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建國大業》講述了從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到1949年建國前夕過程中發生的一系列故事,影片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籌備為主線,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前夕的那段風雲歲月。該片較之以往的主鏇律電影有新的突破,其中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被挖掘、表現。其中就有蔣介石與蔣經國父子之間關係的深入描寫。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唐國強 | 毛澤東 | |
張國立 | 蔣介石 | |
許晴 | 宋慶齡 | |
劉勁 | 周恩來 | |
陳坤 | 蔣經國 | |
王伍福 | 朱德 | |
劉沙 | 劉少奇 | |
王健 | 任弼時 | |
金鑫 | 李濟深 | |
王冰 | 張瀾 | |
鄔君梅 | 宋美齡 | |
王學圻 | 李宗仁 | |
修宗迪 | 傅作義 | |
楊曉丹 | 張治中 | |
Donald Freeman | 赫爾利 | |
劉儀偉 | 李璜 | |
李強 | 陳誠 | |
李連杰 | 陳紹寬 | |
胡軍 | 顧祝同 | |
肖文閣 | 何應欽 | |
張建亞 | 蔣介石侍衛官 | |
孫紅雷 | 中央日報記者 | 簡介 採訪蔣介石和毛澤東的中央日報記者 |
尤勇 | 白崇禧 | |
孫興 | 杜聿明 | |
畢彥君 | 羅隆基 | |
Alexander Pavlov | 史達林 | |
葉小鏗 | 戴季陶 | |
喬立生 | 郭沫若 | |
張世忠 | 沈鈞儒 | |
陳凱歌 | 馮玉祥 | |
劉樺 | 校場口警官 | |
吳剛 | 聞一多 | |
趙雍 | 賀龍 | |
張二丹 | 江青 | |
許還山 | 于右任 | |
陶澤如 | 吳鐵城 | |
黃聖依 | 女播音員 | |
黎明 | 蔡廷鍇 | |
陳好 | 傅冬菊 | |
黃曉明 | 李銀橋 | |
馬躍 | 閻長林 | |
范偉 | 郭本財 | |
張涵予 | 劉從文 | |
姜文 | 毛人鳳 | |
敖楊 | 聶榮臻 | |
曹可凡 | 吳國楨 | |
李濱 | 何香凝 | |
徐帆 | 廖夢醒 | |
馮小剛 | 杜月笙 | |
成龍 | 記者 | 簡介 在香港採訪李濟深的記者 |
佟大為 | 孔令侃 | |
由立平 | 林彪 | |
趙寧宇 | 劉亞樓 | |
丁志誠 | 盧廣生 | |
Donald Eugene McCoy | 馬歇爾 | |
趙曉時 | 孫科 | |
王華英 | 潘漢年 | |
王寶強 | 四野戰士 | |
葛優 | 四野團長 | |
Leslin H Collings | 司徒雷登 | |
陳紅 | 記者 | |
夏剛 | 邵力子 | |
林棟甫 | 甘介侯 | |
史鑫 | 鄧小平 | |
黃薇 | 鄧穎超 | |
陳道明 | 閻錦文 | |
郭曉東 | 哨卡國軍 | |
馬樹超 | 王成俊 | |
王學兵 | 老紅軍戰士 | |
劉燁 | 老紅軍戰士 | |
仲星火 | 黃紹竑 | |
馮遠征 | 傅涇波 | |
甄子丹 | 田漢 | |
趙薇 | 政協代表 | |
英達 | 政協代表 | |
謝鋼 | 高崗 | |
張申 | 俄語翻譯 | |
王馥荔 | 政協代表 | |
鄧超 | 徐悲鴻 | |
葛存壯 | 譚平山 | |
趙寶樂 | 政協代表 | |
馮鞏 | 政協代表 | |
郭德綱 | 攝影師 | |
梁家輝 | 解放軍代表 | |
陳數 | 政協代表 | |
苗圃 | 政協代表 | |
寧靜 | 政協代表 | |
張秋芳 | 李德全 | |
章子怡 | 龔澎 | |
沈傲君 | 政協代表 | |
劉德華 | 俞濟時 | |
陳寶國 | 周至柔 | |
吳宇森 | 劉文輝 | 簡介 註:該角色在正片中已被完整刪除 |
侯勇 | 張聞天 | 簡介 註:該角色在正片中已被完整刪除 |
宗利群 | 彭德懷 | |
車曉彤 | 劉伯承 | |
谷偉 | 陳毅 | |
孫繼堂 | 羅榮桓 | |
王軍 | 徐向前 | |
葉進 | 葉劍英 |
職員表
出品人 | 韓三平、莊澄、史東明、楊步亭、張國立、楊受成 |
製作人 | 陸國強、高成生、王博童、何俊逸、王宇 |
原著 | 王興東 陳寶光 |
導演 | 韓三平、黃建新 |
副導演(助理) | 楊曉丹、黃帝、董哲、江明華、丁小燈、蔡笑菱 |
編劇 | 王興東 |
攝影 | 趙曉時、李強 |
配樂 | 舒楠 |
剪輯 | 許宏宇 |
道具 | 宋華程 |
美術設計 | 趙京 |
造型設計 | 王希鍾 |
燈光 | 王立紅 |
錄音 | 王丹戎 |
以上內容來自
角色介紹
| |
| |
| |
| |
| |
| |
| |
| |
|
[以上資料參考 ]
音樂原聲
主題曲 | 《追尋》 |
作曲 | 舒楠 |
作詞 | 張和平 |
演唱 | 孫楠 |
片尾曲 | 《紅》 |
作曲 | 舒楠 |
作詞 | 柳依、舒楠 |
演唱 | 宿雨涵 |
參考資料: |
幕後花絮
•姜文去片場的時候,抱著半尺多厚的關於毛人鳳的資料。
•《建國大業》會通過電視推出一個接近4小時的導演版,分四集,每集大約一個小時,屆時吳宇森、侯勇還有很多沒能出現的演員都會在裡面出現 。
