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墓

烈士墓

烈士墓指專為曾創造過英雄事跡的革命烈士或一些對國家有意義的做出巨大貢獻的人因其他原因逝世的(不包括病死)修建的墓。人們用此來表達對烈士的追悼與懷念。

基本信息

簡介

烈士墓 烈士墓

烈士墓位於學士路一側,背依伏牛峰,前臨碧玉溪。墓門上有粟裕將軍所書“雁盪烈士墓”金色大字。陵墓依山而建,氣勢雄偉,莊嚴肅穆。是1953年中共樂清縣委為紀念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犧牲的烈士而建的。墓左下側有“安息亭”,亭柱上有葉聖陶手書一聯:“烈士精神不朽,雁盪靈秀所鍾”。亭上的題聯上:“雁盪奇峰拔地起,烈士精神映山紅”。此外,各省均有其他烈士墓。

楊開慧墓

楊開慧墓

開慧烈士漢白玉雕像 開慧烈士漢白玉雕像
烈士墓 烈士墓

楊開慧(1901~1930年),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毛澤東夫人,1930年11月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墓地坐西北朝東南,墓冢前有花崗岩石台階,墓前有楊開慧漢白玉塑像,墓頂由磨光漢白玉安砌成長方體,長2,寬1,高8,墓穴為混凝土結構,墓碑體由紅磚安砌,磨光全黑大理石砌面,碑面用金色字型鐫刻著毛澤東手書《蝶戀花答李淑一》著名詞篇。墓地廣場為花崗岩條石鋪面,整潔美觀,周圍蒼松挺拔,蘭桂馥郁。

生平

烈士墓 烈士墓

楊開慧,名霞,字雲錦,漢族,著名學者楊昌濟教授獨女。1901年11月6日出生於湖南省長沙縣板倉一個進步知識分子家庭。1920年下半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時年冬與毛澤東結婚。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一直追隨毛澤東同志從事革命活動,在及其艱苦、險惡的條件下從事黨的機要和交通聯絡工作,開展農民運動、工人運動、婦女運動和學生運動。

大革命失敗後,在嚴酷的白色恐怖中,楊開慧按照黨的安排,帶著孩子回到板倉(後更名為開慧鄉)開展地下鬥爭。在與上級組織失去聯繫的情況下,參與組織和領導了長沙、平江、湘陰邊界的 地下武裝鬥爭,努力發展黨的組織,堅持鬥爭整整3年。 1930年10月24日,楊開慧被捕。面對窮凶極惡的 國民黨長沙警備司令部“鏟共隊”的種種威逼利誘,嚴刑拷打,楊開慧堅貞不屈,大義凜然:“你們要打就打,要殺就殺,要想從我的口裡得到你們滿意的東西,妄想!”“ 砍頭只像風吹過!死,只能嚇膽小鬼,嚇不住共產黨人!”敵人逼問她毛澤東的去向,要她公開宣布與毛澤東脫離夫妻關係,楊開慧斬釘截鐵地回答:“要我與毛澤東脫離關係,除非海枯石爛!”。

1930年11月14日,楊開慧英勇就義於瀏陽門外識字嶺(位於現今長沙市芙蓉路瀏城橋識字嶺處,有其紀念石像),年僅29。

東征墓

東征陣亡烈士墓位於廣州市東郊黃埔長洲島萬松嶺。墓園依山建築,在紀念坊後為石砌墓道,涼亭、墓冢,最後是紀功坊成一軸線,南高北低,前臨珠江,氣勢雄偉,連同軍校入伍生和學生的墓群等總面積約5萬平方米。

1924一1925年,黃埔軍校師生先後參加了平定商團叛亂,兩次東征,討伐軍閥陳煙明,平定滇桂楊希閔、劉震寰軍閥叛亂,“六二三”沙基反帝示威遊行,前仆後繼,屢建奇勳,對統一廣東,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作出了重大貢獻。1925年12月,軍校在萬松嶺修建大型墓園,安葬各次戰役中為國捐軀的師生。1926年由校長蔣中正主持墓園落成典禮。

