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簡稱港中大(CUHK),書院聯邦制大學建制,為東亞AACSB認證成員、亞太高校書院聯盟成員、世界大學聯盟成員、亞太國際教育協會創始成員,是一所以“中國研究”、“生物醫學科學”、“信息科學”、“經濟與金融”、“地球信息與地球科學”為五大重點研究領域的研究型綜合大學,被譽為亞洲最美的大學校園之一。香港中文大學由三所中文專上學院──新亞書院(1949年成立)、崇基學院(1951年成立)及聯合書院(1956年成立)──於1963年合併組成;1966年,成立香港首所研究院;1986年,全面檢討課程結構,改用學分制,並加強通識教育;2013年,中大金禧校慶。香港中文大學的創立,打破了大英帝國殖民地近五百年來只允許一所高等學府存在的鐵律,是20世紀亞洲地區“非殖民化”的表征之一。中大的出現掀起了香港七十年代的“中文運動”,終結了英文壟斷官方語言地位的局面。根據2015年4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校園占地面積137.3公頃,建築面積710302平方米;轄8個學院及研究院,開辦各類本科課程265個;有在校本科生及研究

基本信息

學院簡介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在1998年開始招收內地本科生,至今已有近千名內地學生在中文大學就讀。本校由2005年開始通過全國普通高校統一招生計畫招收內地本科生,今年更獲國家教育部列入提前錄取批次。

香港中文大學是一所公辦研究型綜合大學,現有文學、工商管理學、教育、工程學、醫學、理學、社會科學及法律學八個學院,共有61個學系和60個研究院學部,提供過百項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課程,涵蓋面極為廣泛。

香港中文大學的內地招生計畫分設文、理、工、商四個學科門類。文科類包括文學院、教育學院、法律學院及社會科學院;理科類包括醫學院及理學院;工科類為工程學院;商科類為工商管理學院。

歷史沿革

前身史略

新亞書院

新亞書院成立於1949年,為國學大師錢穆、當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唐君毅等人創辦,其教學宗旨在於“上溯宋明書院講學精神,旁采西歐大學導師制度,以人文主義之教育宗旨,溝通東西文化,為人類和平、社會幸福謀前途”。

新亞書院新亞書院

新亞早年的教授有為國民政府教育部高教司司長的吳俊升先生、書法家曾克端、歷史學家左舜生、甲骨文專家董作賓、國學家饒宗頤、羅香林等。建校初期,規模極小,師生不過數十人,租用佐敦道三間課室在夜間上課。當時只設文史、哲學教育、經濟三系。1950年三月改組並易名為新亞書院,增設商學、農學、新聞社會三系,其後因未能自設農場及校舍不敷套用,停辦農學及新聞社會兩系。由錢穆先生任院長兼文史系系主任,唐君毅先生任教務長兼哲學系系主任,張丕介先生任總務長兼經濟系系主任,楊汝梅先生任商學系系主任,趙冰先生任法律顧問。

書院以中文教學,並教授官立學校所缺乏的中國文化課程,被視為中國儒學的復興基地及宋代書院文化的延續。

1959年,新亞接受香港政府的建議,改為專上學院,參加統一文憑考試,同時接受香港政府的補助。

1963年10月,香港中文大學正式成立,新亞書院成為三所創校成員書院之一。

崇基學院

鑒於五十年代初期香港社會對中文高等教育之需要,崇基學院於1951年10月由香港基督教教會代表所創辦,並於1955年依照香港政府法例註冊成立。

該校依據中國基督教之傳統,提供高等教育,以中文為主要之授課語言,並以融合基督精神與中國文化精神,開拓博愛包容、自由開放之風氣,培養學問通達、襟懷廣闊,具有世界文化視野的人才為宗旨。

崇基學院崇基學院

崇基學院創辦之初,僅有學生六十三人,借用港島聖約翰大禮拜堂及聖保羅男女中學上課。其後再租賃堅道147號樓房及下亞厘畢道之聖公會霍約瑟紀念堂為校址。此項發展乃得美國之亞洲區基督教高等教育聯合董事會、紐約之嶺南大學基金委員會與英國倫敦之亞洲基督教大學協會的經濟資助。

獨立書院時期,有“培育小美國人”的雅號。

蒙香港政府在新界馬料水撥贈土地一段,面積總計十英畝,並於其地增建火車站(現名為大學站),該校乃於1956年遷至新界馬料水村永久校址。

1963年10月,香港中文大學成立,崇基書院遂成為三成員學院之一。

聯合書院

聯合書院於1956年6月由廣僑、光夏、華僑、文化及平正會計專科學校五所私立書院合併組成 。這五所書院是從廣州或鄰近地區南移的私立大學,與香港有密切淵源。

聯合書院聯合書院

該校秉承“明德新民”校訓,肩負促進中西文化交流的使命,因應香港所需,與時並進,通過全人教育及群體生活,提升學生的品德情操,為香港社會、中國以至全人類服務。

1957年,聯合書院依據香港政府法案成立校董會。聯合書院創校董事會主席及首任校長為蔣法賢醫生,校本部設在香港堅道一百四十七號,有學生六百多人。

1957年,聯合書院、崇基學院及新亞書院組成香港中文專上學校協會,並由蔣法賢校長任協會主席。

1959年,聯合書院和崇基學院、新亞書院成為政府資助的專上學院。

1963年10月,香港中文大學正式成立,聯合書院成為三所創校成員書院之一。

開拓發展

1964年,中大首次頒授學士學位;訂定校訓“博文約禮”。1963年,三所書院合併為香港中文大學,當時設有文學院、理學院和

今日港中大今日港中大
社會科學院,香港政府接納富爾敦委員會的報告書,臨時校董會隨即成立。政府於同年九月完成立法程式,通過大學條例及規程。關祖堯爵士出任大學校董會主席,李卓敏博士出任香港中文大學第一任校長。

1965年,教育學院、校外進修部成立;開辦首項學生交流計畫。

1966年,研究院成立(為香港首所研究院)。

香港中文大學成立香港中文大學成立

1967年,中國文化研究所成立;頒授第一屆碩士學位。

1969年,大學本部辦事處遷入沙田現址。

1971年,簡悅強爵士出任大學校董會主席;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成立,由三所書院的學生代表組成,但各書院仍擁有獨立的學生會。

1972-73年,大學圖書館落成啟用;聯合書院及新亞書院搬到香港中文大學沙田校址。

1974年,工商管理學院成立;香港政府及立法局批准中大設立醫學院。

1976年,香港立法局通過香港中文大學改制方案,中大將採取單一制的行政結構,各書院只負責學生福利等工作,其餘權力悉數移交大學中央;第二次《富爾敦報告書》呈交大學監督,建議加強教務人員參與治校以及重組學系,為實施第二次《富爾敦報告書》的建議,大學新條例與規程完成立法程式,正式生效。

1978年,馬臨教授接任第二任校長。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文大學

1980年,首辦博士學位課程。

1981年,醫學院正式成立並錄取首批醫學生,成為香港第二所醫學院;首辦兼讀學士學位課程。

1982年,利國偉爵士出任大學校董會主席;首次頒授哲學博士學位。

1983年,中大校友丘成桐獲得國際數學家大會菲爾茲獎,此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

1984年,中大推行本科課程暫取新生計畫,接受中五會考畢業生循該辦法申請入學。

1986年,逸夫書院成立,成為中大第四所成員書院,其校舍則於四年後落成;大學全面檢討課程結構,改用學分制,並加強通識教育。

1987年,高錕教授接任第三任校長。

1988年,教育統籌委員會公布《第三號報告書》,當中建議中大的學制由四年制改為三年制,引起中大學生抗議;大學服務中心加入中大(1993年更名為中國研究服務中心)。

