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亭湖

文亭湖

成武縣老城區有護城大堤,西起牛角尖,東至程堤口,南弦北弧,呈半月形,東西長,南北短,將縣城環抱其中。據文物普查和專家考證,護城大堤始築於戰國,後經秦、漢至元、明、清幾經加固和補修才得以保存至今。

基本信息

景點景觀

文亭湖

文亭湖晚景 文亭湖晚景

在廣袤的魯西南平原上,有一個轄70萬人口、988.1平方公里土地、12個鄉鎮的小縣——成武縣。別看這個縣小,但在全國的地位並不低,近幾年先後榮獲了全國高標準平原綠化先進縣、全國科技先進縣、糧食生產基地縣、優質棉繁育基地縣、淡水養殖基地縣等稱號。成武縣歷史悠久,名勝古蹟眾多,自然景觀豐富。最讓該縣人民自豪的是:一山、一湖。這山,就是文亭山;這湖,就是文亭湖。

站在文亭山上,舉目四望,是那碧波蕩漾的湖水。這湖,就是 文亭湖

漢代先民為阻擋洪水,取土築堤挖掘而成,湖區總面積9960畝,有“萬畝城湖”之稱。湖中多產雨,傍晚走於湖邊會不時看到鯉魚跳水的景象,在長約30華里的漢代大堤繞湖一周。湖區內有“文亭山”、“大台”等先民所築的避水居住地。湖區人文景觀很多。主要有文山夕照、壽峰朝曛、映湖晨煙、雁池秋月、風嶺春雲等。

文亭山

文亭山又名雲亭山,新石器到漢代時的遺址,位於文亭湖中央,高出地面約8米,占地面積10000平方米。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罾參和冉雍、冉耕、冉求曾在文亭山弘揚儒術,留下了“曾子與三冉會文”的千古佳話。

景點歷史

文亭湖原 來叫 城湖,因環抱文亭山而得名。

由於成武較早採用築堤護城防水的辦法,故而古城和整個護城堤內淤積較少,一堤之隔,內外地面落差竟達3米之多。15700米長的護城堤內形成了水波蕩漾的萬畝城湖。縣城偏東而建,水包三面,呈現“煙樓水半城”的景象。這樣由護城堤防水而形成如此之大的盆地,又積水成湖,城湖合一,歷史悠久又保留至今的城鎮湖泊,在我國是非常罕見的。

文亭湖的滄桑變化,是先民與大自然鬥爭的結果。先秦時期,先民為抗禦洪水,取土堆山;漢代以後,先民為保護城池,高築堤防。文亭湖周圍現存的30多華里的護城大堤,據專家考證乃漢代所修。經過二千多年的黃河淤積,護城堤外比堤內高出近3米。經過護城堤的抵擋,城外的水是進不了城了,但城內的水也同樣排不出堤外。由於城內常年積水,便形成了“野渚四千頃,煙樓水半城”的富麗景象。

一望無際,號稱萬畝。它像一條溫柔的臂彎,從城的西邊向北邊、向東把富饒的城區攬在懷裡,給城市增添了一抹嬌媚。湖內曾出土新石器時代的骨鏃、骨箭頭和商周以降的眾多文物,並發現了漢代陶井群,可知此湖原系先民聚居地。據清乾隆年間的《曹州府志》載:“文亭山在城武(成武)縣西北一里。”可知乾隆以前的成武小邑一部分就在文亭湖裡。據《史記》記載,秦二世三年二月,沛公、周勃、曹參曾“攻東郡尉及王離軍於成武南”。從地形看,這場秦漢之戰可能就發生在文亭湖南部了。

景點發展

二十世紀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隨著城市物質的豐富和人口的增多,城區逐漸向城南的護城堤外發展。

經過近幾年的文亭湖綜合開發,昔日的沼澤地變得水清魚肥、荷花飄香,飽經滄桑的文亭湖盪開了美麗的容顏。文亭湖逐漸變為集觀光旅遊、鬥雞垂釣、淡水養殖、蓄水供水為一體的多功能水庫。在文亭湖泛舟,穿過依依的楊柳,可看到寬闊的棗曹(棗莊——曹縣)公路、定碭(定陶——碭山)公路上賓士的車流。

從文亭湖南岸的四麒麟牌坊步行百餘步,就可到“千里馬”石雕像下。該石雕為紀念孫陽而建。孫陽,秦穆公時郜國(今成武縣城)人,以善相馬名世,人稱伯樂,被後人推為舉賢薦能的楷模。石雕上端站立著偉岸的伯樂,伯樂身旁的千里馬仰天長嘯,好象在鳴謝伯樂的知遇之恩,也反映著成武人民昂揚的精神風貌;高大的底座四周刻著銘文,其中一面是韓愈的千古名篇《馬說》。成武縣城西北0.5公里處,有土丘突出於城湖之中,高十餘米,名文亭山,又名雲亭山。傳說春秋時,曾子與“三冉”(冉雍、冉耕、冉求)曾會文於此,後人於土丘上建亭紀念,名“會文亭”,這土丘便稱為文亭山了。又傳說:漢高祖劉邦,曾駐蹕文亭山,上有五色祥雲籠罩,所以文亭又名“雲亭”,文亭山又名“雲亭山”。

景點評價

如果把湖區的“文亭山”、“壽峰”先民的避水居址,(當地老人稱之為樁塢)等原始環城蜿蜓數十里的堤防工程,城湖裡出土的漢代陶井群及水利設施聯繫起來看,它集中反映了數千年來黃泛區先民由築台避水,到築堤治水,發展到打井灌溉開發水利的歷史狀況和發展進程,它象一部無字志書,記述著成武歷代先民與自然作鬥爭的英雄業績,可稱得上黃泛區古代水利發展史的實物博物館。1992年整個湖區故城被列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