•馮小剛為自己設計了一個鏡頭,就是他對蔣經國說上海最大的投機分子其實是孔家時,使勁用拐棍敲地面,然後鏡頭拍拐棍和地面接觸的部分。但黃建新始終沒有這么拍,搞得馮小剛念念不忘,老是說“真遺憾”。
獲獎記錄
時間 | 所獲獎項 | 獲獎人 | 結果 |
2009.09 | 國慶六十周年 重點獻禮影片 | 黃建新、韓三平 | |
2009.12 | 第01屆澳門國際電影節 金蓮花優秀影片大獎 | 韓三平 | |
2009.12 | 第01屆澳門國際電影節 最佳女配角 | 許晴 | |
2009.12 | 第01屆澳門國際電影節 中國電影貢獻獎 | 韓三平 | |
2010.05 | 第17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突出貢獻大獎 | 韓三平 | |
2010.05 | 第03屆鐵象電影大賞 年度十佳電影 | 韓三平 | |
2010.06 | 第15屆上海影評人獎 十佳影片獎 | 韓三平 | |
2010.08 | 第10屆長春國際電影節金鹿獎 最佳華語故事片獎 | 韓三平 | |
2010.10 | 第06屆中美電影節金天使獎 十部優秀影片獎 | 韓三平 | |
2010.10 | 第30屆大眾電影百花獎 最佳故事片獎 | 韓三平 | |
2010.10 | 第30屆大眾電影百花獎 最佳女配角 | 許晴 | |
2010.11 | 第08屆中國化裝金像獎 | 王希鍾、任宜工、高娟 | |
2011.08 | 第14屆中國電影華表獎 優秀故事片 | 韓三平 | |
2011.08 | 第14屆中國電影華表獎 優秀導演獎 | 黃建新、韓三平 | |
2011.08 | 第14屆中國電影華表獎 優秀電影音樂獎 | 舒楠 | |
2011.10 | 第2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 最佳錄音 | 王丹戎 | |
2010年4月15日 | 第二十九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最佳亞洲電影 | 《建國大業》 | 提名 |
2010年10月16日 | 第三十屆大眾電影百花獎 最佳導演獎 | 韓三平、黃建新 | 提名 |
2010年10月16日 | 第三十屆大眾電影百花獎 最佳男主角 | 張國立 | 提名 |
[以上資料來源於 ]
幕後製作
北京拍攝情況
2009年2月,片方在懷柔影視基地組織了首次探班,現場拍攝的正是歷史上著名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西柏坡會議)。
《建國大業》的時間跨度為1945年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重慶是這段歷史的一個重要見證城市,但遺憾的是劇組不會來重慶拍攝。重慶很多地方都找不到了,很難還原當時的歷史。
其實在《建國大業》中有不少在重慶發生的情節,包括毛澤東和蔣介石在重慶的歷史性會晤、雙十協定的簽訂等。但是,這些戲都不會來重慶取景。其中八路軍辦事處的一些戲份是在北京搭景拍攝的。
南京拍攝情況
《建國大業》來南京拍攝的“國軍”部分,不用說,中山陵、美齡宮、總統府這些重要的與民國歷史有關的建築都會被攝入鏡頭。
《建國大業》在南京的行程緊湊,在南京大學的標誌性建築——大禮堂附近拍了整整一個下午 。
上海拍攝情況
電影《建國大業》在浦江飯店的這場大戲正是毛澤東和蔣介石的官邸晚宴,200位民眾演員首先在大廳排兵布陣等待主演入場,但是當民眾演員真正看清即將配戲的大腕都是準時,現場立即起了一陣騷動。
發行信息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細節) |
中國China | 2009年9月16日 |
中國台灣Taiwan | 2010年1月29日 |
參考資料: |
電影《建國大業》首映半日票房1477萬,創造首映日票房新紀錄,首周累計放映4天半,拿到1億2436萬元票房,同樣刷新了國產片首周票房紀錄。在北京新影聯院線拿到近1373萬票房,環比上漲6.6%左右,累計票房超過2660萬;中影南方新幹線情況略有收縮,影片本周進賬1297萬,環比下滑18%左右,影片累計票房2882萬左右 。
影片評價
正面評價
《建國大業》票房已成功超越億元大關。而從弘揚主鏇律 的角度看,這樣一部政治性極強的影片獲得如此廣泛關注和傳播,宣傳效果也十分突出。講政治和賺鈔票在這部片子身上實現了理想的結合。 (新華網評 )
這部電影擺脫了對蔣介石的醜化,較能符合當時蔣介石在抗戰後人格的形象。 (《 國際先驅導報 》評 )
《建國大業》的發行和宣傳又有市場化運作,因為有明星的號召力,加之宣傳到位,所以拷貝投放數量史 無前例,志在必得要創中國影史上的國產片票房新紀錄。 (《 新聞晨報 》評 )
《建國大業》對於不同的年齡層已有不同的解讀方式,在較為長輩的階層看重的是歷史情節,而年輕階層則較為看重電影內的眾多明星,並稱為“數星星。(《南方都市報》評 )
負面評價
此部片子矮化共產黨,並且在影片中毛澤東看起來像土匪,而蔣介石看起來卻像末路英雄。 。 (蘋果日報評)
雖然《建國大業》票房很高,但其中也不乏組織觀看而來的。影片對毛澤東的描寫有許多不符史實之處,還是“高大全”、“大樹特樹”那一套。那些參加新政協的數百位代表或是開國大老沒有多少是壽終正寢。 (美國之音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