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高中畢業了,一群少男少女們必須對他們的前途作出抉擇。在女友卡門的鼓動下,來自阿根廷的富家子弟約翰尼·瑞科毅然違背父親讓他上大學的意願,報名加入了機械化步兵學校,而卡門則選擇了海軍學院,她夢想當一名星際艦隊的女飛行員。
在訓練過程中,卡門暗戀上了冷酷英俊的教官巴卡洛,而瑞科則與分配在同一軍營中的女同學迪茲·弗洛里絲產生了感情。不久,從瑞科的老家布宜諾斯艾利斯傳來了遭蟲族襲擊的訊息,他的家人和朋友均遭屠殺。悲憤交加的瑞科決定投入戰鬥。
地球聯邦軍方大大低估了蟲族的威力,它們比人大出數倍,具有堅不可摧的外殼, 強勁有力的鉗子和鋒利無比的牙齒,它們頑強好戰,是一種非常可怕的殺人武器,第一場遭遇戰以聯邦軍隊全面失敗而告終,十萬名士兵血灑疆場。瑞科和他的部下們目睹了這場大屠殺。
在一個山谷里,瑞科一部遭到成百上千隻是昆蟲的襲擊,它們像潮水般湧來,先進的機槍在它們面前顯得無能為力。一番激戰之後,只有瑞科和弗洛瑞絲等幾人倖存下來。這時,瑞科意識到必須藉助於更先進的武器來抗擊這些殺人怪物,於是他帶領餘部與卡門和巴卡洛並肩作戰,向敵人發起還擊……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卡斯帕·凡·迪恩Casper Van Dien | Johnny Rico | |
戴安· 梅爾Dina Meyer | Dizzy Flores | |
丹妮絲·理查茲Denise Richards | Carmen Ibanez | |
尼爾·派屈克·哈里斯Neil Patrick Harris | Colonel Carl Jenkins | |
克蘭西·布朗Clancy Brown | Career Sergeant Zim | |
麥可·艾恩塞德Michael Ironside | Lieutenant Jean Rasczak | |
布蘭達·斯特朗Brenda Strong | Captain Deladier | |
羅伯特·大衛·豪爾Robert David Hall | Recruiting Sergeant | |
艾米·斯馬特Amy Smart | Cadet Lumbreiser | |
代爾·戴 | General (as Dale A. Dye) | |
愛德華·紐梅爾Edward Neumeier | Defendant (uncredited) | |
派瑞·申 | Student (uncredited) | |
Jake Busey | Private Ace Levy | |
Seth Gilliam | Private Sugar Watkins | |
派屈克·茂頓Patrick Muldoon | Zander Barcalow | |
露·麥克拉納罕Rue McClanahan | Biology Teacher | |
Marshall Bell | General Owen | |
Eric Bruskotter | Sergeant Breckinridge | |
馬特·萊文Matt Levin | Kitten Smith | |
Blake Lindsley | Katrina McIntire | |
Anthony Ruivivar | Shujumi (as Anthony Michael Ruivivar) | |
Dean Norris | Major | |
Christopher Curry | Mr. Bill Rico | |
Lenore Kasdorf | Mrs. Rico | |
Tami-Adrian George | Djana'D | |
Teo | Corporal Bronski | |
Steven Ford | Lieutenant Willy | |
Ungela Brockman | Corporal Birdie | |
Curnal Achilles Aulisio | Sergeant Gillespie | |
Greg Travis | Network Correspondent | |
