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教

密教

密教又作真言宗、瑜伽宗、金剛頂宗、毗盧遮那宗、開元宗、秘密乘。依真言陀羅尼之法門,修五相、三密等妙行,以期即身成佛之大乘宗派。密教是大日如來自說內心證悟的真理,因而是秘密的、深奧的、隨自意的;它以佛教大乘思想的理論為基礎和根本,引進了印度教的觀念和修法。密法可分為雜密、事密、瑜伽密和無上瑜伽密。雜密類似民間信仰,事密已經有組織化,瑜伽密跟禪定相應,無上瑜伽是跟當時印度教的性力派結合而完成。

密教密教
密教的起源是印度的民間信仰,最後發展成密教或密乘,則屬於印度晚期大乘的事。它以佛教大乘思想的理論為基礎和根本,引進了印度教的觀念和修法。密法可分為雜密、事密、瑜伽密和無上瑜伽密。雜密類似民間信仰,事密已經有組織化,瑜伽密跟禪定相應,無上瑜伽是跟當時印度教的性力派結合而完成。所謂性力,即是以男女性的交媾,兩性雙身雙修,成為方便和智慧的圓滿集成。以女性代表智慧,以男性代表方便。這種思想和中國道家的房中術(又名御女術)是一樣的,不是根本佛教的修行方法

簡介

密教密教
(1)密教的傳說
密教是由大日如來毗盧遮那佛,傳金剛薩綞,住於金剛法界宮,成為第二祖。釋迦世尊入滅後八百年,有龍猛菩薩出世,開南天鐵塔,向金薩□面受密法,成為第三祖;再傳第四祖為龍智;再過數百年,龍智七百歲,傳第五祖金剛智,那就是中國唐玄宗開元年間,來華的三位密宗高僧的第一位。所以密教不是釋迦世尊所說,而是直接由法身佛所說;因為法身不說法,故稱密教的傳承為密法、根本心法或無上大法。密法由凡夫傳承是不可能的事,因此而稱密宗的傳承者為金剛上師、大成就者。
(2)密教的歷史
密教6~7世紀,印度教在當時的社會文化生活中逐漸取得了占優勢的地位,從玄奘的記述中可知當時對濕婆、毗濕奴、梵天的崇拜極為盛行。8~9世紀間商羯羅創新吠檀多派,使印度教在理論上得到重大發展而空前地盛行。佛教在這種社會潮流影響下開始吸收印度教和民間信爺而逐步密教化,在南印度和德乾高原以及東印度出現了金剛乘和易行乘等。龍樹菩薩從大鐵塔中取出密封的密宗經典,密續。其主要經典為《大日經》、《金剛頂經》、《密集經》、《喜金剛經》、《勝樂輪經》、《時輪經》等。它以高度組織化的咒術、壇場、儀軌和各種神格信爺為其特徵。儀軌極為複雜,對設壇、供養、誦咒、灌頂皆有嚴格的規定,主張修“三密”,即手結印契(身密)、口誦真言(語密)和心作觀想(意密)。三密相應,即身成佛。8~9世紀以後,由於印度教的興盛,佛教僧團日益衰敗,內部派系紛爭不已,從而日趨式微。後來又由於伊斯蘭教的大規模傳播,重要寺院被毀,僧徒星散,迄13世紀初,終於一蹶不振趨於消亡
龍樹在《大智度論》卷五、二十八還將陀羅尼分為四類:(一)聞持陀羅尼,它能使耳聞之事不忘。(二)分別知陀羅尼,它能區別一切邪正、好醜。(三)入音聲陀羅尼,它能聞一切言語音聲,歡喜而不瞋。(四)字入門陀羅尼,它能通過聽聞悉曇四十二字門(即梵語四十二個字母),體達諸法實相。彌勒的《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五舉出“四陀羅尼”:(一)法陀羅尼,能記憶經句不忘。(二)義陀羅尼,能理解經義不忘。(三)咒陀羅尼,依禪定力起咒術,能消除眾生的災厄。(四)忍陀羅尼,能通達諸法的實相而不失。凡此種種,對陀羅尼現象進行了解釋。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一些初期的大乘經,如《心經》、《法華經》等起初並無咒語,但到後來都增入了咒語(這從它們傳入漢地時的初譯和後來的重譯所呈現的差異可以獲悉)。至於中期大乘經中使用陀羅尼的情況則更為普遍。《大集經》、《寶積經》、《金光明經》、《楞伽經》等顯教要典中均有載錄咒語的專章——陀羅尼品。其他典籍中敘及的陀羅尼片段就更多了。
然而,相對於後來的密教來說,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時期出現的陀羅尼法門,仍然是一種專重於事相(指修持實踐,相對於宣說教理的“教相”而言)的作法,如明咒(與陀羅尼意思相通。也有的學者主張,將長的咒文稱為陀羅尼,短的咒文稱真言,只有一、二個字的咒文稱為種子)、瑜伽(意為相應)、護摩(意為火祭、火供)等,尚無完整的教理體系,也沒有在菩薩行中居於主導地位。那時,陀羅尼法門只是作為顯教教法的輔助手段而存在,它從屬於顯教,是顯教體系中的一個成分。
七世紀中葉,著名的密教經典《大日經》(全稱《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在西印度成立,稍後,《金剛頂經》(全稱《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又在西南印度問世。以此為標誌,宣告了獨立的密教體系的確立。為此,人們將這兩部大經以前出現的陀羅尼法門,稱為前期密教,又稱雜部密教、雜密、舊密。而將以兩部大經為代表開始的密教,稱為中期密教,又稱純正密教瑜伽密教、純密、新密
密教密教
(3)密教的修法

