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縣[山東省地名]

平原縣[山東省地名]
平原縣[山東省地名]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平原縣位於山東省西北部、德州市中部,是漢昭烈帝劉備做過縣令的地方,自秦朝置縣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平原縣轄8鎮2鄉2個街道辦事處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總面積1047平方公里,180個農村社區,46萬人,85萬畝耕地,是國家大型糧棉生產基地縣、京津蔬菜園區、畜牧業強縣、全國平原綠化達標縣和全省基層黨建工作先進縣,也是黨建黨史專家張全景、已故國學大師任繼愈、著名作家鄧友梅等一批文人名士的家鄉。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名稱由來

西周初,為齊國西境之下邑,城址在現王廟鄉張官店東,因地處平原而名為平原邑。

歷史沿革

秦以平原邑置平原縣。西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平原郡,郡治設於平原縣。

北齊天保二年(551年)縣城由張官店東遷今地(原屬繹幕縣)。

隋初屬德州,後屬平原郡。

唐中期屬德州。

清初至清末,屬濟南府。

中華民國初期,先後屬山東濟南府、濟西道、東臨道、德臨道。1928年直屬山東省政府。1936年屬山東省第四專署。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前期屬冀魯邊區,後期屬山東渤海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初,平北縣併入平原縣,屬德州專區;1956年原恩縣東部劃入平原縣,改屬聊城專區。

1961年復屬德州專區。現屬德州地區。國務院1994年12月17日批准撤銷德州地區和德州市,設立地級德州市和德城區。此縣劃歸德州市。 2017年適合 啟動 平原縣 撤縣設區工作

平原縣風光 平原縣風光

行政區劃

平原縣轄7個鎮、3個鄉、2個街道辦事處、1個經濟開發區:王鳳樓鎮、前曹鎮、恩城鎮、王廟鎮、王杲鋪鎮、張華鎮、腰站鎮、坊子鄉,王打卦鄉、三唐鄉、龍門街道辦事處、桃園街道辦事處、龍門經濟開發區。

地理環境

位置

平原縣地處京、津、濟都市圈和環渤海經濟圈的黃金地帶,南依泰山,北望京津,距德州市30公里。

地貌

平原縣地處魯西北黃河沖積平原,南北長39公里,東西寬48公里,總面積1047平方公里。 平原縣在大地一、二級構造單元上,屬華北遼冀台向斜的一部分。在次級構造單元上,大致由三唐鄉劉屯村附近向南至禹城市房寺鎮房寺村劃線,其西側為臨清市拗斷區,東側屬濟陽縣拗斷區;由劉屯村向東北方向延伸擴張的三角形地帶屬埕寧隆起區。各區之間,均以斷裂為界。這些斷裂中,有的已上切到新第三系下部地層,有的切錯第三系與第四系分界線,有的沿斷裂帶有新生代玄武岩。如經過王廟鎮、前曹鎮、王鳳樓鎮的北東向斷裂,以及恩城鎮、王打卦鄉南部,都有第三系玄武岩存在。

氣候

境內屬暖溫半溫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具有顯著的大陸氣候特徵。境內四季分明,乾濕季明顯,春季乾旱多風,夏季濕熱多雨,秋季涼爽,冬季乾冷少雨雪。作物生長季節,光照充足,熱量豐富,有利於農、林、牧業發展。但旱、澇、冰雹、乾熱風、連陰雨、霜凍等災害性天氣時有發生,對農業生產有一定影響。年平均降水535mm (1980-2010),春季(3~5月) 乾旱多風且少雨;夏季(6~8月) 夏季總體特徵是濕熱多雨;秋季(9~11月) 秋季是大氣環流型自夏到冬的轉換季節;冬季(12~2月) 冬季乾冷少雨雪。

資源自然

水資源

包括地表徑流、引黃乾渠和地下水資源三部分。地表水 主要來源於大氣降水和引黃河水。平原縣多年平均地表水徑流量約4558.6萬立方米,淺層地下水總補給量1.36億立方米。