1989年,《第三號報告書》的建議獲行政局通過,建議最終成為事實。中大絕大部份學繫於1994年正式改行三年本科的學制。

港中大傳統四大書院港中大傳統四大書院

1991年,工程學院、護理學系(2002年正名為那打素護理學院)成立。1992年,藥劑學院成立。1993年,會計學院成立。同年,中大校友評議會成立。

1995年,香港國際網際網路交換中心於中文大學成立,成為全港網際網路訊息的核心。

1996年,李國章教授接任第四任校長。1997年,利漢釗博士出任大學校董會主席。

1998年,中大駐北京大學聯絡處成立;中醫學院、酒店管理學院成立。同年,率全港之先錄取內地本科生。

1999年,新聞與傳播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其後成為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成立。2000年,中醫中藥研究所成立。

2001年,中大於東鐵大學站附近興建全港首間教學酒店。

2002年,金耀基教授接任第五任校長;中大與東華三院籌劃成立香港中文大學—東華三院社區書院;中大首次頒授榮譽院士。

鳥瞰中大校園鳥瞰中大校園

2003年3月28日,鄭維健博士出任大學校董會主席;因非典型肺炎爆發,中大宣布休課。同年,中大成功找出非典型肺炎病毒的源頭。

2004年,劉遵義教授接任第六任校長。

2005年,星雲大師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在中大成立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2005年12月1日,法律學院成立,中大成為繼港大及城大之後,香港第三家提供法律本科及研究院課程的大學 。

2006年,為應付中大於2012年恢復大學四年制後對學生宿位的需求,校方宣布成立晨興書院及善衡書院,校舍設於大學體育館後的山坡;大學制定策略計畫,確立今後十年發展方向;選定五個重點資助研究領域。

2007年,敬文書院、伍宜孫書院及和聲書院成立。

2009年,前校長高錕教授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為第一位擁有香港身分的諾貝爾獎得主;鄭海泉博士出任大學校董會主席;建築學系升格為建築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成立。

2010年,沈祖堯教授接任第七任校長;兩所新書院善衡書院和晨興書院開始招生。

高錕教授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高錕教授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2011年,第七所書院和聲書院開始招生;中大教學酒店開幕暨鄭裕彤樓命名;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研究院開幕。

2012年,配合香港“3+3+4”學制改革,採用四年制本科課程,回歸創校一直推行至九十年代中期之學制;敬文書院和伍宜孫書院開始招生。

2013年,香港中文大學金禧校慶。同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正式致函廣東省人民政府,同意批准設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由香港中文大學和深圳大學合作辦學,由廣東省人民政府依法進行管理。

辦學條件

師資力量

香港中文大學是香港唯一有諾貝爾獎得主、菲爾茲獎得主、圖靈獎得主任教的大學,不少中大學者和研究人員屢獲殊榮,而獲著名獎項者更不計其數。

截至2014年,學校擁有教職員工7396人,其中教授994人,各類講師及事業顧問562人,教學助理91人,副研究員及以上415人,研究支援人員924人。

“光纖之父”高錕於1987至1996年出任中文大學校長,卸任校長一職後一直擔任中大工程學榮譽講座教授至今,2009年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

赫赫學人赫赫學人

中大博文講座教授及數學科學研究所所長丘成桐教授為中文大學校友,曾獲數學界最高榮譽菲爾茲獎。丘教授證明了卡拉比猜想,提出卡拉比—丘流形,現已成為物理學家建立弦理論的幾何基礎。

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楊振寧教授為首位華人諾貝爾獎得主。楊教授對二十世紀中葉以來的物理學發展,尤其是粒子和統計學物理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9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莫里斯爵士,於2002年加入中文大學成為博文講座教授,並出任晨興書院院長。

199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歐元之父”蒙代爾教授,於2009年加入中文大學成為博文講座教授。

國際知名的計算機科學家,首位華人圖靈獎得主姚期智教授於2005年加入中文大學成為博文講座教授。

學術獎項及榮譽
類別 人數
諾貝爾獎得主 4
菲爾茲獎得主 1
圖靈獎得主 1
沃爾夫數學獎得主 1
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學會院士 30
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2
美國物理學會院士 5
世界計量經濟學會院士 3
美國計算機器學會院士 4
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 2
中國科學院院士 6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4
中國工程院院士 3
中央研究院院士 8
香港裘槎基金會優秀科研學者 16
香港裘槎基金會優秀醫學科研學者 7
國家自然科學獎得主 18
長江學者成就獎得主 3
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得主 31
國際製造工程學會院士 1
美國國家醫學研究院外籍院士 1
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1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15年4月香港中文大學官網)

院系概況

根據2015年4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設有8個學院:文學院、工商管理學院、教育學院、工程學院、法律學院、醫學院、理學院和社會科學院,開設多個主修、副修和雙學位學士課程。

院系課程
學院 學士課程
文學院 人類學、中國語言及文學、文化管理、文化研究、英文、藝術、歷史、日本研究、語言學、音樂、哲學、宗教研究、神學、翻譯
工商管理學院 亞洲商業學、環球商業學、環球經濟與金融、酒店及旅遊管理學、保險、金融與精算學、工商管理學士綜合課程、國際貿易與中國企業、專業會計學、計量金融學、計量金融學及風險管理科學
教育學院 運動科學與健康教育、通識教育、數學及數學教育、體育運動科學、健康與體育運動科學、中國語文教育、英國語文研究及英國語文教育
工程學院 生物醫學工程學、計算機工程學、計算機科學、電子工程學、能源工程學、信息工程學、數學與信息工程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學、數學與信息工程學
法律學院 法學士
醫學院 中醫學、社區健康、老年學、醫學、護理學、藥劑學、公共衛生
理學院 分子生物技術學、化學、生物化學、生物學、地球系統科學、自然科學、物理、計量金融學及風險管理科學、風險管理科學、食品及營養科學、理論物理精研、細胞及分子生物學、統計學、數學、數學精研(包括數學與信息工程學)、環境科學、數學與信息工程學
社會科學院 建築學、經濟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環球經濟與金融、全球研究、政治與行政學、新聞與傳播學、心理學、社會工作學、社會學、城市研究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15年4月香港中文大學官網)

辦學模式

書院制度

九大書院
崇基學院 新亞書院 聯合書院
逸夫書院 晨興書院 善衡書院
敬文書院 伍宜孫書院 和聲書院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始於1963年崇基、新亞、聯合三所書院合併,隨後逸夫書院於1986年成立,晨興書院、善衡書院於2006年創立,繼有敬文書院、伍宜孫書院與和聲書院於2007年創立,到了2012年,中大校園共有九所書院。

香港中文大學九所書院香港中文大學九所書院

中大是全港唯一實行書院制的大學。所有中大全日制本科生都可選擇一所書院,成為該院的一分子。每所書院都是獨樹一幟的,有各自的文化,但匯聚在一起,卻塑造了中文大學的精神面貌。

書院是和諧融洽的群體,各有宿舍、飯堂及其他設施,並舉辦各種活動,這些活動包括海外交流及外訪計畫,研討會,師友計畫,社區服務,語文、資訊科技和領袖才能訓練,還有多種學生社團組織的課外活動。

書院提供眾多非形式教育機會,與正規課程相輔相成,旨在培養學生的人際關係技巧、文化品味、自信心和責任感。學生更可善用獎學金和經濟援助計畫發揮個人成長的潛力。

通識教育

世界級的大學教育除了著重專科訓練外,還應培養學生慎思明辨的能力和文化意識,後者更是現代及未來世界公民的特質。通識教育是香港中文大學學士課程重要的一環,兼融中國人文理想和西方博雅教育,均衡而多方面地向學生傳授知識,從而達至全人教

全人教育全人教育
育。此外該校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分為以下4個必修範圍:中華文化傳承,自然、科學與科技,社會與文化,自我與人文。

中大提供二百多個通識選修科目,內容與現代社會息息相關。課堂以外,大學舉辦學術會議、退修活動、讀書會、通識沙龍等活動,為學生提供砥礪學問,交流思想的環境。另外書院亦提供多元化的通識課程及學習機會。