重於身體的所謂即身成佛,和道家的所謂羽化登仙和白日飛升,同樣是以肉的轉變為修煉的目標。可是從佛教的根本觀點而言,色身是五蘊假合而成的幻法,所以稱為無常法,既是無常法,必須解脫;若執著無常法的身體為修行的終點,那仍在生死當中,而不出三界。所以,禪宗稱修煉這些法門的人為守屍鬼;縱然傳說中的龍智活到七百歲,正像中國道家傳統中的陳搏活到八百歲,終究難免一死。所以,佛教不否定氣、脈、明點的作用,也不肯定氣、脈、明點的必要。
(4)密教的咒術
原本是古印度土著居民達羅毗荼人原始宗教信仰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包括善咒和惡咒兩種。善咒,是用於治防身等目的咒語;惡咒,是咒詛他人,使之遭受災禍的咒語。雅利安人征服土著部落以後,便將它們吸收進自己的聖典,成為婆羅門教《阿閦婆吠陀》中所說神咒的主要來源之一。
對於咒術,釋迦牟尼在創立佛教的初期是嚴加禁絕的。曾明確規定,凡是佛教僧人都不應學習和使用任何形式的咒語,如鬼咒、病咒、水火咒、安宅咒、火燒解咒、鼠咬解咒等等,也不能從事占卜生死、解夢、相手、相面、占星象等活動(見《長阿含經》卷十四《梵動經》)。要想得到解脫,唯有修習戒、定、慧“三學”一途。但到了後來,隨著大量婆羅門教的信徒改宗佛教,僧團中出身於“外道”的人日益增多,考慮到這些人的思想底子,釋迦牟尼開始允許弟子們使用善咒來治療宿食不消、咬傷、牙痛、腹痛等(見《四分律》卷二十七、《十誦律》卷四十六),但仍然禁止他們使用惡咒,也不允許以咒術謀生。
逮至部派佛教時期,咒語的使用範圍更加擴大了。它不僅被用於治病防身,而且被用來降伏外道惡魔,策使鬼神(見《雜阿含經》卷九所收的第二百五十二經)。
大乘佛教興起以後,為了與外道相抗衡,更是把咒語作為弘法護教的重要手段。他們認為,陀羅尼(也就是通常說的“咒語”),有總持、能持、能遮等含義,它具有總攝憶持無量佛法而不至於忘失的功能。能夠於一法之中,持一切法;於一文之中,持一切文;於一義之中,持一切義。攝持各種善法,而遮除各種惡法(見《大智度論》卷五、《佛地經論》卷五),因此,凡是大乘菩薩都必須掌握陀羅尼

