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化胡經》

《老子化胡經》

道教經典。本1卷,西晉道士王浮撰。鋪敘老子西入天竺變身為佛,教化胡人為浮屠,佛教由此而起之事。

簡介

老子化胡經老子化胡經
老子入夷狄為浮屠”之說起於東漢後期。西晉惠帝時,天師道祭酒王浮與沙門帛遠爭二教邪正,浮遂推演此說,造《老子化胡經》以貶佛。後人陸續增廣改編為10卷。在歷代佛道鬥爭中,此書成為道教徒藉以抬高道教地位、貶低與排斥佛教的論據;而佛教徒則進行激烈的反擊。唐高宗、中宗時曾下詔禁毀,但仍有流傳。元憲宗、世祖二朝(1251~1294),佛道之爭迭起,僧道辯論《老子化胡經》真偽甚烈。朝廷下令禁斷道書,此經首在焚毀之列,由此亡佚。清末發現的敦煌遺書中有此書10卷本殘卷,存1、2、8、10等卷,為唐玄宗時寫本。第1卷記西域81國名稱,多與唐代典籍所載相同,而不見於唐前,當出於初唐。第10卷《老子化胡經玄歌》則為北魏作品,可見此本非一人一時之作。

歷史

1、學者大都以為道教抄襲佛教,其實那是指六朝後的道教,六朝之前則並非如此,相反的,中土的佛教,則自始至終都是在襲取儒道之思想以發展自己,並壯大自己的聲勢。從東晉而後,尤其自梁以後,佛教轉強而道教趨弱,此種情形一直延續至今,遂使人有佛教哲理高於道教這裡的錯覺。
2、學者習慣分道家與道教為二,以為一是哲學,一是宗教;事實上兩者在戰國時期已經融合為一。《老子》一書被道教徒用來做為修仙術,在戰國時候也已經存在。基本上混合老子清淨無為思想及吐故納新術來說真人。文獻見《文子道原》《莊子刻意》《莊子在宥》《楚辭遠遊》以及漢朝張家山出土漢簡《引書》、《河上公注》《論衡道虛篇》、王阜《老子聖母碑》《老子想爾注》還有張陵以老子五千言為主要經典等。
3、初期的佛教傳揚不易,所以常依附於黃老道教而行。佛教攀援道教老子大抵可以從東漢明帝時楚王英說起,《後漢書》說其“晚節更喜黃老,學為浮屠齋戒祭祀。”黃老、浮屠可以共祠,除佛教初期為了闡教刻意依附老子(老子“我有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和佛教重慈悲、戒貪、謙卑相同,可以比附)外,還和當時流傳老子入胡為浮屠有關。《後漢書》之《襄楷傳》所說:“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老子化西胡品》引《太平經》云:“老子往西越80餘年,生殷周之際也”(《太平經》撰成在襄揩前)。並且,這種說法,未必出自道教徒,極為可能是佛教初傳,為求在中土流行,而刻意攀附。佛教攀附道教,混老子浮屠為一,自佛教傳入伊始就是如此,似乎一直沿襲到漢末,漢獻帝時牟融《牟子理惑論》中依然混佛老為一。到了三國魏末,魚豢《魏略西戎傳》沿成其意說:“《浮屠》所載,與中國《老子經》相出入,蓋以為老子西出關,過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屬弟子,別號二十有九。”到了西晉惠帝世,道士王浮根據漢魏流傳下來的傳說撰寫了《老子化胡經》。上述老子化胡的說法,從漢至西晉,少有佛徒提異議,然而自東晉中葉後,佛教的勢力漸盛,不再須要攀附道教,於是開始反過來攻擊老子化胡之說。《老子化胡經》成為佛教徒去之而後快的首要經典,而王浮也成了泄憤的對象。
4、佛教東傳,有系統的譯經大抵從漢末桓帝時的安世高及靈帝時的支婁迦讖開始算起。關於世傳的《四十二章經》,呂徵《中國佛學源流略講》以為出自後人偽撰。安所譯經以禪法聞名,支則以般若聞名。二人譯經都假借了不少中土名相及思想。安《佛說大安般若守意經》中所言“清淨”“無為”出自老子,而“守意”“數息”則與漢時道教的“守一”和吐納導引有關。支則沿襲漢人嚴遵《老子指歸》之說,以“本無”來說明般若的“空性”,引老莊“有”“無”之論入般若學中。經過西晉到東晉初的名僧名士交流後,不僅名僧的地位提高了,佛教的理論也因為得到玄學的彌縫,轉而更為強大。原始佛教原本體論,經由支道林、竺法汰、道安等人,將玄學中老莊所言的道物、有無、本末、體用等本體論的探討,引入佛教中,形成了中土佛教特有的佛教思想,而有別於印度佛教。到了劉宋時,佛教勢力大盛,不僅可以和中國本土宗教道教抗衡,同時開始轉而攻擊道教,爭奪宗教的主導權,《弘明集》中所見夷夏論、白黑論等佛道及佛儒等攻防,即在此時展開的。佛徒多諳熟中土文化,而當時人皆昧於印度風習文化,因而佛教徒可以大言不慚地說中土道經是偽造的,佛經翻譯過來,是佛說的,是有根據的,不知道佛經第一次結集已遠在佛死後100年至數百年之久,釋迦牟尼本人並無撰經,佛經也是偽撰的。而時人對印度暗昧無知,因而每有論戰,總是佛徒得利,其勢力亦隨之而漸大,慧安時竟然可以倡導沙門不拜王者。
5、道教的哲理在先秦原本已有很好的發展,到了魏晉之世,也還能興起玄學熱潮,但是,自佛教勢力大盛後,才智之士轉而投入佛教陣營者甚多,入道教者漸少;遂使道教哲理方面的論述日漸式微,只能以術法見長,逐漸形成了術多而學少。相反的,佛教的哲理受中土哲理影響甚深,也因吸取中土文化而強大。格義和玄學化的結果,是采道家之珠玉來裝飾平凡之佛理,使化腐朽為神奇;這也是朱熹所說:“道家(道教)有老莊書,卻不知看,盡為釋氏竊而用之,卻去效釋氏經義之屬。譬如巨家子弟,所有珍寶悉為人所盜去,卻去收拾人家的破瓮破釜。”佛教吸收中土文化,初期是為了傳教所需,但到了六朝末期,甚至唐宋世,佛教已由站穩腳跟而到達極盛,卻依舊襲用中土名相及道教法術,甚至抄襲道經的情形產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