Bruce Gray | Sky Marshal Dienes | |
Denise Dowse | Sky Marshal Tehat Meru | |
John Cunningham | Federation Network Announcer | |
Julianna McCarthy | Expert #1 | |
Timothy McNeil | Expert #2 | |
Brad Kane | Lanny | |
Timothy Omundson | Psychic | |
Patrick Bishop | Rodger Young Engineering Officer | |
Hunter Bodine | Young Cap Trooper | |
Travis Lowen | Boy Trooper | |
Patrick Wolff | Male Pilot Cadet | |
Mara Duronslet | Rodger Young Communications Officer | |
Mike Stokey | Officer (as Michael Stokey) | |
Jim Morse | Male Trooper (as James Morse) | |
Matt Entriken | Marco | |
Eric DaRe | Medic | |
Ronald L. Botchan | Airball Referee | |
Walter Adrian | Judge | |
Stephanie Erb | Young Mother | |
Alexi Lakatos | Stomping Kid #1 | |
Nathaniel Marshall | Stomping Kid #2 | |
Austin Sanderford | Stomping Kid #3 | |
Rhiannon Vigil | Stomping Kid #4 | |
Mylin Brooks | Female Trooper | |
Armand Darrius;Kai Lennox; | Male Trooper | |
Tyrone Tann;Cari Vega; | Student | |
Dawn E. Anderson;Julie Pinson;Cari Vega; | Female Trooper (uncredited) | |
Jon Davison | Buenos Aires Survivor (uncredited) | |
Michael Gerald | Football Quarterback (uncredited) | |
Brooke Morales | Cheerleader (uncredited) | |
Ryan O'Quinn | Jumpball Player (uncredited) | |
Michael A. Valenzano;Melissa J. Ward; | Trooper (uncredited) |
職員表
製作人 | 愛德華·紐梅爾Edward Neumeier、Jon Davison、Frances Doel、Stacy Lumbrezer、Alan Marshall、菲爾·提佩Phil Tippett |
導演 | 保羅·范霍文Paul Verhoeven |
副導演(助理) | 維克·阿姆斯特朗Vic Armstrong、Mathew Dunne、Gregg Goldstone、Peter E. Hirsch、Jamie Marshall、Marge Piane |
編劇 | 愛德華·紐梅爾Edward Neumeier、羅伯特·A·海因萊因Robert A. Heinlein |
攝影 | 約斯特·瓦卡諾Jost Vacano |
配樂 | 巴索·普列多斯Basil Poledouris |
剪輯 | Mark Goldblatt、Caroline Ross |
選角導演 | Elaine J. Huzzar、Johanna Ray |
藝術指導 | 艾倫·卡梅倫Allan Cameron |
