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港市

張家港市

張家港(Zhangjiagang),原名沙洲。1986年9月,撤銷沙洲縣,以境內天然良港張家港命名設立張家港市。張家港位於中國大陸東部,長江下游南岸,是蘇州所轄的縣級市。東與常熟相連,南與蘇州、無錫相鄰,西與江陰接壤,北濱長江。張家港是沿海和長江兩大經濟開發帶交匯處的新興港口工業城市。張家港是中國綜合實力最強的縣級市之一,連續多年被評為全國百強縣之首,在經濟、文化、金融、商貿、會展、服務業和社會建設等領域成就顯著,一直處於中國縣級市的前列。

基本信息

城市概況

張家港市張家港市
張家港市地處北緯31°43′12″~32°02′,東經120°21′57″~120°52′,張家港市ID號:320582,位於長江下游南岸,江蘇省東南部,北濱長江,與如皋、靖江相望;南近太湖,與無錫、蘇州相鄰;東連經濟發達的南通、常熟,距上海98公里。

至2008年末,張家港市戶籍總人口為898430人,外來暫住人口約61萬人。地方特產有並譽為“長江三鮮”的鰣魚、刀魚、河豚;始於清鹹豐年間鳳凰高莊豆腐乾;曾被列為貢品、馳名大江南北的鹿苑雞以及鳳凰水蜜桃、高峰鹿液茶、弄里芹菜、拖爐餅等。改革開放以來,張家港人民弘揚“團結拼搏、負重奮進、自加壓力、敢於爭先”的張家港精神,開拓創新,奮發進取,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

張家港是位於長江和沿海兩大經濟帶交匯處的一座新興港口工業城市,以境內天然良港張家港港而命名。全市總面積999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777平方公里,下轄8個鎮和1個現代農業示範園區,175個行政村,戶籍人口90.5萬。可以用四句話來簡要描述這座城市:

第一句話,古老的土地、年輕的城市。說她古老,是因為境內的東山村遺址,距今已有8000年歷史,是太湖流域、也是長江下游地區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被列入200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吳文化中保存和傳承得最好的吳歌是張家港的河陽山歌,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斫竹歌》產生於6000多年前。境內古黃泗浦還是唐代鑒真大師成功東渡日本的啟航地。說她年輕,是因為建縣市只有50年,1962年從常熟、江陰各劃出一塊合併成立沙洲縣,1986年撤縣建市。

第二句話,經濟繁榮、民生幸福。1994年以來,張家港經濟實力始終位居全國縣市前三甲。2011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50億元,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2.3萬美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42億元。同時,教育、醫療、文化、社保等城鄉社會事業實現高水平均衡發展。2011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51萬元,農村居民人均收入1.71萬元。人均預期壽命80.99歲。
第三句話,城鄉一體、高度文明。城鄉規劃、建設、管理、服務等加快實現一體化,城市化水平達到63%。各種文明形態高度協調,是全國精神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老典型,是唯一實現全國文明城市“三連冠”的縣級市,也是全國首個榮膺聯合國人居獎的縣級市,首家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首批國家生態市、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累計榮獲國家級以上榮譽160多項。

第四句話,精神引領、科學發展。江澤民同志親筆題寫的“團結拼搏、負重奮進、自加壓力、敢於爭先”的十六字張家港精神,是張家港的力量之魂、動力之源,被譽為蘇州的“三大法寶”之一。在改革發展實踐中,我們不斷賦予張家港精神新的時代內涵,著力打響以張家港精神為核心要義、以實幹創業為關鍵內涵、以永爭一流為鮮明導向、以文明進步為顯著特徵的城市文化品牌,以張家港精神凝聚人心、激勵鬥志,引領張家港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

歷史沿革

張家港市張家港市
張家港市歷史久遠,擁有11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它們是:
東山村遺址、徐家灣遺址、許莊遺址、蔡墩遺址、韓墩遺址、河陽山遺址、鳳凰山遺址、西新村遺址、西張遺址、西暘遺址、老煙墩遺址。
時間分布在距今2500年至8000年之間,其中南沙東山村遺址的出土文物是長江下游最早的古文化遺址。

商末,屬勾吳之地。

春秋時期,屬吳國延陵郡。

秦代,屬會稽郡。

晉代,置暨陽縣,縣治楊舍鎮。

梁代,在暨陽之墟建梁豐縣。

唐以後,分屬常熟、江陰兩縣。

唐宋年間,香山和鎮山之間有一澗谷流漕,終年澗水不絕,溪流潺潺。如遇大雨,山洪直衝流漕所在東江灣沙,形成水渠。這條水渠後來竟成為聞名中外的“張家港”。據南沙鎮山村六組張興生珍藏的《重修張氏宗譜(孝友堂)》載,明代萬曆元年(1573),有張南山者,自靖江生祠堂卜居香山北麓,此為張氏香山支始遷祖。南山公在此化錢買券,開發圩塘,流渠旁邊遂形成村落張家埭。由於開發的圩田常受山洪的澇漬,於萬曆二十四年(1596)張氏合族集議,子孫齊心協力,將流漕拓寬成河。新河面寬3丈,底寬1丈,長300餘米,由此免除了澇漬之苦,但未有河名。至萬曆四十一年(1613),張氏為經營糧米自備木船3條,往返於揚州、高郵之間,數載後獲利甚豐。為讓木船能停泊到自家門口,再出資募工拓寬此河,並在屋旁河之盡頭拓成倒潭1隻,以便木船調頭。此時河面寬7丈,底寬3丈,重載木船可進出自如,已蔚為大河,但仍無河名。

清代康熙二年(1663),江陰縣衙擬在澄江門和巫山之間修建馬路,勘察丈量到此河時,發現此河無名,於是請大橋鎮鎮董吳翼之提議起名。吳翼之知道此河乃是張氏祖上所開,後來又是張氏裔孫拓寬,遂提名稱“張家港”,並報江陰縣衙認定備案。康熙三年(1664)冬,江陰縣衙正式批文命名此河為張家港。

由於長江中沙洲積漲迅速,至清代鹹豐年間(1851-1861年)大片沙洲與江南古陸接連,清代同治十三年(1874年)至民國,劃常通港以北約10平方公里沙地予通州。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曾一度在北部沿江地區建立沙洲縣,南部及常熟、江陰兩縣的邊界地區設立虞西縣(縣治今張家港市塘橋鎮妙橋辦事處)

