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梅州東山書院](/img/8/53e/nBnauM3X1ETNzMDMwgTO5cDOxITMxIjM3cTMwADMwAzMxAzL4kzLxE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歷史
東山書院是清朝嘉應州(今梅州)知州王者輔於乾隆11年(1746年)建造的,迄今260年歷史。1904年,黃遵憲在此興辦東山初級師範學堂。1913年,葉劍英、馮懋度等師生、鄉賢在這裡創建東山中學。幾百年來,這裡英才輩出。東山書院如今已被市政府列入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遊覽
東山書院門前是梅州市古老的石拱橋---狀元橋!書院門前三棵古老的木棉樹,高大挺拔。大門上貼金的“東山書院”四個繁體大字閃閃發光,兩邊的對聯“東山魁星燦,書院旭日榮”熠熠生輝。
書院是一座正堂三大廳兩天井、東西兩側為橫屋的具有客家建築特色的大屋。
走進書院大門,前廳用於接待來賓。第二、三大廳相當寬敞,布展了與東山書院有關的早期名人王者輔、張之洞、黃莘田、黃基、黃遵憲、丘逢甲等人的珍貴歷史文獻文物資料。兩個天井旁的走廊,展示了古代匾額、歷史資料,以及這次修復東山書院的碑記、捐款芳名等。兩橫屋樓下分別展出曾憲梓等鄉賢的事跡,及建校92年來東山中學所有樓、館的資料、照片。
走上第二層,來到魁星閣下面的大廳。這裡是創辦東山中學初期學生自治會會址。當年葉劍英元帥是第一屆學生自治會會長。這裡展出了學生自治會的資料,其中有學生自治會楹聯、宗旨,以及葉帥多次給東中師生的書信、題詞等。
![廣東梅州東山書院](/img/d/ef2/nBnauM3X2ITOzIzMxMTMwgDOxITMxIjM3cTMwADMwAzMxAzLzEzL2Q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客家人崇文重教,“有田要養豬,有兒要讀書”。早在260多年前,光是梅縣區就有9間書院(現僅存東山書院)。從這裡展出的文史資料,可以看出梅州文化源遠流長,揭示出梅州文化的深層底蘊。梅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從這裡也可見一斑。
葉劍英元帥的寢室
![廣東梅州東山書院](/img/c/782/nBnauM3X3ATN5YzN3ITMwgDOxITMxIjM3cTMwADMwAzMxAzLyEzL4Y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踏入這間冬暖夏涼的小屋,只見由兩張條椅和數塊木板拼湊起來的木板床正對著房門,發黃的蚊帳、棉被、枕頭顯然已保存多年。周圍只有小櫃、方桌、太師椅等極其簡陋的家具。在這間既是寢室又是書房的小房間中,一張放置著殘舊的煤油燈、筆筒的陳舊書桌最為引人注目,桌面被深淺不一的字痕墨跡染刻得斑駁陸離,由此可以想像當年書桌的主人伏案苦讀、奮筆疾書的情景,令人仿佛回到了“弦誦之聲不絕於耳”的書院舊時光。
王者輔與梅州東山院
清朝乾隆九年(1744年),安徽省天長縣人王者輔,以廩生(秀才經過歲科兩試一等前列者)身份破格出任嘉應州(今梅州)知州。上任後,倡議築造程江攔水壩,創建東山書院和南岡書院,將瀕危的南漢古物千佛塔從破敗的東山修慧寺中移建於東山岌上,又建造東山靈濟橋(今狀元橋),城北教溪口橋和合溪壩橋,為梅州文教建設作出了一定的貢獻。他在任提倡崇宗敬祖,建議各姓在城建立宗祠,李象元翰林作《狀元橋題名簿序》歷述王者輔政績。
中國書院制度自唐末興起以來有千年之久。東山書院是梅州古老的書院之一,由王者輔在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倡建,已漫越了二百六十多個春秋。東山書院為“三進二橫”的建築結構,其前吸周溪水之清新,後襲東山岌之靈秀,鄰傍狀元橋之重彩。
乾隆年間,梅州境內共建有九間書院,城中有四,即培風書院、東山書院、崇實書院和周溪書院。如今城區僅存東山書院。從古老的書院到現在的東山中學,一脈相承,弦歌不絕。
人物
在廣東省梅州市有一座聞名遐邇的古書院——東山書院,它坐落在周溪河畔、狀元橋邊,全國重點學校東山中學之側。該書院是共和國元帥、全國人大委員長葉劍英的母校,也是全國人大常委、金利來集團董事局主席曾憲梓、全國政協副主席葉選平的母校,還是“近代中國真正走向世界第一人”、傑出的維新人士黃遵憲返鄉倡導新學的學堂,而其創建者便是天長人、清代著名“女三傑之首”王貞儀的祖父王者輔。
