科研機構的支持者和需求者,是創新型人才施展才華的大舞台,發展創新型產業集群可成為區域創新的重要動
力。
創新型產業集群可以理解為以創新型企業和人才為主體,以知識或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品牌產品為主要內容,以創新組織網路和商業模式等為依託,以有利於創新的制度和文化為環境的產業集群。與模仿型產業集群相比,其創新程度較高;與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相比,它屬於知識或技術密集型產業集群;與傳統產業集群相比,它屬於現代產業集群。
通過企業的衍生自發形成
國外絕大多數創新型產業集群是依靠市場,通過企業的衍生與扎堆自發形成的。因此,國外都強調市場在創新型產業集群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但同時也強調政府的引導作用。據波特的簡單統計(波特,2003),在世界範圍內許多國家、州和城市都有明確的產業集群發展計畫,如在國家層面有加拿大、紐西蘭、印度、馬來西亞與埃及等29個;在省/州/地區層面有美國的麻州、加拿大的魁北克與西班牙的加泰羅尼亞等14個;在都會城市層面則有包括矽谷在內的11個。
韓國政府為促進創新型產業集群的發展,頒布了《研究合作促進法》和《合作性研究行為促進法》,制定了改善國家優勢政策、發展企業間網路政策、區域發展政策和產業研發集聚政策等四類政策,建立了供應鏈協會和區域研發中心。區域研發中心一般由大學申請,中央政府審批,私人企業與大學、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共擔費用。1995年建了3個區域研發中心,1996年10個,1997年1個,1998年13個,1999年10個。1991年,印度政府電子部發起了“軟體技術園區計畫”,在班加羅爾建立了第一個國家級軟體技術園區,利用產業集群方式發展軟體業。至90年代末,印度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軟體出口大國。日本東京政府為促進大田區產業集群的發展,建立了一個企業產品和技術資料庫,鼓勵和支持企業建立技術學習系統和合作交流系統,支持企業舉辦國內外貿易博覽會。
行業協會維護企業間分工協作
產業集群是企業和產業在一定區域範圍內分工協作不斷深化的產物,行業協會是維護企業間分工協作關係的重要手段。因此,國外創新型產業集群離不開行業協會及相關組織的支撐。
義大利對外貿易協會、地區商會和產業區俱樂部等在創新型產業集群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皮安蒙特是義大利最為重要的汽車及其零部件產業區,為了促進產業區的持續發展,由都靈商會和皮安蒙特商會聯合推廣實施了“從概念到汽車”的項目。義大利產業區俱樂部是一個民間組織,其宗旨是與政府有關部門協調產業政策,增強產業區之間的相互交流,加強產業區的學習和研究,樹立義大利產業區的整體形象,促進產業區之間的合作。俱樂部目前有28個會員,每年編輯出版《義大利產業區指南》,介紹義大利產業區的發展狀況與變化趨勢。美國加州議會中的酒業委員會對加州葡萄酒產業集群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政府非常強調教育培訓
教育培訓、金融等各類服務機構在創新型產業集群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許多產業集群發達的國家政府都非常強調教育培訓、金融等各類服務機構的作用。
義大利政府為促進創新型產業集群發展,出資設立各類不同層次的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對就業對象進行無償培訓。對申請創辦企業者要求其必須首先參加為期五周的培訓;對失業者要進行反覆多次培訓,直至其就業;對在職人員也要開展相應的技能培訓。義大利各類服務中心為創新型產業集群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義大利政府依照法律規定建立了為中小企業服務的產業區服務中心。服務中心一般為公有機構,由生產商協會、地方政府和企業共同所有,提供信貸擔保、出口保險、組織展覽會、提供信息、處理客戶申訴、諮詢培訓服務、品質監控、資格授予、商標推廣和集中採購等一系列服務。在美國“矽谷”發展過程中,風險投資公司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風險投資不僅為高新技術企業發展解決了資金瓶頸,而且幫助企業降低風險和培養了新興企業家。在美國加州葡萄酒產業集群中,就有世界著名的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葡萄栽培和葡萄釀造研究機構為其配套。
許多企業都是中小企業
許多創新型企業都是中小企業,即使是創新型大企業也是從中小企業發展而來。一個國家欲獲得國際競爭優勢,不能只靠本國的全球性大企業,還要靠那些紮根於本土的中小企業集群。因此,許多國家都非常重視中小企業的發展。
義大利制定了許多鼓勵中小企業發展的法律。《義大利憲法》明確規定了國家對中小企業的支持;義大利1998年的第192號法案為防止大企業控制小企業做出了專門規定。美國中小企業管理局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組織中小企業出國參展與考察,增進中小企業對國外市場的了解,制定人才引進措施等。