特色

密教密教
具有獨立的思想體系的密教,與先前的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統稱為顯教)相比,存在著諸多的不同。
(1)就教主和傳教方式而言
顯教的教主是釋迦牟尼(應身佛),而密教的教主是大日如來(法身佛);顯教是釋迦牟尼針對不同根器的眾生而說的,因而它是公開的、淺顯的、隨他意的。密教是大日如來自說內心證悟的真理,因而是秘密的、深奧的、隨自意的;顯教的教法,可以通過自學經典而獲得,不一定要師資傳授,也不必有特定的儀式。而密教的教法,則必須通過師資傳授才能領受,從皈依到成為阿闍梨(導師)都要經歷一系列的灌頂(用象徵如來智慧的甘露水灌澆頭頂)儀式:皈依佛門有結緣灌頂,欲學密法有學法灌頂(又稱受明灌頂、弟子灌頂),受戒有受戒灌頂,升為阿闍梨有傳法灌頂(又稱付法灌頂、阿闍梨灌頂)。而傳法灌頂之中,又分為印法灌頂(又稱秘印灌頂、手印灌頂)、事業灌頂(又稱作業灌頂、具支灌頂)、以心灌頂(又稱心授灌頂、瑜祗灌頂)。及其修法,又有種種相應的規式。而所有的灌頂和修法儀式,又都必須在有相應布置的壇場內進行。
(2)就教義和修法而言
顯教中的小乘有四諦、十二因緣、十八界、三十七道品等義,大乘有六度、十地等義,而密教則從本體、相狀和作用(亦即實踐)三方面,建立了由六大(此為體大,指周遍一切法界的本體)、四曼荼羅(此為相大)、三密(此為用大)組成的“三大”學說。

內容

密教密教
(一)六大
又稱六大緣起,指構成宇宙萬有本體的六種基本元素,即地、水、火、風、空、識。前五者屬於“色法”(物質),後一者屬於“心法”(精神)。而六大中的每一大又互具其他五大,此為異類無礙;構成甲物的六大和構成乙物的六大也互具互遍,此為同類無礙。因此,構成眾生的六大和構成佛菩薩諸尊的六大在本質上是相同的,眾生和佛的地位也是平等的。為此,密教主張“生(眾生)佛平等”。
(二)四曼荼羅
又稱四種曼荼羅。曼荼羅(又譯曼陀羅)意為壇場、聚集,起初指修作密法時在地上劃定的某一區域或建立的供佛菩薩之用的土壇,後來也指按密教經典所說繪製的作供養用的佛菩薩的集體圖像。所說的四曼荼羅就是指表現佛菩薩諸尊相狀的四種圖像:大曼荼羅、三昧耶(意為本誓)曼荼羅、法曼荼羅、羯磨曼荼羅。大曼荼羅,又稱尊形曼荼羅,指表現諸尊具足相好容貌的身形圖像;三昧耶曼荼羅,指表現諸尊所持的刀劍、輪寶、金剛、蓮花等物,以及用手指結成的印契的圖像;法曼荼羅,又稱種子曼荼羅,指表現諸尊自證法門的種子(象徵神秘意義的梵文字母)和真言(陀羅尼,即咒語);羯磨曼荼羅,指表現諸尊的威儀、事業的圖像。
(三)三密
又稱三種秘密,指密教的三種修行法門:身密、口密(又稱語密)、意密。佛的三密體現在四曼荼羅之中。大曼荼羅為佛的身密,三昧耶曼荼羅為佛的意密,法曼荼羅為佛的語密,羯磨曼荼羅則為“三密”的業用,它包括繪、捏、鑄造佛像等事業。對於修習密教的人來說,身密,指的是手結本尊的印契;口密,指的是口誦本尊的真言;意密,指的是內心觀想本尊,心住三摩地(即進入禪定的境界)。
密教認為,既然眾生和佛菩薩的本體是相同的,眾生只要通過加持“三密”(又稱三密加持),與佛菩薩的性德和境界相應,就能即身成佛,由父母所生的肉身,速疾地成就佛果,而無須像顯教所說的那樣要經歷“三大阿僧祗劫”的久遠的時間
(四)純密
即正式的密教是在以曲女城(今印度勒克瑙)為都,建立了五印度大一統政權的戒日王(606—647在位)王朝解體之後出現的,並在以東印度孟加拉的奧里薩為基業發展起來的波羅王朝(600—1139)達到鼎盛。波羅王朝共有十八代。其中第一代瞿波羅(600—705)在摩揭陀建立了飛行寺(又名歐丹多補梨寺),第四代達磨波羅(766—829)建立了超戒寺(又名毗訖羅摩屍羅寺)。飛行寺、超戒寺,連同戒日王時已存在的那爛陀寺,後來成了密教的三大寺院。