紀念坊矗立江邊,1928年建成,坊高約10米、寬約47米,全部用長方形花崗石砌成,正面開有 3個大石拱門,中門較大,坊上石額的篆文“東征陣亡烈士紀念坊”為蔣中正題書,周圍鐫刻棕色陶瓷花邊,棕色琉璃瓦頂,莊嚴美觀。進入紀念坊,是依山勢用花崗石鋪成的寬敞墓道。墓道兩側,遍植常綠喬木,各建1座綠色琉璃瓦頂涼亭。烈士墓冢成正方形,高1.85米,四邊各有寬約31米,面積為1000餘平方米,四周繞有鐵枝欄桿,碑亭在正中建石碑高約3.4米,中刻“東江陣亡烈士墓”7個大字。墓冢前面有l座水磨石米的長方型大拜桌。墓後有城樓式紀功坊,全為花崗石砌成,高約10、寬14.4米,坊上刻有“東江陣亡紀功坊”,款署“民國十五年八月張仁傑敬題"。坊內兩側分別有樓梯可拾步而登,坊內的石壁上鑲嵌有《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東征陣亡將士紀念碑》、《陸軍中將劉君墓碑》和《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東征陣亡將士題名碑》。原為1928年刻建,“文化革命”期間被砸毀,現碑石為1984年據原碑拓本重刻。題名碑上有烈士姓名、職務,共238人(收錄不全,在各役中犧牲的黃埔軍校師生共517人)。紀功坊後原為軍校入伍生和學生墓“文化革命”期間亦遭破壞,1984年重建。

烈士墓園的兩翼還有墓家,東翼為蔡光舉烈士墓,面積約42平方米,墓四周有鋼筋水泥欄桿,並以鐵鏈環繞。石碑高約4米,正面刻楷書“蔡光舉烈士墓”,款署“民國十五年八月”、“譚延闓敬題”(部分文字被鑿毀)。蔡光舉,貴州人,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1925年2月參加第一次東征,任營黨代表,在淡水之役犧牲。西翼為軍校出身的國民黨少將17人合葬墓。“文化革命”期間被砸,1988年修復。

東征陣亡烈士墓有“小黃花崗”之稱。1962年7月,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和1988年省人民政府曾先後撥款修葺。

重慶墓

重慶烈士墓 重慶烈士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代已經成為重慶人民懷念烈士的聖地。

歌樂山烈士陵園位於沙坪壩區歌樂山麓,系國民黨政府時期“國民黨軍事調查統計局”(簡稱“軍統局”)總部、電台、監獄所在地。二戰後期,曾在此建“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歌樂山烈士墓、烈士紀念碑和展覽館於1954年修建,1984年改名。

國民黨統治時期,這裡是關押和殺害革命志士的人間地獄。“皖南事變”後,新四軍軍長葉挺將軍曾被囚禁於此,著名共產黨人羅世文、車耀先、江竹筠,愛國將領楊虎城、黃顯聲等均在這裡慘遭殺害。1949年11月27日,國民黨政權撤離大陸前夕,對囚禁在這裡的300多位革命人士實行集體大屠殺,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一一·二七”大血案。如今,每年有上百萬遊人來此參觀、悼念烈士英靈。

代表人物:江姐、小蘿蔔頭

交通:歌樂山烈士陵園每日8:30~17:00開放。乘 重慶軌道交通一號線烈士墓站下車、209、210、215、234、248、467、501、503、504、566、801、805、821路公共汽車可達。(210可直達烈士墓,其餘均在烈士墓站或紅岩廣場站下車步行即可)

董存瑞墓

董存瑞烈士墓 董存瑞烈士墓

董存瑞烈士陵園位於隆化縣城西北的苔山腳下伊遜河東岸,1954年始建,後幾次擴建,現占地7.1萬平方米。陵園是具有民族風格和鮮明時代特色的仿古建築。

陵園位於隆化縣城西北的苔山腳下伊遜河東岸。1954年隆化縣委、縣人委為紀念全國著名戰鬥英雄董存瑞而始建。1955年正式施工,當年完成三項工程:大門、紀念碑、烈士墓。經1960年,1967年,1975年幾次擴建,初步形成紀念體系。