培育計畫

香港中文大學的學生培育計畫包括:寰宇暑期實習計畫、師友計畫、暑期計畫、領袖培育課程計畫。

雙語並重

中大五十年來一直堅持中英雙語(兩文三語)的教育方針,鼓勵學生以兩文三語作為學習、學術交流以及師生溝通的媒介,以培養他們終身學習、就業和社會參與的能力。提高雙語的能力有助學生增加對自己的認識,拓寬他們的國際視野,讓他們更關心世界事務,認識世界文化的多元性,為他們在今日全球化的社會中生活和工作,打下必須具有的文化和語言基礎。

學科建設

根據2015年4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研究院提供兩類型課程,即修課式課程及研究式課程, 頒授多種不同的高等學位,包括音樂博士、教育博士、哲學博士、心理學博士、法律博士、法學碩士、文學碩士、會計學碩士、建築碩士、工商管理碩士、中醫學碩士、臨牀藥劑學碩士、神道學碩士、教育碩士、藝術碩士、家庭醫學碩士、健康科學碩士、音樂碩士、護理碩士、職業醫學碩士、專業會計學碩士、公共衛生碩士、哲學碩士、理學碩士、社會科學碩士、社會工作碩士及專業文憑。

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
學科名稱 參評年份 名次
現代語言 2014 11
語言學 2014 48
計算機科學與信息系統 2014 18
化學工程 2014 51
電子與電子工程 2014 38
機械、航空與製造工程 2014 51
醫學 2014 49
生物科學 2014 51
心理學 2014 41
藥學與藥理學 2014 101
數學 2014 26
化學 2014 151
材料科學 2014 51
地理 2014 51
統計與運籌學 2014 43
社會學 2014 39
政治與國際關係學 2014 39
法律 2014 51
經濟和計量經濟學 2014 34
會計與金融 2014 27
傳媒與媒體研究 2014 19
教育學 2014 24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QS世界大學排名官網)

合作交流

國際合作

香港中文大學已與世界多所院校、研究機構、學習中心、政府部門、區域及國際組織建立密切的夥伴關係,並且與海外二百六十多

國際交流國際交流
所院校設立超過四百二十個研究合作、學者、師生交流的項目。教學方面,中大亦鼓勵同學透過體驗不同文化,增進知識和發展人際網路,以裝備自己,應付全球化挑戰。

中大亦是許多國際高等教育組織的成員,例如世界大學聯盟、亞太國際教育協會、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大英國協大學協會、東南亞高等學府協會及國際大學協會等,借著參與這些組織,與其他大學之間發展學術研究結盟。每年中大接待約150個海外代表團,同時中大的管理人員亦到訪夥伴單位,籍此加強聯繫。

中大成立後,李卓敏校長在草創之初的1965年,與美國加州大學簽署交換協定,開香港海外聯繫之先。中文大學已與近三十個國家和地區的二百五十多所高等院校合辦學生交換計畫,目的地包括澳洲、比利時、智利、捷克、丹麥、法國、德國、印度、義大利、韓國、墨西哥、荷蘭、紐西蘭、俄羅斯、新加坡、瑞典及泰國等地。每年,中大超過九百個學生前往外地交流,同時亦接待約一千四百個的海外學生,營造文化多元的校園環境。此外,每年超過三千個中大學生參加短期的離港學習課程。

中國聯繫

香港中文大學自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與中國內地正式交流。中大積極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初期的交流培訓和學科重整運動,是香港本地高校之先驅,於改革開放進程中發揮了深遠的影響。

國內聯繫國內聯繫

此後,中大不斷加強與多所中國內地及台灣的大學的合作交流,內容包括科研合作、學者互訪、學生交流以及合辦學術活動與課程等。校方每年接待逾二百三十個來自內地和台灣的訪問團,訪者超過三千五百人次。中大教職員亦以不同方式出訪,加強與內地及台灣夥伴院校的聯繫。

該校與深圳市政府積極合作,共同建立全面緊密合作關係,在教育、科研、人才培養等方面加強合作。與中國科學院和深圳市政府合作成立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2011年,在深圳虛擬大學園興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研究院”是該校在深圳的重要教學、研發和技術轉讓基地。2012年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正式獲國家教育部批准籌建。

社會評價

大學排名
排名機構 2014-15 2013-14 2012-13 2011-12 2010-11 2009-10
QS亞洲大學排名 6 6 7 5 5 4
QS世界大學排名 51 46 39 40 37 42
上海交通大學 世界大學學術排名 151-200 151-200 151-200 151-200 151-200 151-200
《 泰晤士高等教育 》 世界大學排名 129 109 124 151 - 42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QS世界大學排名等官網)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根據2015年4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有國家重點實驗室5個,卓越學科領域平台(群體)7個,聯合研究單位34個,其他研究所33個。

國家重點實驗室(5個):華南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中文大學夥伴實驗室)、植物化學與西部植物資源持續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中文大學夥伴實驗室)、消化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中文大學夥伴實驗室)、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中文大學夥伴實驗室)、合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卓越學科領域平台(群體)(7個):細胞器生物合成及功能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的歷史人類學研究、中醫中藥研究與發展、資訊科技、網路編碼研究所、母體血漿胎兒核酸研究中心、植物及農業生物科技中心

聯合研究單位
研究單位名稱
草藥研究中心
地球信息科學聯合實驗室
光機電設計與工程聯合研究中心
滬港發展聯合研究所
滬港化學合成聯合實驗室
聯合傳統醫學分子實驗室
腦研究中心
清華大學─麻省理工學院─香港中文大學理論計算機科學研究中心
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媒體科學、技術與系統聯合研究中心(深圳)
人文價值研究中心
汕頭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汕頭國際眼科中心
上皮細胞生物學研究中心
生物醫學工程聯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國家中藥現代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藥標準化和研發聯合實驗室
香港中文大學─荷蘭烏得勒支大學語言、認知及大腦聯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華大基因跨組學創新研究院
香港中文大學─美國馬里蘭大學中西醫結合醫學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南開大學社會政策聯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智慧中國 機器人與智慧城巿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企業網際網路運作聯合研究項目
香港中文大學利群計算及界面科技教育部─微軟重點實驗室
香港中文大學與暨南大學再生醫學聯合實驗室
香港中文大學與南京大學脊柱側彎聯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與浙江大學肝病及消化病聯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與浙江大學天然藥物與毒理學研究聯合實驗室
香港中文大學與浙江大學先進光子學聯合研究實驗室
語言與人類複雜系統聯合研究中心
智慧型感知系統聯合研究中心
智慧型工程聯合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學生物資源與疾病分子機理聯合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學藥用植物化學與植物資源聯合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香港中文大學上海合作中心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與香港中文大學促進中藥全球化聯合實驗室
自動化科學與工程聯合研究中心
其他研究所
研究所名稱
材料科學及技術研究中心 呂志和創新醫學研究所 理論計算機科學與通訊科學研究所 數學科學研究所 香港糖尿病及肥胖症研究所
光科技研究所 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 理論物理研究所 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 香港亞太研究所
環境、能源及可持續發展研究所 人類傳意科學研究所 植物分子生物學及農業生物科技研究所 網路編碼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
精密工程研究所 人文學科研究所 中國文化研究所 未來城市研究所 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
經濟及金融研究中心 深圳研究院 中醫中藥研究所 香港癌症研究所 消化疾病研究所
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 生物科技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先進集成技術研究所 香港教育研究所 信興高等工程研究所
心腦血管醫學研究所 亞太工商研究所 亞洲供應鏈及物流研究所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15年4月香港中文大學官網)

建設成果

成果統計

香港中文大學在2006年的策略計畫中,選定五個學術領域,調配充足資源協助其開展研究,以“中國研究”、“生物醫學科學”、“信息科學”、“經濟與金融”、“地球信息與地球科學”為五大重點研究領域。