清代至民國,常通港以北屬南通縣。解放後,東部屬常熟縣,西部屬江陰縣。

1957年11月29日,國務院批准設立沙洲縣,以江陰、常熟兩縣的各一部分行政區域為其行政區域。1961年12月1日成立。1962年,從江陰縣和常熟縣各劃出數個公社,新建立沙洲縣。

1958年,江陰縣人民政府組織6萬民工和千名解放軍官兵拓浚張家港,河總長達38.11公里;1968年再次拓浚,張家港遂成為內河6級航道。1982年,張家港港正式對外開放。

1986年9月16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沙洲縣,設立張家港市。市人民政府駐楊舍鎮。
1994年,張家港市轄:港區鎮、楊舍鎮、塘橋鎮、妙橋鎮、港口鎮、鳳凰鎮、西張鎮、塘市鎮、樂余鎮、三興鎮、錦豐鎮、南豐鎮、兆豐鎮、東沙鎮、泗港鎮、東萊鎮、合興鎮、鹿苑鎮、乘航鎮、後塍鎮、南沙鎮、德積鎮、大新鎮、晨陽鎮、中興鎮雙山鎮

2

張家港市政府張家港市政府
000年,張家港市轄20個鎮。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市總人口957223人,其中:楊舍鎮262749人、港區鎮51816人、塘橋鎮42814人、後塍鎮33920人、東萊鎮26038人、合興鎮33302人、妙橋鎮37514人、西張鎮29931人、鳳凰鎮23815人、港口鎮26038人、鹿苑鎮35793人、南沙鎮36852人、德積鎮35708人、大新鎮31743人、晨陽鎮29358人、樂余鎮42655人、錦豐鎮39888人、三興鎮35440人、南豐鎮42046人、兆豐鎮38496人、常陰沙農場21307人。

2002年12月27日,張政發[2002]第144號關於同意錦豐、合興鎮區劃變動的批覆:按蘇州市人民政府蘇府復[2002]80號文批覆,將合興鎮天豐村、福利村劃歸錦豐鎮管轄。行政區劃調後,錦豐鎮行政區劃面積37.97平方千米,人口4.05萬人,轄1個居委會、16個村委會;合興鎮行政區劃面積34.89平方千米,人口3.15萬人,轄1個居委會、19個村委會。

2003年,撤銷三興鎮、東萊鎮,原三興鎮行政區域及原東萊鎮的定豐、合豐、交通3個村劃歸錦豐鎮管轄;原東萊鎮的東萊居委會及慶東、慶橋、東萊、壽興、西閘、二圩、永協、福前、烏沙、南橋、農聯、蔣東、黎明、徐豐等14個村劃歸楊舍鎮管轄;撤銷晨陽鎮,晨陽居委會和晨南、晨中、南新、金沙、晨新、新南、校興7個村劃歸楊舍鎮管轄;原晨陽鎮的晨北、龍潭、施家、中山、晨豐5個村劃歸大新鎮管轄;港區、後塍、德積3個鎮及原晨陽鎮的長埭、晨西、新村、高科、晨陽5個村合併設立金港鎮,鎮政府駐港區長江中路28號;塘橋、妙橋、鹿苑3個鎮合併設立塘橋鎮,鎮政府駐塘橋南京西路16號;錦豐、合興兩鎮合併設立錦豐鎮,鎮政府駐錦豐錦花路3號;將樂余、兆豐兩鎮合併設立樂余鎮,鎮政府駐樂餘人民路12號;鳳凰、西張、港口3鎮合併設立鳳凰鎮,鎮政府駐西張金谷路1號。將樂余鎮的東華、東勝、東紅3個村劃歸南豐鎮管轄。

2003年3月17日,蘇府復(2003)18號關於調整張家港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1)撤銷三興鎮、東萊鎮,將原三興鎮所轄區域和東萊鎮的東萊鎮的定豐、合豐、交通等3個村劃歸錦豐鎮管轄。行政區劃調整後,錦豐鎮行政區域面積79.16平方千米,人口8.11萬人,轄2個居委會、39個村委會。2003年3月24日正式設立。(2)東萊鎮大部分區域歸併楊舍鎮。新的楊舍鎮行政區劃面積為138.36平方千米,常駐人口達22.596萬,下轄6個街道辦事處,61個行政村。2003年3月25日正式設立。

2003年,蘇政復[2003]76號,蘇府復[2003]69號(8月27日關於同意調整張家港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1)……(2)……(3)……(4)……(5)將錦豐合興兩鎮合併設立錦豐鎮。鎮政府駐地錦花路3號。行政區劃調整後,錦豐鎮區域面積114.1平方千米,人口11.5萬人,轄3個居委會、50個村委會。(6)……。2003年8月31日,張家港市召開全市行政區劃調整工作會議,將原有的17個建制鎮調減為8個:將晨陽鎮的居委會及7個村劃入楊舍鎮;將港區鎮、德積鎮、後塍鎮及晨陽鎮的5個村合併成立金港鎮;將妙橋鎮、鹿苑鎮併入塘橋鎮;將合興鎮併入錦豐鎮;將兆豐鎮併入樂余鎮;將鳳凰鎮、港口鎮、西張鎮三鎮合併,成立鳳凰鎮;將晨陽鎮5個村併入大新鎮;南豐鎮行政區域不變。

2003年行政區劃一覽

塘橋鎮 轄:社區居委會(鎮中、李王、金巷、何橋、楊園、青龍、周巷、妙橋、鹿苑);村委會(南塘、十字港、祿盪、韓山、水渠、上相、妙橋、陳莊、顧家、洞涇、雪家、橫涇、吹鼓、金村、前巷、勤豐、塘灣、立新、歐橋、西陽、躍進、沙田蔣家、劉村、涇西、牛橋、巨橋、鹿東、奚浦、鹿北、灘里、南林、西苑、馬嘶、五廂、花園、徐灣)。

鳳凰鎮 轄:社區居委會(鳳凰、港口、西張);村委會(鳳凰、鷙山、珠村、洪涇、夏市、茅庵、奚家、高莊、廣步、馬路、楊家橋、小莊、新莊、程墩、東南、清水、張巷、莊涇、杏市、恬莊、太平、雙塘、新橋、小山、金谷、五聯、雙龍石龍、西參、李莊、魏莊、安莊、欄桿、黃新橋、安慶)。

樂余鎮 轄:社區居委會(樂余、兆豐、東沙);村委會(樂余、樂西、永利、永樂、廟港、扶海、向群、團結、雙橋、閘西、登全、鼎興、文興東興、齊心、扶桑、常豐、同豐、建豐、振豐、紅閘、紅旗、紅星、紅髮、紅聯、紅明、東新、東林、東勝、東華、東紅、林場、東沙、東風、東進、東聯)。