培育鼓勵創新的區域文化
創新型產業集群的形成離不開區域文化的作用,因此,許多國家將培育有利於創新的區域文化作為促進創新型產業集群的重要舉措。美國“矽谷”的誕生就歸功於史丹福大學鼓勵學校師生創業的全新理念。上個世紀60年代,加利福尼亞州出台了支持大學研發和個人創業的政策。“矽谷”培育了勇於冒險、不斷進取和寬容失敗的區域文化,逐步形成了支持生產性試驗的合作傳統,包括老企業給予新企業鼓勵甚至金融支持、各公司工程師之間非正式交流與合作、公司內部各層次人員間非正式的聯繫與合作。日本東京大田區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逐步培育了一種敢於創新的區域文化。年輕一代逐步形成了一種熱心於技術、挑戰高技術的共識,通過頻繁的交流,鞏固了技術綜合體。
相關資料
中部崛起應發展創新型產業集群
“在中部地區吸引沿海產業轉移的過程中,在中部各個條件大體相同的地區相互競爭中,產業配套能力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因素。提高產業配套能力的一個基本形式是發展產業集群,特別是創新型的產業集群。”這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在“徽商論壇”上做主題報告時表述的觀點。
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與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徽商論壇5月18日在合肥開幕。劉世錦做主題報告,安徽省副省長文海英出席並致辭。安徽省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吳克明、國務院研究室綜合司司長陳文玲,來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以及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近400位專家學者及企業界代表出席了會議。
劉世錦說,中部崛起需要積極發展製造業,發展製造業的一個重要機遇是承接東南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對此,劉世錦給予了分析。他認為,東南沿海地區向中部地區的產業轉移,直接依託於中國經濟結構近年來的一系列重要變化。這種變化就是一種有自己特色的可稱之為“低成本競爭”的增長模式,這種模式在過去二十多年的時間內在東南沿海地區表現更為突出,因此這一地區獲得了更快的發展,在全國先走了一步。但從2002年開始的新一輪經濟成長中,這一“低成本競爭”增長模式受到土地、勞動力、環境、能源和其他重要資源供給的衝擊,其突出地表現為“地價、人價、電價”等上升,使持續了二十多年的生產要素低成本優勢削弱。內在的調整出路之一是“轉出去”,即尋找新的低成本區域,轉到那裡去生產。
但對那些準備承接這一產業轉移的地區,包括中部地區來說,僅僅保持自身相對於沿海地區的生產要素的低成本是不夠的。許多問題需要從發展階段的變化來觀察和處置。劉世錦認為在這些方面需要注意許多問題,並就一些問題闡述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在沿海地區成本上升的同時,中部地區的要素成本也在上升,有的地區上升得相當快,低成本的優勢並不明顯。這是由於一方面與中部地區競爭產業轉移承接地區,有西部地區、北部沿海地區,還有境外的國家,競爭主體較多。另一方面,近幾年,中部有些地方政府對地價、房價上升事實上持支持態度,雖然得到了房地產業較快增長、財政增收的好處,但忽視了本地區商務成本提高的事實,增加了吸引外部投資和產業轉移的難度,對長期發展是不利的。
其次,中部各地區之間在承接產業轉移上相互競爭,在大家都採取大體相同的優惠政策時,每個地區相對於其他地區的低成本優勢也就不會突出了。而對那些即便具備勞動力、土地等低成本優勢的地方,也並不意味著有足夠能力承接沿海擬轉移產業,特別是技術含量和附加價值較高的企業。他認為這中間涉及到地區產業配套條件問題。在中部地區吸引沿海產業轉移的過程中,在中部各個條件大體相同的地區的相互競爭中,產業配套能力將越來越重要。
最後,城市之間的競爭,通用性要素不可少,但形成特色、構成競爭力基礎的往往是專用性要素。各地都在改善投資環境,但大體趨同,彼此的差距越來越小。只有包括產業配套條件在內的專用性要素多了、突出了,地區之間雖然會有競爭,但是一種錯位的、差異化的,因而也是可持續的競爭,而不是同質的、低水平的過度競爭。
劉世錦認為,提高產業配套能力的一個基本形式是發展產業集群,特別是創新型的產業集群。但同時他又強調,在創新型的產業集群中,應該有一批富有創新活力的企業和個人(包括企業家、技術人員,也包括政府和中介組織中的活躍分子),有一個通過相互競爭、學習和合作而持續創新的網路,通常在技術、設計、品牌、供應鏈和分銷渠道管理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形成鼓勵創新、容忍失敗、尊重知識和智慧財產權的制度環境與文化氛圍。與此同時,還應重視信用的機制和文化。他認為,這些因素或特徵,是一般的簡單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所不具有或不充分的。