美術設計 | Bruce Robert Hill、Steven Wolff |
服裝設計 | 愛倫·麥朗妮克Ellen Mirojnick |
視覺特效 | Scott E. Anderson、克雷格·海耶斯Craig Hayes、David Jones、Van Ling、Daniel Radford、Jim Rygiel |
布景師 | Robert Gould |
[以上內容來自]
角色介紹
| |
| |
| |
| |
| |
| |
|
[以上內容來自]
音樂原聲
序號 | 曲目名稱 |
01 | FED NET MARCH |
02 | KLENDATHU DROP |
03 | PUNISHMENT/ASTEROID GRAZING |
04 | TANGO URILLA |
05 | HOPPER CANYON |
06 | BUGS!! |
07 | DIZZY'S FUNERAL |
08 | DESTRUCTION OF ROGER YOUNG |
09 | BRAINBUG |
10 | THEY WILL WIN |
11 | INTO IT |
[以上內容來自]
幕後花絮
•導演保羅·范霍文和喬斯特·瓦卡諾(Jost Vacano)曾和演員們一起全裸拍攝一段男女共浴的場景。
•該片中使用的彈藥量超過之前的任何一部電影。
•要塞之戰的拍攝借鑑了1964年的《戰血染征袍》,一些對白和取景角度都與該片相同。
•布宜諾斯艾利斯毀滅後的爆炸和失火的場景部分出自發生在1991年10月的奧克蘭山火錄像。
•卡斯帕·凡·迪恩在拍攝中曾摔斷一根肋骨。
•外星昆蟲曾刺破卡門的肩部,但當她被解救時,雖然血跡仍在,可服裝上的破洞卻不見了。
獲獎記錄
年份 | 屆數 | 組織 | 獎項 | 獲獎者 | 種類 |
1998 | 第70屆 | 奧斯卡金像獎 | 最佳視覺效果 | 菲爾·提佩 Scott E. Anderson Alec Gillis John Richardson | 提名 |
1998 | 第7屆 | MTV電影獎 | 最佳動作場景 | 提名 | |
1998 | 第24屆 | 土星獎 | 最佳服裝 | 愛倫·麥朗妮克 | 獲獎 |
最佳特效 | 菲爾·提佩 Scott E. Anderson Alec Gillis Tom Woodruff Jr. John Richardson | 獲獎 | |||
最佳導演 | 保羅·范霍文 | 提名 | |||
最佳編劇 | 愛德華·紐梅爾 | 提名 | |||
最佳科幻電影 | 提名 |
[以上內容來自]
幕後製作
影片籌備
本片的拍攝想法源於《機械戰警》的製片人喬恩·戴維森和編劇艾德·諾邁爾。影片改編自羅伯特·海因萊因的科幻小說《星船傘兵》。戴維森在童年時就讀過這部小說,還清晰記得小說在之後的幾年間引發的激烈論戰。他們希望在劇本中保持原著的政治特色——一種法西斯主義的理想國度。1991年,艾德·諾邁爾帶著名叫《Bug Hunt》的劇本找到了戴維森,故事很快吸引了戴維森,三星公司在戴維森的建議下購得了海因萊因的小說《星河戰隊》的改編拍攝權。
影片以政府的“諮詢類廣告”(Infomercial)鋪墊了人類與昆蟲的驚心大戰,而且影片自始至終都暗藏著諷刺。整部劇本抓住了好萊塢二戰電影的氣氛和感覺。製片人戴維森形容本片為戰爭史詩片。
兩年後,影片劇本終於完成,三星公司看到了劇本,雖然故事很吸引人,但三星公司對外星昆蟲的具體形象提出了疑問,於是主創人員決定拍攝一個超短片,讓製片商看看一名士兵是如何同兩隻殘忍的外星昆蟲搏鬥的。
在影片籌備的早期階段,特效奇才菲爾·提佩特就加入了主創團隊,本片是繼《機械戰警》之後范霍文同提佩特的第二次合作,在《機器戰警》中,提佩特發明了逐格拍攝技術。為了拍攝超短片,范霍文和提佩特花費了6個月的時間,三星公司表現出了極高的熱情,終於向拍攝計畫亮起了綠燈。
在選擇演員問題上,范霍文堅持要選用年輕演員,以讓觀眾信服人物的高中生身份,這也就意味著影片將無緣於明星陣容。
製作過程