1987年,重建烈士紀念碑,1991年重建董存瑞烈士紀念館。現董存瑞烈士陵園占地71000平方米,有10項紀念建築形式基本為具有民族風格和鮮明的時代精神的仿古建築。平面布局為中軸對稱式。在長396米的中央主軸線上,坐北面南,大門、牌樓、董存瑞烈士銅像、存瑞紀念碑和存瑞烈士墓以序坐落在其中。大門由中高側低的四根白色方柱組成,中間橫額上是蕭克將軍為陵園題寫的園名。“董存瑞烈士陵園”7個大字筆姿跌宕,蒼勁渾厚。仿古式牌樓側後47米,是座於兩條副軸線上的董存瑞烈士碑亭和革命烈士碑亭。兩亭後平行延伸50米處為相對的藍頂白體的董存瑞烈士紀念館。在董存瑞紀念館一層正廳長30米的琉璃瓦檐上部,是張愛萍將軍題寫的館名。

亭、館間兩條對角錢交點上,是翠柏簇擁的董存瑞烈士銅像。英雄身著軍裝、昂首挺胸,左手高擎炸藥包,右手緊握拉開的導火線,再現了英雄在炸藥包爆炸瞬間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橢圓形的紀念廣場上,屹立著高聳雲天的董存瑞烈士紀念碑。碑體正面鑲嵌在漢白玉碑心石上,鐫刻著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元帥的親筆題詞:“捨身為國、永垂不朽”八個金色大字。碑座四周環繞著雙層漢白玉欄桿,潔白的欄桿雕刻著造型美觀、樸素的浮雕、花瓶和裝飾花紋,使挺拔的紀念碑更加雄偉、壯觀,紀念碑後兩側是董存瑞題詞碑廊,東西各一座,每座總高4米,長24米,基座寬3.2米。2座共鑲嵌著由中國黑花崗岩刻制而成的黨和國家領導聶榮臻、楊尚昆、程子華、遲浩田、朱學范等及知名人士為董存瑞題詞47塊。在兩座題詞碑廊北面是一片松柏掩映下圓壁隆頂的董存瑞烈士墓。整個建築群體構成了較為完整的紀念體系。

1998年5月25日開館的董存瑞烈士紀念館內,陳列著董存瑞烈士事跡圖片、油畫、烈士遺物、重要的文獻資料、有關董存瑞烈士事故跡的文藝作品200餘冊、件;由著名播音員方明解說的半景畫,反映1948年隆化攻堅戰的電動沙盤,採用了聲光電等現代科技手段,生動地展現了隆化攻堅戰的浴血奮戰場面和董存瑞的英雄壯舉。在陵園外西南部200米的地方,是董存瑞當年炸毀的敵橋型暗堡處,建有高4米的花崗岩“董存瑞烈士犧牲地址”標誌碑,占地1940平方米。

1982年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定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1995年1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5年5月河北省委、省政府定為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6年9月被國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共青團中央、解放軍總政治部命名和向全國中國小推薦的百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7年9月被國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共青團中央、解放軍總政治部命名和向全國中國小推薦的百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7年6月被中宣部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7年6月被中宣部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現陵園實行全年日日開放制,每年接待參觀者有10萬餘人次。

劉志丹墓

劉志丹烈士陵墓:劉志丹烈士陵園位於延安志丹縣城北的炮樓山和瓦窯山之間的山坡上。依山傍水,環境優美。1940年,陝甘寧邊區政府和當地政府為了永遠紀念這位陝北紅軍和陝北根據地的創始人,在他家鄉修築了這座陵園。

6米多寬的柏油路由坡下直通陵園。陵園建有鑲著鐮刀斧頭的鐵柵欄門,門上有“志丹陵”3字。陵園面積約8000平方米,正中是紀念大廳,大廳正脊上鑲著紅五星,四面斜脊各豎一把紅色的火炬,仿佛烈焰在熊熊燃燒。 紀念廳正中的碑石上,鐫刻著毛澤東主席在1943年志丹陵落成時的親筆題詞:“我到陝北只和劉志丹見過一面,就知道他是一個很好的黨員。他的英勇犧牲,出於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為黨為國的精神,永遠留在黨與人民中間,不會磨滅的。”紀念堂在紀念廳後邊,是志丹陵的主體建築,由3孔石窯洞和5間廊房組成。中間窯洞設有靈堂,正中懸掛著劉志丹的彩色畫像,畫像兩旁擺放著潔白的花圈、輓聯,靈柩安放在後堂。