植物資源

林木類有旱柳、白榆、毛白楊、國槐、刺槐、臭椿、松、柏、梧桐、泡桐、楝樹、楓楊等;經濟林類,有蘋果樹、梨樹、桃樹、杏樹、山楂樹、桑椹、冬棗樹、石榴、無花果樹、花椒、香椿、李子、沙果樹等;灌木樹種有紅荊條、紫穗槐、杞柳、桑條、柞樹、白臘樹、鬼棘針(荊條類)、酸棗樹等。

礦產資源

黏土 除用於耕種,還用於燒制磚、瓦、盆、罐等。地熱 開發較晚,是一種新型礦產資源,主要用於取暖、洗刷和洗澡。

人口民族

2008年末,全縣總人口45.57萬人,其中,漢族448949人,回、滿、蒙等24個少數民族6751人。

經濟

2017年,平原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21.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9.20億元,增長4.1%,第二產業增加值104.71億元,增長4.7%,第三產業增加值87.79億元,增長13.6%。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三次產業比例由上年的13.8:49.0:37.2調整為13.2:47.2:39.6。人均GDP達到51249元,增長13.0%。

第一產業

2017年,農林牧漁服發展平穩。平原縣農林牧漁服實現增加值32.02億元,可比增長4.6%。其中,農業增加值18.85億元,增長4.6%;林業增加值1.24億元,增長4.6%;牧業增加值8.05億元,增長2.3%;漁業增加值1.06億元,增長4.6%;服務業增加值2.82億元,增長16.1%。

糧食生產再獲豐收。平原縣農作物播種面積199.69萬畝,其中,糧食麵積169.20萬畝,棉花面積0.4萬畝,蔬菜面積28.99萬畝,油料面積0.7萬畝。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97.08萬噸,增長1.2%;棉花產量0.03萬噸,增長200%;蔬菜及食用菌產量131.58萬噸,增長37.4%

平原縣共有森林面積16.18萬畝,全年實現造林1.72萬畝,四旁植樹100萬株,苗木產量3107萬株。

畜牧業持續調整。全年肉類總產量達到9.54萬噸,增長45.6%;禽蛋產量5.33萬噸,增長2.1%,奶類產量0.99萬噸,增長52.3%。

第二產業

2017年,平原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14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40.7億元,增長15.3%;實現利稅65.0億元,增長7.6%;實現利潤49.4億元,增長14.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220.9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31.58%,比上年提高2.18個百分點。全年工業用電量18.29億千瓦時,同比下降8.7%。資質內建築企業9家,完成總產值12.0億元,增長25%。完成建築工程產值10.82億元,增長18.9%;完成安裝工程產值55.65億元,增長19.8%;全年簽訂契約額14.01億元,增長15.7%,其中,本年新簽契約額11.2億元,增長30.2%;全年房屋建築施工面積84.75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33.7%。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17年,平原縣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9.89億元,同比增長10.3%;城鎮消費品市場累計實現限上單位零售額43.15億元,同比增長10.3%,增幅比2016年提高4.4個百分點;鄉村市場實現限上單位零售額1.89億元,同比增長11.9%;增幅比2016年提高1.2個百分點;城鎮市場和鄉村市場占限上零售總額比重分別為95.8%和4.2%。限上單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的商品零售為41.4億元,同比增長10.8%,占限上單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91.7%。限上住宿餐飲單位收入為3.7億元。同比增長11.9%。限額以上單位糧油、食品類商品實現零售額7.63億元,同比增長4.9%;飲料類實現零售額0.74億元,同比增長9.8%;菸酒類實現零售額3.21億元,同比增長15.5%;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商品實現零售額3.99億元,同比增長10.9%;化妝品類實現零售額0.46億元,同比增長20.1%;日用品類實現零售額5.14萬元,同比增加5.4%;金銀珠寶類實現零售額1571.3萬元,同比增長3.7%。體育、娛樂用品類增加28.1%,電子出版物及音像製品類下降39.7%,書報雜誌類增加27.7%,文化辦公用品類增加17.9%,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加6.6%。

