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石

離石

離石,地名,離石處於呂梁山脈中部,四周群山環繞,溝壑縱橫,黃土梁峁起伏連綿,整個地勢東高西低,分為山地區和丘陵區。東部山峰有雲頂山、狐爺山、陳家地山等,海拔均在2000米以上;東南部山地主要山峰有天頂山、起雲山等,海拔在1900——2000米之間;位於市境東北部的骨脊山,海拔2535米 ,為該市最高峰 ,也是全市的主要林木產地;中部和東部為丘陵區 ,溝壑縱橫 ,地形破碎,黃土復蓋較厚;丘陵間布有川谷地,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為該市主要農作區。

基本信息

概述

【拼音】:li shi
【屬地】: 山西省呂梁地區(2004年呂梁地區撤區建市,改為呂梁市,同年離石市改為離石區。)
【面積】: 1339平方公里
【郵編】: 033000
【區劃】: 轄6鎮9鄉
【人口】: 20.78萬

地理位置

離石市離石市

離石處於呂梁山脈中部,四周群山環繞,溝壑縱橫,黃土梁峁起伏連綿,整個地勢東高西低,分為山地區和丘陵區。東部山峰有雲頂山、狐爺山、陳家地山等,海拔均在2000米以上;東南部山地主要山峰有天頂山、起雲山等,海拔在1900——2000米之間;位於市境東北部的骨脊山,海拔2535米 ,為該市最高峰 ,也是全市的主要林木產地;中部和東部為丘陵區 ,溝壑縱橫 ,地形破碎,黃土復蓋較厚;丘陵間布有川谷地,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為該市主要農作區。境內主要河流有北川河、大東川河、小東川河等,均於縣城附近匯入三川河,經柳林縣注入黃河。離石市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8.7度,一月均溫--8.2度,七月均溫22度 ,年均降雨量 550毫米 ,霜凍期為九月下旬至次年五月上旬,無霜期為100至170天。

行政區劃

2003年3月,全區轄蓮花街道辦、鳳山街道辦、濱河街道辦、城北街道辦、交口街道辦、田家會街道辦、西屬巴街道辦、吳城鎮、信義鎮和坪頭鄉、紅眼川鄉、棗林鄉共有193個村委會(378個自然村)。總面積1324平方公里。

蓮花區街道辦:城內、南關、圪達上、臥牛焉、劉家灣、段家坪、徐家溝、王文莊、大土河、潘家溝、馬茂莊。

濱河區街道辦:東關、前瓦、七里灘、後瓦、楊家掌、張家莊、王家莊、劉家莊、前趙家莊、後趙家莊、下安、大中局、牛家山。

鳳山區街道辦:鳳山底、崔家崖、後王家坡、前王家坡、西崖底、下水西、上水西、銓則焉、袁家莊、喬家溝。

城北街道辦:王家溝、李家溝、沙麻溝、蘇家崖、青嵩焉、娘娘廟、白草焉、長大局8個村委會(共13個自然村)面積35平方公里。

交口街道辦:交口、高家溝、岐則溝、石盤、棗架、賀家山、王家塔、賀家塔、杜家山、蘆則峁、葫蘆把、梁家焉、渠家山、喬家塔14個村委會(共16個自然村)面積27平方公里。

田家會街道辦:田家會、盤龍塔、沙會則、蘇家村、吉家村、馬家村、後馬家村、界峁、下樓橋、車家灣、義居 、上樓橋、五里舖、穆問村、高崖灣15個村委會(共23個自然村),面積為69平方公里。

吳城鎮:街上、上羅卜、下羅卜、九里灣、陳家塔、上豐村、王營莊、油房坪、兔坪、上四皓、李家溝、 任家塔、下王營、李家灣、上三交、下三交16個村委會(共63個自然村)面積423平方公里。

信義鎮:信義、回龍塔、後石、陽石、背石、磚窯溝、康家嶺、永紅、嚴村、德崗、歸化、王村、千年 、 馬家溝、馬寨村、豐義、磨灣、賈悟村、高家莊、岔上、任家溝、崖窯灣、新山灣、東紅、小神頭、西華鎮、吳家莊27個村委會(共68個自然村),面積428平方公里。