紀念堂的兩面牆上和東西兩孔窯洞的牆上,鑲嵌著毛澤東、周恩來、葉劍英、林柏渠、吳玉章、賀龍、陳雲、徐向前、蔡暢、謝覺哉、李富春、徐特立、博古、鄧發、王稼祥、凱豐、肖勁光、羅邁等同志及李鼎銘先生的20餘塊題刻。毛澤東的題詞是:“民眾領袖,民族英雄。”周恩來的題詞是:“上下五千年,英雄萬萬千。人民的英雄,要數劉志丹。”朱德的題詞是:“紅軍模範”。林柏渠的題詞是:“長使丹心照日月,拼將熱血洗乾坤。拯民衛國更忠黨,史績不刊千載存。”

馬本齋墓

馬本齋烈士墓 馬本齋烈士墓

馬本齋烈士陵園位於莘縣張魯回族鎮南1000米處。1944年2月,冀魯豫軍區第三分區司令員兼回民支隊司令員、著名的回族抗日英雄馬本齋病逝後安葬於此。1954年,烈士靈柩移至石家莊華北烈士陵園。1985年在烈士原葬處重建。陵園坐北朝南,占地面積6670平方米。整個陵園由紅磚花牆圍合。主要建築有阿拉伯式穹形大門、中國古建築式六角形紀念亭等。坐置在一條南北中軸線上,由一條通道貫穿

馬本齋烈士陵園

其中。園內翠柏掩映,綠草如茵。重建後的陵園融合古代建築與阿拉伯建築風格於一體,莊嚴、典雅、肅穆。每逢清明節,總有不少人到陵園掃墓。宋任窮、段君毅等也曾到此憑弔。該陵園是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場所。

王德泰墓

烈士墓 烈士墓

位於江源縣松樹鎮大安村西北羊臉山上。時期為1936年。1981年4月20日,由吉林省人王德泰將軍墓碑。

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王德泰(1908年—1936年)祖籍山東,少時遷居延邊。1931年參加革命,1932年任延吉縣反帝同盟部部長,1933年後任東北人民革命軍二軍獨立師政委、軍長、中共東南滿省委委員,抗聯一路軍副總司令兼第二軍軍長等職。1936年八月在與日偽軍戰鬥中犧牲於大安村小湯河,當時掩埋於此。1959年修葺、立碑,1982年重修。現占地600平方米,周有鐵欄,正中為石砌水泥面的墓丘,直徑,高均3米。前有高3.3米,厚0.23米,寬0.8米墓碑一座,正面鐫刻“抗日聯軍第二軍軍長王德泰將軍之墓”背面書烈士生平。

李兆麟墓

烈士墓 烈士墓

在黑龍江哈爾濱市道里區松花江畔兆麟公園內。李兆麟(1910-1946),原名李超蘭,曾用名李烈生、孫正宗、張玉華、張壽箋。1932年參加中國共產黨。九一八事變後曾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總指揮,中共北滿省委主要領導人之一。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任濱江省副省長,反對國民黨挑動內戰,積極進行爭取民主、和平的鬥爭。1946年3月9日在哈爾濱市道里水道街(今兆麟街)遭國民黨軍統特務殺害。哈爾濱數十萬人民在道里公園舉行隆重公祭和安葬儀式,於公園北側建烈士墓和墓塔,並將公園改名為兆麟公園。

四八烈士

四 八 烈士陵園 四 八 烈士陵園

“四八”烈士陵園坐落在陝西省延安市。1946年4月8日,出席國共談判與政治協商會議的中國共產黨代表王若飛、秦邦憲乘飛機由重慶回延安向黨中央匯報工作,同機回延安的還有剛被黨組織營救出獄的新四軍軍長葉挺、出席在巴黎舉行的世界職工代表大會回國的中共中央職工委員會書記鄧發及著名愛國教育家黃齊生先生等9人,因飛機失事,不幸在山西省興縣黑茶山遇難。為了緬懷“四八”遇難烈士,延安各界民眾3萬多人,在飛機場舉行隆重的追悼大會。毛澤東題寫了“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的題詞和向“四八被難烈士致哀”的悼詞。朱德、劉少奇等中共中央領導人親自執紼,送靈下葬,將烈士的遺體,安葬在飛機場旁邊,為烈士建起了陵園。