對外經濟

2017年,平原縣進出口完成92391萬元,增長11.8%,比上年加快18.4個百分點。其中出口71617萬元,增長20.2%,進口20774萬元,下降27.5%。出口商品結構不斷最佳化。化學、鋼材製品、紡織品和電氣產品分別出口29679萬元、13473萬元、6735萬元和5587萬元,分別增長18.86%、22.4%、44.5%和21.43%,高新技術產品出口4810萬元,增長76.71%,占全縣出口總額的6.7%。對日本、台灣、韓國、歐盟和美國等傳統市場出口分別增長98.25%、57.08%、36.33%、20.63%和20.05%。對加拿大、南非、巴西和澳大利亞等新興市場出口分別增長358.97%、114.25%、68.20%和39.53%。實際利用外資形勢嚴峻。全縣實際到賬外資185萬美元,下降80.8%。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2002年獲山東省“社會文化先進縣”殊榮並保持至今;2004年恩城鎮被評為“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優秀鄉鎮”;2005年王杲鋪鎮被評為“社會文化先進鄉鎮”;“王杲鋪農民文化藝術節”被評為山東省民眾文化知名品牌;圖書館、文化館先後被評為國家一級館;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縣級支中心也已建成並投入使用;2009年被市政府授予“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先進縣(市)”榮譽稱號。

教育事業

從2005年開始,擴建了平原一中,新建、改建了城區5所國中,撤併了農村17所鄉鎮中學。2007年,國中生全部實現了進城就讀,農村孩子享受到了同城裡孩子一樣的優質教育,實現了國中階段教育的高位均衡發展。同時,每個鄉鎮規劃建設了1-2所高標準、規範化的中心國小和達市級標準的中心幼稚園。自2010年,平原縣實施了校舍樓房化工程,平原縣已有21棟樓房校舍竣工並投入使用,建築面積97994平方米,完成投資2.1億元,13個鄉鎮(街區)中心國小全部實現教學樓樓房化,有1萬多名學生遷入新校。

2012年,平原縣現有各級各類學校113所,其中公辦國小98所,民辦國小5所,國中5所,高中、職業中專、進修學校、少兒競技體校、聾啞學校各1所。平原縣各級各類學校在校生57442人,在職在崗公辦教職工4571人。各級各類幼稚園99所,其中公辦幼稚園85所,平原縣在園幼兒數11565人,學前三年入園率為90%。

醫療衛生

2012年,山東省平原縣有縣人民醫院、中醫院、衛生防疫站、婦幼保健院、龍門醫院等5個縣直醫療衛生單位和10處鄉鎮衛生院、2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7個社區衛生服務站、一體化村衛生室220個,衛生專業技術人員1257人,包括高級職稱42人、中級職稱454人、初級職稱761人,執業醫師和助理執業醫師597人,鄉村醫生1139名,病床1030餘張,平均床位使用率85.94%。全年門診量1517078次,住院患者55157人次。

交通

港口

距天津港220公里,黃驊港110公里。

航空

距離濟南遙牆機場80公里。

公路

京滬高速公路、105國道、101、315、318省道穿越縣境,京滬高速公路在平原設有南北2個出口。2012年7月3日,德州市首條城際公交線路德平105路運營。經濟開發區實現了“七通一平”。

鐵路

京滬高鐵建成通車,使平原縣融入了北京1小時經濟圈。平原縣至德州的連線線幸福大道建成通車,至德州僅需20分鐘的時間。

民族

平原縣境內共有少數民族共24個,其中回民村莊14個,分別是恩城鎮大北關村,王杲鋪鎮甜中村、甜南村,腰站鎮沙莊、塘坊村,前曹鎮南麻村、沙莊、後李村,王鳳樓鎮五麻村、劉莊、張莊、馬莊、仉莊,開發區白營子村。其他23個少數民族是蒙古族、藏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黎族、僳僳族、佤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納西族、土族、鄂倫春族、布朗族和羌族。

