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四川宜賓。明成化十八年(1482)知府陸淵之建於城西翠屏山腰。清嘉慶六年(1801)署知府宋鳴琦遷建於城內大南街。道光二十九年(1849)知府許道凡捐資增建房舍20餘間,以建房余銀670兩生息補充經費,又將義學田產劃歸書院。縣令朱琦捐銀1000兩加原有息銀共購置田產房屋3處,以租息供束修膏火。定山長年束修銀120兩,薪水錢40千,節敬銀4兩,聘金銀2兩,監院一伙食銀20兩,看司工食錢10千,山長等茶點費約40兩,修補房舍及鍋碗等項銀10兩。余銀300兩,盡數備發膏火獎賞。光緒二十七年(1901)改為尚志學堂。二十年又改為敘州府中學堂。
陸淵之
[明](約公元一四八o年前後在世)字克深,上虞人。生卒年均不詳,約明憲宗成化十六年前後在世。成化二年(公元一四六六年)進士。官終河南布政使。淵之著有東皋文集十三卷,《四庫總目》為其門人王汝鄰所刻,行於世。
中國書院大全
“書院”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唐代,也是我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教育組織,在我國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而又獨特的地位,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五代時,由於戰爭的影響,官學衰廢,士子苦無就學之所,於是自動擇地讀書。一些學者在佛教禪林制度的影響下,也利用此時機,選擇景色優美、清雅靜謐的山林名勝之地,作為“群居講學之所”,出現了具有學校性質的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