方誌敏墓

烈士墓 烈士墓

該墓位於西郊梅嶺山麓。陵園背依青山,面向東方。建於1959年8月,占地十餘畝。墓前有台階12層,170餘級,兩邊青松翠柏環抱,莊嚴肅穆。墓為漢白玉砌成,大理石碑下面刻有方誌敏簡歷。墓碑正中鐫刻毛澤東題詞"方誌敏烈士之墓",墓前附設休息室,陳列方誌敏烈士生平事跡和珍貴文物。 方誌敏,江西省弋陽縣人,生於1900年。他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江西黨組織的創始人之一,閩、浙、皖、贛革命根據地的創建者。他歷任縣委書記、特委書記、省委書記、軍區司令員、紅十軍政委、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主席,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主席團委員,黨中央委員。1934年,紅七軍團和紅十軍團合編為北上抗日先遣隊,方誌敏任總司令。1935年1月24日,他不幸被俘人獄,在獄中堅貞不屈,寫下了《可愛的中國》、《清貧》等名著。1935年8月6日,方誌敏在南昌英勇就義。

秋瑾墓

秋瑾墓

有關烈士墓的劇照 有關烈士墓的劇照

秋瑾位於浙江杭州市西冷橋南端,是經十次遷徙於1981年重新建造起來的,墓座上端立著英姿颯爽、手持寶劍的秋瑾烈士漢白玉塑像。墓座石碑正面,刻有孫中山先生手書的“巾幗英雄”四個大字;背面鐫有《鑑湖女俠秋君墓表》,詳細地記敘了這位巾幗英雄的革命一生。因其生前有“埋骨西冷”的願望,經再三輾轉,由好友吳芝瑛與徐自華將其遺體安葬在西冷橋畔。 烈士墓是指專門為革命烈士建造的墓地,供後人瞻仰紀念。可分為某一單一烈士專門修建的烈士墓和為許多烈士集體安葬而修建的烈士陵園。

秋瑾簡介

雁盪烈士墓介紹圖片 雁盪烈士墓介紹圖片

秋瑾(1875年-1907年)是我國近代女民主革命家。字睿卿,號競雄,別署鑑湖女俠,浙江紹興人,辛亥革命時期同盟會浙江分會會長。為推翻清政府統治,她積極投身於救國救民的革命運動。1907年7月13日在紹興大通學堂被捕,15日在軒亭口英勇就義,犧牲時才32歲。

秋瑾,不僅是一位尋求真理的革命先驅,而且還是一位近代文學史上的傑出女詩人,“秋風秋雨愁人”一句,便是她的臨終絕筆。西泠橋畔,面臨外西湖,原秋社遺址前,有一座由十二根朱紅柱子組成的四角亭,就是為紀念秋瑾而建的風雨亭。雁盪烈士

劉胡蘭墓

劉胡蘭烈士墓介紹圖片 劉胡蘭烈士墓介紹圖片

劉胡蘭烈士的忠骨就安葬在雕像後的高台下,墓碑由漢白玉雕刻而成,圓形墓堆周圍是漢白玉砌成的環形墓牆,顯得聖潔而肅穆。烈士墓旁15棵翠綠的青松挺立,象徵著英雄15歲的青春永駐。從劉胡蘭雕像到烈士墓的高台共有11級台階,象徵著在八年抗日戰爭、三年解放戰爭中英雄劉胡蘭逐漸長成的艱苦歲月,也寓意著在革命鬥爭的風暴里千千萬萬個像劉胡蘭烈士那樣的英雄所走過的光輝歷程。

黃花崗墓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位於廣州市先烈路,面積16萬平方米,是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在廣州起義戰役中犧牲的烈士而建的。1911年4月27日(農曆三月廿九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在廣州舉行武裝起義。起義失敗了,同盟會骨幹會員犧牲了百餘人,同盟會會員潘達微冒死收殮烈士遺骸72具,叢葬於黃花崗後將此地改名為"黃花崗",黃花即菊花,象徵節烈。1918年,愛國人士和海外華僑為了紀念這次起義的死難烈士,捐資修建了黃花崗烈士陵園。

這座陵園布局莊嚴雄偉,既有中國傳統建築特色,又具埃及和西方古典建築風格。這在中國是罕見的。黃花崗墓園始建於1912年,孫中山書"浩氣長存"四字鐫於墓坊。烈士墓構築在崗陵之上,紀功坊峙立墓後。墓道兩旁蒼松翠柏,烘托出滿園黃花輝映碧血的莊嚴肅穆氣氛。園內還建有八角亭、四方池、石橋等。