對於發展創新型產業集群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劉世錦將它們歸納為五個方面。一是對看的比較準或潛力比較大的區域和產業,可以適當超前的制定發展創新型產業集群的規劃。二是對已經具備較好基礎和一定優勢的產業集群,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其配套能力。例如安徽的汽車和家電產業,通過持續加強配套能力,可以吸引來更多的龍頭企業。三是要重視創造和維護公平競爭的環境,對各類企業,只要是合法經營的,都要一視同仁,特別是不要看不起小企業,產業配套大多是小企業搞起來的。四是要重視創新型企業,或者說“種子”型企業,這些企業通過人員、技術的流動,一個企業可以派生出十個、幾十個乃至更多的企業,形成產業集群。四是重視按產業鏈招商引資,土地等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要適度向有利於形成高水平產業鏈和創新性產業集群的那些企業和項目傾斜。五是政府要提供更好的服務,特別是人員培訓、技術創新和轉讓、智慧財產權保護等方面的服務。
李佐軍:向創新型產業集群升級
第一,創新型產業集群升級的含義。
產業集群升級的主要方向有哪些呢?
(1)產業層次不斷升高。
(2)產業集群里的企業和產品的技術與知識含量越來越高。
(3)集群分工合作關係不斷增強。
(4)集群里的品牌影響力越來越大。
我可以把這四個升級方向都籠統概括為向創新型產業升級。那什麼是創新型產業集群呢?我給大家一個簡單定義。以創新型企業和人才為主體,以知識和密集型產業和平台產品為主要依據,以創新組織網路和商業模式為依託,以有利於創新的制度和文化為環境的這樣一種方式即為創新型產業集群。這是我要講的第一個問題。
第二,產業集群升級的意義。
產業集群升級有四個意義:
(1)可以提高地區的競爭力。要想提高經濟競爭力,無非是通過兩個路徑,一是降低成本,二是提高附加值。
(2)可以提高區域的自主創新能力。我們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有很多辦法,但通過產業集群的方式、通過企業群體的方式來創新,才是下一步我們重要的發展方向。
(3)產業集群升級可以達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目的。
(4)可以形成獨特的區域品牌。產業集群若能升級到更高檔次,則有利於形成獨特的品牌。
第三,產業集群升級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1)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升級要求產業集群升級。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消費檔次的要求越來越高。不管是國際還是中國,適應升級是我們的需要。產業結果要升級,必定要求我國的產業集群要向更高檔次的創新型產業集群升級。
(2)產業集群升級是應對各種成本升高挑戰的需要。現在隨著企業和地方發展,我們要面對一系列成本升高的挑戰。就整體而言,我們已進入到高成本時代。資本、成本、利益都上升了。例如,鐵礦石等原材料成本在上升,能源成本在上升,環保成本在上升,智慧財產權保護成本也在上升……而這些都是企業和地方發展所面臨的最現實的挑戰。與此同時,我們還遇到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人民幣升值的問題,現在我國企業必須在這個情況下進行發展。為了能獲得更好的發展該怎么辦?只有向創新型產業升級。
(3)產業集群升級是應對激烈競爭的需要。現在越南、印度等國家具備許多低成本優勢,不少企業也在向那邊轉移。我們該如何應對?那就是向創新型產業進行升級。
(4)產業集群升級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需要。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落實到建設創新型的區域上來,而其重要的手段就是發展創新型的產業集群。
第四,創新產業集群的模式。
創新產業集群主要有四個模式:
(1)技術創新主導模式。這主要體現為產品創新。
(2)商業創新模式(或稱為市場創新模式)。前面有很多專家已經談過這個問題了,這裡不再重複。
(3)組織創新模式。比如企業發展產業聯盟和企業聯盟。
(4)品牌創新主導模式。比如在產業集團之間形成共同的品牌。
第五,創新型產業集群的形成機制。
創新型產業集群的形成機制是由以下五種方式形成的。我們要想發展真正的創新,必須利用這些方式:
(1)發揮市場組織的基礎性的作用,產業集群一定是通過市場來起作用的。
(2)發揮政府組織的引導和服務作用。
(3)發揮非政府組織的橋樑和服務作用。
(4)發揮文化制度的激勵和先導作用。
(5)發揮法律制度的規劃和保證作用。
以上這五種力量形成了產業集群發展的產業機制。
第六,政府促進創新型產業集群發展的建議。
(1)制訂集群發展規劃。制訂集群發展規劃要考慮三個問題;一是如何確立區域產業發展定位?二是應該選擇何種主導產業?三是這些產業如何通過產業集群的模式來最佳化布局?