2013-14年度研究資助局優配研究金
生物及醫學 63 50.38
商學 19 5.38
工程學 44 26.54
人文學及社會科學 43 21.76
自然科學 27 18.23
2013-14年度研究資助局傑出青年學者計畫撥款
研究領域 項目數 金額(百萬港元)
生物及醫學 2 1.66
商學 1 0.47
工程學 6 4.88
人文學及社會科學 7 4.19
自然科學 5 3.56
研究成果分布
- 2013-14年度 2012-13年度
期刊文章 3232 3241
發表論文 2814 2809
學術專著 653 599
創意文學作品、顧問報告、個案研究 175 122
專利、協定及成立公司 61 65
其他 843 869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15年4月香港中文大學官網)

傑出研究

協作研究金2012/2013年度獲資助之研究項目

1.具有能量定域效應的功能化電漿光子學及其在檢測納米操控和光電子中的套用

2.探討力學傳導及新的內皮細胞信號因子對運動促進血管健康的關鍵作用

3.巨噬細胞-肌纖維母細胞轉分化在器官纖維化的致病機制與臨床干預

4.基於金-鑽石複合納米系統的多功能超靈敏探測

5.發展新方法學用於製備碳硼烷新材料

第三輪主題研究計畫獲資助之研究項目

1.系統性開發鼻咽癌的分子靶標

2.對糖尿病心血管及腎臟併發症的跨組學基因研究-從創新發現至個性化治療

3.智慧型化太陽能技術:採集、存儲和套用

中國研究

香港中文大學自創校起即肩負”結合傳統與現代,融會中國與西方“的使命,以承傳中國文化為己任,積數十年中國人文研究的傳

大師身影大師身影
統,可謂卓然有成。中大的中國研究領域涵蓋廣泛,涵蓋語文、文學及表演藝術、或文化承傳和歷史、社會和區域發展、政治及法制發展、公共衛生和環境、商業與法律等,以期多方面為傳承中國文化及人文精神作出貢獻。

中大創校先賢及教授中不乏目光遠大的中國研究學者,包括錢穆先生、唐君毅先生、牟宗三先生、勞思光教授、劉殿爵教授、饒宗頤教授、余英時教授和余光中教授等。他們繼承中國的學術傳統,又以現代觀點重新詮釋國學,主張重新認識中國歷史文化的價值,並重建中國人文精神和倫理道德傳統;他們培育不少國學人才,深刻影響著華人學術圈,亦為中文大學發揚中國文化的工作打下根基。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圖書館系統圖書館系統

根據2015年4月學校官網顯示,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系統有大學圖書館、新亞書院錢穆圖書館、崇基學院牟路思怡圖書館、聯合書院胡忠多媒體圖書館、李炳醫學圖書館、建築學圖書館、利國偉法律圖書館等7所圖書館;館藏涵蓋13萬餘種電子及紙本期刊、456萬餘冊電子書及258萬餘冊書籍

;特藏包括從商代甲骨、中西文善本至現代中國文學檔案等

2013至2014年度圖書館館藏資料
類別 統計數據
館藏(冊) 2587498
期刊(種) 9361
電子期刊 127855
電子書 4562182
電子資料庫 670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15年4月香港中文大學官網

學術期刊

大學刊物
《中文大學校刊》 《香港中文大學年報》 《中大通訊》
《概覽及統計資料》 《香港中文大學概況》

文化傳統

校名來源

創校校長李卓敏在1978年中大第十九屆頒授學位典禮上,曾解釋大學命名為香港中文大學的原因。他指出有一個普遍解釋以為中文即是指中國文化,故此,中文大學是指傳揚中國文化的大學。

中大創校使命中大創校使命

李卓敏認為“凡是大學都不可能脫離本身民族的背景。因此,中國或海外華僑創辦的大學都是中文大學……每一所大學都是溝通本國和外國文化的橋樑…那是理所當然的。”

而香港中文大學特殊的地方在於中大是“專門為了一個特殊的使命而努力;這個使命就是把中國的數據吸收和融化到各個學科,予以發揚光大……簡而言之,香港中文大學是把中國文化的境界溶合到各學科的大學。”

李卓敏指出,大學校訓“博文約禮”中的第二個字“文”(也就是中文大學校名的第二個字)並不指狹義的文科,而是包括了一切學科,因此校訓更強調了中大校名的真正意義。他續認為:“凡是中國或海外華僑創辦的大學都是中文大學;但我們的大學卻是獨一的,因為英文名稱The Chinese University的The字用大寫T起頭,這就把本校的特殊使命表達出來了。”

學校校訓

博文約禮
知識深廣謂之博文,遵守禮儀謂之約禮。 博文約禮 ,為孔子之主要教育規訓,其言載於《 論語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本校教育方針為德智並重,故采“博文約禮”為校訓。
校訓 校訓

學校校徽

該校以中國神話中之“ 鳳 ”為校徽,蓋自漢代以來,鳳即被視為“南方之鳥”,且素為高貴、美麗、忠耿及莊嚴之象徵。以紫與金為校色,取意在紫色象徵熱誠與忠耿,金色象徵堅毅與果敢。
校徽 校徽

學校紋章

香港中文大學成立後,校董會按大學條例經校長代表向 英國 倫敦 的 英國紋章院 申請授予紋章。紋章院於1967年授予中大紋章,是香港第一所正式獲得完整紋章的大學。中大紋章其現時所用校徽大致相同,只是兩旁添加青色護盾獸 麒麟 。盾形校徽為“雙色回頭鳳”設計,該雙色訂為“or”和“purpure”,意即金、紫兩色。
紋章 紋章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監督 梁振英
校長 沈祖堯
副校長 華雲生 許敬文 、 侯傑泰 、 霍泰輝 、 張妙清
司庫 陸觀豪
教務長 吳樹培
圖書館館長 Louise Jones
財務長 陳林月萍
大學輔導長 吳基培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15年4月香港中文大學官網)

歷任領導

歷任校長
在任時間 姓名
第一任(1964—1978) 李卓敏
第二任(1978—1987) 馬臨
第三任(1987—1996) 高錕
第四任(1996—2002) 李國章
第五任(2002—2004) 金耀基
第六任(2004—2010) 劉遵義
第七任(2010—迄今) 沈祖堯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15年4月香港中文大學官網)

校園環境

香港中文大學校園位於沙田西北隅,不但兼擁海山勝景,交通也極為便捷,坐火車從九龍到中大只需三十分鐘,從羅湖邊境則只需

校園景致校園景致
二十分鐘。校園占地一百三十七點三公頃,是香港最大最秀逸者。中大依山而建,從山頂到山腳,由高至低可分成三層,經過幾十年的經營,處處花木扶疏,中西風格的建築掩映於其間。中大也是許多鳥獸蟲魚的棲息地,校方也竭力保護校園生態。俯瞰吐露港、遠眺八仙嶺的中大校園,是山與海的協奏曲,給予詩人靈感,賦詩歌頌它的和諧景致以及當中的翰墨因緣。

中大校園宜漫步宜健行,徜徉於其間,可遠觀飛鳥,近賞花樹。行於校園內的人行步道,如山陰道上行,從大學鐵路站起步,以任何一所書院為終點,信步而上,會途經清雅的荷塘、蒼鬱的老樹、翠瓦丹柱的亭台、兩側樹木成行的大道、幽靜的庭院、芳馨襲人的中藥園、著名的雕塑、得獎的建築,以及其他或人工或天然的景物,使人應接不暇。凡此種種,都令中文大學成為潛心治學、培養德行才幹的好地方。