張家港市張家港市
錦豐鎮 轄:社區居委會(錦豐、三興、合興);村委會(紅光、長紅、恆豐、店岸、錦豐、向陽、郁橋、建設、雙福、協仁、西港、元興、新華、聯興、定豐、合豐 、交通、天豐、福利、務本、厚生、久生、永圩、新港西界港 、箐圩、登雲、萬亨、本和、耕余、鼎盛、常余、民港、樂楊、鎮南、錢葉、永德、新安、雁行、星火、洪橋、洪福、悅來、福安、悅豐、光明、南港、常家、永盛、明星)。

南豐鎮 轄:社區居委會(南豐);村委會(民樂、南豐、新傑、民聯、繼新、東港、生建、民生、海壩、義和、建農、和平、安樂、新建、雙德、永豐、新德、永聯)。

楊舍鎮 轄:社區居委會(泗港、塘市、乘航、向陽、園林、振豐、花園、梁豐、新城、東苑、聚龍、慶豐、西門、龍潭、暨陽、長安、雲盤、陽光、沙工、南苑、邵巷、萬紅、東渡、揚帆、通運、錦繡、橫河、前溪巷、旺西、趙莊、包基、小城市、范莊、城北、北莊、田垛里、城東、城南、城西、新農、民豐、老宅、西郊、景巷、陳東莊、東萊、晨陽);村委會(倉基、斜橋、西新、章卿、閘上、善港、五新、范港、萬紅、七里廟、嚴介埭、百橋、湯聯、棋桿、南莊、河北、河南、河頭、李巷、新民、農義、乘航、勤星、蔣橋、雙鹿、慶安、東萊、西閘、福前、農聯、黎明、徐豐晨南、晨中、南新、金沙、晨新、新南、校興)。

大新鎮 轄:社區居委會(大新);村委會(新豐、長青、東凱、年豐、迎豐、龍橋、福善、萬年、段山、朝東圩、新閘、大新、新東、頂海岸、新海壩老海壩、龍潭、晨北、施家、中山、晨豐)。

金港鎮 轄:社區居委會(中興、安定、中圩、中南、南沙、塍西、市河、文星、天生港、富苑、塍郊、德積);村委會(長江、巫山、張家港、灘上、高東、大德、善政、中圩、三節橋、渡口、雙中、老圩、新圩、長山、高峰、朝陽、山北、鎮山、馬橋、港上、柏林、三省、東山、港西、青橋、占文、香山、朱家宕、高橋、新塍、袁家橋、曹場巷、李家港、三角灘、學田、封莊、韓家港、長明、小明沙、朝南、新套、德積、天妃、福民、德豐、永興、雙豐、北蔭、軍民、攔門、長埭、晨西、新村、高科、晨陽)。

此外,常陰沙農場(農場居委會、一到十八共18個工區、良種站)、江蘇省張家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張家港沿江開發區、張家港保稅區、張家港市稻麥良種場。

2004年,張家港市順利實施常陰沙農場屬地管理和新一輪行政村撤併。2月,鎮級區劃調整中原撤銷鎮成立的街道辦事處更名為辦事處。3月23日,常陰沙農場劃入張家港市。至2004年末,全市陸地總面積776.04平方千米,總人口868640人。轄8個建制鎮(楊舍鎮、金港鎮、塘橋鎮、錦豐鎮、樂余鎮、鳳凰鎮、大新鎮、南豐鎮)、1個農場(常陰沙農場);17個辦事處、4個街道辦事處(不是鄉鎮同級),93個社區、186個行政村,13個農業管理區。與上年相比,減少127個行政村,13個農業工區(常陰沙農場);增加1個管理區(常陰沙管理區)、13個農業管理區、8個社區居委會。

截至2005年12月8日,全市共有8個鎮。截至2007年4月4日,全市共有8個鎮:楊舍鎮、錦豐鎮、塘橋鎮、樂余鎮、南豐鎮、金港鎮、鳳凰鎮、大新鎮

地理區位

區位

張家港市地處北緯31°43′12″~32°02′,東經120°21′57″~120°52′。
張家港位於長江下游南岸,總面積999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777平方公里。

水文張家港市

潮汐:張家港港位於感潮河段內,屬非正規半日潮,最高潮位6.69米,最低潮位0.74米,平均潮差3.19米
潮流:流態為往複流,但在洪水季節有時為單向流,流向均與岸線走向基本一致,無回流等現象。
大潮平均流速0.32米/秒,落潮平均流速0.48米/秒。航道吃水限制:13-14米,受銅沙金淺灘影響,船舶吃水在淡水9.5米以下可乘潮而進。

地勢

張家港全境地勢平坦,河港縱橫,有大小河道6033條,總長4477.3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陸地有河道5.71公里。

氣候

屬北亞熱帶南部濕潤性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

自然資源

境內礦產資源主要有石英砂岩、磚瓦粘土、礦泉水、煤炭、天然氣等,其中石英砂岩儲量6000萬噸,已探明的天然飲用礦泉水資源儲量約為8000萬噸。境內野生動物資源豐富有百餘科近500個品種。

行政區劃

張家港市轄8個鎮:楊舍鎮、塘橋鎮、金港鎮、錦豐鎮、樂余鎮、鳳凰鎮、南豐鎮、大新鎮、常陰沙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原常陰沙農場)。

楊舍鎮是張家港市市委、市政府所在地。

張家港市張家港市

楊舍鎮 面積152.83平方千米,人口254992人。轄5個辦事處、4個街道辦事處,49個社區、51個行政村。

塘橋鎮 面積94.42平方千米,人口87523人。轄2個辦事處,9個社區、14個行政村。

金港鎮 面積125.98平方千米,人口168672人。轄4個辦事處,22個社區、31個行政村。

錦豐鎮 面積113.99平方千米,人口112714人。轄2個辦事處,4個社區、28個行政村。

樂余鎮 面積84.88平方千米,人口76701人。轄2個辦事處,3個社區、22個行政村。

鳳凰鎮 面積78.77平方千米,人口64242人。轄2個辦事處,3個社區、15個行政村。

南豐鎮 面積47.50平方千米,人口46361人。轄1個社區、14個行政村。

大新鎮 面積40.24平方千米,人口36074人。轄1個社區、11個行政村。

常陰沙管理區 面積37.43平方千米,人口21361人。轄1個社區、13個農業管理區。

交通信息

公路

第一條公路——澄(江陰)巫(張家港巫山)、澄(江陰要塞)錦(張家港錦豐)軍用公路和常(常熟)十(張家港二圩港)公路由江蘇省張家港錦豐鄉郁家橋鎮人、抗日愛國將領、上海交通
張家港市張家港市
大學電訊系畢業生、少將陳一白出資、設計、勘測、建造。
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朱家驊任交通部長,全力發展交通。1933年7月,國民政府指派陳一白鋪築了澄(江陰)巫(張家港巫山)軍用公路,18公里,路基寬9米,1934年1月完工。1937年春國民政府鞏固江防,再次由陳一白自江陰要塞向東,經楊舍、福前鎮東、東萊、合興至錦豐,搶築軍用公路。春季測量,盛夏施工,建橋築基。同時常(熟)十(二圩港)公路段始築,43公里,路基寬7米,路面寬3米。1943年1月9日常熟鹿苑公路段試行通車。