密教密教
純密分為胎藏部和金剛頂部兩大系統。胎藏部以《大日經》為根本經典,因修習胎藏界法而得名。金剛頂部以《金剛頂經》為根本經典,因修習金剛界法而得名。
1。胎藏界和金剛界

本是純密在以“六大”為法界的體性和大日如來的三昧耶身(進入禪定境界後的行相)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互相配合的兩大教門。胎藏界,又稱理性平等門、他受法樂門、理門、因門。它以蓮花為標誌,象徵一切眾生都平等地含有大日如來的理性種子,只要修持大悲萬行,顯現淨心,自利利他,就能成就佛身。為此,依據大日如來的“三德”——大定、大智、大悲,而立佛、金剛、蓮花三部,並依據《大日經》而繪製修法時必備的胎藏界曼荼羅;金剛界,又稱智慧差別門、自受法樂門、智門、果門。它以金剛杵等武器為標誌,象徵大日如來內證的智德堅固無比,不為一切煩惱所動搖。為了使眾生能夠“即身成佛”,它提出,將有漏的“九識”轉變為大日如來的“五智”,即轉第九識阿摩羅識為法界體性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以除障成身,自樂法樂。為此,金剛界據“五智”而立佛、金剛、寶、蓮花、羯磨五部,並依據《金剛頂經》繪製金剛界曼荼羅。
據金、胎兩部大法的共同受持者唐代淨住寺海雲《兩部大法相承師資付法記》說,胎藏界法由大日如來付囑金剛手菩薩,金剛手菩薩經數百年傳給中印度那爛陀寺的達磨掬多阿闍梨(意為導師),達磨掬多親自傳給善無畏,善無畏於唐玄宗開元年間傳入中國;金剛界法由大日如來付囑普賢金剛薩埵(密號真如金剛),普賢付妙吉祥菩薩,妙吉祥經十二代傳給龍猛菩薩(即通常說的龍樹),龍猛又經數百年傳給龍智阿闍梨,龍智經百餘年親自付囑金剛智,金剛智來華後傳付不空,兩人同弘此法。
如果撇開金、胎兩部初期傳授人物上的神話色彩,據史判斷的話,那么,在胎藏部中,只有達磨掬多——善無畏——入華,在金剛頂部中,只有龍智——金剛智——入華,即純密在唐代傳入中國前後的這幾代傳承才是有確鑿的史料可證的。
由於胎藏界教法被看作是從果向因下轉的化他們,而金剛界法則是從因向果上轉的自證門,因此,在印度本土,雖然胎藏部的《大日經》先行問世,奠定了純正密教的理論基礎,但沒有多久,它的首席地位便為繼出的金剛頂部的《金剛頂經》所取代。流傳於後世的純密經典多與《金剛頂經》有關。
顯教以釋迦牟尼佛的誕生之地迦毗羅衛、成道之地菩提伽耶、初轉法輪之地鹿野苑、涅盤之地拘屍那迦,為“四聖地”;而怛特羅佛教則以郁地延那、普爾納基里、迦摩基那、室利哈達為密教的“四聖地”(此據藏譯本《成就法鬘》。若據梵本《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說密印品》,則為:扎奈達拉、郁地延那、保爾納基里、迦摩縷波)。據學者考證,這密教的“四聖地”其時在西北印度,是怛特羅佛教興盛的地區。其中,郁地延那為怛特羅佛教的最初發祥地。郁地延那便是《法顯傳》所說的“烏萇國”,《大唐西域記》卷三稱之為“烏仗那國”,其地在今巴基斯坦北部斯瓦特河一帶。也有的學者認為是在今印度北部的阿薩密。據藏傳《八十四成就者傳》說,郁地延那是擁有五十萬人口都市的國家,由以因陀羅菩提為王的三婆羅國和以加拉因陀羅為王的楞伽普羅國兩個小國組成。兩國之間有聯姻關係。因陀羅菩提的妹妹拉克修米迦羅為加拉因陀羅之妻。
密教密教
(五)後期怛特羅佛教包括金剛乘和時輪乘。

