噤若寒蟬

噤若寒蟬

成語解釋“噤若寒蟬”,原指像深秋的蟬那樣不鳴叫。形容不敢做聲。中含貶意。蟬嘶於夏秋,不久即死。古人不察,以為蟬到寒天,不能發聲,形容因為害怕而不敢說話。出自於南朝·宋·范曄《後漢書·杜密傳》:“劉勝位為大夫,見禮上賓,而知善不薦,聞惡無言,隱情惜己,自同寒蟬,此罪人也。”

基本信息

注音

噤若寒蟬
注音一式 ㄐ|ㄣˋ ㄖㄨㄛˋ ㄏㄢˊ ㄔㄢˊ
注音二式 jìn ruò hán chán

解釋

噤:不作聲;寒蟬:深秋的知了。像深秋的那樣不說話。比喻有所顧慮而不敢說話。含貶意。

蟬嘶於夏秋,不久即死。古人不察,以為蟬到寒天,不能發聲,乃以噤若寒蟬形容不敢作聲。

基本信息

詞義解釋

噤若寒蟬:jìnruòhánchán
【解釋】噤:不作聲;寒蟬:深秋的知了、鳴蟬。
【出處】南朝·宋·范曄《後漢書·杜密傳》:“劉勝位為大夫,見禮上賓,而知善不薦,聞惡無言,隱情惜己,自同寒蟬,此罪人也。”

名詞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補語;形容害怕不敢說話

名詞示例

鄒韜奮《萍蹤寄語》:“偶遇中國有了好事,便~。”“他的話完了,台下有幾個人拚命地高聲鼓掌,而更多的人卻~、面面相覷。”

名詞運用

【近義詞】:緘口結舌、守口如瓶、三緘其口
噤若寒蟬噤若寒蟬

【反義詞】:口若懸河、侃侃而談
【相關詞】寒蟬、寒蟬仗馬、寒蟬僵鳥、仗馬寒蟬、寒蟬淒切、自同寒蟬
【押韻詞】下道齊桓、一家之言、無邊無沿、扣人心弦、阿q正傳、聖經賢傳、荒唐之言、相顧無言、臨別贈言、順水推船、有口難言、風燭殘年、完完全全、進退兩難、嘿嘿無言、天理昭然、不經之談、舉止言談、一目了然、毅然決然、十世單傳、明燭天南、中國青年、乍暖還寒、珠落玉盤、載笑載言、朝歌夜弦、因利乘便、伊索寓言、傳為美談。

反義詞

滔滔不絕口若懸河侃侃而談直言不諱

出處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杜密傳》:“劉勝位為大夫,見禮上賓,而知善不薦,聞惡無言,隱情惜己,自同寒蟬,此罪人也。”

東漢末年,有個文人叫杜密,剛正不阿,他任太守等職期間,參加過打擊宦官集團鬥爭,他執法嚴明,對宦官子弟有惡必罰,有罪必懲。後被革職回潁川老家。

在家他仍關注國家大事,經常拜會穎川郡守、縣令,暢談天下大事。可是同郡的原在四川任蜀都太守的劉勝辭官回家,與他迥然相反,閉門謝客。

潁川太守王昱找杜密說:“劉勝清高,公卿屢次推舉他任職,他都拒絕了。”

杜密聽出王昱話中有話,提醒他出來做官,直言道:“像劉勝這樣的人應當為國為民多做些事情。但是他對好人不予舉薦,對惡人壞事不敢揭露批評,明哲保身,一聲不吭,就像冷天的知了(‘自同寒蟬’),實乃當世之罪人;而我與他相反,讓你賞善懲惡,為你盡微薄之力。”

名詞相關

劉勝位為大夫,見禮上賓,而知善不薦,聞惡無言,隱情惜己,自同寒蟬,此罪人也。——語本《後漢書·杜密傳》
而吾鄉士夫,顧噤若寒蟬,仆竊深以為恥。——清嬴宗季女《六月霜
這個報對中國的態度也很壞,遇著中國出了什麼壞事,便張大其詞;偶遇中國有了好事,便噤若寒蟬。——鄒韜奮《萍蹤寄語》
照他原來的構想,這種雷厲風行的手段,也許可以收到效果,使工人在暴力下噤若寒蟬。——羅廣斌楊益言《紅岩》第六章
參考資料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補語;形容害怕不敢說話
示 例:鄒韜奮《萍蹤寄語》:“偶遇中國有了好事,便噤若寒蟬。” 魯迅《兩地書》中描述道,“提出反對條件的,轉眼就掉過頭去,噤若寒蟬。”
近義詞:緘口結舌、守口如瓶
反義詞:口若懸河、侃侃而談

相關詞語

噤頤 噤口捲舌 噤閉噤口捲舌噤森森噤害噤嘇噤咽 噤齘 噤舌噤吟噤嘿噤啞 噤口 噤唫噤窄噤戰噤滲啞噤 凍噤 打寒噤 鉗噤 口噤 膠噤冷噤 風噤 打噤 嚇噤 吻噤 寒噤 發噤 風噤 廝噤悸噤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