港口

張家港境內有天然良港張家港港,不凍不淤,深水貼岸,安全避風。現有萬噸級泊位34個,年吞吐量超4000萬噸,已開通19條國際航線,每月40多個國際航班,與世界150個港口有貨運往來。張家港保稅區是全國15個保稅區中唯一的內河港型保稅區。面積4.1平方公里,主要功能為國際貿易、出口加工和保稅倉儲。

鐵路

港區內尚未鋪設鐵路專用線,但港口後枕京滬鐵路,已與無錫站建立了聯運,溝通了鐵水口轉業務渠道。江蘇省在港區興建鐵路已有規劃。港口與蘇南地區均有公路相通,澄揚公路拓寬40~60米竣工後,公路運輸將更為通暢。規劃有滬通鐵路,沿江城際鐵路,通蘇嘉城際鐵路。滬通鐵路與規劃中的沿江城際鐵路共用張家港至安亭部分,遠期分線建設。

機場

距港口57公里的無錫與常州,分別建有碩放機場和奔牛機場,空中運輸便捷。

經濟發展

生產總值

張家港歷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
年份 生產總值
2006年 841.62億元
2007年 1050億元
2008年 1250億元
2009年 1425億元
2010年 1610億元
2011年 1850億元
2012年 2050億元
2013年 2145億元

經濟實力

2011
張家港市張家港市
年張家港市百家規模企業完成銷售3650億元,占全市工業的66.5%,銷售超10億企業達到70家,其中超百億企業10家,9家企業入圍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其中沙鋼集團是中國最大的民營企業,連續三年入圍世界500強,列第366位,是江蘇第一個銷售超2000億元的企業。張家港市擁有上市公司19家,數量在蘇州各縣市最多。

張家港港是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國家一類口岸,擁有63.6公里的沿江岸線、65個萬噸級以上泊位。張家港市堅定不移實施“以港興市”戰略,大力發展以現代物流、專業市場等為重點的流量經濟。張家港口岸在全國同類口岸首個突破2億噸,2011年達到2.2億噸;張家港市專業市場成交額年均增長47%,2011年達2100億元。保稅區化工品交易市場升級為“江蘇化工品交易所”,並獲準編制和發布“中國·張家港化工指數”。2011年張家港市實現服務業增加值733億元,占GDP比重39.5%,入選中國服務業500強企業7家,列江蘇省縣市第一。

張家港有張家港保稅港區是全國唯一的內河型保稅港區。張家港市累計吸引外資企業1087家,到賬外資63.2億美元,落戶世界500強企業25家。張家港電子口岸在全國縣域口岸首家建成運行,成功創建全球首個“國際衛生港口”。此外,張家港創辦了中國縣級市首個國家級境外經貿合作區——衣索比亞東方工業園,境外投資連續多年位居江蘇省縣市第一。

2010—2012年,實施新興產業三年振興計畫,設立15億元新興產業發展引導資金,重點發展新能源、新材料、新裝備、新醫藥等新興產業。2011年新興產業投入230億元、占工業投資比重65%以上,實現產值1522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33.5%。實施科技創新三年行動計畫,設立人才開發資金,落實高層次人才生活待遇、領軍人才項目投融資扶持等政策舉措,加快建設一批創新載體、創新平台,引進創新創業領軍型人才(團隊)120個,22人被列入“省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引進計畫”、16人被列入“姑蘇創新創業領軍人才計畫”,1人進入國家“千人計畫”,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2.35%,實現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六連冠”。

社會環境

人居環境

在“整體城市、一城四區”的構架下,推進城鄉發展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就業社保和社會管理“五個一體化”。
在全國第一個制
張家港市張家港市
定實施了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大綱,成為首批國家生態市、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市。全面完成兩輪環保“三三三”工程,順利通過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省級覆核驗收。高標準推進“藍天碧水”、“三清三綠”工程,張家港市林木覆蓋率、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分別達14.98%和43.5%,獲評中國十佳綠色城市,高標準完成全國生態園林城市創建現場考察。積極倡導綠色人文,普及生態教育,建成生態教育館、青少年教育實踐基地等一批生態教育基地,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建成比例達85%以上,率先在全省批量投用LNG清潔能源公車,市區建成全國首個清潔能源使用區。市財政從2011年起,3年投入10億元,支持鎮(區)街景整治、路燈安裝及老住宅區綜合改造。市區雨、污水分流工程全面完成,生活污水處理率達97%;5座鎮(區)生活污水處理廠全部竣工。

醫療環境

醫藥衛生體制方面,已建立完善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全面實施基本藥物制度,紮實開展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示範化建設,千人擁有執業醫生數2.19人。張家港市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建檔率達95.6%。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保障有力,農村居民參保率持續穩定在99.8%以上。人均基金標準420元。“倡導綠色出行”項目獲世界衛生組織健康城市優秀實踐獎。

文體環境

長江文化藝術節榮獲第二屆國家文化部創新獎。東山村遺址入選“200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黃泗浦遺址入選“2009年中國重要考古發現”和“江蘇大遺址名錄”。獲評全國陽光體育先進市、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成功舉辦2011年世界中學生籃球錦標賽。張家港市體育系統體育場館達7個,舉辦運動會次16次。

風土人情

特產

長江三
張家港市張家港市
鮮:張家港特產豐富,其中“長江三鮮”尤其引人垂青。“三鮮”之首鰣魚堪稱水中貴族,明清兩代被皇朝定為貢品。鰣魚色白如銀,肥嫩清鮮,關於鰣魚之美味,蘇東坡曾有詩作讚譽:“芽姜紫醋炙銀魚,雪碗擎來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氣在,此中風味勝蓴鱸”。而詩句“揚子江頭雪作濤,纖鱗潑潑形如刀。”說的則是“三鮮”中學名“刀鱭”的刀魚,每當春季,刀魚成群溯江而上,形成魚汛。刀魚或清蒸,或紅燒,或將魚肉餡包成餛飩。還有河豚,宋《明道雜誌》曾稱它為“水族中之奇味也”。
除“長江三鮮”之外,已有300多年釀造史的“沙洲優黃”,醇厚爽口,芳香甘美,也是饋贈親友之上品。此外,鹿苑草雞、高莊豆腐、弄里芹萊、高峰茶葉,鳳凰水蜜桃等,同樣享有盛譽。