1。金剛乘
是由郁地延那的因陀羅菩提王(687—717在位)創立的。他著有二十三部密典,其中最重要的是《智慧成就法》。而這部書的內容,在他妹妹拉克修米迦羅所著的《無二成就法》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據日本佐佐木教悟等《印度佛教史概說》(復旦大學出版社1989年10月版)說,拉克修米迦羅的教義也稱“俱生乘”,其徒被稱為“薩哈闍”,至今在孟加拉仍能找到這種信仰的痕跡。因陀羅菩提王后來讓國與子,專修密法。他的另一個兒子蓮花生應藏王赤松德贊的邀請入藏傳教,成為西藏密教的實際開創者
金剛乘以散見於《金剛頂經》中的“大樂”說為立論的依據。它認為,密法的修證是通過智慧和方便兩者的結合來實現的。智慧具有靜的特性,猶如女性;方便具有動的特性,猶如男性。因而主張通過男女雙身修法(又稱男女雙修)和諧陰陽,體悟空性,進入智慧與方便不二的“大樂”境界
2。時輪乘
是由金剛乘進一步發展而來的,它是金剛乘的支派。相傳,十一世紀之初,香巴拉國第一代君主耶舍王為了抗禦西亞突厥系伊斯蘭教徒的入侵,將佛教徒和印度教徒組織起來,授與時輪大密法灌頂,並宣講時輪教法。由此而形成時輪乘。關於香巴拉國的地址,有些學者認為,它出於密教的虛構,並非實有其地。也有的學者認為,它可能是注入阿拉爾海的雅庫沙爾德斯北面的一個地方或印度境外的某一個地方。最早的《時輪經》三千頌便是由耶舍撰作的,他的兒子芬陀利王為之作注(一說《時輪經》及其注釋,是1040年以後活躍於摩揭陀國的大時足、小時足兩人合撰的)。時輪乘認為,現實的存在像時間的車輪(時輪)一樣,倏忽即逝,只有信仰宇宙本原的“本初佛”,才能從由現在、過去、未來三世所限定的迷妄中解脫出來。香巴拉國其實是佛教的淨土之一。
怛特羅佛教在波羅王朝的護持下,一直很興盛。十二世紀中葉,由於取代波羅王朝的斯那王朝改信印度教,怛特羅佛教日趨衰頹。至十二世紀末,穆斯林襲滅了斯那王朝,並蕩滌了一切佛寺,作為怛特羅佛教的最大的據點超戒寺也被平毀,僧眾四處逃散,密教因之而在印度本土消失。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