傑出校友

● 學術界

余英時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得主
丘成桐 美國哈佛大學終身教授、首位華人菲爾茲獎得主、沃爾夫數學獎得主
徐立之 香港大學前校長、浙江大學求是高等研究院院長
陳玉樹 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創院院長兼副校長、香港嶺南大學前校長
霍韜晦 當代思想家、教育家、新儒學家、梵文學者、佛學家
鄭國漢 香港嶺南大學校長、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前院長
王於漸 香港大學前首席副校長、商學院前院長、經濟學講座教授
杜祖貽 美國密西根大學教育系教授兼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前院長
鄭紹遠 香港科技大學理學院前院長、數學系榮休教授
辛世文 香港中文大學生物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善衡書院院長
黃乃正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院長、理學院前院長
雷金慶 香港大學文學院前院長、昆士蘭大學亞洲語言研究系前主任
梁元生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院長、歷史系講座教授、崇基學院前院長
李沛良 香港中文大學伍宜孫書院院長、社會科學院前院長、崇基學院前院長
梁美芬 香港城市大學法學院院長、香港十大傑出青年、香港立法會議員
陳志輝 香港中文大學EMBA課程主任、逸夫書院院長
陳家樂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院長、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前副院長兼財務系主任
張仁良 香港教育學院校長、香港浸會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前院長兼金融學講座教授
金聖華 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講座教授、香港翻譯學會會長
葉永烜 德籍華裔天文學家、台灣中央大學教授
劉煥明 香港中文大學理學院前院長、物理系講座教授
胡紹燊 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院長
崔康常 香港恒生管理學院創校校長
陳耀南 香港大學中文系教授
盧瑋鑾 香港著名散文作家、教育家,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主任
李天命 香港著名哲學家、作家、詩人
周佳榮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系主任
陳永明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前系主任、香港教育學院語文教育學院前院長
何建宗 紅潮研究專家、香港綠色力量會長、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環境學課程主任
陸潤棠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系教授、恒生管理學院英文系教授兼人文學院院長
古德明 香港英語教育作家、時事評論家、香港科技大學翻譯組前主管
潘毅 香港理工大學套用社會科學系教授
莊太量 香港中文大學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南京大學思源講座教授
趙慧君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教授、香港十大傑出青年、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得主
許俊炎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公開考試委員會主席
李述湯 香港城市大學講座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段玉明 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
戴希立 香港田家炳中學校長、香港優質教育基金督導委員會主席

● 商界

鄭海泉 香港銀行家、滙豐銀行亞太區前主席
羅旭德 德國西門子股份公司前總裁兼執行長
李思廉 香港富力地產集團董事長
陳萬雄 香港聯合出版集團總裁、香港出版總會會長
香樹輝 香港投資銀行家、資深傳媒人
甘慶林 長江和記實業副董事、總經理
王美琪 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總經理
吳瑞雲 英皇娛樂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
汪長智 香港沙龍電影有限公司前董事、總經理
梁海明 仲良集團主席兼總裁
王維基 香港電視網路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香港寬頻聯合創辦人兼主席
羅富昌 香港永富容器集團有限公司主席
鄺其志 澳門勵駿創建主席、香港交易所前行政總裁
龐寶林 香港東驥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程鼎一 香港國泰航空集團中國區總經理
莊偉茵 香港中華電力有限公司企業發展總裁
楊玉珍 香港電燈集團有限公司公共事務總經理
許漢忠 香港機場管理局執行長
陸國燊 香港商務印書館董事、總經理兼總編輯
馮永業 香港機場管理局企業發展執行總監、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前行政總裁
張鴻 朗力福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兼執行董事、中國金石礦業控股有限公司前行政總裁
林永君 傲視網路有限公司行政總裁、慧科訊業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香港網際網路專業協會創會會長
沈振盈 香港訊匯證券執行長、著名股市投資專家
謝家駒 香港瑞安投資有限公司前總經理
朱泰和 友邦保險集團首席投資總監
梁理中 中原財務董事、總經理
許夏林 森科產品有限公司行政董事
伍經衡 香港遵理學校創辦人
彭玉榮 香港東亞銀行前副執行長
黃元山 瑞銀倫敦前執行董事、英國蘇格蘭皇家銀行亞太區結構信貸衍生部門前主管
王澤基 巴克萊資本投行部前董事總經理、瑞士銀行前董事總經理、香港中文大學財務系教授
塗國彬 香港永豐金融集團研究部主管
莊志豪 香港致富證券研究部經理

● 政界

屈潔冰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國際貿易、亞太策略及多元文化廳廳長
郭森若 澳大利亞前駐韓大使、澳大利亞駐亞太經合組織(APEC)大使
陳德霖 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
吳克儉 香港教育局局長
陳茂波 香港發展局局長、香港會計師公會前會長
馬力 香港民建聯前主席、香港立法會議員
白韞六 香港廉政公署廉政專員、香港入境事務處前處長
羅范椒芬 香港廉政公署前廉政專員、香港教育統籌局前局長
張志剛 香港特區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香港發展論壇總幹事、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
王桂塤 香港國際仲裁中心主席、香港著作權審裁處主席、香港律師會前會長
邱誠武 香港運輸及房屋局副局長、香港經濟日報前執行總編輯
許曉暉 香港民政事務局副局長
梁敬國 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副局長
梁鳳儀 香港證監會執行董事、香港金融管理局前助理總裁、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前副局長
何安達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辦公室前新聞統籌專員
麥美娟 香港立法會議員、香港葵青區議會前副主席、香港工會聯合會常委
陳克勤 香港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
譚偉豪 香港立法會議員、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副主席
蔣麗芸 香港立法會議員
梁卓文 香港駐美國總經濟貿易專員、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前署長
王易鳴 香港立法局議員、香港行政局議員、香港青年事務委員會前主席
葉文娟 香港社會福利署署長
梁焯輝 香港規劃署前署長
李明逵 香港警務處前處長
張敏儀 香港廣播處前處長、香港特區駐東京經濟代表部前首席代表
吳國昌 澳門立法會議員
楊耀忠 香港臨時立法會議員、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會長、香島中學校長
楊寶坤 皇家香港輔助警察隊總警司、香港立法局議員
邱光耀 馬來西亞政治演說家、社會黨青年國際聯盟(IUSY)全球副主席
陳黃穗 香港存款保障委員會主席、香港消費者委員會前總幹事
劉燕卿 香港申訴專員公署申訴專員、香港消費者委員會前總幹事
潘潔 香港環境局前副局長

● 文化藝術界

鍾景輝 香港戲劇教育家、香港戲劇協會會長、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創院院長
許冠文 香港著名電影導演、演員、編劇,第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
湯漢 天主教中國香港教區主教
黃易 香港著名武俠小說作家
陳永華 香港音樂家、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主席
梁文道 香港作家、電視主持人
黃偉文 香港著名填詞人、時尚評論人
孫耀威 香港著名歌手、演員、主持人
王貽興 香港作家、電視主持人
王晶 香港影視導演、編劇、製作人
麥貫之 香港著名導演
冼杞然 香港著名導演
羅永賢 香港無線電視編導、監製
黃修平 香港著名導演、香港電影金像獎新晉導演獎得主
古天農 香港中英劇團藝術總監
唐健垣 香港著名古琴家、古箏演奏家、南音和甲骨文研究專家
殷巧兒 香港資深教育及話劇工作者
曾葉發 香港作曲家、指揮家、教育家,香港作曲家聯會創會主席
杜可風 香港著名電影攝影師
林子揚 香港著名音樂人
陳浩然 香港著名音樂製作人
伍卓賢 香港作曲家、編曲家、笙演奏家、音樂導師
黃紀鈞 香港著名漫畫家
梁仲基 香港著名漫畫家
黃碧雲 香港作家
李敏 香港作家
王迪詩 香港作家
謝曉虹 香港作家
鄭梓靈 香港作家
西茜凰 香港作家
黃炳耀 香港演員、編劇
劉天賜 香港著名媒體人、創意人士
潘源良 香港著名填詞人
方傑 香港著名填詞人
杜國威 香港編劇、香港戲劇家協會副主席
黃凱芹 香港著名歌手、電台DJ
黃一山 香港演員、編劇
陳松伶 香港影視歌三棲女藝人
高皓正 香港歌手、演員、主持人
梁榮忠 香港演員
森美 香港演員、歌手、主持人
蔡梓銘 香港歌手
朱凱婷 2001年香港小姐季軍
陳美詩 中國香港女演員、歌手
陳倩揚 2008年香港小姐亞軍、2009年國際中華小姐亞軍
黃婉曼 香港藝人、記者
梁雨恩 香港歌手
羅杏芝 香港女配音演員
余欣沛 香港女配音演員