西屬巴街道辦:西屬巴、上安、茂塔坪、留子局、東屬巴、雙務都、中則坪、石門嘴、高梨峁、橫樑、盛地、 盛地溝、大中嘴、許家山、茂塔溝、畔溝、高嶺上、瓦窯間、上則焉、宋家焉、縮縮嶺、袁家嶺22個村委會(共28個自然村)面積68平方公里。

坪頭鄉:坪頭、虎山、樊包頭、磁窯溝、趙家山、呼家山、東社、李家山、鵬風山、南莊、寺莊、閆家坡、鳳凰峁、棗窪、柏局上、大西局、雒家莊、西則村、薛家坡、臥龍焉、段家焉、崇里村、垣上村、焉口24個村委會(共44個自然村),面積72平方公里。

紅眼川:紅眼川、水峪里、賈北里、唐則焉、殷家山、寺頭、西山里、東家數梁、新舍科、新年上、霍家坡共11個村委會(共15個自然村),面積28平方公里。

棗林鄉:棗林、馬家塔、十里村、賀家畔、陶家莊、石橋、梁家岔、山底溝、彩樹局、劉家舍村、閆家峁、結繩土焉、彩家莊、三山集、白家峁、椿樹峁、場焉、孫家峁、霍家塔、袁家坡底、柳樹局、任家山22個村委會(共67個自然村),面積106平方公里。

自然環境

地質

離石區地質構造以呂梁——太行斷塊為主體,只西北部(馬頭山以西地區)屬鄂爾多斯斷塊東緣。其間褶皺和斷裂較為發育。區內缺失奧陶繫上統、志留系泥盆系株羅系白堊系地層,但太古界(界同口群、呂梁山群)、元古界(野雞山群),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下統和中統、石炭系、二迭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等,在地層均有出露,且發育較為齊全。

地貌

離石地處呂梁山腹地,地勢東部高而寬,西部低而窄,境內山多川少。北川河由北而南,東川河由東而西流經全區,兩河在城西南合流後至交口街道辦合南川河而後出境注入黃河。最高點為區東北骨脊山,海拔2535米,最底點為交口鎮,三川河河谷,海拔889米,境內東部是高寒山地,面積266.6平方公里,占全區總面積的20%,是境內主要林區,宜於發展林牧業;城東北為連綿不斷的梁峁土石山區,面積398.4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30%;城西馬頭山、王老婆山俯伏南北,為黃土丘陵溝壑區,面積 660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50%。土石山區和黃土丘陵區相加占全區總面積的80%,其特徵是氣候溫和乾旱少雨,但發展生產潛能很大,是境內雜糧生產區;中部是以北川和東川為主的河谷地帶,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人口集中,是境內重要的糧食和蔬菜基地。

山脈

境東南部至東北部邊沿,呂梁山縱貫南北,為之屏障,主要為“關帝山穹狀隆起”,北起骨脊山,南至薛公嶺南接中陽縣的獨風坡山,長約80公里,皆為呂梁山之支脈或余脈。其主要支脈有:骨脊山支脈,橫亘小神頭東北境,為東西偏北走向,向西延伸至信義、陽坡北境,長約30公里。為區主要森林山。

尖山支脈,為小神頭、信義南部諸山,東西走向。東起宋喉峁,向西延伸至王營莊,長約30公里,隔北海溝與南部的北海山相對。其東部為森林植被,西部為疏林密灌等。北海山支脈,東西偏北走向,位於陳家塔、王治莊溝(吳城斷層)以西,向西南延伸至油房坪北嶺,隔北海溝與尖山支脈相對,長約15公里,有森林密灌及灌木草叢植被。起雲山支脈,為大東川以南諸山,東西走向。東起薛公嶺,向西南延伸至王營莊洞溝西南汝天山,南與中陽為界,長約35公里。多為疏密灌或灌草叢植被。

境內中北部城北街道辦境北,有玉林山、雙山山脈,為南北走向,向北伸至方山縣。境內西北部有馬頭山脈,為南北偏西走向,向北延伸至方山縣,向南延伸至棗林境內的神仙山。西部與柳林縣交界處有王老婆山、烏同嚴山,皆為南北偏東走向。