方言

通行吳語。張家港南部屬江南古陸,已有八千年歷史。東南部原為常熟縣轄地,故東南部人多說虞西話(常熟西鄉方言),西部原為江陰縣轄地,故西部人多說澄東話(江陰東鄉方言)。張家港話屬於吳語太湖片方言。

城市旅遊

境內有“三山一苑”(雙山、香山、鳳凰山、東渡苑)等主要景區。有蘇東坡與梅花堂、徐霞客三游香山等歷史文化等傳說典故。景點有世紀廣場、暨陽湖公園、張家港公園、沙洲公園等遊樂場等。雙山島旅遊度假區建成了全國首家江島型水上高爾夫球場。

香山

香山旅遊風景區位於張家港市西陲南沙鎮境內,西接錫澄高速公路、江陰長江大橋和江陰市區,北靠國際貿易商港張家港港和全國唯一的內河港型保稅區張家港保稅區的張楊路,與長江邊的長山、巫山相對,南傍東橫河,與稷山相望。東距張家港市區15公里,交通便捷,全山占地面積4.37平方公里,海拔高度為136.6米。山體呈菱形狀,由大、小香山組成,為全市之冠。北坡險峻,南坡平緩,頂部開闊,素有江南名山之譽。清康熙《江陰縣誌》中贊:“香山突出平壤,高峻磅礴,甲於他山。”

山上長有成片的馬尾松、水杉、毛竹,山坡栽有桃、梨果園,品種多樣的野生藥材遍及全山。樹木覆蓋率達87%,山草覆蓋率為100%。香山,因傳說春秋時吳王夫差遣美人上山采香而得名。自然風光秀麗,人文資源豐富,加上撲朔迷離的傳奇故事,歷來吸引文人墨客來此觀光賞游,宋代詩人蘇東坡游香山時曾為梅花堂題匾額;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多次登上香山,為這裡的山、水風光留下了詩詞、賦文,他在《游小香山梅花堂序》中讚嘆曰:“千年跡冷荒丘,一旦香生群玉,不特花香、境香、夢亦香,可謂不負此山矣!”

張家港市張家港市

香山有廣為人知的“十八景”:釣魚台、采香徑、梅花堂、洗硯池、石虎門、聖過潭、觀音殿、荷花茶廳、圓寂塔、聽松吟、桃花澗、聖清池、毗陵井、巫山夜雨、天台石、歸雲洞、烽火墩、藏軍洞。然歲月流逝,滄桑巨變,傳說中的大部分景點已蕩然無存。

1993年開始經市鎮兩級政府的努力,已有一大批景點建成並對外開放,其中有傲立孤峰,縱覽長江、碼頭、保稅區的望江亭;有怪石叢生、山勢險峻的老虎嘴;有繁花似錦、香草滿坡、相傳吳王夫差偕美人步行上山的采香徑;有徐霞客稱為“九天風雨、三峽波濤、觀斯盡矣”的桃花澗,還有聖過潭、滴血岩仙牛背、聽松吟等一批天然景區。著名書法家沈鵬、沙曼等20多人為景點題名或書寫詩文。

1995年,投資6000萬元、建築面積6700平方米的大型寺廟——香山寺建成。該寺坐落在香山主峰,由古樸、典雅、富有氣派的廟宇群組成。寺內塑一尊高1.5米、淨重1.5噸的玉佛及由台北佛佗教育基金會會長徐業鴻贈送的《大藏經》一部計1718卷。1999年10月,香山寺素齋館落成開業,成為全市首家素齋館。

自古以來,香山就是有名的風景旅遊勝地,“香山十八景”名聞遐邇,有大禹王、姜尚;吳王夫差、西施、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元代張士誠、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清代皇帝乾隆等一批極具價值的人文資源,有藏軍洞、烽火台等軍事文化遺址,有佛教、道教、天主教等宗教活動場所。它以悠久的歷史文化、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人文景觀,在蘇南眾山中獨領風騷。尤其登高遠眺,長江美景和張家港全景盡攬眼底,極目天舒,令人進入一番別有風味的意境。南沙還擁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一具有八千年歷史的東山村古遺址,是著名的文學、音樂、教育家劉半農、劉天華、劉北茂的誕生地。

近年來,隨著不斷加大對香山旅遊風景區基礎建設的投入,交通衛生、通訊、電力等設施配套齊全,逐步形成了以香山旅遊風景區為品牌,商貿旅遊服務房地產聯動發展的新格局。隨著全市工業經濟的迅猛發展,加快旅遊景點建設開發已成為全市三產經濟協調發展的迫切需要。目前香山旅遊風景區開發已列入全市旅遊整體規劃重點項目之一。

桃花澗

位於香山北麓。清乾隆《江陰縣誌》載:“香山左崗有澗數十丈,夾澗緋桃四植,

張家港市公園張家港市公園
名桃花澗。”澗從上至下,縱貫青龍崗,全長約800多米。澗水源頭出自山頂泉眼,常年不涸,現為中峰之巔的天然湖泊鹿女湖。從峰巔俯視桃花澗全景,整條山澗蜿蜒曲折,影影綽綽,掩映在濃綠覆蓋之中;澗左右兩側的幾道龍崗逶迤磅礴,向下匯聚到桃花澗山口交匯之處,山隨溪轉,宛如一朵盛開的桃花。當年徐霞客曾三次遊覽桃花澗,兩次月下,一次雨中。春雨中的桃花澗,氣勢磅礴,猶如三峽波濤。從桃花澗山口東行數十步,有一山洞,名桃花南桃花澗。此澗緊靠聽松吟,與小香山梅花堂遙遙相對。此澗雖比不上北澗怪石林立、激流飛瀑的壯觀景象,但終年碧泉流淌,潔寒甘美,夾澗草深林密,鳥語松吟,景致極為幽雅。