著名人物

李長水(1851—1907),男,漢族,今山東省平原縣王廟鎮(原蘇集鄉)槓子李莊人。 清光緒年間,隨著帝國主義入侵的加劇,同時,也加強了帝國主義文化侵略,欺壓蠢昧百姓,外國傳教士不斷向農村滲透。李長水深受其害,經常被本村惡霸地主、洋教徒李金榜所欺,從而激發了他反帝愛國的熱情和對洋人的憤恨,與本村楊傳文結社組織義和拳。

任繼愈(1916.4.15—2009.7.11),山東平原人,著名哲學家、宗教學家、歷史學家,國家圖書館名譽館長。

鄧友梅 1931年生,當代著名作家。筆名右枚、方文、錦直、俞冬,平原縣張士府鄉鄧村人。1945年參加革命工作,歷任八路軍魯中軍區通訊員,新四軍、華東野戰軍文工團團員,北京市文聯專業作家,中央文學研究所第二期學員,北京第三建築公司支部書記,北京市文聯書記處書記、黨組成員,中國作家協會第四屆書記處書記、第五屆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專業作家

任繼周 山東平原人,草地農業科學家。1924年生,1948年畢業於前中央大學(現南京農業大學)畜牧系。1948-1950年,師從王棟教授,專攻牧草學。全國第八、九屆政協委員,中國少年作家班顧問,“中國少年作家杯”大賽評審會評審。

董元度 乾隆十七年進士,由庶吉士改東昌府教授。王昶曾云:“董元度性情灑脫,不喜歡受人約束。入翰林作宮後,乞假南遊,來往蘇揚之間,寄居盧見曾官署中最久。他與我同住一處,每次推杯飲酒論詩,興趣昂然不倦。乾隆五十五年冬天,我因進京見皇上路過保定,他已精神疲倦,頹然老了。董元度仕途不順,窮困而死,所以他的詩清婉中多感慨之作。”

劉備 蜀漢的建立者昭烈帝劉備,曾當過平原縣令及平原國相。

遲昭平 在西漢農民起義的洪流中,具有威名的巾幗英雄、平原女子遲昭平,在漫長的歷史長卷中,熠熠閃光,展示著一代女性的尊嚴與驕傲。

董伯信(男 1938-- )山東平原縣人,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建築裝飾美術系,研究館員,陳列藝術設計專家、書畫家。現任中國博物館學會陳列藝術委員會常委,安徽省博物館學會副秘書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現任領導

縣委書記:王洪霞

旅遊

千佛塔

平原千佛塔 平原千佛塔

在平原城北2公里處,津浦鐵路西側,崔家廟村東,有一座青磚壘砌、疊檐斗卷、軒偉峭姿的七級寶塔,這就是遠近聞名的千佛塔,俗稱崔家塔。

文昌閣

文昌閣始建於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悠悠歲月,文昌閣作為明代古建築,飽經了風雨滄桑,見證了世事變遷。

龍門石刻

“龍門樓”位於“龍門”城東南“水門”之上。“龍門樓”底座正中處有拱形“水門洞”,此洞稱為“龍門”,在洞門口門楣處嵌有一青石“龍門”碑刻,碑呈豎長方形狀。

龍門樓

“龍 門”原建築在城東南角的水門上,外靠城壕,內鄰“琵琶灣”,它初建於明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清代曾予修葺。“龍門”建築分上下兩層,上層是“文昌閣”,下層便是“龍門樓”。樓下之洞,原是水門洞。

虬龍槐

“虬龍槐”位於平原縣腰站鎮原驛站官道大街南端,現105國道西側,腰站村十字街中心。當地百姓對此槐俗稱為“千層槐”、“鐵裹槐”,據說是因為歷代官宦在樹幹上貼告示,一層加一層,暴一層又貼一層的緣故。

