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山書院

仰山書院

仰山書院位於金谿縣城王家巷,始建於清代乾隆[愛新覺羅·弘曆]二年(1737年),該院為南宋朱熹與陸九淵曾經講學過的崇正書院遺址。書院右側“先儒祠”是清代生員祭祀鄉賢象山先生之所,現書院建築面積1078平方米,構架保存完整,是江西省省級保護文物、縣文博所辦公之處。

基本信息

簡介

1仰山書院

仰山書院坐落在金谿縣秀谷鎮王家巷,為保存完整的一處古代縣級書院,是金溪人民紀念南宋理學家、教育家、“心學”創始人陸象山先生的場所。是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書院名人

2仰山書院
陸象山(1139—1193),名九淵,字子靜,號存齋。金谿縣青田人。宋乾道八年(1172)登進士,初任隆興府靖安縣主簿。淳熙九年(1182)任國子正,為大學生講授《春秋》。淳熙十年至十三年在敕所任刪定官,編理、修訂奏章律令。淳熙十四年至紹熙元年(1187—1190)主管台州崇道觀,以祠祿官閒居。紹熙二年,出知荊門軍,紹熙三年臘月,病死於荊門任上,歸葬於金溪,賜謚“文安”。明嘉靖九年(1530),被列入孔廟配祀。陸象山在官時為政清廉,愛乾實事,不喜空談,他認為“任賢、使能、賞功、罰罪”是醫國“四君子湯”。他是當時著名的理學家,陸學又稱“心學”,他提出“心即理”,認為“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與當時理學家朱熹齊名。淳熙三年(1176),陸象山與朱熹在鉛山鵝湖寺聚會,對“太極”、“無極”和治學方法展開了一場辯論,成為歷史上著名的“鵝湖之辯”。陸象山還是當時著名的教育家,在南宋思想學術領域內獨樹一幟,自南宋以來,曆元明清至中華民國,統尊他為“百世大儒”。後人將陸象山生前所著、所講編為《象山全集》,凡36卷,他的學說後由明朝王陽明繼承和發展,稱為陸王學派。

歷史

為紀念陸象山先生,
3
仰山書院
乾隆二年(1737)在南宋朱熹與陸象山曾經講學過的崇正書院遺址上興建了仰山書院。仰山之名淵源《詩經》中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據《金谿縣志》載:清乾隆二年知縣閻廷佶倡捐,買邑人桂氏房屋改為義學,請學使贈寫“仰山書院”門額。書院占地1078平方米,嘉慶二十年擴大規模,請江西學政王鼎題寫匾額。道光十三年增建“先儒祠”,祭祀陸象山先生。光緒末年改為官學堂,民國又改為縣立高等國小,一直是金溪培育人才的地方。現經當地政府維修後對外開放,成為研究書院文化的歷史實物,和紀念心學創始人陸象山的一處重要古蹟。

環境

書院原先環境幽雅,有池塘、竹山,曾受到破壞,但書院建築保存完整。1992年金谿縣重修了書院,古老的書院又煥發了青春。1993年在書院開設了陸九淵紀念館,1996年成立了金谿縣陸象山研究會。現在正廳為“陸九淵紀念館”,安放著陸象山先生半身塑像,陳列著陸象山先生生平圖片。上堂還辟有金溪歷史人物展廳、書畫和石刻展室等。正廳右側為“先儒祠”,是學子們春秋兩季開學時祭祀陸象山先生的地方;正廳左側為居室廚房等,是學生和先生們歇息、用膳的地方。書院現由金谿縣文物管理所管理,1996年7月中共金谿縣委批准仰山書院為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0年7月省人民政府批准為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書院大全

“書院”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唐代,也是我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教育組織,在我國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而又獨特的地位,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五代時,由於戰爭的影響,官學衰廢,士子苦無就學之所,於是自動擇地讀書。一些學者在佛教禪林制度的影響下,也利用此時機,選擇景色優美、清雅靜謐的山林名勝之地,作為“群居講學之所”,出現了具有學校性質的書院。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