采香徑

位於香山東南麓,清乾隆《江陰縣誌》載:“由麓而上,曲蹬盤行,攀蘿捫石,足底雲生,相傳吳王嘗遣美人采香其上(山有馬蹄香,杜衡是也),曰采香徑。”全徑沿山由東南向西北曲折蜿蜒長約五華里,幾乎橫貫了整個香山。徑寬一般為三尺左右,兩旁青松挺立,修篁夾道,奇花競艷麗,異草飄香,景色秀麗迷人,令人目不暇接。步行在采香徑上,小石林、聽松吟、香山寺、聖過潭等景點一一欣賞於目,難怪當年西施來到這裡為眼前的美景所陶醉,以至流連忘返。采香逕自然就吸引了眾多遊客,並由此留下許多吟詠采香徑的詩文。諸如:“春隨香草千年艷,人與梅花一樣清”、“香徑寒花落,飛泉曲澗分”等。

聽松吟

位於香山南山坡上,放眼望去,百畝山地上滿坡松林,千株萬株,蔚然成海,氣勢極為壯觀。風來時,一枝動百枝搖,莽莽林海松濤涌動,巨浪翻卷,競搖成一個巨大的音樂場。民國年間,中國民族音樂家劉天華先生回故鄉省親,也專門遊覽聽松吟,而後激發了創作靈感,其二胡獨奏曲《空山鳥語》情愫一脈,不知傾倒了多少聽眾,成為百世絕唱。聽松吟曾遭受歷史浩劫,解放後,人民政府倡導植樹造林,經過數十年努力,香山重披綠裝,聽松吟又煥發出勃勃生機。

聖過潭

又名舜過潭,傳說古時大禹治水東南途經香山少憩,取泉水解渴,覺泉水清澈味醇,遂解佩劍拓成潭,故名舜過潭。位於香山頂峰中部。潭大體呈圓形,直徑約2米,四周皆由山石圍成,看上去就仿佛是一口大井一般。此潭下有泉眼,所以水甚清澈,常年不涸。潭中長有無屁股螺螄,成為香山一奇。

藏軍洞

張家港市張家港市

位於香山主峰老虎背之巔的東側,有一石板蓋頂的洞口,約80厘米見方,這就是香山著名古蹟——藏軍洞。據史料記載,香山藏軍洞最早大約建於三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當時,吳王闔閭稱霸於諸侯,攻越伐楚,大動干戈,出於攻防戰術需要,即在長江之濱的香山、長山一帶挖建了許多藏軍洞。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香山西北坡的藏軍洞發現大量具有春秋戰國時代特徵的幾何紋陶器紅陶器,證實了這一歷史記載。據考證,藏軍洞為坑道式A字型結構,上窄下寬,兩壁皆用塊石壘徹而成,內高5—10米,底部南北之間寬4—5米,東西之向呈隧道形,進深25米。香山藏軍洞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一是每3座藏軍洞編成一組,成品字形排列,較為規則,共有9組,且每組占地面積約2500平方米,這是其它地方藏軍洞所沒有的;二是洞內隧道走向與山勢走向平行,士兵從左右進出,不從前後進出,而其它地方洞內隧道則大都與山勢走向呈垂直狀態;三是別的山上的藏軍洞一般都構築在半山腰,唯有香山藏軍洞高居山峰之巔,成居高臨下之勢;四是香山藏軍洞在“江南長城”中距離長江最近,這可能與香山歷來被視作江海門戶的重要戰略位置有關。香山藏軍洞經適當加工整理後,現已恢復當初建造時的模樣與擺設,並對外開放。

梅花堂

原坐落在小香山竹林深處,初建於宋代。相傳蘇東坡晚年仕途失意,因江陰友人葛氏邀請,曾數度來梅花堂怡情養生,並題書梅花堂匾額。堂後洗硯池,因東坡洗硯而得名。由於緊靠大小香山間的石虎門古戰場,梅花堂一度遭到戰火破壞。明朝末年,愛山成癖的徐應霞(徐霞客之兄)重建梅花堂,並在山上廣植梅竹。清風明月之夜,徐霞客兄弟觴詠為樂,共賞良辰美景。徐霞客沒有忘情於這段有意義的生活經歷,特寫下5首詩歌並1篇長序,以作紀念。隨著時光流逝,到五十年代後期,梅花堂和洗硯池均已湮沒,四周梅花亦漸漸稀少。近年來,市鎮兩級政府採取措施開發香山旅遊資源,梅花堂和洗硯池列入旅遊發展規劃中。新的梅花堂是5間仿古建築,正堂題額集東坡手筆,堂內展有坡翁和徐霞客的書畫詩文,讓旅遊人們從觀光中受到華夏文明的薰陶。

南沙十八景

臨近張家港港口的南沙鄉,由於山多景勝,早在明代前就有“香山八景”之說。清聖祖康熙、高宗乾隆以後,又相繼增補十景,稱“南沙十八景”。這裡原有梅花堂一座。從香山灣翻山而上,便是“采香徑”。采香徑從香山西北坡起至東南麓止,長約5里,相傳是春秋吳王夫差偕西施及嬪妃玩樂的地方,建育“采香禪院”作行宮。

目前,采香徑下段已被開山採石所截斷,上段路還在。山上雜樹叢生,烏鳴林蔭,峰迴路轉,景色宜人。香山,有大香山與小香山之分。在兩山銜接處,陡似峭壁,形成石門。因遠看似一猛虎張口守隘,故有“石虎門”之稱。這裡四面環山,原來兩山接崗不分,後因軍事需要,官府命百姓鑿山開路長達50餘米,形成石門。這裡形勢險要,呈一夫當關,萬夫莫敵之勢,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現經人工修築,已可通行汽車。在香山附近,有長山,鳳凰山、鎮山等山,如眾星拱月,煞是中看,而且山山都育藏軍洞(又名將軍洞)。在這些山上,要數長山頂上藏軍洞最多。最大的藏軍洞可容兵千餘,洞內有灶間、會議室、貯藏室、兵器庫等,向來有“江甫長城”之稱!出江陰東門,可遠遠望見築在鳳凰山最高峰的烽火合。台周圍十丈見方,高百米,烽火台又名烽火墩,最初建於春秋期間。大香山原名桃花山。相傳春秋時期,山上桃樹漫山遍野,如雲霞燦爛。崗西有一大澗,澗頂有一泉口,終年噴水不斷。每當桃花盛開的季節,花瓣飄落溪中,隨水飄流,大有"落英繽紛”的詩情畫意。藏軍洞、烽火台、桃花澗等古蹟尚存,被列為張家港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家港市張家港市
1986年2月以後,甫沙眾多小山坡上,陸續發現4座古墓葬,其中漢墓一座,宋墓三匹。墓葬位於長山東麓,距地面約15米左右。出土漢墓中有神獸銅鏡陶罐等文物。3座漢辜中有磁州窖彩釉陶壺,兩對雙耳環的越容瓷瓶獸足瓷香爐、瓷碗、雙紐帶柄銅鏡、小方銅鏡、八花形銘文銅鏡等文物。據記載:磁州窖出自河北,越窖出自浙江,銘文銅鏡出自廣東。以上文物的出士充分表明,在`2000多年前,南沙鄉長山一帶,北臨長江,交通方便,居民聚集,商品流通,是南北交通線上的重鎮!這些閃爍著古文化光彩的文物,被埋沒了千年,幾乎被人遺忘,近年來,因張家港對世界開放,南沙十八景又重放光彩,為新興的海港圍上了一串古色古香的“珍珠古項鍊”。