森羅殿

威鎮洋教,義和團大戰官兵的遺址——森羅殿,位於平原城西十八華里、馬頰河東岸,大芝坊(原稱芝隍)村東頭,是一座枕高堤而立、殿宇巍峨的古建築。它氣勢軒偉,工藝精良,布局得當,錯落有序;座北面南,高台石階,前有一座青磚藍瓦的藥王廟。

森羅殿原建築,雖已湮沒,但遺址尚存,現為大芝坊國小,故應將這一古遺址載入史冊,以銘後世。

古城遺址

在如今平原城南二十五里的張官店地方,這一帶原是黃河沖積平原的一介高埠之地,後因地表變化而又形成了較為低洼的現狀。此處又是馬頰、篤馬、鬲津、鴻溝等九條自然和人工河流匯集的“沼澤之國”。早在上古時代,就有“陸終氏”和“有窮氏”的氏族部落在這裡混合居住。根據山東省考古專家,按照在張官店附近發現的“陶片”等古文物鑑定,平原古城屬於商代早期的遺址(公元前16世紀)無疑。

城市榮譽

2019年3月,被水利部公布為第一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

齊魯大地

這兒,誕生了影響中華千年的儒家文化;這兒,有享譽海內外的五嶽獨尊之泰山。悠久而深厚的歷史與文化,讓我們一起進入齊魯大地!

山東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轄2個副省級城市,15個地級市,以及49個市轄區,31個縣級市,60個縣。
濟南市市中區 | 歷下區 | 天橋區 | 槐蔭區 | 歷城區 | 長清區 | 章丘市 | 平陰縣 | 濟陽縣 | 商河縣
青島市市南區 | 市北區 | 四方區 | 李滄區 | 嶗山區 | 城陽區 | 黃島區 | 即墨市 | 膠州市 | 膠南市 | 平度市 | 萊西市
淄博市張店區 | 臨淄區 | 淄川區 | 博山區 | 周村區 | 桓台縣 | 高青縣 | 沂源縣
棗莊市市中區 | 山亭區 | 嶧城區 | 台兒莊區 | 薛城區 | 滕州市
東營市東營區 | 河口區 | 墾利縣 | 廣饒縣 | 利津縣
煙臺市芝罘區 | 福山區 | 牟平區 | 萊山區 | 龍口市 | 萊陽市 | 萊州市 | 招遠市 | 蓬萊市 | 棲霞市 | 海陽市 | 長島縣
濰坊市濰城區 | 寒亭區 | 坊子區 | 奎文區 | 青州市 | 諸城市 | 壽光市 | 安丘市 | 高密市 | 昌邑市 | 昌樂縣 | 臨朐縣
濟寧市市中區 | 任城區 | 曲阜市 | 兗州市 | 鄒城市 | 魚台縣 | 金鄉縣 | 嘉祥縣 | 微山縣 | 汶上縣 | 泗水縣 | 梁山縣
泰安市泰山區 | 岱嶽區 | 新泰市 | 肥城市 | 寧陽縣 | 東平縣
威海市環翠區 | 乳山市 | 文登市 | 榮成市
日照市東港區 | 嵐山區 | 五蓮縣 | 莒縣
萊蕪市萊城區 | 鋼城區
臨沂市蘭山區 | 羅莊區 | 河東區 | 沂南縣 | 郯城縣 | 沂水縣 | 蒼山縣 | 費縣 | 平邑縣 | 莒南縣 | 蒙陰縣 | 臨沭縣
德州市德城區 | 樂陵市 | 禹城市 | 陵縣 | 寧津縣 | 齊河縣 | 武城縣 | 慶雲縣 | 平原縣 | 夏津縣 | 臨邑縣
聊城市東昌府區 | 臨清市 | 高唐縣 | 陽穀縣 | 茌平縣 | 莘縣 | 東阿縣 | 冠縣
濱州市濱城區 | 鄒平縣 | 霑化縣 | 惠民縣 | 博興縣 | 陽信縣 | 無棣縣
菏澤市牡丹區 | 鄄城縣 | 單縣 | 鄆城縣 | 曹縣 | 定陶縣 | 巨野縣 | 東明縣 | 成武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