(2)培育產業集群主體和激勵。產業集群是由企業自然構成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培育和引進種子企業。激勵就是指針對現有的開發區和園區轉型升級,使之成為符合產業升級的開發型園區。
(3)促進集成的法規政策。
(4)提供創新產業發展的配套服務,尤其是發展由中介組成的服務部門。
(5)培育有利於創新發展的市場環境。
(6)發展支持創新型企業的非政府組織。
(7)培育有利於創新性產業發展的區域文化,尤其是鼓勵創業的文化,鼓勵公平競爭的文化。
第七,企業發展創新應該考慮的對策。
企業在發展創新的過程中應該考慮如下幾個對策:
(1)企業要儘可能加入到產業創新型集群之中,使自己成為培育創新產業集群的種子企業(或者龍頭企業),只有在產業集群中,我們才能獲得更好的利益。
(2)我們的企業要儘可能與其他相關企業組建成產業聯盟或企業間的戰略聯盟,形成整體的競爭力。
(3)企業應該積極主動地組織或參與行業組織商會等。
(4)企業應該在產業集群中聯合起來共同支持政府的政策。
攻核心技術造創新型產業集群
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佛山產業集群應該如何擺脫對低成本要素的依賴、避免產生“集聚不經濟”效應,保持發展後勁?代表、委員獻計獻策
產業集群是佛山經濟的主戰場。目前,佛山十大支柱產業產值在全市工業總產值中所占比重已經達到90%。
產業集群通過完善的產業鏈條,可以有效降低單個企業投入,吸引大量的企業、技術、資金進駐,形成規模效應。然而,隨著產業集群的壯大,大量企業在空間上的相互接近,也容易促成集群內部的相互模仿,導致企業的產品同質化和惡性價格競爭,形成“集聚不經濟”效應。
特別是近年來,隨著燃油、土地、環保、勞力等成本因素的上漲,一些依賴成本優勢的生產企業,正面臨著利潤分薄、生產基地被迫外移的趨勢。身擔佛山經濟發展重任的產業集群,在“十一五”期間,應該採取哪種策略才能繼續在佛山紮根生長,並且不斷壯大?這一話題在“兩會”期間引起了廣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關注,他們認為,必須推動佛山產業集群向自主創新方向發展。
實現自主創新:提升集群“核心”競爭力
當前,佛山正在大力建設現代化大城市,一些處於產業鏈條低端,過分依賴低成本生產的企業,向周邊地區遷移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對於依賴低成本生產聚集的產業集群,只要有合適的生產基礎和外在條件,都能被異地“複製”生長。
以陶瓷產業為例,目前山東、四川等地都已形成了自己的陶瓷產業集群。面對全國各地產業集群的崛起,佛山產業集群如何應對競爭?