香山寺坐落於香山東南之巔,約建於東漢末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是江南七十二大寺之一,歷史上有“佛門聖地”之稱。歷史的滄桑,原寺早已湮沒。1993年3月,經張家港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原址重建。1995年9月正式登記,並開放佛教活動場所。第一期工程的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於1994年底建成,江南一流名剎已初具規模。山門建在香山老虎背中腰海拔125米的山坡上。山門上方的“香山寺”匾額由全國政協副主席趙仆初手書。從山門向上攀登,跨過45級花崗岩台階,就進入飛檐斗角、威嚴肅穆的天王殿。再向上拾級登攀,就是規模宏偉、氣勢非凡的大雄寶殿。這是一座雙層樓閣式的大型建築。殿東西長21米,南北寬13.8米,背高15.5米,建築面積282平方米。黃牆、紅窗、雕樑畫棟,造型格式依照蘇州市靈岩寺的大雄寶殿。大殿規模在江南一帶可稱首屈一指。香山寺總體規劃建築面積6700平方米,總投資6000萬元。第一期工程完成後,至2002年繼續建造七級寶塔1座及達摩殿、觀音殿、藏經殿、僧房等配殿。寺內設東、西兩花園,園內建有放生池、假山帶、功德亭等。為方便信徒、遊人和觀光者,還建有佛光山莊、素齋館、宿舍樓等。寺內乾淨整潔,綠樹成蔭。天王殿、大雄寶殿前後左右種有各種樹木、草坪,四季鮮花怒放,環境宜人。各殿堂層層疊疊,從各方向看均煞是雄偉。該寺占地約10畝,小巧玲瓏,燒香拜佛者及旅遊者逐年增加。現有出家僧人7名,負責人是法禪。香山寺以名山名剎之名屹立於祖國江南的寺廟之林,成為鑲嵌在香山之巔的一顆永放光華的明珠。

香山陵

坐落在香山東麓,占地2.6公頃,1992年清明節前竣工落成。陵園面向正方,三面環山,翠竹抱碑。陵園的正面,豎立著高8.7米、寬15.4米的石碑坊,坊頂刻有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彭沖題寫的“香山陵”匾額。中有1座長20米、寬8米的拱形三孔橋,氣貫長虹,名“貫虹橋”,橋的兩側矗立著兩座群雕,一座是“沙洲農民暴動紀念標誌”,一座是烈士群雕。在烈士群雕兩側建有260平方米的革命烈士紀念館,館內陳列著革命烈士名錄、事跡介紹、照片和部分實物。園陵正中是一座高19.28米,寬1.8米,頂呈矩形的烈士紀念碑,碑身正面刻有原中共江蘇省委書記江渭清題寫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個鎦金大字。碑前有900平方米的弔唁台,由4000多塊金山石鋪築而成。碑後建有烈士墓和忠骨存放室。

東渡苑

國家AAA級旅遊區——東渡苑景區位於張家港市東郊的古黃泗浦畔,是唐代高僧鑒真第六次東渡日本成功的啟航處,總面積300餘畝。整個景區分東西二區,東區是寺廟和休閒區,西區是鑒真紀念館區。

鳳凰山

鳳凰山,古稱河陽山,位於港口、鳳凰、西張三鎮交界處,山體由西而東走向,猶如丹鳳展翅,故稱“鳳凰山”。主峰高86米,周4公里,占地千餘畝。山上有大片松林、竹林,樹木蔥鬱,景色秀麗;山坡辟有成片桃、梨園,出產的水蜜桃汁多鮮甜,頗有盛名。山之南麓有永慶寺,始建於東吳赤烏年間,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解放後被

鳳凰山鳳凰山
拆。山之西南有鷙山,占地400畝,西北面樹大蔥鬱,果園繁茂,著名鳳凰水蜜桃源出於此。旁鄧家宕的稀有名木紅豆樹,相傳南朝梁武帝蕭衍長子蕭統所種,距今已1500餘年歷史,為江南一絕。2000年5月6日紅豆樹突然開花,10月結得形似雞心、鮮紅顏色的果實百粒,與上次開花之日相距30餘年。舊志中載:“蓋以大江東下,山勢西來,鳳凰實導諸山以赴於虞者也。”鳳凰山迤麗多姿,風光佳麗,名勝古蹟眾多。曾有內外八景之說。“內八景”有三潭、四井、古檜、空楊、秀峰、醴泉、丞相墓、狀元讀書台;“外八景”有湖下書聲、坊基酒肆、港口漁歌、柴場牧唱、桑岸啼鳴、蓮塘游魚、松林落照、精舍飄幡。幾經滄桑變遷,“內外八景”中絕大部分景點早已湮滅,唯秀峰、醴泉、狀元讀書台尚存。2013年5月被評為國家4A景點。

教育

張家港市現有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學校116所,其中普通高中7所,完中2所,職業高中6所,國中28所,國小33所,電視大學1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幼稚園36所。另有高校3所(江蘇科技大學張家港校區,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沙洲職業工學院),民辦外來人員子女學校11所,成教中心校8所。

高校

沙洲工學院:1984年創辦,全國第一家縣辦大學。
江蘇科技大學(張家港校區),
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占地856畝,校舍建築面積26萬平方米,規劃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規模為5000人,教育軟硬體設施極為雄厚。

高中

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四星級):
江蘇省梁豐高級中學

江蘇省四星級中學(省重點中學):
張家港塘橋高級中學、張家港暨陽高級中學、沙洲中學、張家港高級中學

江蘇省三星級中學:
張家港樂余高級中學、張家港市崇真中學

私立完中:
常青藤實驗中學、張家港外國語學校

城市榮譽

張家港市先後榮獲國家衛生城市、全國環保模範城市、全國文化先進縣(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生態市等稱號,張家港市各鎮全部建成國家衛生鎮。