影片的主要拍攝於1996年4月29日拉開序幕,先是在懷俄明州卡斯珀城外45英里的Hell's Half Acre拍攝,隨後又趕往南達科他州。由於在影片中充當外星場景的外景地都非常偏遠,所以解決劇組500人的食宿是個難題,每天劇組都要將分散住在各處的演職人員接到片場。製片人馬歇爾向納特羅那縣官員提出了劇組面臨的困境,縣政府後來同意修建一條通往外景地的公路。另外,在南達科他州取景時,劇組也修建了一條長達2英里半的公路通往外景地。
為了讓演員們充分體驗角色的軍旅生活,在影片開拍前,劇組組織了為期10天的軍訓。演員們每天要跑兩英里,除了素質訓練之外還要練習使用武器,吃的是軍用即食口糧。
片中巨大可怕的外星昆蟲源於范霍文和提佩特對蜘蛛等昆蟲的大量研究,為了設計昆蟲的細節之處,很多昆蟲的巨觀照片得以套用,而且片中每種昆蟲都由現實中不同種類的昆蟲拼湊而成。根據設計圖紙,工作人員製作出三維模型,由此完成電腦圖形模型,並有助於特效部門完成全尺寸模型。
發行信息
上映時間
上映國家/地區 | 上映時間 |
美國 | 1997年11月7日 |
新加坡 | 1997年11月20日 |
韓國 | 1997年11月29日 |
冰島 | 1997年12月26日 |
泰國 | 1997年12月30日 |
阿根廷 | 1998年1月1日 |
英國,瑞典,愛爾蘭 | 1998年1月2日 |
俄羅斯 | 1998年1月7日 |
荷蘭 | 1998年1月8日 |
比利時 | 1998年1月14日 |
斯洛伐克,匈牙利 | 1998年1月15日 |
菲律賓,瑞士,法國 | 1998年1月21日 |
智利 | 1998年1月22日 |
愛沙尼亞,保加利亞 | 1998年1月23日 |
德國 | 1998年1月29日 |
葡萄牙,西班牙,奧地利,芬蘭,墨西哥 | 1998年1月30日 |
紐西蘭,澳大利亞 | 1998年2月5日 |
土耳其 | 1998年2月6日 |
斯洛維尼亞 | 1998年2月11日 |
義大利,巴西 | 1998年2月27日 |
挪威 | 1998年3月6日 |
波蘭 | 1998年4月3日 |
日本 | 1998年5月2日 |
丹麥 | 1998年5月15日 |
科威特 | 1998年10月7日 |
[以上內容來自]
電影票房
該片上映之後取得1.21億美元的全球票房。
影片評價
正面評價
《星河戰隊》在當年是一部很有企圖心和野心的影片,保羅·范霍文把戰爭片和怪獸片的元素雜糅在了一起,再利用當時最先進的CG技術,製作了一系列的太空巨蟲,希望用這部電影開拓科幻動作片的新疆界。當然,從某種意義上說,范霍文的這個嘗試是很成功的。影片的視覺衝擊力和娛樂效果堪稱一流,但是片中的濃厚的種族和軍國主義氣息也為電影帶來很多爭議。( 好萊塢特效師尼古拉斯·合奈德茲評)
有人認為保羅·范霍文這部科幻大作有著極強的“納粹主義傾向”,不過意識形態的黑鍋可扣不住這部電影的經典橋段,時至今日,猶如《星際爭霸》遊戲再現的血腥激戰場景仍歷歷在目。( 時光網 評)
負面評價
影片忠實代表了海因萊因的軍國主義思想、老大國家意識、和在昆蟲吃掉一個朋友之前把他殺死是最崇高境界的價值觀。潛意識是這部影片最有意思的一面。( 《 芝加哥太陽報 》評)
“蜘蛛”這個詞,在電影中被描述的很輕蔑,開始聽上去猜想是“伊拉克人”,而且確實,我們很快看到了蟲子裡的精英集團在他們沙漠堡壘里被鎮壓,頑強地抵抗著外來盟軍強有力的攻擊。故事的結尾可想而知,蟲子的首領被發現了。( 《 環球郵報 》評)
《星船傘兵》這部電影實際上與它的藍本小說相去甚遠。范赫文嚴重曲解了海因萊因的原著,將一本嚴肅的、富有思想性的科幻名著變成了華而不實的媚俗“快餐”。
電影與小說最根本的分歧在於:小說雖然屬於星際戰爭題材,但作家講述的重點卻不是戰爭,而是年輕的主人公為取得公民權所經受的嚴酷考驗。在海因萊因的很多小說中,都有一個嚴父形象占據著小說的核心地位,《星船傘兵》也不例外,甚至出現了多個這樣的形象。他們實際上是作者的代言人,通過他們的言行,作家暢快淋漓地表達了自己對西方政治及社會生活的獨特思考與觀點。而這一切在電影中卻都被淡化了,范赫文將重點放在了更具畫面衝擊力的人類與“臭蟲”兩大種族的血戰上。這種定位大大降低了影片的思想性。( 節選自 姚海軍 《海因萊因和他的<星船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