● 新聞傳媒界

譚衛兒 《南華早報》副總編輯、香港亞洲電視新聞及公共事務部前副總裁
陳景祥 香港資深傳媒人、《信報》前總編輯
張健波 香港資深傳媒人、《明報》總編輯
許方輝 香港無線電視新聞總採訪主任
張家豐 東亞唱片製作有限公司總經理
羅燦 香港數碼廣播有限公司執行長、《信報》前執行長
張翠容 香港資深戰地女記者
潘蔚林 香港無線電視中國組首席記者兼主播
吳璟儁 香港無線電視新聞主播
羅若安 香港無線電視新聞主播
莊安宜 香港有線電視新聞台前總主播
邱文華 香港無線電視前新聞主播
何潔貞 香港無線電視前新聞主播
葉雅媛 香港無線電視前新聞主播
楊潔恩 香港無線電視前新聞主播
黃章翹 香港無線電視前新聞主播
龔偉怡 香港無線電視新聞財經組記者兼主播
黃紫盈 香港無線電視新聞前主播
郭詠嘉 香港無線電視新聞前主播
方健儀 香港無線電視前首席記者兼主播
方東升 香港無線電視新聞主播、副採訪主任
馮佩樂 香港無線電視前首席記者
吳志森 香港資深傳媒人
洪朝豐 香港電台及電視節目主持人
韓毓霞 香港無線電視主持人
詹志文 香港商業電台節目主持人
魏綺珊 鳳凰衛視香港台新聞主播、主持人

● 體育界

趙詠賢 釜山亞運會女子壁球金牌得主
林尚義 香港足球運動員、著名電視足球評述員
梁倬軒 香港足球運動員、2009年東亞運動會金牌得主
蔡曉慧 香港女游泳選手、1998年莫斯科世界青年運動會銀牌得主
李致和 2006年多哈亞運會鐵人三項銀牌得主
麥佩軒 2000年亞洲壁球錦標賽女團冠軍、2009年東亞運動會女團金牌得主
余翠怡 輪椅擊劍運動員,雅典殘奧會獲四枚金牌、北京殘奧會一金一銀、倫敦殘奧會兩金一銅
湯芷穎 2014年仁川亞運會女子壁球團體銅牌得主

(依據網路“香港中文大學校友列表”逐一核對整理)

宗旨願景

學校使命

要協助保存,創造,套用及傳播知識,全方位的學科教學,科研和公共服務,從而滿足用戶的需求,並提高中國香港市民的福祉作為一個整體,更廣泛的國際社會。

學校宗旨

香港中文大學是一所高瞻遠矚,充滿活力的國際高等學府。其成立的宗旨,在於:

(一)協力於知識的保存、傳播、交流及增長;

(二)人文學科、科學學科及其它學科的正規課程,水準當與地位最崇高的大學須有及應有的水準相同;

(三)促進中國的民智與文化的發展,藉以協力提高其經濟與社會福利。

使命願景

要承認本地,國內和國際一流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的雙語和多元文化的學生教育,學術成果及對社會的貢獻,不斷滿足卓越標準尺寸。

在各個學科領域,全面綜合地進行教學與研究,提供公共服務,致力於保存、創造、套用及傳播知識,以滿足香港、全中國,以至世界各地人民的需要,並為人類的福祉作出貢獻。努力成為香港、全國及國際公認的第一流研究型綜合大學,並使建立於雙語及跨文化傳統的學生教育、學術成果及社會貢獻,均保持在卓越水平。

歷任校長

第一任李卓敏教授(1963-1978)

第二任馬臨教授 (1978-1987)

第三任高錕教授 (1987-1996)(“世界光纖之父”,被授予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第四任李國章教授(1996-2002)

第五任金耀基教授(2002-2004)

第六任劉遵義教授(2004-2010)

第七任沈祖堯教授(2010-至今)

校園文化

香港中文大學校訓為“博文約禮”。“博文約禮”出自《論語》:“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它是孔子的主要教育規訓。知識深廣謂之“博文”,遵守禮儀謂之“約禮”。因此,中大的教育方針是德智並重。

校徽

以中國神話中的“鳳”為校徽亦能體現中大的特別之處,自漢代以來,鳳就被看作是“南方之鳥”,成為高貴、美麗、忠耿及莊嚴的象徵。以紫色與金色為底色,取意紫色的熱誠與忠耿和金色的堅毅與果敢。中大這種人文氣質背後的文理兼備,把入相的剛柔相濟在其招生、教學及校園文化中皆得到了充分體現。

入學相關

入學條件

根據統計,香港會考及聯考成績最優秀的前1,000名學生中,有半數入讀中文大學。通過優先錄取計畫入學的尖子,中大錄取的數目亦是全港院校之冠。2000-2010年香港地區高級程度會考的“最優考生”中,香港中文大學錄取的“最優狀元”人數最多,共有19名最優狀元就讀,其中6A狀元9名、5A狀元10名,擊敗香港大學成為香港本地尖子的首選大學。

面試形式

視申報渠道而定。香港中文大學在聯考中屬於統招範圍,作為“提前批次院校”錄取,在內地不另設面試。

但是內地學生同時可以通過各種國際標準考試的成績(如:SAT、IB國際文憑考試, GCE-Alevel考試),以國際學生的身份申請。通過國際學生渠道申請的學生面試要求因專業不同而不同。例如經濟學系2012年面試形式可選擇skype和當面面試兩種,時長15分鐘左右,但是其他學系則不同。

報考方式

1、 中文大學有獨特的“書院制度”(每個學生都可申請隸屬為其中的一個學院),且是香港少數幾個以中文(個別專業)輔助教學的大學之一(大部分香港高校只以英文授課);

2、 招生方式:國家統招,提前批(必須填為提前批第一志願);

3、 歷年分數:充滿不定數,中大有一個獨特的網上試填制度,就是在聯考放榜之後,同學們可以到中大的內地生招生網上填下自己的聯考成績,以及有意願報中大的什麼專業。然後中大會列出一個表格,每個省排在你前面有多少個人一目了然,你是第幾順位會被選上;

4、參加國內預科班,語言達到標準後赴香港讀香港理工大學副學士,副學士兩年畢業後入讀香港理工大學大二或大三課程(根據副學士期間成績決定入讀年級)。

錄取條件

香港中文大學的內地招生計畫分設文、理、工、商四個學科門類,文科類包括文學院、社會科學院及法律學院;理科類為理學院;工科類為工程學院;商科類為工商管理學院。香港中文大學只招收普通本科生。

香港中文大學專業設定分“獎學金基礎班”、“文科基礎班”,“理科基礎班”、“工科基礎班”及“商科基礎班”五項。“獎學金基礎班”已包括文、理、工、商基礎班,獲錄取學生可於入學時選擇其中一學科門類。

考生統考成績應達到本科一批高校錄取控制分數線,單科成績原則上應達到及格水平。在符合香港中文大學提檔要求的情況下,香港中文大學依據考生聯考成績擇優而錄。

考生報考的外語語種必須為英語,以 150 分為滿分計算,自費生的英語成績須達 120 分或以上。獎學金基礎班的成績要求較高,須達 130 分或以上。

獎學金基礎班只錄取以香港中文大學為第一志願,並以獎學金基礎班為第一專業志願的考生。非獎學金基礎班只在一志願錄取後仍有剩餘名額的情況下才考慮其後志願,但不設高校志願分數級差或專業志願分數級差。

考生聯考成績外的加分,若省級招生辦公室在投檔時已分數計入提檔總分內,則予以考慮。香港中文大學在調閱考生檔案時,依據招生辦公室所提供的電腦排序提檔總分處理。但2009年,招辦負責人說不再考慮照顧分,以聯考原始分為準。