現陵園面積已擴大到16萬平方米,園內栽有各種開放黃花的草木和木本植物,例如:黃素馨、黃穗冠、黃芍藥、黃菊、黃梅、桂花以及黃花、夾竹桃等。四季黃花不斷,象徵烈士精神不朽。崗頂為72烈士陵墓,以麻石砌成方形墓基,四周繞以鐵鏈欄桿,上有四柱方形鐘頂碑亭,樹"七十二烈士之墓"石碑一方。後面是一座麻石建成的紀功坊。上半部以72塊矩形石塊,砌疊成金字塔形坊頂,頂上矗立一高舉火炬的自由神像,造型別具一格,頗為壯觀。坊額鐫有章太炎所題篆文"締造民國七十二烈士紀功坊"。坊後還立有詳細紀錄武裝起義經過的石碑。南墓道為碑林,鐫刻有"自由魂"、"精神不死"等碑文,字字重千鈞。兩條3米多高的連州青石透雕龍柱,夾道相對。

烈士墓 烈士墓

整個墓園占地約3 萬平方米,園內蒼松翠柏長青,繁花並茂,還建有黃花卉、八角亭、四方池、石橋等,是革命紀念地,也是參觀遊覽的名勝景點。

此外,烈士陵園內還有馮如(中國第一個飛機設計師)墓、潘達微墓等。

建國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陵園建設,築起圍牆,加強整治保護。1961年被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和1986年政府兩次撥款維修,使浩氣重現,1986年被評為"羊城新八景"之一,名"黃花浩氣"。

趙一曼墓

趙一曼墓

烈士墓 烈士墓

黑龍江尚志縣在趙一曼烈士犧牲地修建了烈士陵園。新建的陵園占地總面積3000平方米,其中趙一曼烈士墓占地200平方米。陵園由巾幗英雄趙一曼烈士墓、趙一曼烈士騎馬戎裝銅像、趙一曼烈士事跡紀念碑和正在建設中的趙一曼烈士領導的左撇子溝戰役四個部分組成。

簡介

趙一曼(1905年10月25日-1936年8月2日),原名李坤泰,學名李淑寧,又名李一超,四川省宜賓縣白花鎮人,1926年進入宜賓市女子中學(現宜賓市二中)讀書,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著名的女民族抗日英雄。五四運動期間,趙一曼受到革命思想影響。1924年大姐夫鄭佑之(中國共產黨首屆四川省委委員,革命先烈,人稱川南農王)用通訊的方式介紹她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1926年夏,她加入共產黨,曾任共青團宜賓地委婦女委員和縣國民黨黨部代理婦女部長。1927年入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學習;7月,武漢政府反共,她轉移到上海,隨即去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8年冬,奉調回國,先後到宜昌、上海、南昌等處做地下工作。 1932年春,她被派到東北地區工作,更名為趙一曼,先後在奉天(瀋陽)、哈爾濱領導工人鬥爭。1934年7月,她赴哈爾濱以東的抗日游擊區,任珠河中心縣委委員,後任珠河區委書記。

1935年 11月,與敵作戰中,為掩護部隊負傷後在昏迷中被俘。在獄中,敵人動用酷刑,她堅貞不屈。敵人為獲得我軍情報,送她去醫院治傷。她卻乘機曉以民族大義,教育爭取了看守的偽警察和治傷的護士。1936年 6月28日,3人一同逃離哈爾濱奔往抗日游擊區。第三天清晨,在距離游擊區不到10公里處,被偽騎警追上逮捕。敵人用盡各種酷刑,她嚴守機密,挫敗了敵人的圖謀。

1936年 8月1日,敵人將她押往珠河縣。8月2日,敵人將其綁在大車上,在珠河縣城“遊街示眾”。面對敵人的屠刀,她大義凜然,毫無懼色,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黨萬歲”的口號,壯烈犧牲於珠河縣(今黑龍江省尚志縣)小北門外,年僅31歲。