王者輔,字近顏,號惺齋,康熙年間生於天長北鄉(祖籍浙江,明朝遷入天長),其父王穎哲,以教書為業。王者輔幼承庭訓,學習勤苦,其文品、人品頗受安徽學政(“提督學政”簡稱。每省一人,按期至所屬各府、廳考童生及生員。三年一任)、後來的“國子監祭酒”(國家最高級學官)孫嘉淦(念乾)的賞識。他極力向朝廷舉薦王者輔,使之得以被朝廷召見,於雍正五年“被授廣東海豐縣令”,王者輔由此走上仕途。
乾隆九年,王者輔被“發廣東”,任嘉應州(今梅州市)知州。在嘉應(今梅州)四年間,他一以貫之地清廉為官,勤勉做事。到任之初,他見歷年積案達2000餘宗,便“明咨密訪”,一一妥善加以處理,最後將積案全部查清。另外,還先後遷建了“千佛塔”,整修了“狀元橋”,興建了城北窖溪、合溪壩二橋,做了不少有益之事,被譽為“賢守”。
清乾隆十一年(1746),為了倡導重教、重文之風,延續南粵文脈,他在東山腳下以高規格精心籌建了一座“重檐歇山頂”式書院,名為“東山書院”。該書院建築面積2655.5平方米,結構為“三進二橫”。前正殿、後殿和右側橫屋為清代建築風格。後殿為3層重檐歇山頂建築形制,右側橫屋為歇山頂2層走馬樓式建築。其設計在當時首屈一指。該書院落成後,在“弦誦之聲不絕於耳”中,培養出了許多俊傑、英才。
據考證,自宋代以來,梅州地區私塾、書院遍及城鄉,有“十室之邑,必有一校”之說,但現在留存下來的只有王者輔倡建的這座書院。1964年,大文豪郭沫若到梅州考察,曾寫詩誇讚此書院:“文物由來第一流”。
如今,它已歷經260多年的滄桑,成為梅州文風鼎盛、喜學重教的一個象徵。另外,還是我國客家地區規格最高的“重檐歇山頂”式書院建築。
![廣東梅州東山書院](/img/e/f80/ml2ZuM3XxcjM2QzM2ETMwgDOxITMxIjM3cTMwADMwAzMxAzLxEzL4c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葉劍英從東山書院畢業後,便飄洋過海到南洋去了。後考入雲南講武學堂,投筆從戎,走上革命征途,逐漸成長為一代大元帥。解放後,他曾三次回故鄉梅州,每次他都要去看看“東山”母校。
第一次是1953年春天的一個上午,他曾在東山書院的紅棉樹下佇立良久;
第二次是1971年1月6日,當他走進當年讀書時所住的房間時,曾很動感情地說:“真想在母校住上一晚”;
1978年,東山中學李泉隆校長到北京參加全國科學大會,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葉劍英特地邀請他到家中作客,並深情地給母校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
“東山,是被初升的旭日光芒照耀的地方……四十四個年頭,年年桃李,歲歲芬芳。四十四年前,我們為了反對官方派來的校長,毅然從北門外搬到東山書院,新建起自己的書房。這就是母校的來歷,是老同學反對官方勢力、不怕艱苦的手創。”
1980年5月15日,時年84歲高齡的葉劍英第三次回到“東山”母校,受到數萬師生和民眾的歡迎。臨別前他曾一再說:“以後我還要回來的。”但最終沒有再回來。
由於“文革”期間東山書院被當作“封資修”,受到了很大破壞,所以,梅州市政府於2004年投資350多萬元對之進行了精心的整修。如今的東山書院,不但全面恢復了原來的建築風格和內部設定,還開設了三個展室:第一個便是書院創建人王者輔展室,第二個是維新變法先驅黃遵憲及其在東山書院創辦“東山初級師範學堂”時聘請的主講人事跡展室,第三個則是葉劍英與當時進步師生共同創辦“私立東山中學”的事跡展室。
中國書院大全
“書院”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唐代,也是我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教育組織,在我國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而又獨特的地位,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五代時,由於戰爭的影響,官學衰廢,士子苦無就學之所,於是自動擇地讀書。一些學者在佛教禪林制度的影響下,也利用此時機,選擇景色優美、清雅靜謐的山林名勝之地,作為“群居講學之所”,出現了具有學校性質的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