2005年獲得“國際花園城市”稱號。張家港由於在城鄉綜合發展方面的開拓創新,獲得2008年聯合國人居獎。

2008年5月,張家港市被環保部確定為全國首批“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地區”。

2011年4月,成功舉辦世界中學生籃球錦標賽。

2012年6月獲省“生態文明建設特別貢獻獎”,並於9月成功舉辦全國“生態文明建設高層研討會”。

2013年,張家港被列入福布斯中國最富縣級市榜單。

歷史名人

陳一白(楚寶、維邨、南琛)(1903.-1952.11.):張家港錦豐人,上海交通大學電訊系畢業,國民政府航空委員會防空總台、空軍前敵總司令部防空總台、電訊監察總薹、國民政府交通部交警電訊總薹首任少將總台長。淞滬會戰中指揮偵報日機情報電訊精確,中日首次空戰獲八一四空軍大捷,從此中國抗日戰爭正式打響;以後協同陳納德飛虎隊作戰,貢獻巨大。著有《參加八年抗戰工作經過》

錢昌祚:張家港鹿苑人,著名航空機械專家,1919年以清華學校庚子賠款首批選送麻省理工航空機械工程系學習,師從房卡門教授,獲碩士學位。曾任國民政府中央航空學校教育長、航空機械學校校長、航委會技術廳副廳長,南川第二飛機製造廠廠長等職,領導仿製蘇聯伊16型飛機,1938年當選為“世界航空協會”七理事之一。1941年5月,航委會派錢昌祚為緬甸仰光接機專員,100架P-40B機接收,再撥給陳納德飛虎隊領走,他作為僱主和志願隊隊長陳納德簽訂了合作協定,與陳一白一起協同陳納德飛虎隊作戰,負責戰機維護,貢獻巨大。在西南地區籌建了幾十個修理廠、所。勝利後任國防部第六廳廳長兼航委會機械總監,1949年6月去台,後因堂兄錢昌照回響毛主席號召參加新中國建設,錢昌祚被解除軍職,轉任經濟方面的工作,並曾擔任美國南加州大學客座教授。1971年退休,1988年6月5日在美國去世。

黃元明黃元明

錢昌照:張家港鹿苑人,回響毛主席號召參加新中國建設。

曹振民:青果巷人,抗日戰爭中雲南壘允防空指揮部首長陳一白少將的助手,壘允危急時他們堅持工作,並準備一旦壘允淪陷就轉入地下。

黃元明:張家港黃家橋人,抗日戰爭中空軍前敵總司令部電訊監察台雲南壘允防空指揮部首長陳一白少將的助手。

樊友諒:張家港福全鎮二圩港人。飛虎隊成立後,從昆明第十修理廠調到雲南壘允中杭廠(中央飛機製造廠),擔任飛虎隊地勤發動機組技術員。他在工作中專門研究機器的聲音,綽號“發動機聽診專家”。中杭廠解散後去雲南大定發動機廠工作,1945年以租借法案選拔赴美國芝加哥軍事航空學院深造,48年回國任杭州筧橋航校高級機械學教官,49年未去台灣。解放後,樊友諒任廣州軍區空軍後勤部汽車修造總廠工程師,離休時享受文職少將待遇。2008年11月去世。

周光祚:張家港鹿苑人,1919年出生。1937年7月考入南昌航空機械學校,9月隨校遷到成都,1939年春畢業,留校見習。隨後到重慶航空機械學校分校任助教,教授新生拆、裝飛機,講解飛機原理。同年秋由學校派到四川溫江機場協助蘇聯志願隊工作,負責航空專業辭彙的翻譯。1940年春回校後由學校選送去成都華西協會大學讀英語,主要學習對航空辭彙的蒐集。1941年6月應外事局調赴緬甸仰光,準備為到來的飛虎隊做翻譯,後在雲南壘允機場擔任英語翻譯。8月,擔任壘允中杭廠監理錢昌祚的傳令員,專門負責在錢昌祚、飛虎隊長陳納德、中杭廠第二監理美國鄱雷三方之間送檔,傳口令。1942年4月底,隨中杭廠撤退,至昆明,轉赴成都,進第20航空隊,負責飛機失事後的善後事宜。抗戰結束後,退職在成都廣元、常熟任教。解放前夕在北平加入四野南下工作團,後在華東軍區工作。退職後在梁豐、南豐、樂余、西張等中學任高中英語教師,1984年退休,現年91歲。

相關資料

考古遺址

唐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66歲的盲僧鑒真登上日本遣唐使的船,開始第六次東渡之旅, 他上船的地點,就是位於今張家港的古黃泗浦,如今的黃泗浦是僅10米寬的內河,但在唐代這裡水天蒼茫,是長江的出海口和重要的江南大港。考古工作者查閱文獻和古地圖後發現,當時這裡有一座繁華的濱江大鎮——慶安鎮,而鑒真等人應該就住在離海不遠的尊勝禪院,以便於日常修行。 在張家港駿馬農林公司的大棚內,當地人把這一帶稱作“大寺”,世代流傳這裡曾有座很大的寺廟。南京博物院張家港博物館共同組成的考古隊,在地下發現了瓦當、水井、牆基、排水槽、佛像背光以及大量的陶瓷碎片,時代從西晉至宋代,而隋唐是這裡最為繁盛的時期。而青瓷蓮花盤、青瓷背光形器耳、蓮花瓦當、石佛像殘背光和鴟尾形器等,則與古廟宇遺蹟相符,很多青瓷製作精良,非普通人所用。考古專家相信,他們正一點點接近尊勝禪院——一座建於南朝、毀於唐朝、復興於宋代的寺廟。 考古隊還在這裡發現了明、清墓葬,表明自明代起這裡就已經荒蕪,這與尊勝禪院明代毀於倭寇之手的史料相符。 此次考古,不僅將張家港的開埠史推至公元3世紀,更有望有望破解古黃泗浦這個港口的歷史面貌。

企業商刊

《張家港電視》

主要採用iebook超級精靈電子雜誌製作軟體製作而成的,張家港人民弘揚“團結拼搏、負重奮進、自加壓力、敢於爭先”的張家港精神,開拓創新,奮發進取,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

江蘇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蘇州市縣級行政單位

中國行政區劃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東部和南部大陸海岸線1.8萬多千米,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面積約470多萬平方千米。中國同14個國家接壤,與8個國家海上相鄰:東北與朝鮮接壤,東北、西北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為鄰,正北方是蒙古國,西部毗鄰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南與印度、尼泊爾、不丹相接,南面有緬甸、寮國和越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