趙一曼的家鄉四川宜賓為了紀念她的英雄的一生,在宜賓翠屏山上修建趙一曼紀念館,占地面積4131平方米,建築面積1136平方米,系清代翠屏書院。館前中央是一尊漢白玉趙一曼的戎裝全身塑像,正門上方是朱德同志題寫的趙一曼紀念館館名。

中國人民會永遠牢記女民族英雄趙一曼可歌可泣的抗日事跡。新中國成立後,朱德為趙一曼題寫了“革命英雄趙一曼烈士永垂不朽”的題詞,哈爾濱市將她戰鬥過的一條主街命名為一曼大街。

白求恩墓

白求恩墓

烈士墓 烈士墓

白求恩墓,位於石家莊市中山路華北軍區烈士陵園內西側,花崗石墓基,白求恩墓頂為半圓型,白求恩墓前有漢白玉墓碑,上刻“白求恩大夫之墓”,兩側長廊有白求恩革命活動照片。白求恩墓前廣場有白求恩全身塑像。

簡介

諾爾曼·白求恩1890年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1938年1月,身為胸外科專家的白求恩率加美援華醫療隊來到中國,並轉赴晉察冀軍區擔任衛生顧問。因傷口在手術中感染丹毒,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縣黃石口村不幸逝世,時年49歲。在延安各界追悼白求恩的大會上,毛澤東親筆寫了輓詞。同年,毛澤東撰寫《學習白求恩》(後改為《紀念白求恩》)一文,令其在中國婦孺皆知。

無名墓

1942年6月的一天,新四軍一支小分隊在茅山地區遭遇日本鬼子掃蕩,一名18歲的新四軍女戰士在戰鬥中身負重傷。這名女戰士來不及轉移送後方醫院,就被臨時安置在豐產村顧家附近的一個磨房裡。儘管當時村民們想盡了辦法為女戰士治傷,但因為缺少藥品,再加上當時天氣炎熱,女戰士在受傷之後,又感染了痢疾。幾天之後,由於傷情和病情太過嚴重,女戰士犧牲了。女戰士是外地人,金壇市指前鎮豐產村民顧鎖保和其他幾位村民給她買了一口棺材,將連姓名都不知道的女戰士放在了附近的山崗上。

張思德墓

烈士墓 烈士墓

張思德墓坐落在陝西省延安市棗園的一個山包下,墓的正面有毛澤東手書“為人民服務”刻石,墓的正上方立有張思德胸像浮雕。

張思德簡介

張思德是四川儀隴縣人,生前為毛主席警衛班戰士。1944年9月5日,張思德奉命到南泥灣挖窯燒炭,被塌落的炭窯埋住。朱旭明當時正在旁邊砍柴,他第一個衝到現場救人,親手把張思德從窯里扒出來。當時杴把頂著張思德的胸腹部,鮮血從嘴裡流出,已經犧牲。毛主席知道這個訊息後非常難過,要求把張思德的遺體運回延安,召開追悼會。9月8日,毛主席親自把花圈敬獻在這個普通士兵靈前,挽帶上是主席親筆書寫的輓詞:“向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張思德同志致敬”。主席向張思德的遺體深深鞠了一躬,隨後親自主持追悼會,發表了著名演講《為人民服務》。張思德犧牲時年僅28歲。

六十二墓

六十二烈士墓位於冠縣楊召鄉後田莊村東南200米處,此墓是1946年為紀念與日寇作戰而壯烈犧牲的62名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現為聊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2烈士的英雄壯舉,一二九師師長劉伯承同志曾予以表彰,《新華日報》當時也發表了歌頌文章。

1946年,當地人民政府將62烈士遺骸由趙官寨遷葬於支隊的誕生地後田莊村,樹立墓碑,永久紀念。墓地座西朝東,墓為圓形,直徑8.3米,高1.7米。四周翠柏環繞,綠蔭掩映。墓上封土為圓丘形,前有砌磚封門牆及高台,北去數米建有烈士紀念碑樓。碑樓內石碑通高3.1米,由碑冠、碑身、碑座三部分組成。碑冠高0.6米,寬米,厚0.2米,上面刻有雙龍戲珠,中間有“民族英雄”四個大字。碑身陰面刻有雲朵花紋,中間有“碑陰題名”四個大字。碑身高2米,寬米,厚米。碑文為陰刻楷書,陰面題62烈士的英名。碑座為方石,高米,寬米,厚米。碑兩側有青磚鑲裱,上頂覆有青灰瓦,起脊四角攢頂,形為亭樓。碑文由冀南軍區七分區政治部主任於笑虹撰寫,詳細記述了62烈士的壯舉。