“佛山產業集群要從以前單純的接單、加工、貼牌的成長模式,轉變為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新型產業集群。”政協委員胡曉華建議,“佛山要時刻關注產業集群內的關鍵技術和終端產品的市場動態,掌握技術與市場先機。只有通過不斷的自主創新,技術更新,逐步形成佛山產業集群獨有的核心技術,才能使佛山在未來的產業集群競爭中,保持領先優勢。”
建設集約園區:實現產業集群的最佳化組合
工業園區是產業集群升級的重要載體,沒有集約園區的建設,就無法實現產業集群的最佳化組合。以紡織行業為例,以前不管大、中、小廠均各自為政,大家都搞一個污水處理中心,不但技術水平不高,而且造成資源浪費。在工業園區內實現熱電聯供、污水統一處理後,不但整個紡織產業的環保水平上去了,企業的投入成本也降低了。
政協委員嚴仕梅認為,未來,佛山仍然需要加快集約園區、產業基地、專業鎮的基礎建設,最佳化資源配置,促進土地資源的集約和高效利用,拉長產業鏈,增強產業集聚和輻射能力。
胡曉華提出,“政府在工業園區的軟體配套上,仍然需要加大投入。特別是對一些行業內關鍵性、共性技術的研發以及先進技術的產業孵化等加大投入。”
打造佛山品牌:擴大集群企業“利潤空間”
“同樣是手錶,為什麼進口的可以賣好幾萬,一些國產的只要幾千、甚至幾百元?”市政協委員薛家謙指著自己左手上的手錶對記者說,“這就是品牌的作用,是一種企業擴大利潤空間的方法。佛山產業集群要尋求升級,除了資金投入、技術更新,工業園區建設外,還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品牌意識,打造佛山的區域品牌。”
佛山產業集群雖然產量巨大,但是我們企業多數掙的只是一點點的加工費,大部分的利潤流入了國外企業的腰包。以佛山陶瓷為例,目前有70%以上靠貼牌出口。
薛家謙指出,“佛山企業在發展初期,可以通過貼牌來進入國外市場,等到在國外有一定知名度了,就一定要及時打造自己的品牌。其中,佛山照明、格蘭仕等均是在海外貼牌過程中打出自身品牌的成功例子。”
薛家謙強調,“在推動區域品牌建設的過程中,政府還需要為佛山多引進中介機構和培訓機構,為企業家充電,提高佛山企業管理水平和品牌意識。同時通過優先培育發展大企業、大集團,帶動產業集群的整體升級。”
引進新興產業: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
當前,廣東產業結構正在形成一股新的重型化發展趨勢,在此過程中,佛山可以抓住那些機遇培育新興產業集群?
“在加快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的基礎上,高技術產業引進,可以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胡曉華表示,“根據自身基礎,佛山可以著重引進汽配、精密製造、電子IT等高科技產業,形成高技術產業集群。但是,在這些項目的引進過程中,佛山必須根據自身特點和基礎,謹慎引進。”
而嚴仕梅則認為:“佛山可以在環保、能源等產業上取得發展機會。例如開發資源節約、清潔生產、資源回收和再利用技術等,並且推進此類技術的產業化發展。”
佛山陶瓷需謀求行業“話語權”
市人大代表張新余提出,我市陶瓷行業應在政府扶持下,制定實施行業標準,打造區域品牌
當一個企業或產區的市場占有率達到30%以上時,該企業或產區完全應該有能力成為行業的領導者。但反觀佛山陶瓷,雖然建築陶瓷總產量已約占全國的60%,全球的25%,但在國際市場上,佛山陶瓷產品的售價卻依然處於下游水平。
佛山陶瓷價格為何在海外這么低?市人大代表張新余指出,“佛山陶瓷價格低的主要原因在於區域品牌的缺失。陶瓷行業應在政府的扶持下,穩步制定與實施行業標準,打造陶瓷文化,發展物流產業,形成佛山陶瓷行業的區域品牌。”
給予環保補貼:扶持陶瓷企業發展壯大
隨著我市建設現代化大城市的推進,陶瓷企業的生產已越來越多地考慮到環保要求提高、土地資源不足等各種因素,這使得陶瓷企業的生產成本不斷提高。
“政府應考慮適當給予陶瓷行業環保補貼,降低其生產成本,破解其發展瓶頸。”張新余指出,陶瓷行業產業升級速度要加快,技術創新必不可少,政府應對陶瓷企業的技術創新進行扶持。但僅依靠一鎮一街或一區的力量難以達到明顯的扶持效果,全市應統一扶持陶瓷企業的技術創新,考慮設立全市統一的陶瓷行業技術創新平台,在陶瓷企業內部實現某些公開技術的共享。
制定行業標準:提升佛山陶瓷品牌價值
制定陶瓷行業標準是一項系統工程,事關我市陶瓷行業的區域品牌打造。據悉,雖然我市早在兩年前便已提出建立行業標準的構想,但時至今日,仍然有企業認為,受市場接受能力的限制,我市制定與實施行業標準的時機仍不成熟。
對此,張新余表示,“這些因素的存在並不意味著行業標準就不能實施,而是說明一個問題,行業標準的制定和實施需考慮企業和市場的承受能力,不能操之過急。”
在穩步制定與實施行業標準的同時,陶瓷文化的形成也是必不可少的,這是佛山區別於其它陶瓷生產區域的特色之一。近年來肇慶、清遠等地陶瓷產業集群的崛起,它們是否會對佛山陶瓷產區構成競爭威脅?