氣候

離石地處中緯度偏南的晉西黃土高原。氣候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無霜期110——170天。年平均氣溫 8.9℃,最低為-25.5℃(1971年1月22日),最高為38.9℃(1966年6月21日)。年日照時數為2633.8小時,平均日照率為60%,有效積溫達3298℃,年蒸發量為1850.8毫米。最大風速3.1米/秒。年平均降水量為450~550毫米。據1954~1990年統計:年降水量300毫米以下占8.3%,300~400毫米占30.6%,500~600毫米占13.9%,600毫米以上占27.8%,年內季節雨量分配:春季少雨乾旱,夏季多雨濕潤,1—6月份占全年雨量的23.4%,7—9月份占全年雨量的62.3%。

水文

境內地表水屬黃河水系。除西部馬頭山以西地區屬湫水河支流。東部西華鎮一帶屬汾河三道川支流外,其餘都屬三川河一級支流。由於地處晉西黃土高原,地形東北高而西南低,大東川、小東川、北川三道大川成扇形分布,溝谷成樹枝狀發育。在大自然的切割下,淺小者為溝為渠,深大者成谷成川,水系發育,水網密布,形成群山連綿、梁峁起伏、溝壑縱橫、川谷有序的自然景觀。1公里以上的溝道有387條,其中3公里以下的有307條,3—5公里的有43條,10公里的有28條,10公里以上的有9條。三川河流域面積占全區總流域面積的71%,達946.6平方公里。

全區小於2升/秒的小泉水有61處,主要分布是:坪頭鄉11處、棗林鄉8處,西屬巴街道辦4處,城北街道辦6處,蓮花街道辦1處、紅眼川鄉2處、交口街道辦2處、信義鎮21處、吳城鎮6處。大於2升/秒的泉水有7處,其具體分是:吳城石窟泉:位於吳城村西,最大湧水量可達1立方米/秒。油房坪泉:位於王營莊鄉油房坪村河灘。蓮花池泉:位於舊城區西南角城牆腳下,舊稱溫泉。馬茂莊泉:位於馬茂莊村西南塌崖灣,屬上升泉。香水岩泉:位於劉家灣溝大土河村,從路口地面石壁中瀉出,味美甘冽。北海山泉:位於北海山山頂,從石孔中湧出,口粗如杯口,水從山上瀉下,清澈醇美,實為臨近罕見之景觀。人謂泉通北海,因以為名。龍山泉:亦名華君井,在南關舊石橋(靈濟橋)東南二十餘米處,公路側溝畔。

土壤

根據1980年進行的土壤普查,全區土壤總面積187.37萬畝,可分為5個土類、13個亞類、44個土屬、93個土種。

亞高山草甸土分布在本區東北部海拔2200米以上的南雲頂山,四十里跑馬土焉的山頂平台和緩坡處,總面積1700畝。該土類在本區只有一個亞類,根據母質類型劃分為一個土屬和一個典型土種,即石灰岩質亞高山草甸土。

棕壤廣泛分布於骨脊山、北海山、雲頂山等山地上,海拔大致在1800~1850米以上,陽坡處出現部位略高,溝谷和陰坡外部位較低,總面積96500畝。該土類在本區劃分為3個亞類,12個土屬,12個土種。

黃綿土分布遍及全縣黃土丘陵及部分低山與川谷地區,海拔大致在800~1800米左右,為本區重要的農業土壤。該土類劃分為3個亞類,24個土屬,60個土種,總面積1747650畝。

褐土在本區小面積分布於呂梁脊以東的西華鎮、廟底、莊兒上一帶,海拔約1690~1850米之間,呈復域分布著淋溶褐土和草灌褐土兩個亞類,只有兩個典型土屬,劃分為3個土種,總面積6630畝。

草甸土分布於東、北川河兩岸的河漫灘和一級階地上,是本區優良的農業土壤。本土類劃分為黃綿化草甸土、淺色甸草土、鹽化淺色草甸土等3個亞類、5個土屬、17個土種,總面積21190畝。

植被

境內地表植被,受地形、氣候、水文、海拔高度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各地貌單元差異很大,植被群落分布較為複雜。東北部植被良好,中西部植被不良,全區植被覆蓋率不及30%。

森林植被主要分布於境東北部的基岩山區,以骨脊山、雲頂山、尖山、北海山等山脈為主,大部在信義吳城、鄉鎮境內,森林覆蓋率達29.6%,是全縣植被最好的地方,面積266.6平方公里,占全區總面積的20%,為全區的主要林區及林業基地。海拔1800米以上,主要為針葉林覆蓋,1400~1800米,為針、闊混交林,以及密灌草叢植被。