雨花台墓

為了緬懷先烈,寄託哀思,繼承和弘揚革命精神,黨和政府決定在先烈殉難處南京雨花台興建烈士陵園。1983年6月,鄧小平親筆為雨花台烈士紀念碑、雨花台烈士紀念館題名。次年4月,紀念碑、紀念館等新建工程全面啟動。精心設計,精心施工,各方協力,幾易寒暑,烈士就義群雕、烈士紀念館、烈士紀念碑、烈士紀念碑廊、忠魂亭等相繼竣工,形成了氣勢宏偉、莊嚴凝重的紀念建築群體。

景點特色: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左權墓

烈士墓 烈士墓

左權將軍陵墓北依太行,面臨清漳,建在上下有台階相連的3個台地的最上層。第一層台地的中間有一荷花池,第二層台地的中間建有左權將軍紀念塔,左權墓在第三層。陵墓用青石築成,呈長方形。墓碑上刻有"左權將軍墓"5個大字。左權將軍紀念塔的正面刻有朱德總司令的悼念左權將軍的題詞:名將以身殉國家,願拼熱血衛吾華。太行浩氣傳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 彭德懷副總司令親自撰寫和手書的《左權同志碑誌》,鐫刻在左權將軍紀念塔的左側。 解放後,在邯鄲修建了國內規模較大的晉冀魯豫烈士陵園,遂於1950年10月20日將左權將軍等8位烈士的忠骨移靈此園。石門晉冀魯豫抗戰殉國烈士公墓舊址因其氣勢大、修建好,至今仍存。

毛岸英墓

毛岸英同志是毛澤東和楊開慧的長子,在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這次偉大的戰鬥中,壯烈犧牲。時年28歲。安葬於朝鮮平安南道檜倉郡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象徵中朝傳統友誼萬古長青。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毛岸英同志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也多次到朝鮮代表祖國人民瞻仰烈士墓!

邱少雲墓

烈士墓 烈士墓

邱少雲(1926~1952),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級英雄。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在一次執行潛伏任務時,不幸被敵人燃燒彈擊中,全身被火焰燃燒,但邱少云為了不暴露目標,影響整體戰鬥部署,始終趴在火中,紋絲不動,直至光榮犧牲,用自己的生命換取了整場戰鬥的勝利。

邱少雲烈士紀念碑位於展覽廳正前方,碑高10米,碑身正面刻“邱少雲烈士紀念碑”,背刻烈士傳略,碑頂是5米高的烈士塑像,碑座正面有金星獎章、橄欖葉、衝鋒鎗組成的浮雕圖案,後面為一級國旗勳章圖案。

邱少雲事跡展覽廳面積 1700 多平方米。設有序廳、書畫陳列廳和4個英雄事跡展覽廳。共陳列烈士遺物、圖片、中央領導題詞以及朝鮮政府金日成主席表彰烈士證書、獎章和贈送烈士家屬禮品等文物 190多件,展現邱少雲烈士光輝的一生。紀念館是為了紀念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在391高地戰場上,為了顧全整個戰局,視紀律重於生命而勇於獻身的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級英雄”、“特等功臣”邱少雲而修建的,該館於1962年10月建成開放。全館有紀念碑和 英雄事跡陳列廳兩部分組成。“邱少雲烈士紀念碑”高15米,碑頂是5米高的烈士青銅塑像,碑名由朱德題寫。英雄事跡陳列廳展出烈士衣物、圖片和輔助陳列總計250餘件,展示和歌頌了邱少雲烈士的一生。

邱少雲紀念館坐落在縣城鳳山之巔。館內塔柏挺秀,香樟芳菲,古榕樹撐開巨大的華蓋點綴在綠草紅花之間。陳列廳和紀念碑隔著天然水池,遙相雄峙在綠蔭叢中,顯得莊嚴雄偉,肅然壯觀。紀念館正門的石壁上,刻著原國家主席楊尚昆題寫的館名。正門兩側是烈火的造型建築,使人聯想到邱少雲的事跡,寓有烈火金剛的象徵意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