同時選擇獎學金及非獎學金基礎班專業志願的考生,倘成績未能達至獎學金班的錄取線,中文大學考慮其 非獎學金班專業志願,按其聯考成績擇優而錄,不設專業志願分數級差。

學校預留若干機動名額。大學可根據生源情況及考生成績,在個別省/市/自治區對招生計畫進行適量調整及確定提檔比例。

課程結構

學分制度

香港中文大學校標香港中文大學校標

除醫科及護理學課程外,所有本科課程均採用靈活的學分制度。學生須至少修畢99學分,始準畢業。其中包括主修課程規定必修學分、體育科目2學分、通識教育15學分、學院語文規定及副修或選修科目。四年制教育學士課程及中醫學學士課程另有規定者則除外。靈活學分制度並無“升級”概念。為方便行政上的管理,學生按其在校修業年數分級,惟此“年級”並非表示學生的學業階段;學生可按個別情況及興趣訂定其修業進度,修滿畢業所需學分,並符合主修課程及大學其它畢業規定,便可獲頒學士學位。除課程另有說明外,學生至少須修業滿三年,始準畢業。

內地入讀之本科生須按照學院及大學相關規定完成首年課程要求,一般須修畢至少123學分,始準畢業。

學士學位的等級如下:甲等榮譽、乙等一級榮譽、乙等二級榮譽、丙等榮譽及學位。學位等級得根據學生主修科的平均積點,全部科目的總平均積點,及畢業論文/專題研究成績評定。中醫學學士學位並須根據學生臨床學習課程的成績評定。至於內外全科醫學士學位,則根據學生在各次專業考試的成績評定。

主修課程

為確保學生在主修學科中獲得充分訓練,全日制學生須修畢個別主修課程規定的最低必修學分,最高不多於72學分,經教務會特別核准的專業課程除外。如主修課程設有畢業論文/專題研究規定,學生必須於該等論文或專題研究獲及格成績,始可畢業。第二年入學學生須修畢主修課程之科目可達64學分(持副學士學位入學學生)或59學分(持高級文憑入學學生)。

雙主修由二零零四至二零零五年度起入學之學生,經有關學系核准可修讀第二項主修課程。

副修課程

為貫徹課程結構的靈活性,大學定副修為自願選修課程。學生可根據個人興趣及志向申請修讀最多兩項副修課程。副修課程規定至少須達15學分,但不得多於30學分。

通識教育課程

學校其中一項重要的教育目標,是提供均衡教育,亦即著重課程的“深”與“博”。主修課程使學生對一專業範疇有深入認識,達致一定學術水平。通識教育課程則擴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抽象與綜合思考的能力,並對主修課程以外的不同學科有更廣博的認識,使學生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中,能內省外顧,高瞻遠矚。通識教育課程規定學生須修讀15學分,若干專業課程經教務會特準則規定為12學分。學生除依所屬書院規定,修讀書院設計的通識教育科目外,亦須修讀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在四個範圍內,即文化傳承;自然、科技與環境;社會與文化;及自我與人文,分別選修至少一科(2-3學分)。其餘大學通識教育學分,學生可根據個別科目的限制及選課規定選讀。第二年入學學生須修畢通識教育科目7學分(持副學士學位入學學生)或9學分(持高級文憑入學學生)。

體育

必修體育科目著重培養學生的團體觀念與合作精神,並闡明公平競爭的意義。學生透過各項運動亦可訓練健強的體格,以應付各項課業及將來發展。學生必須於首修業年修畢體育科目2學分。第二年入學學生必須修畢1學分的體育科目,始準畢業。

語文精修課程

學校一向堅持中、英雙語並重,並著重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為了加強學生的語文基礎訓練,大學為所有新生開設一個必修的語文精修課程。課程包括國語、粵語及英語三種語文,旨在教授語言學習的基本功,以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香港中文大學校園風景香港中文大學校園風景

學院語文規定

為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語文技巧,大學已設立一個統一和連貫的、計算學分的必修語文科目制度。一般而言,學生須修讀英文科目3學分,屬文學院、教育學院及社會科學院之學生另須修讀一科3學分的中文科目。持高級文憑之第二年入學學生須符合語文規定3學分。

學生資訊科技能力

隨著資訊科技的急速發展,資訊科技知識已成為教與學的基本技能。由一九九九/二零零零年度起,所有學生須於首修業年通過資訊科技能力測試。為幫助學生具備這種基本技能,大學為所有學生提供一套基本資訊科技技能訓練及測試,旨在使學生具備操作電腦的基本技巧,懂得使用電子通訊、數據管理及資訊簡報等套用軟體,並能意識到資訊科技發展的社會涵義。

選修科目

如學生不欲報讀輔修課程,可多修主修科目,以期於該學科植根更深更廣,或選修其它學科科目,以培養廣泛興趣,增加各方面的學識。

基礎規定

中六入學學生須完成基礎規定24學分,包括語文科目9學分、通識教育科目6學分及主修課程學院規定9學分,持有認可大專學歷的學生,可按規定辦法申請豁免畢業所需的若干科目及學分,惟仍須符合有關條件,始準畢業。

如欲查詢有關本科課程結構的更詳盡資料,可瀏覽學務組網址。

註: 中六入學學生須修畢科目一百二十三學分,始準畢業。第二年入學學生須修畢科目至少六十六學分,始準畢業。

持續及專業進修

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部於1965年成立,在1994年易名為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學院,並於2006年起易名為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學院秉承服務社會提供優質持續專業教育的使命,配合著香港發展步伐及不同行業人士的進修需求,課程日趨多元化,2005至06年開設的課程約二千項,學生人數逾四萬人。

香港國際網際網路交換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是香港國際網際網路交換中心(Hong Kong Internet Exchange,簡稱HKIX)的營運者,肩負起香港與國際網路之間互通的重任。香港網際網路的中樞位於國際網際網路交換中心所在的碧秋樓。

香港中文大學創新科技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創新科技中心是大學與業界溝通的橋樑,中心鼓勵雙方作多方面交流,並促成合作,使得大學研究成果用諸於社會。

為促進與業界的溝通,創新科技中心經常統籌大學各研究隊伍在本地以至區域性的科技展覽中參與展出,藉以提供社會與研究隊伍之間的直接溝通平台。2008年,創新科技中心更把大學科研成果接觸面伸展至國際海外的展覽當中,如在義大利舉行的R2B 2008國際展覽會,就是一次與世界各地科研機構及業界接觸交流的好機會。

求學費用

香港中文大學非本地生的學費為每年 10萬 港元。住宿費約 8,000-10,000 港元(單人房一般為10,000港幣左右)[約合人民幣 6 718-8 398元],連同其它雜費、生活費每年約需 20,000-35,000港元。[約合人民17,632-30,856元] 另在首學期須繳付一次性保證金 450 港元[約合人民幣396.72元]。

(按照09年7月30日匯率1 港元(HKD)= 0.8816 人民幣(CNY))

學校或特區政府不會提供任何經濟援助或貸款,自費生須有足夠能力支付全教學費及生活費。

註:經學校相關部門商議決定,香港中文大學自2010年起招收內地非獎學金本科生,學費提高到10萬港幣/年,其餘款項暫時維持不變。2010年前(不含2010年)招收之內地非獎學金本科生學費仍為8萬港幣/年不變。

食宿支付

香港中文大學非本地生的學費為每年 80,000 港元。住宿費約 7,000-8,000 港元,連同其它雜費、生活費每年約需 20,000-35,000 港元。另在首學期須繳付一次性保證金 450 港元。

學校或特區政府不會提供任何經濟援助或貸款,自費生須有足夠能力支付全數學費及生活費。

獎學金

為鼓勵成績優異的內地學生來香港中文大學就讀,學校提供多名獎學金名額予錄取入讀“獎學金基礎班”的內地學生,獎學金名額分布於二十五省、市、自治區。香港中文大學向每名在學的獎學金班學生頒發相等於攻讀四年本科課程的學費、以及每年 45,000 港元住宿及生活津貼。