張新余認為,其它產區難以複製佛山獨特的陶瓷文化,“以石灣鎮街道為例,我們正在籌備建立‘陶師祖廟’,打造屬於自己的特色陶瓷文化。”
扶持龍頭企業:謀求佛山陶瓷“話語權”
目前,鷹牌、東鵬等一批陶瓷企業已成為佛山陶瓷行業的骨幹和龍頭。張新余認為,佛山陶瓷區域品牌戰略在發展初期,可以先藉助扶持龍頭企業,帶動提升佛山陶瓷在行業內的“話語權”。
面對目前部分陶瓷企業外遷的趨勢,他建議,“政府仍然需要通過各種優惠政策讓這些龍頭企業繼續在佛山紮根、壯大。除了為龍頭企業提供政策、補貼等優惠外,政府還可以通過為這些企業搭建宣傳平台,組織企業外出參展的方式,以龍頭企業為主打,帶動打響佛山陶瓷行業的區域品牌。”
西樵紡織要謀求整體升級
市政協委員嚴仕梅表示,紡織“智力”支持仍有待提升
“兩會”前夕,從“中國面料名鎮”西樵傳來兩個好訊息:西樵大型發電站南海龍光集團為西樵紡織產業基地統一供熱而建設的蒸氣容量鍋爐正式投入使用,西樵紡織企業今年上半年將加裝脫硫除塵設施。
之前剛赴江浙考察歸來的西樵鎮鎮長劉濤根表示:西樵紡織將按照走品牌戰略的思路,建設集約工業園區、行業技術創新中心,繼續推廣“西樵面料”區域品牌,謀求西樵紡織產業整體升級。
產業升級示範區:西樵“孵化”團體冠軍
西樵作為華南地區最大的紡織品交易中心,雖然年交易額達160多億元。但是,在西樵擁有的1330多家紡織企業中,產值超億元的企業僅有9家。規模小、能耗高、附加值不高、產品以中低檔為主的弊病成為西樵紡織的最大弱點。
2004年5月,西樵被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確定為協會的首個產業升級示範區。此後的一年多時間裡,西樵紡織產業基地建設成效明顯,在“一個平台、五大支柱”逐步完善的同時,去年,西樵繼續提出在產業基地內實現供水、供氣、治污“三統一”的循環經濟理念,極大降低企業生產運營成本。
“西樵以工業園區為平台,通過技術提升,集約經營,不但避免了企業因為生產成本提升、環保壓力增加而外遷發展,而且促進了產業升級,拉動了紡織產業鏈的提高。”市政協委員嚴仕梅表示,“西樵目前已經引入紡織企業1600多間,其中南方印染、新光針織、東亞等大型紡織企業都在向西樵轉移。”
提升本土高校:構建技術人才支撐體系
紡織是高勞動密集型產業,紡織集群的發展更有賴於人才的支撐。
“科研和技術創新是紡織企業的動脈,高技術紡織人才是血液。”嚴仕梅指出,“廣東紡織職業技術學院作為廣東惟一的紡織職業技術學院,每年有70%以上學生留在佛山本土就業,為佛山紡織企業發展壯大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但是與上海東華大學等學校相比,廣東紡織職業技術學院的綜合實力水平仍然有待提升。”
“目前,廣東紡織職業技術學院的建設用地已全部用盡,學校已無升級擴展空間。”嚴仕梅表示,“希望政府能加強對本土職業高校的關注,通過政府資源,促進紡織服裝類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源源不斷地向紡織企業輸入新鮮的血液。”
戰略管理知識(一)
本任務主要針對企業戰略.詳細介紹企業的戰略,並實例說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