灌木草叢植被主要分布區境中西部土石山區的除馬頭山、神仙山、玉林山、雙山、烏嚴山及東南部的起雲山等石質山區,其餘在饅頭形、渾圓狀起伏梁峁上。灌叢大部分為荊條、醋柳、胡枝子、達烏里等;草叢為旱生類雜草,有蒿類、蘆葦、牡羊草、狗尾草等。

零星草灌植被主要分布在區內占總面積一半的黃土陵及川谷地帶,為全區重點農田耕作區。主要有蒿類、沙蓬、狗尾草、蘆葦、牡羊草、莧草、蒼耳等。懸崖、溝畔、地陵常見灌叢有荊條、枸杞、酸棗、木瓜、胡枝子等。植被覆蓋度較小,一般在5~10%之間,最高可達20%。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全區國土總面積共1324平方公里,折合198.6萬畝。其中林地261416畝,占總面積的13.16%;牧草牧地27131畝,占總面積的1.37%;交通、河流、村莊等特用地68794畝占總面積的3.46%;陡崖、石壁、岩石等暫有用地173024畝,占總面積的8.71%;荒山荒坡859100畝(內有省直國營林場和各鄉鎮宜林地51.62萬畝),占總面積的43.26%;農耕地596532畝,占總面積的30.04%;其中水澆地28620畝,占耕地的4.8%;溝壩地17370畝,占耕地的2.9%;梯田地79120畝,占耕地的13.2%;15°以下的坡耕地244280畝,占耕地的40.9%;15°~25°的坡耕地188670畝,占耕地的31.7%;26°以上的坡耕地38300畝,占耕地的6.5%。1990年,全區人均占有耕地3.38畝。全區人均占有地土地8.92畝(不包括省直林場占地)為呂梁市人均土地11.61畝的75%,為全省人均土地8.92畝的97%;為全國人均土地14.4畝的60%。

按全國土地資源綜合評價標準劃分,屬二級標準的有5.94萬畝,占全區總面積的3%。主要分布於三川河兩側階地上,屬三級標準的有49.33萬畝,占總面積的24.8%。主要分布在三川河兩岸的川谷地及丘陵區的溝壩地、水平梯田和梁峁平緩的坡耕地。屬四級標準的有26.11萬畝,占總面積的13.2%。主要分布溝谷、緩坡及棄耕和部分荒地。屬五級標準的有11.78萬畝,占總面積的5.9%。主要分布在土石山區土層深厚的黃土地上,土質較好。屬六級標準的有55.56萬畝,占總面積的28%。主要分布在土石山以及石質山區發育於岩石風化物的土壤。屬七級標準的有0.17萬畝,占總面積的0.1%。分布於區境東北部的雲頂山南及四十里跑馬土焉一帶有機質含水量較多,但氣候高寒,只能短期生長牧草,目前為天然牧場。屬八級標準的有38.71萬畝,占總面積的20%。分布在石質丘陵區,坡度陡峭,土層淺薄,土體中含有碎石,僅生長稀少雜草。

礦產資源

區境內地質特徵有利於各種礦產的形成,目前初步發現和探明的主要礦產有:、鋁土礦、鐵礦、鋁鋅礦、銅礦、鍺、稀土及石灰岩、白雲岩、螢石、石棉、鉀長石、石膏、石墨、高鋁粘土等十幾種。已探明含煤面積300平方公里,占離柳礦區的38.2%,地質儲量為31億噸,占礦區總儲量的40.26%,其中焦煤6.48億噸。煤質優良,品種齊全,可採煤層有3#、4#、5#、6#、8#、9#、10#,其中4#為焦煤,原煤灰份在10%以下,含硫0.6%以下,是國內國際市場的緊缺品種,被中外專家譽為“國寶”。白雲岩儲量22.5億噸;大理石儲存面積30平方公里,厚度達250米~300米;石英儲量200多萬噸;石灰石、石棉、沸石、白長石、螢石、雲母、水晶石儲量可觀,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

森林草地資源

全區天然林占地共77.76萬畝(內含林草混生地),占全區總面積的39.24%。其中成林37.72萬畝,疏林4.2萬畝,灌木林29.41萬畝,未成林6.4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29.6%。其中省屬4個林場(吳城林場、南海灘林場、千年林場、嚴村林場)占有林地約43.5萬畝,有成林25.37萬畝,疏林1.69萬畝,灌木林14.12萬畝,未成林2.32萬畝。區屬國營林場占有林地30萬畝,有成林10.52萬畝,疏林6.25萬畝,灌木林7.78萬畝,未成林5.89萬畝。除省屬林場外,本區林木蓄積量達25.8萬立方米。