獎學金只給予填報香港中文大學為第一院校志願,並以獎學金基礎班為第一專業志願的考生。

考生聯考成績達到中文大學為頒授獎學金而定的提檔分數線,(以 750 分為標準聯考滿分計算,理工類及綜合類考生須達 630 分或以上,文史類考生須達 600 分或以上。)以及英語單科成績達 130 分以上。若符合獎學金最低分數考生超過該省、市、自治區獎學金名額,則按名額及提檔總成績由高至低順序選拔。

本獎學金專為內地學生而設。若學生於在學期間任何時間取得香港居民身份,則須終止獎學金之頒發。

獎學金原則上為期四年,但獲獎學生每學年成績須達到大學具體規定的平均積點 3.00 (相當於乙等)。若學生學年成績未達到續領獎學金要求的平均積點,則須保留觀察一年。學生在觀察期內可繼續領取獎學金,但若翌年成績仍未達到大學的規定,有關獎學金則須終止。

獎學金的頒發須依照香港中文大學制定的相關規章及程式執行。香港中文大學對獎學金的評選及頒發有最終的決定權。

資助體系

向內地學生提供100個全額獎學金,這批同學都會入讀“獎學金基礎班”,學校向每名在學的獎學金班學生頒發相等於攻讀四年本科課程的學費、住宿費及生活津貼,估計總額在58萬港元(免除四年共40萬港幣學費,每年四萬五千港幣生活補貼)左右。

研究生入學要求

學士學位或以上。

基本英文要求:托福550,IBT 79 或 雅思 6.5 或 大學六級(430分或 舊6級通過)。

學校交通

校內交通

香港中文大學校內有穿梭校巴和穿梭小型校巴,由交通組管理。穿梭校巴不收費,以及有轉堂校巴提供課間轉堂。穿梭小型校巴一律收費港幣四元五角,被中大學生稱為“富貴巴”。

中大校內主要的穿梭校巴站包括:大學站、大學體育中心、潤昌堂、馮景禧樓、大學行政樓、五旬節會樓、聯合書院、新亞書院、逸夫書院。

在教學日,有來往逸夫書院和香港教育學院的校巴行駛,英文研究與教育(中大和教院合辦)的主修生可以免費乘搭。非教學日,校巴路線會有所更改。

校巴運行時間為早8:00-11:30。

校外交通

鐵路

九廣東鐵(即京九鐵路在香港境內的延伸,香港主要交通線路之一)大學站位於崇基學院嶺南體育館旁,為中大主要的對外交通。

巴士

中大附近共設有三個九巴巴士站,包括東鐵大學站旁的巴士總站,和位於大埔公路的中大正門站和崇基學院校門站。現共有8條路線途經中大:

香港中文大學校園風景香港中文大學校園風景

香港中文大學

70 上水 <-> 佐敦(匯翔道) (經大埔公路)

72太和<-> 長沙灣 (經大埔公路)

72A 大埔工業邨 <-> 大圍站 (經大埔公路)

73A 彩園 <-> 愉翠苑 (經大埔公路)

74A 太和 <->觀塘碼頭 (經大埔公路)

87K 大學站 <-> 錦英苑 (循環線)* 272K 大學站 <->香港科學園(循環線)

289K 大學站 <-> 富安花園 (循環線)

小巴

於大學站旁的巴士總站共有2條專線小巴線(分別為:807K及28K)開往井頭及沙田(白雅汀街),另有紅色小巴途經大埔公路往上水、深水埗、佐敦等。

學校事件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兒童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香港中文大學2013年10月24日公布研究發現,如果成人和長者感染這種病毒,較多出現嚴重併發症,可能會致命。

2014年4月28日,中國教育部正式致函廣東省人民政府,同意批准設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合作設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辦學者為深圳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由廣東省人民政府依法進行管理。

該次教育部批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設定的首批本科專業為:市場行銷、國際商務和經濟學,2014年開始招生。一期階段(2014-2017年)在校生規模為3300人,二期階段(2018-2021年)為6200人,三期階段(2022-2025年)為11000人。

國際聯繫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文大學

中文大學並以促進中西文化交流為己任,多年來不斷開拓,發展及保持與海內外大學、學術機構及政府機構之關係。目前本校是大英國協大學協會、東南亞高等學府協會、國際大學協會、國際教育歐洲協會,以及美國國際教育學會的活躍成員,同時亦為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的會員機構。中文大學自1965年起至今,已與世界各地逾140所著名學府開展學生交換計畫,包括美國的康乃爾大學及賓夕法尼亞大學,日本的早稻田大學及九州島島大學,韓國的高麗大學及延世大學,加拿大的卑詩省大學及多倫多大學。2004年有逾400名外地交換學生,從世界各地到中文大學修讀,而中文大學亦有400多名學生到日本、韓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及歐洲等地交流。

此外,中文大學又與內地及台灣、澳大利亞、比利時、丹麥、法國、德國、愛爾蘭、義大利、墨西哥、紐西蘭、新加坡、西班牙、瑞典、瑞士、荷蘭和英國等地學府訂有交流協定。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及日本政府曾派遣客座講師蒞校授課,每年又有近千名來自中國各省市的學者來訪,而不少中文大學畢業生曾獲頒獎學金前往該等或其它國家深造。中文大學又獲多個國際基金會如雅禮協會、哈佛燕京學社、亞洲區基督教高等教育聯合董事會、富布賴特計畫、日本基金會、偉倫基金會、中英基金及尤德爵士紀念基金會等資助,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進修機會。成員書院、學院及學系亦各自建立了廣泛的海外學術聯繫,與多個交流夥伴有密切的往來。

中文大學亦經常舉辦國際性的學術會議及研討會,2004年,第二度在中文大學舉行的「全球大學校長論壇」,歷史性地匯集40多位來自世界各地著名大學的校長到中文大學,深入討論全球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

師資隊伍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文大學

4位諾貝爾獎得主(香港唯一有諾貝爾獎得獎人任教的大學)

1位菲爾茲獎得主

1點陣圖靈獎得主

10位中國科學院院士

2位中國工程院院士

8位中央研究院院士

11位國家自然科學獎得主

14位裘槎基金會傑出研究獎得主

4位裘槎基金會傑出醫學研究獎得主

26位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協會院士(人數為香港所有工程學院之冠)

5位美國物理學會院士

1位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

2位計量經濟學會院士

3位長江學者成就獎得主

世界排名

香港中文大學是一所培育既專且博的領袖人才,極具人文氣質的世界級名校。自立校以來,以“結合傳統與現代,融會中國與西方”為使命的中大,在香港的教育史上創造了眾多奇蹟。歷經近半個世紀的發展,香港中文大學不僅在亞洲區內享有盛名,而且在國際上也獲得廣泛認同。其以傑出的學術表現、僱主評價、學生及教授國際化程度、師生比例及論文引用情況等被英國THES-QS連續評為全球大學前50強。

在最新的《泰晤士報》(TimesHigherEducationSupplement,“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2009年世界大學排名中,香港中文大學較2008年略降4名,位列全球第46位,繼續處於大陸名校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之前。

2011年5月23日,英國高等教育調查公司QS公布2011亞洲大學名最佳大學排行榜,排名第5。

最新訊息

香港中文大學近日舉行“綠色社群─賽馬會減碳夥伴計畫”工作坊暨分享會2014,由中大協理副校長馮通及賽馬會慈善事務經理余文蔚頒發證書予完成試點階段的“綠色社員”。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文大學

是次工作坊的主題為環境教育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教育局課程發展處課程發展主任林欣琣b會上介紹了一些在學科中融入環境教育的最佳方法。地球保源行動顧問彭奕彰示範如何使用《結伴減碳─地球保源教材套》鼓勵學生實踐環保。該教材套設有高小至國中版和高中版,內容配合常識、公民教育及通識教育等科目的課程編制,可於地球保源行動網站(www.gaia.cuhk.edu.hk/gaia/edukit_chi.html)免費下載。

“綠色社群──賽馬會減碳夥伴計畫”的第二階段將於2014年6月開始。

香港九所法定大學

法定大學是指經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同意及通過,再經立法會通過相關法例,成為一所受獨立法例規管的法定大學。

香港特別行政區高校一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