全區共有天然草場60塊,總面積71.7萬畝,占全區總面積的36.3%。東北部山區占83.3%,中部及沿川占10.4%,西部山區占6.3%。草地質量平均為3.7等,4.8級屬中下等草場。基本沒有優等草場,良等草場僅一塊即四十里跑馬土焉牧場,其面積23344畝,屬亞高山平苔草地,海拔2200米。主要生長著苔草類及老鴿地榆等。全區平均載畜量為11.8畝/年羊。

根據省天然地類型及劃分標準,可分為五類:山地草原類、灌木草叢類、山地灌叢類、山地草甸類、疏林類五種類型。

野生動植物資源

區境內野生植物資源較為豐富,主要有喬木、灌木、花卉、藥用植物、真菌植物等五大類,其中可供大量採集的中草藥就達300餘種,有藥用和食用的真菌主要有:木耳、蘑菇、地耳(地谷壘),豬苓、馬勃等。雲頂山有時偶爾可見到珍貴的猴頭。野生動物資源主要有獸類、禽類、爬灰、小生動物、昆蟲等五大類。

人口狀況

2003年底,全區共有237905人,其中農業人口136752人;非農業101153人。根據統計局抽樣調查(2003年)統計,全年出生人口3421人,出生率14.38‰,死亡1154人,死亡率4.85‰,全年淨增人口2267人,人口自然增長率9.53‰。

全區登記暫住人口(1個月以上者)約36000人。

歷史

春秋屬晉地,戰國為趙之離石邑,為三晉西部重鎮。西漢置縣,自東漢永和五年 ,西河郡移治於離石。靈帝末,郡縣俱廢。三國魏黃初三年(222年)復置縣,晉屬西河,劉淵據縣而起兵後,縣遂廢。

離石區的建置沿革,可追溯到戰國時代。離石區,戰國為趙之離石邑。秦屬太原郡。西漢置離石縣,屬西河郡。據唐《元和郡縣圖志》載:“縣東北有離石水(今北川河),因取名焉。”東漢永和五年(140年)西河郡治遷此,靈帝末郡縣俱廢。三國魏黃初二年(221年)復置縣。晉屬西河國,永興元年(304年)匈奴左部帥劉淵起兵反晉,建北漢政權,置都於離石。後燕置離石護軍。北魏明帝置離石鎮,北齊天保三年(552年)置昌化縣。北周建德六年(577年)縣改石州。大業初改離石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復改石州,天寶元年(742年)改昌化郡,乾元元年(758年)復改石州。北宋,縣名俱稱離石,屬石州。中統二年(1261年)縣入石州,三年(1262年)復置縣。明洪武三年1370年)縣入石州。隆慶元年(1567年)蒙古陷城之後署州事太原府同知李春芳因石、失石音相同,嫌其不祥改為永寧州。民國元年(1912年)改永寧縣,民國3年(1914年)復改離石,民國7年(1918年)三月分設離石、方山二縣,民國30年(1941年)析置離東縣,民國35年(1946年)併入離石。新中國建立後,離石縣屬興縣專區。
1952年撤銷興縣專區後,劃歸榆次專區(後改晉中專區)。1954年離石、方山合併,縣名改離山縣。1958年離山、中陽合併,縣名復改離石。1971年5月呂梁地區成立後,原離石縣遷駐柳林,新置離石郊區。10月,離石縣改為柳林縣,離石郊區恢復為離石縣,離石縣城成為呂梁地區駐地。1996年5月離石撤縣改市,離石縣改為離石市。2004年6月呂梁地區撤地改市,離石市更名為離石區,屬呂梁市管轄。

錢幣

離石離石

戰國晚期趙邑離石(今山西離石縣境)所鑄環錢,時限也在公元前228年秦占趙後,較“”環錢略晚,形制同“藺”,圓孔,平背,僅形體較小。面文“離石”顯小篆意,斜列穿孔右下側,甚為秀美。離石環錢因鑄行時間更短,故較藺字環錢更為珍貴。是品離石環錢,直徑35毫米,重15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